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私享」:传记电影的故事(12)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仍然统治着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英国军方派了有'阿拉伯通'之称的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劳伦斯在去麦地那会见部族首领费萨尔王子,费萨尔采纳了劳伦斯的意见,从陆路攻打亚喀巴,为占领大马士革铺平道路。劳伦斯则与阿里率领突击队穿过沙漠,冒着炎热与风沙。日夜兼程,很快攻下该城。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在对大马士革发动的总攻势中,劳伦斯与阿里率领的阿拉伯军队骁勇善战,长驱直入,比英军提前一天攻入。但战后,英阿双方在管辖大马士革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英国背信弃义地拒绝了阿拉伯人的独立请求,而劳伦斯困于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之中,仕途失意,不得已退役。他回到英国后,忧郁不得志,不久后劳伦斯骑着摩托车出行,在路上躲避两个儿童而摔倒,不幸身亡。

《阿拉伯的劳伦斯》剧照

《阿拉伯的劳伦斯》获得第35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导演大卫·里恩(1908年-1991年),英国泰斗级导演,1945年拍摄的《相见恨晚》为其第一次获得国际赞誉,这部影片至今仍是教科书级别的电影,许多电影理论书籍都以此片作为范例。此后他拍摄的《孤星血泪》(1946年)、《雾都孤儿》(1948年)、《桂河大桥》(1957年)等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均取得成功,因此至今大卫·里恩仍被认为是最能通过电影表达文学意味的导演。1962年史诗传记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横空出世,大卫·里恩更是一举开创了史诗电影的新局面,几十年来,在许多史诗电影中仍能感受到《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影响力。此后,他又拍摄了两部被大多数人认为是银幕经典的作品,那就是《日瓦戈医生》(1965年)和《印度之行》(1973年)。

半个世纪以来,有关本片的评论和研究文章数不胜数,电影也于1983年翻拍过,但个人认为,最精彩的评论莫过于英国影评家杰夫·安德鲁在《导演视野》一书中对本片和大卫·林恩写下的一段话:大卫·里恩塑造的劳伦斯深情浪漫,也充满着矛盾:这是个诗人战士,也是个自由战士,却代表英国帝国主义。他的影片给人的印象就是其对主角与环境的关系的庞大联想。到了晚期,其作品更无一例外的偏好史诗、惊人的场面和磅礴的景观,仿佛大即可保证质量。他以吹毛求疵、追求完美闻名,偏好重量级文学和历史题材,却一再向视觉壮美化投降:在刻意浪漫的《日瓦戈医生》,或拙劣虚假的《雷恩的女儿》和掉书袋又粗滥的由佛斯特小说改编的《印度之行》中,他这种史诗偏好使他一再选择含蓄、重亲切视察的故事。的确,他早期较谦虚的作品表现较好,如改编自狄更斯作品的《孤星血泪》和《苦海孤雏》,这两部影片用精妙的设计和犀利的剪辑,共同创造了生动、聪明的娱乐佳作,角色也不会被环境“吃尽”。在《桂河大桥》----一部野心勃勃却重点不明、过度强调反战信息却宣传传统英雄的作品---之后,大卫·里恩似乎自比伟大的英国艺术家,使电影成为冗长、沉闷又过度学术化的华丽奇观。(孙海帆)

《奇迹创造者》(1962年)

美国著名的励志电影,讲述聋哑少女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故事。同类影片还有《我的左脚》等,残疾人的故事是励志电影最佳的选题,但是主创者要避免同情和煽情的成分太多,拍这类电影就要把残疾人当作一个正常人来拍,因为,真正的残疾是心理残疾而不是肢体和器官残疾,《奇迹创造者》这一点做得很好,本片在2000年重拍。

《奇迹创造者》海报

电影的主角海伦·凯勒生于1880年,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聋哑作家。她其实生来跟一般小孩没有差别,但是却在一岁左右染上一场大病,最后使她成为又聋又哑的小孩,从此进入一片静默的世界。一直到她六岁那年,由于遇到了良师 Anne Sullivan ,才让海伦·凯勒的生命重新燃起希望。这位初出茅庐的老师,之前其实并没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她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灭的热忱,耐心教导海伦逐步学习阅读、拼字、发音等等,慢慢走出一片死寂的静默世界,最后终于战胜命运的桎梏,成为举世闻名的一代女作家。 海伦·凯勒的故事,一直是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因为这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让大家看到了不屈服命运、依然编织梦想的坚毅精神,带给世人无限的启发。

《放浪记》(1962年)

成濑巳喜男和小津安二郎、沟口健儿都是日本早期电影黄金时期的重要导演,而且他的电影也是以女性题材为主,大多数改编自日本女作家林芙美子的小说,这部传记片则是以林芙美子的自传小说改编的,由高峰秀子主演。

《放浪记》海报

本片主演高峰秀子,1924 年生于北海道,5岁时便参演了影片《母》。二战前已活跃于影坛,战中多演出明朗的角色鼓舞人心,战后与木下惠介成濑巳喜男合作主演多部名作,1979 年拍完《冲动杀人,儿子啊》后息影。在她40年的演员生涯中,主演了50多部影片,获得了日本国内各种电影奖,代表作品有:《作文课堂》、《马》、《二十四只眼睛》、《浮云》等。著有自传《从影五十年》。1941年的《售票员秀子》开始,高峰秀子与成濑巳喜男合作了二十多部影片,简直成了成濑的御用女演员,在与成濑巳喜男合作主演的影片中,她总是饰演在承受痛苦时并不美丽,但坚忍不拔,甘于献身,且有头脑的日本女性,高峰秀子还被称为二十世纪日本映画黄金时期的文化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1962年)

这是美国大导演约翰·休斯敦拍摄的关于弗洛伊德的传记电影,本片曾获1963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弗洛伊德》剧照

一九五八年导演约翰·休斯顿来找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请他写一部《弗洛伊德》的电影脚本。萨特答应了,先写了一份长达九十五页打印好的提要出来。哈斯顿看了以后认为满意,请他继续写拍摄脚本。可是这个脚本太长,如果要照这个本子拍戏,恐怕要拍上七个小时的电影,一般没有受过严格的智力训练的观众,可就受不了了。第一稿没有通过,哈斯顿请他删改。可改出来的本子依然冗长。哈斯顿要他再改,萨特坚决不答应。最后,要开拍了,萨特无奈只好又改,只是要求在上映时不要打出他的名字。这就让许多人不知道原来这部《弗洛伊德》的传记片的编剧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萨特。 

为什么哈斯顿一开始要找萨特写弗洛伊德呢?他知道,萨特本人对于弗氏及其学说是出名的冷淡,并且根本不承认弗氏的无意识说,至少他认为这个提法不确。他曾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所谓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用以补充和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错,萨特也曾写过几部剧本,这些剧本也搬上了银幕。但是,他写的剧本,一旦拍成电影就很可能是一大篇哲学演讲式的说教,使一般观众难以接受。然而,哈斯顿却偏要去找他,而他居然答应了。 

尽管萨特不喜欢弗洛伊德,但是,平心而论,这个电影剧本虽然没有吹捧弗氏,倒也不见得有十分的敌意。对两场主要的戏,萨特都花了笔墨和功夫。第一场戏讲的是弗洛伊德在他一生事业的前十年摸索精神分析的目的和治疗方法。这十年,弗氏制定了,或者说发现了自己的明确目标是要尽力摆脱他人的影响。萨特描述了正在探索前进道路的弗洛伊德是如何竭力摆脱西奥多·梅勒特、约瑟夫·布鲁诺和讨厌的威廉·弗里斯这些人对他的包围和粗暴干扰。尤其对弗里斯这个人,萨特把他说成是一个魔鬼,而众所周知,这些人都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同事,特别是弗里斯,更是他的亲密朋友。在第二场里,主要表现了一大群患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她们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有的获得了痊愈。最后,弗洛伊德还是弗洛伊德,一个步入中年,深感孤独的人,一个没有神,没有父亲的存在主义英雄。总的来说,萨特笔下的弗洛伊德,不仅是一个具有同情心和科学头脑的医生,而且是一个因为不肯承认有弑父心理而深感苦恼的人。同时,弗氏对奥地利的反犹思潮也显得忧心忡忡。在另一方面,弗氏被描绘成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萨特说他有时有点象斯大林。在诊所里,他随时准备为采取最残忍的治疗方法进行辩护,而用最后的成功来证明其善意的初衷。他对那些维也纳的中产阶级死硬派进行报复,揭他们的丑,这一点似乎也表明了萨特本人对法国资产阶级的仇恨心理。 

上述这些,当然在拍电影时都被删掉了,所以这个剧本就更值得一读。目前这个剧本已被译成英文,其中收入了萨特写的第一稿全文和第二稿的部分场景。全剧分三幕,每组镜头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自我创造,无疑,这也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对精神分析的改造。对于弗氏的精神分析疗法无论是喜欢还是嘲笑,从来还没有人象萨特这样把它写成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剧本。

《圣女贞德的审判》(1962年)

布列松是法国电影界最具个性的导演,他采用平板的、不讨观众喜欢的拍摄方法,演员的表演也相对刻板,他号称不喜欢以摄影机捕捉演员的想法,而且题材也多以囚禁为主,这部《圣女贞德受难记》也是其中的一部,作为一个拒绝任何电影新噱头的导演,布列松反而在世界影史中独树一帜,有很多文艺范的电影爱好者特别喜欢布列松,也以此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圣女贞德的审判》剧照

该片选材取自法国圣女贞德被审判原始记录,讲述了贞德被捕后与主教、审判官们长时间的激辩,最终依旧被烧死的故事。红衣主教科雄和审判官们与贞德进行着长时间的激辩。贞德坚称自己受到上帝的指引法国军队进行战斗,巧妙应对审判团的刁难,并进行反诘。审判者们因为恐惧和无计可施而对贞德进行了肮脏的陷害。他们偷窥贞德并勒令她换上女装,企图毁掉她的圣洁之身来打破她灵魂的圣洁。这种不公平的审判遭到了人民的反抗。因此审判者们将法庭改设在了囚室内,由光明的大厅转到阴暗的牢狱。从人民面前消失的审判不再具有公开和公正性。后来,因为害怕会受到酷刑折磨,贞德放弃了原先的主张,走上了火刑架。

《圣女贞德的审判》集中反映了贞德面对敌人正气凛然、威武不屈的历史片断,把剧情时间压缩在一天之中。全片构筑于贞德在狱中的心态和在法庭上对无休止问话的应答。影片呈现出简约的风格,圣女贞德的含冤莫辨,通过罗伯特·布列松丰富的电影语言表现的十分的简单明了。因而在影片中不会找到任何一丝多余的点缀,处理方式冷静得似乎有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感觉。贞德似乎被塑造成一个哲学系的大学生,她回答审讯时就如同抢答老师问题一样。而在有些细节的描写上还有着浓厚的性虐待的倾向。影片的结尾是贞德被烧焦了的尸体。不过影片这种冷静朴素的风格特点,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接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国电影——《圣女贞德》*
法国老电影《圣女贞德受难记》
《圣女贞德蒙难记》/1928,是史上最伟大的默片电影,最伟大的早
传记电影选辑 - 圣女贞德受难记【法国 1928】
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
世界十大最佳影片之一《圣女贞德蒙难记》[中文字幕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