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骨文基本知识: 发现、著录、载体、内容与六书

今天我讲一讲甲骨文的基础知识,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现与著录,第二部分为载体与内容,第三部分为与六书的关系。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记录了丰富的商代之历史与文明。正因为它是基本成熟的系统文字.可知在此之前必然还有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我国最伟大的语文学者,无疑就是东汉的许慎(字叔重)。所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经过后代无数学者的研究,到清代已成专学。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许慎是这样说的:“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速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段文字,摘自《说文解字·叙》。关于伏羲画八卦、神农结绳、仓颉造字等传说,在史料上多有记载。但均难以征信。总之。文字是人类用以记录语言与历史的符号,便于记忆与彼此交流,它是先民在漫长的劳动与生活中逐渐孕育、创造、改正而后达成的一定共识(所谓“约定俗成”)。因此,决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的。

先哲鲁迅在所著的《门外文谈》中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周公虽自谦“门外(汉)”,其实说得十分有道理。

世界上的古代语言系统,最著名的有i大系:中国的方块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与古埃及的圣书字。这-二大系,基本上都从象形字开始。国外文字多发展为表音性质(如各种拼音文字:托丁文、英文、法文等);中文虽经历长期、多种变化(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异文、小篆、隶书、诏版文、楷书、草书等),但至今仍属方块字。

(一)发现与著录

《淮南子》以“天雨粟,鬼夜哭”来形容文字之出现令天地为之震惊。有了文字,才可将人类有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情况}己下来.才可在远隔的人群中进行交流。

随之,文、史、法、令、祖先、神灵、占卜等逐渐滋生。所以.我一直认为语言文字为各国、各民族最根本的文化。

在甲骨文发生之前.中国大地上必定有过漫长的有关文字的孕育与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曾在陶器上出现过各种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刻绘符号。这种刻符,有些只是简单的

类似几何形的符号,兹以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期遗址陶器(绝大多数是陶片)上的刻符为例(图1)。其中。有一部分刻符之形虽与后来的甲骨文相同,但也无法确定两者间的关系。半坡文化距今约六千年,要比甲骨文早两千多年。有些刻符已有较复杂的象形,兹以山东莒县陵阳河新石器时期遗

址(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陶器上的刻符为例(图2)。其首一形,或释为“旦”,是太阳升在云气之上,云下五峰耸立之象形;或释以“炅”,意同“热”,从太阳似火会意;也有人不同意是文字,认为仅是一种祈求“天下吉祥”之符号,今日藏族人中尚有。其后一形。则有类甲骨文“戊”字的双钩,类似斧形之兵器也。

浙江杭州余杭的良渚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1936)以及近年来广及江苏、

上海、安徽的良渚文化进展,为我国近现代的重要考古收获。良渚文物中,以玉器与黑陶扬名天下。在距今5300--4200年之前能有这样精美之文物.真是太惊人了。在良渚陶器上也发现很多刻符,既有较简单的类似几何形的符号,也有较复杂的象形符号。今从李加林、陆玲玲所著的《从良渚文化实物求证中国5000年文明》中,描录11个刻符(图3)。其中,也有一些在甲骨文中有类似者。

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甲骨文,是由清代山东著名的金石家、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校长)王懿荣发现的。王氏于1899年因病服中药,内有一品“龙骨”(应系兽骨的化石)。他发现其上有类似文字的花纹.遂令人大量购来,将有花纹者拣出,后认定为商殷时的文字。所以,后人称他为“甲骨文之父”。虽然其前一年,已有古董商范寿轩将甲骨文送至天津,王襄、孟定生研究时也曾想到是文字,但影响较小,所以至今学界仍定甲骨文是由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的。1999年正值百年之庆,学界曾大事庆祝。因为王氏于第二年(1900)“八国联军”时即壮烈殉国,尚未能有专著发表。

王氏所藏的甲骨,后归《老残游记》的作者江苏刘鹗所有。刘氏于1903年梓行了有关甲骨文的首部著作《铁云藏龟》。在自序中指出:这是“殷人的刀笔文字”。该书不仅著录甲骨文,并提及单字55个(其中19个与天干、地支有关)。从今日看来.误释者13个。然在创始阶段有此收获,已是十分不易。

经研究而撰成《契文举例》的清代浙江大学者孙诒让,是考释甲骨文的最重要人物。其书1904年成稿,1917年才发行。上卷将甲骨文分成E1月、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8类;下卷为文字、杂例。文字部分以考释为主,论述较多。因为仍属开创阶段,错误仍多,但已经十分了不起。据2013年4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国甲骨文书法高峰论坛”上方增瑞的综述,孙氏已释之字338个,基本正确者137个,占4l%。开创阶段有此成绩,实属了不起。

浙江著名的金石家、收藏家罗振玉,对甲骨文出处之判定有不小之功劳。后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学者董作宾于1928年至河南安阳(殷墟)作调查,为之后的正式发掘作准备。翌年,就开始了发掘,至今未曾间断过。例如:1936年发掘的YHl27甲骨窖穴,就曾一次出土甲骨一万七千多片。至今发现的甲骨超过15万片。其上所记文字约五千字,能释读者仅三分之一(约一千五百字)。其余三分之二,多属族名、人名与地名。其意约略可辨,其音难以明确。有些字偶一用之。考释十分困难。已经沉淀了百余年几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看来还得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基本晓畅。董氏提出的10项标准与5个分期,至今仍是经典。

王国维的深入研究,使甲骨文与正史有了明晰的联系,成果非凡。1917年,王氏发表了两篇巨著:《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他将甲骨

文中商王与先公的庙号排成世系表,并将之与《史记·殷世家》中的记载对比,除个别略有出入外,竟然基本相吻合!

在甲骨文研究领域,海内外推重“四堂”。上述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字观堂、董作宾字彦堂外,还有就是郭沫若字鼎堂。郭氏在日本时就开始研究甲骨文,著有《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晚年,他和胡厚宣合编《甲骨文合集》,于1961年开始编辑,到1983年出齐13巨册。共收甲骨41956片,为迄今最重要的文献。胡厚宣,河北人,为“四堂”后的甲骨文大家,另有《甲骨学商史论丛》等。1992年4月25日,沙孟海书学院在浙江宁波成立,胡先生远道赐临。我曾赴会,一听他在即前往专访。蒙他老人家多赐教言,至今感激。哪知i年后,他亦归道山矣。

今将主要的几种甲骨文字典列述于下:王襄《笸金殷契类纂》(1920)、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1923)、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1933)、孙海波《甲骨文编》(1934,后于

1965年经唐兰、于省吾、陈梦家、商承祚等改编,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名义出版)、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989)。书名兼及其他古文字者,如徐无闻《甲金篆隶字典》(1989)、高明与涂白奎《古文字类纂》(2008)等。以字形表形式出现者,有李宗馄《殷墟甲’胃’文字表》(1995)、肖丁《甲骨文字形总表》(1999)、沈建华与曹锦炎《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2001)等。有些书(如刘氏《新编甲骨文》)臆说太多,难以取信。又经他人引用,遂致谬种流传。

甲骨文189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市西北五里的小屯村。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的都邑经历了多次迁徒之后,第20代帝王盘庚说服臣民而迁都于殷。此后,直至殷纣王灭国就未再迁移过。后人即称其地为殷墟。商朝的甲骨文,以其文字的载体(龟甲与兽骨)而得名,因系占卜的记录故又名“卜辞”,因系殷商时契刻的史册故又名“殷契”。商代的文字以甲骨文为主,另有青铜器上的族徽与文字,陶器、玉器、石器上的文字等,只是数量很少。著名者,如黾字基、祀字陶片、束玉丁玉片、“妊冉入石”石刻等。

甲骨文为最早的文字,发现于殷墟。这个概念,也许将来会有所改变。因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于1983、1987年在舞阳县北的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批距今约八千年的甲骨契刻符号。笔者在《中国印》一书中,曾极力鼓吹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之陶印为中国印之萌芽,可知十分重要。

此外,甲骨文又非商人所特有.其后的西周也有甲骨文。1977年.周原考古队在陕西岐山风雏村的西周初年遗址发掘时,曾发现了大批的甲骨上刻文字903个,并未见超越殷墟甲骨文之处。但也有两大特色:一为其字十分细小,须用15倍以上的

放大镜才能看清,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微雕艺术;二为有些甲骨文南三个数字组成,也有由六个数字组成者,称之为“数字卦”,可能与传说中的周文王创易数、八卦(三组阴阳爻组成)、六十四卦(六组阴阳爻组成)有关。

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也引起各国汉学家广泛的重视,很快就成为一门热学——甲骨学。据徐自学《甲骨文·甲骨学·甲骨书法论述辑要》:“甲骨文”一词,

始于1921年陆懋德的《甲骨文之发现及学术价值》。其后,容庚(1924)、王国维(1925)、董作宾(1930)、郭沫若(1931)等陆续有以甲骨文为题之重要文章发表.遂成定论。“甲骨学”一词,始于1931年周予同的《关于甲骨学》。直到1988年台湾出版张秉权的《甲骨文与甲骨学》与1989年大陆出版王宇信的《甲骨学通论》后.才正式建立起这门学问的整体构思。

本书作者(林乾良与李葆荣)都是书法、篆刻家,但对古文字学、金石学、考古学等有浓烈的爱好。虽然已经有50多年学习、研究甲骨文的历史,然而始终还是在“门外”(参先哲鲁迅的《门外文谈》)。我(林乾良)是本书的第一作者,本职是浙江中医学院(今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从事中医药、医史、养生学的研究。早在1961年.我从章太炎弟子潘国贤治小学。他出生于浙江著名的中医世家,曾在章太炎办的苏州中医学校任教.并从章太炎治小学。他曾给浙江中医学院教师讲过三次课.只有我兴趣最浓。他有许多古文字的书籍,特别是郭沫若的《殷契粹编》(1937年日本东京文求堂石印本)及他整理过的章太炎《小学刍稿》.秘不示人。我和他同在中药方剂教研室。又对老教师特别恭敬,所以他肯借我。只是说好:他也经常要看.两i天就要还他.过些天可以再借。后来,杭州大学图书馆老馆员、诗人周采泉介绍我认识生物系老师毛树坚。他收集甲骨文中的生物学资料(动、植物与人类),有份手稿。承他好意,居然肯借我回家细读并摘抄一些。那时,关于甲骨文的书籍很少.而且价钱很贵。我有二三个孩子,根本买不起。到图书馆去看吧,浪费整块时间多,且不能借阅。1965年暑假.周采泉先生帮了大忙。他说服同馆人员,在闭馆后让我将一车书运走,暑假结束前两天再运还他们。那年暑假,我劝说妻子带孩子回上海岳母家,让我一人闭门攻读一个半月。由于我以烧饼和面条过日子,个别邻居还以为我不在家,闹出不少笑话。自1968年以来,我拜陆维钊、朱孔阳、韩登安、沙孟海、金越舫为师,又与姜亮夫、邵裴子、诸乐i、余任天等结忘年交,数十年问获益匪浅。今诸公皆早已仙逝,缅怀昔年恩泽,不禁泪盈于睫也。

(二)载体与内容

甲骨文的载体,顾名思义是龟甲与兽骨(大部分为牛骨)。龟与牛.其肉可食,其味腴美。食剩之甲与骨,势必大量存在。其质坚,经烧灼则可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

并且可以久存不坏。古人以这种裂纹为“兆”,可从中预判吉凶。此外,极少数甲骨文以鹿、虎之骨为载体。图4为在鹿头骨上刻甲骨文3行,尚存鹿角.在拓片上可见。此鹿头当为纪念性装饰品,十分罕见。其文可察者为“戊戌王蒿……文武……王来”。图5为在虎肋骨上刻甲骨文2行,其另一面为精美之装饰图案。其文为:“壬午王田于麦录复(获)商哉兕王易(赐)宰丰寤小指兄在五月隹(唯)王六祀五日。”

甲骨文存在的情况有4种:绝大多数是单刀细刻的,少数有肥雕(双刀,如鹿头骨及虎肋骨L所刻者,见图4、5)、笔书与刻后填色(朱、墨或褐色)。笔、墨、纸、砚为中国文房之四宝,亦中国文化之一大特色。在商殷之时,由于考古发掘中有朱书甲骨(未刻)、墨书白陶片等实物,可知其时已有笔、墨(朱、黑二色)、砚(以大、小二石研磨)。尤其墨书白陶片“祀”字(图6).其笔画起止尖细而中间渐粗。明显可见运笔提按之轨迹。可知:商殷之时书写已用毛笔,并已有相当精良的笔品。其笔有相当的弹性,加上书者的巧妙运用,遂能表现出线条轻重飘顿之多姿美。

沙师孟海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罕见之书法全才大家,不但书、印之创作均属超一流,而且对书史、印史有很多发现。所撰《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与《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两文,在海内外引起很大的震动。沙师当年曾告诉我:他在访问中央研究院时曾见到一件写在甲片上而未全刻成的卜辞,两者相照,可见写者粗而刻者细,相差甚远。无独有偶,沙师在上文提到的那篇有关写体与刻体的文章中曾述及《高昌画承夫妇墓志》,前段文字已加刻而后段未刻,加刻者笔致方棱有如今日所传之魏碑,而未刻者则用笔与今日楷书同。总之,早期的“写体”与“刻体”是可以有较大差距的。

甲骨文所记载的卜辞,其内容大多数属王室的记录,即历代商王问疑的卜辞;但也有不是王室,而是大小贵族所用的。前者称“王卜辞”,后者称“非王卜辞”。图7所示之商武丁时期之卜骨,甲骨文之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①“癸卯卜锼贞”(自第5行起)为前辞.说明占卜之Lt(癸卯)与卜人(又称贞人)之名(毂);②“旬亡祸”为命辞,说明所问之事;③“王占日:有崇其有来艰”为占辞,为根据卜兆所判断之吉凶结果;④“气至七日己巳允有来艰”以下为验辞,是占卜后的应验情况。但多数甲骨只有①与②。

据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委员会会长王宇信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升南的文章.一般称甲骨文为卜辞,其实并不确切。因为.在甲骨文中还有一些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胡厚宣特称之为“记事刻辞”。

甲骨文契刻的格式很多.大约与占卜的次序、兆的方向、不同时期与不同贞人有火。但其最基本的格式.则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竖行。可见,今日中国书法作品的行气在甲骨义之时已经形成。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书写与印刷品均改为自左而右的上下横行.因而造成古今之差别。但在书法作品上,仍沿旧例。

甲骨文是用什么来刻的呢?至今还是个谜。商殷之时只有铜器,没有铁器。铜的压延性较强.硬度则弱.难以刻如此坚韧的龟甲与兽骨。如今较多人以为系用天然之金刚砂来刻。甲骨文的基本笔法.除竖与横外,还有点、斜、曲,共有五种。曲之中.包括圆。用放大镜细察图7中的圆笔字,如第5行的“旬”字。可知是由几个短笔接刻而成。所以,曲尢常态,变化最多;随物任意.曲尽其妙。

如今书法上的下笔、行笔与收笔,在甲骨文上大体也有所体现。至于藏锋、逆锋、回锋等.则没有。行笔方向.一般为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因可转过90度刻.实际上横、竖的方向都是一样的。

陈婷珠在《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中.曾对甲骨文字的应用频率加以统计.兹引其研究成果如下:

根据上表,在1425字内,常用字366个。次常用字500个,罕用字559个。

一级常用字(500次以上)为:卜贞一其于亡王癸乙子又丁甲用庚雨闲二吉辛不旬

卯虫岁日亥弱大田三未。

二级常用字(100-499次)为:己匕西戊巳牢牛壬。廷丑且丙辰障受寅才申今兹午戌十直五父令伐告白若奉午口弗窜小上至羌乎入翌隹挈夕奄。来方示仙勿日鬯鼎祝月往

羊蓉人生河从。

(三)六书

“六书”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内容,在文字学方面则指造字的原理。有关六书最经典的定义,出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日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捞,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图8为上述文字之书影。

因为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所以历代都十分重视它,得以流传至今。尤其经历五代时徐铉、徐锴两兄弟加以整理后,内容更加精审与丰富。又经历代学者(如段玉裁、桂馥等)的研究,遂成专学。

图8《说文解字》有关“六书”之文

文中所称“小学”,当然不是今日学校里的小学,而是指文字学。因为儿童自小人学先学文字,故汉朝即名之为小学。隋唐以后其范围扩大了,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可见,小学是国学的根基,许多国学大师如浙江之王国维、章太炎等均精研小学。

“六书”一词,除了指上述的6种造字原理外,另指王莽(曾在西汉末篡位,另立“新朝”,后为东汉首位皇帝刘秀所灭)时所定的六种书体,即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与鸟虫书。

六书之中,指事与象形都是单体字,即只有一个意思而单独成字。两者之间,又有很大差别。指事系虚指其事,象形则实写其物。物,往往只限于某一物体(如日、月、马、牛、羊等);事,则可以兼指万物(如上、中、下、本、末等)。会意与形声都是合体字.即必须由两个或更多部分合起来,才能立意成义。常常为人所称道的“人言为信”、“一大为天”等,都是两部合成字。如“老”字,小篆作由“人、毛、匕(即‘化’之简)”三部分合成。形声之字,由形旁与声旁两部分合成。例如:同为水旁之字,因声旁之异遂因“青”而成“清”,因“可”而成“河”,因“胡”而成“湖”,因“奚”而成“溪”。转注与假借字,在文字学上的作用不如上述四种,而且还有不少争论,将在后文中再加阐述。亡友马国权当年曾面告:此两者其实与造字无关。

有关汉字的特点:一种说是方块字,主要是汉朝隶定后的结果;另一种说是象形字。而其实象形部分并不占重要比例.而且《说文解字》中指事是第一位,其次才是象

形。从今日看来,形声字实占最大多数。近代因科学发现而新增之字(如化学元素等),几乎都是形声字。例如“气”部,在《说文解字》中只有气、氛两字。而在《新华字典》中,气部有24字之多。其中之氘、氚、氡、氖等,都是化学元素。又如“石”部,在《说文解字》中只有58字,而在《新华字典》中.石部有161字之多。其中之硒、砜、硅、确等,也都与化学成分有关。因此之故,据称今日之汉字如按“六书”来分类,绝大多数均属形声字。

上文曾述及,许慎与所著《说文解字》虽均属伟大,但其时如石鼓文、甲骨文等均未曾出土,因而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在清朝时,就有一些未深究金石学的小学研究者因望文生义而闹H{笑话。例如:有人认为“短”与“射”二字应该互易才对,因矢着于豆应属“射”之意,身仅寸长应属“短”之意。从今日之字望文生义,或觉有理;若从古文字观之,则属太谬。“射”字甲骨文已经有了,作,系从持弓射矢会意。到了许慎撰《说文解字》之时,因未见甲骨文,故将“弓”误作“身”了。故该书称:“歇,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甲骨文有“身”字与“射”字之弓形不同,而是从人 而有孕(俗称带身)象形.故特别夸大其肚子。甲骨文无“短”字。就不多说了。关于“射','短”两字应该互易之说,前些年尚听某高校文科老师说过,可见谬种流传已深,故特予以指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许金美——浅谈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与书写的艺术(组图)
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崩,羹,耳,甘,武,逐,雨,信,膏,集
汉字概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几种说法
汉字起源与中国的汉字文化
甲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