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学影像

CT发展回顾

作者:杨力实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9-30
导读

         1971年9月,第一台CT被安装于英国阿特金森-莫利医院,成功完成首例脑肿瘤患者诊断,自此医学影像诊断步入了CT时代。目前CT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正规医院必备的诊断仪器,并正向“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迈进。在我国,北放射科李果珍教授等人于1979年率先引入CT,并于1985年编纂了我国最早的两部CT专著之一《临床体部CT诊断学》,推动了我国开展和应用医学影像诊断的发展。在CT发明4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有幸采访李果珍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放射科主任周诚教授和中日友好医院马

关键字:  CT | 功能影像 | 影像诊断 


 

  1971年9月,第一台CT被安装于英国阿特金森-莫利医院,成功完成首例脑肿瘤患者诊断,自此医学影像诊断步入了CT时代。目前CT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正规医院必备的诊断仪器,并正向“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迈进。在我国,北放射科李果珍教授等人于1979年率先引入CT,并于1985年编纂了我国最早的两部CT专著之一《临床体部CT诊断学》,推动了我国开展和应用医学影像诊断的发展。

  在CT发明4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有幸采访李果珍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放射科主任周诚教授和中日友好医院马国林教授,请他们为我们介绍CT带给临床诊疗的进步、CT发展方向以及特殊人群CT辐射剂量降低策略,特别是无创性血管成像(CTA)展示的在血管病变诊断上的美好前景。

  CT首次解决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1971年,英国伦敦阿特金森-莫利医院,工程技术专家豪森菲尔德(Hounsfield)与神经放射学家阿姆勃劳斯合作,首次成功获得了第1张脑肿瘤CT照片,为1名英国女性诊断脑肿瘤,自此医学影像诊断步入了CT时代。

  李果珍教授回忆,该发明在当时受到了医学界高度重视,其突破了X线成像的局限性(即仅可分辨人体4种组织:气体、脂肪、软组织和骨质),解决了占位性病变(即肿瘤性病变)的诊断难题。临床医师可通过CT检出X线检查无法发现的占位性病变。正是由于CT对全人类的贡献,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破例地授予豪斯菲尔德和科马克这两位没有医学专业经历的科学家。

  CTA或为血管病变诊断金标准

  周诚教授指出,从第1代头颅CT到第3代全身CT,从传统CT(第1代至第4代)到多排螺旋CT,CT的每一步技术革新都推动了临床影像诊断的进展。尤其是1990年螺旋CT的问世,这是CT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巨大革命,使连续血管造影检查成为可能。例如,螺旋CT可用于肺动脉栓塞诊断,连续体层扫描的图像结果经过后处理拼接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栓塞。

  周教授特别强调,CT应用的最大进展应属可用于心脏冠状动脉的检查。据报道,Hounsfield在1979年荣获诺贝尔奖时,曾被问及CT发展到何种程度是其一生最大愿望,他的回答是,最大梦想是希望我的CT能看到心脏冠状动脉血管。也许,正是由于科学家大胆提出的假想,推动了多层螺旋CT的问世。

  1998年,多层螺旋CT(4排、8排、16排、64排、双源CT、320排等)的出现再次扩展临床应用范围(特别是心血管病检查)和有效降低患者接受的X射线剂量。其临床应用包括动态增强扫描(如肝细胞癌等)、心脏检查、血管成像、组织灌注和图像后处理等。由于多层螺旋CT一周次可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可清晰捕捉心脏运动时的冠状动脉图像,已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认可。今后十年,CT将能够更细微地看到冠脉斑块。

  在血管成像应用上,无创性血管成像(CTA、MRA)发展迅速,其已作为大部分血管病变的筛查方法,取代诊断性的有创血管造影。有研究报告,无创性血管成像可能成为血管病变的诊断金标准。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前进中的“包头市第八人民医院影像科”
我院放射科成功开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
健康科普︱“心痛了”,你还不知道冠脉CTA吗?
咯血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冠脉CTA与其他部位CT血管成像联合扫描解析
【学术】VR技术下的影像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