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成武道断手(四)

  第六节:断手之打击点划分

                                                      一、打击点划分
      断手实搏中拳脚交错,肘膝横行,千变万法,然不管何种技击方法及战略,总得相互接触 ,一但接触即形成触点位的打击点。打击点的训练已在竟技搏击中广泛研究与体认,然而在传统武学界有研究即少数,因为那些人研究一触即发的放人丈外之法!鄂然!”
     打击点,即发力制敌一刹那或一瞬间的接触的打击落点。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断手述要》中有记载“断手,从形迹上来讲,是截击对方所来之手,若从劲力来讲,是断对方所发之力。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断手所用之力与物体运动时所产生之机械力相同,亦有三个特性,即:重量、方向、打击点(即作用点)。断手之目的,即断对方所来之力,实即打击力之此种特性也。上兜下坐,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飞之势。旨在截击敌力以改变其方向,此法谓之提。蓄弹惊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争,劲由脊发,力从足出,旨在抵消敌力之重量,或震撼敌力之源,即敌之形体,此法谓之顿。提顿为一来回劲,提为顿之来,顿为提之由也。敌我交接,我无执著,令敌也无执着,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敌力丧失作用点(即:打击点),此法谓之吞。吞之同时,顺敌力而逆行之,敌力已丧失作用点,而我力已至其作用点,此法谓之吐。吞吐亦为一来回劲,吞吐无间行者是也。惊弹如抛扬,支点似滚丝,螺旋力缠卷,坚涨于无形,旨在借断肢以震撼敌力之源,即其形体,此法谓之托。惊弹似粉砖,滚错叠坠,螺旋力裹拧横摇于无形,旨在令敌力改变方向,丧失作用点,此法谓之沉。敌力来势迅猛,我则不躲不闪,不丢不抗,顺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夺其力之作用点,进步占势,退步避锋,借急促之劲作来牵动对方之重心,使敌拔根提气,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谓之闭。接着乘对方重心不稳,而突然发力,全身炸力直射,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手无空至,意无定向,囫囵逆体,力如炸药,触点如弹,这是突然的一发一放,此法谓之分。分闭之法,须借呼吸之弹力,始能发力透达也”。在段论述中提出断手三个特性:即重量(劲力的质量)、方向(包括角度和曲折)、打击点(打击接触的作用点),根据杀伤效果打击点分致命点,致残点和致伤点;根据运动轨迹分静止点、运动点和速动点;根据角度而言分重心点、中心点和偏侧点。
    1、致命点:指人体极要害的部位,受重击必亡。
    2、致残点:指人体要害且不制于死地的部位,且制于人伤残。
    3、致伤点:全身各处组织皆属致伤点,包括软组织。
    4、静止点:人体在静态时周身各处为静止点或拳打一愣神时候的打击点。其中拳打一愣神是杂急速运动产生的,愣神身体各处接触作用点皆为静止点。
    5、运动点:人体在运动中的快动或缓动时,周身各处接触作用点皆为运动点。
    6、速动点:人体在快速运动或极速变化为的接处作用点皆为速动点。
    7、重心点:人体重心所在的部位及周身合力之处皆为重心点。
    8、中心点:指人体中线,守中用中,取中入中。拳论有曰“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中。手出如巨炮响,足落似树栽根。”,上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在中心,指的就是中线的攻守。
    9、偏侧点:指除重心点、中线点,中轴点以及外的接触作用点为偏侧点。
    总结:从结果而言又分高效点、有效点、无效点。致命点、致残点、静止点、重心点、中心点为高效点,致命点、运动点、速动点、偏侧点为有效点,在断手时,击中而不重,包括以上得点皆为无效点。
                                                   二、有效打击点

    1、头部: 头部由大脑、小脑、脑干 、脑动脉、脑室、脑脊液、脑血管、脑神经构成,脑位于骨性的颅腔内。解剖学上将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后脑(脑桥和小脑)和延髓五部分,临床上通常把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人类大脑非常发达,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脑皮质高度发达,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 脑干,脑干位于后颅窝,由中脑,桥脑和延髓三部分组成。脑桥与中脑之间的过渡部分是脑干的最狭窄处,称为菱脑峡。脑干是脑部所有重要神经传导束的共同通道,也称为生命中枢。 1.延髓 在延髓的最下端有锥体交叉,听神经(一部分),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以及舌下神经自延髓出入。是支配呼吸,循环,心脏,胃肠道,吞咽,发音等重要功能的中枢。 2.脑桥 在脑桥的前外侧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穿出,三叉神经根分上下两部分,上部较小为运动根;下部较大为感觉根。此外,出入脑桥的神经还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 3.中脑 中脑内有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发出。 小脑,小脑位于脑桥和延髓的背面,被小脑幕覆盖,借三对小脑角与延髓和脑桥相连。小脑包括一个卷曲的中间部称小脑蚓或蚓部,两个外侧部称小脑半球,内含齿状核,顶核,栓状核和球状核。小脑主要是调节和维持在各种姿势中的平衡,使身体在运动中保持平衡;这种功能也是单侧性的,但并非是交叉性支配,即右侧司理右侧,左侧司理左侧。小脑半球下部为小脑扁桃,颅内高压时可引起小脑扁桃体疝。大脑,大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以及连接两个半球之间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最前端的终板。左右半球以大脑纵裂为界,由并地体连接。人类的大脑半球极度发达,笼盖在间脑,中脑和小脑的上面。半球的室腔称为侧脑室,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大脑皮质占端脑的大部分约为全脑的40%,重约600g,面积达2200cm。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大脑皮层表面布满深浅不等的沟称为大脑沟,沟间隆起部分称为大脑回。中央前回主司运动;中央后回主司感觉;颞上回和颞横回主司听与说;海马回主司味觉,嗅觉;舌回及楔回主司视觉。其中听,嗅,味,视觉由双侧大脑支配;而运动和感觉则是单侧大脑交叉支配,即左侧半球支配右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右侧半球支配左侧。 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中央的深部,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背侧丘脑或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丘脑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结构,其中上丘脑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周围,包括丘脑髓纹,缰三角,缰连合,松果体和后联合。成人的松果体约重0.2~0.3g,附于缰连合后方,夹在两个上丘之间的浅沟内。基底神经节位于大脑半球底部,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屏状核及杏仁核。脑室与脑脊液,在脑实质中有一些固有的腔隙,称为脑室,包括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和侧脑室。 1.第四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上接中脑水管,下接脊髓中央管。脑室向两侧扩展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第四脑室借其顶上的三个孔与蛛网膜下腔相交通。外侧孔系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越过小脑下脚转向腹侧后的开口,中央孔系靠近菱形窝下角处的一个孔。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为室顶的膜壁,外面覆盖着富含血管的软脑膜,血管与软脑膜突入脑室内构成第四脑室脉络丛。 2.第三脑室 系一垂直的狭隙,前方借左右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方借中脑水管连通第四脑室。在第三脑室中也形成脉络丛。3.侧脑室 为大脑半球的室腔,其形状与半球形状相适应。侧脑室由中央部和由此伸出的三个角组成,中央部位于顶叶内,三个角由中央部伸入额叶,枕叶和颞叶。中央部和前角之间有室间孔通往第三脑室。4.脑脊液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内的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循环自侧脑室经室间孔到第三脑室,再经大脑导水管到第四脑室,经第四脑室的侧孔与正中孔到达小脑延髓池,一部分流向脊髓蛛网膜下腔。正常成人的脑脊液总量约为140~180ml,其中侧脑室30~40ml,第三和第四脑室25~30ml,蛛网膜下腔55~65ml,脊髓蛛网膜下腔约10~15ml,终池20~30ml。每天脑脊液的产生量约500~600ml。脑神经,共有12对脑神经出入脑,分别称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脑血管,脑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入颅后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入颅后先合并成基底动脉,然后再分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动脉相连,大脑后动脉与颈内动脉之间有后交通动脉相连,形成脑底动脉环(Wills'circal),借此调节脑血流量,使左右和前后大脑的血液供应达到平衡。脑静脉分为深,浅两层,两层之间有许多交通支,最后汇入脑静脉窦,经颈内静脉回流入心脏。胸内压升高可阻碍颈内静脉的回流,使颅内压升高。头部遭到到重击后轻则残废,重则死亡。攻击目标可以选择耳门、太阳穴、哑门、后脑、面部等处,在单操上可以选择蛇形手、炮拳、圈锤、栽锤、鬼扯断、剪手、掸手、横手、挑手、削掌、劈拳、横拳、钻拳、崩拳、挫手、撞掌等单操。
    2、颈部:颈部的脊骨是脊椎骨最上端,脊椎骨由是人体的中轴,它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骶椎及4块尾椎组成的,共33块;脊椎骨由椎间盘、关节和韧带紧密连接而成,其中颈椎占有7节。它的作用是保护脊髓和其神经根,支持体重,传递重力,参与胸腔、腹腔和盆腔的构成,同时也是骨骼肌的附着处。颈部脊柱,为了支持头颅的重量,需要有坚强的支持力;同时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高的灵活性。颈部这个生理前凸的存在,是为了增加颈部的弹性,减轻和缓冲外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颈部脊神经的后支,除第一、二颈脊神经的后支较粗大外,其余各脊神经的后支均较前支细小,它们分布于颈椎旁的关节、肌肉和皮肤。枕骨与寰椎之间的关节和寰椎与枢椎之间的关节由第一、二颈脊神经的前支所支配,枢椎和第三颈椎间的椎间关节以及其以下的椎间关节均由脊神经的后支所支配。脊神经的前支,在颈部组成颈丛和臂丛,上位四个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颈丛,下位四个颈脊神经的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臂丛。颈丛的分支主要分布于枕部、耳部、颈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也有支配枕下的颈部肌肉的肌支。臂丛发出分支分布于胸上肢肌、上肢带肌、背浅部肌以及上臂、前臂、手的肌和皮肤。颈部由人体总动脉、食管、咽喉、颈脊等构成,颈部受到重击即可断裂,在攻击时可选择单蛇形手、炮拳、圈锤、栽锤、剪手、掸手、横手、挑手、削掌、劈拳、横拳、挫手、撞掌等单操。
    3、锁骨:锁骨亦称“锁子骨”。胸腔前上部,横于颈部和胸部交界处,均长于皮下均可摸到,是人体重要的骨性标志。锁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形似长骨,但无骨髓腔,可区分为一体两端。中间部分是锁骨体,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呈S形的骨头,左右各一块。内侧端粗大,与胸骨柄相关节,称为胸骨端;外侧端扁平,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称肩峰端。锁骨支持肩胛骨,使上肢骨与胸廓保持一定距离,利于上肢的灵活运动。由于位置表浅,锁骨易骨折,并多见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 锁骨上三角即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位于锁骨、胸锁乳突肌和肩胛舌骨肌之间。锁骨上三角的中心结构是前斜角肌,其前方有纵行的膈神经,横行的锁骨下静脉及其属支和锁骨下动脉的两条分支,即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此两条动脉将膈神经紧紧缠绕固定在前斜角肌表面,并向外伸延及横过臂丛的表面。膈神经由前斜角肌的外缘向内下行至肌的内缘,其表面被覆椎前筋膜,此筋膜分隔了横过其前方的颈横动脉、肩胛上动脉、淋巴导管lymphatic duct和三大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无名静脉)的汇合部。前斜角肌的后方由上至下为臂丛brachial plexus 和锁骨下动脉的第二段。肋颈干由肌的后方发出,其中的一分支颈深动脉经第七颈椎横突与第一肋间进入项部。锁骨和肩胛骨都是与躯干相连结的所谓上肢带骨,它们把上肢连结于躯干,成为上肢骨活动的支点。锁骨呈“~”形,在胸廓的前上方,其全长都可在体表摸到。锁骨有一个功能,就是支撑肩胛骨,使肩关节和胸廓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上肢运动灵活。假如锁骨发生骨折,则上肢的运动将受到限制。肩胛骨是扁骨,呈三角形,位于胸廓的后外侧上部。它的一些部分如肩胛冈、肩脚下角、喙突等都可在体表摸到。总之,锁骨和肩胛骨称做上肢带骨,其余称为游离上肢骨受到击打即刻断裂,从而影响上肢的运动,在攻击时可选择拳或肘、如切掌、竖切锤、鬼扯断、蛇形手、炮拳、栽锤、掸手、横手、挑手、削掌、劈拳、横拳、挫手、撞掌等单操。
    4、肋骨:人体肋骨有12对,左右对称,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仅第1-7肋借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第8-12肋称为假肋,其中第8-10肋借肋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又称浮肋。肋骨的一般形态:后端稍膨大,叫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体的肋凹形成关节,从肋头向后外变细,叫肋颈,再向外变扁成肋体,颈与体结合处的后面突起叫做肋结节,有关节面与胸椎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向外转为向前的转弯处叫肋角,肋体下缘内面有容神经血管经过的肋沟。肋体前端粗糙,接肋软骨,肋软骨为透明软骨,与胸骨侧缘相关节。第1肋骨短小而弯曲,头和颈稍低于体,肋体扁,可分为上、下两面和内、外两缘。上面内缘处有前斜角肌附着形成的前斜角肌结节,结节的前、后方各有浅沟,是锁骨下静脉和锁骨下动脉的压迹。下面无肋沟,前端借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结合。第2肋比第1肋稍长,更近拟一般肋骨。第11、12肋无肋结节,体直而短,末端钝圆。 肋骨:骨名。左右各十二条,后端皆与胸椎相连,上五条前端与胸骨相连;中五条前端融合成一条而连于胸骨;下二条前端游离,合而构成胸廓。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器官,重量在1200~1500克左右。它位于人体右上腹部的横隔膜之下,大概的位置是沿着右乳乳头下方4~5厘米左右,也就是第四、五、六肋骨的后面,因为有肋骨保护,通常我们是摸不到肝脏的。只有当肝脏发生某些疾病而重大的时候,才可以在肋骨缘下摸得到。肋骨间隙较大,易折易裂,受力过重,脏腑相应也受损,甚至导致脏腑破裂。在攻击时可选择蛇形手、炮拳、圈锤、栽锤、掸手、横手、挑手、削掌、劈拳、横拳、钻拳、崩拳、挫手、撞掌、掖掌、踏掌、穿裆脚、窝心脚、转环脚、肘击、膝顶、肩撞等单操。

    5、胸部:胸部的横断面解剖 ,第7颈椎棘突和两侧肩关节上缘的连线,为颈胸分界线。由于肋骨向前下方倾斜,所以胸骨上缘的位置,低于第7颈椎棘突。颈胸分界面是一个向前下方倾斜的面,而胸部横断面为水平切面,所以在胸部上位水平断面的前半部有颈部的内容。 胸部横断面,以胸骨角为标准断面,以10mm层厚向上、下断层,胸部横断面男性一般有18层左右,女性15层左右。 1.第1横断面或称颈根部的横断面,该断面两侧的肩关节已剖开。断面中央为第7颈椎椎体。该断面可分四部分:椎体前部、椎体侧部、椎体后部和肩胛区。 (1)椎体前部:该部以气管为中心。在气管两侧有甲状腺侧叶的剖面,呈三角形。甲状腺侧叶的外侧有颈动脉鞘的断面,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在气管及甲 状腺侧叶前方有4块肌肉: 1)胸骨甲状肌:仅位于甲状腺侧叶的前方。 2)胸骨舌骨肌:位于胸骨甲状肌前方,在该肌前方有皮下组织及皮肤。 3)肩胛舌骨肌:该肌位于胸骨甲状肌前方外侧,亦覆在甲状腺侧叶的前外方。 4)胸锁乳突肌:位于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前外方,肌腹断面为长椭圆形,位于皮下。 气管后方有食管,为一个扁的肌性管,紧贴于气管膜部的后方。 (2)椎体侧部:椎体前外方有颈长肌,该肌后外方有椎动脉。在颈长肌外侧有一较大的肌肉断面为前斜角肌,其后方有中、后斜角肌断面。在前中斜角肌之间为斜角肌间隙,内有白色的臂丛神经断面。 (3)椎体后部:有椎管、椎板、棘突和横突。椎管内有脊髓及其被膜。在横突与棘突之间有竖脊肌,横突外侧接第1肋骨。在坚脊肌后方,棘突末端两侧有横行的菱形肌,其外侧端有前后方向较宽的肌束为肩胛提肌及其外侧的前锯肌。菱形肌后方为横分的斜方肌。 (4)肩胛区:肩关节已剖开,关节腔已显露,在肱骨头前方有肱二头肌长头腱,外侧有三角肌包统,内侧有肩胛骨的喙突,关节盂及肩胛冈。在肩胛冈前方有冈上肌,后方有冈下肌,内侧有斜方肌。在喙突内侧有一近三角形骨的断面,为锁骨,与其相连的肌肉为三角肌。 前锯肌、冈上肌、锁骨及喙突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区域,为腋窝顶。内有臂丛、腋血管的分支及脂肪组织。锁骨断面内侧的血管断面为颈外静脉。上纵隔:胸腺,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的关系,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的毗邻关系,迷走神经、气管、食管和胸导管的排列关系,动脉韧带与左喉返神经的关系。下纵隔:心包的组成,心包斜窦及横窦的位置与临床意义。心包各大血管的形态,心脏的位置和外形,心的各腔及心壁的构造,心静脉的名称和走行,左、右冠状动脉的行程、分支和分布,主动脉起始部位的解剖特点。心脏、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奇静脉、半奇静脉的行程以及与食管静脉间的关系。(1)纵隔区:为中纵隔的冠状断面,右心室已切开,在心脏周围有心包及心包腔。右心室及左心室位于膈肌中心腱上面,与膈下的肝左叶相对。 (2)胸腔及胸壁:心脏右侧为右肺,占据右侧胸腔。在该剖面上,可见右肺上叶、中叶。右肺水平裂已显示。右肺上叶与左肺上叶在中线处相邻,仅隔薄层的纵隔胸膜。左肺上叶的舌叶与心包相邻。左肺下叶没有显露。两例胸壁由第2~9肋骨断面及肋间肌构成。第2肋软骨与胸骨柄下缘相对,在胸壁外前方有胸大肌。胸部的矢状断面 : 胸部矢状断面以正中矢状面为标准平面,以层厚2cm,向左右两侧断层。自左向右逐层描述每一个断面内的结构。 1.第1矢状断面该断面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胸腔及胸壁,另一部分为肩胛区。 (1)胸腔及胸壁:胸腔内有左肺上叶和下叶,左肺上叶位于前上方,呈梯形;左肺下叶位于后下方,呈三角形,位于膈肌之上,与脾及胃的贲门部相对应。上、下叶之间有斜裂分隔。 胸壁由第3~11肋骨及肋间肌构成。胸壁前方有胸大肌和胸小肌,胸壁后方有前锯肌。 (2)肩胛区:肩胛骨位于该区中央,肩胛骨前方有肩胛下肌,肩胛骨后方有向后上突起的肩胛冈。冈上窝内有冈上肌,其浅面有斜方肌及锁骨的断面;同下窝内有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等。冈下肌浅面有部分三角肌断面。肩胛骨下缘与第3~9肋之间,有呈放射状定行的前锯肌剖面,其后方有肩胛下肌、肩胛骨及背阔肌。 腋窝位于肩胛下肌、胸大肌和胸小肌以及第3肋骨之间,以诸结构围成尖向上的三角形腔隙,上部有腋动脉及其周围的臂丛断面,腋静脉位于二者的下方,其余部分有脂肪及淋巴结等。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有一沟,为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内有头静脉及脂肪。 

    胸部是生活中每一时刻都在运动着的体部。胸腔内容纳着许多重要器官,两侧胸膜囊包着肺,中间的心包裹包着心脏。众所周知,肺是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面肺扩张和回缩即容积的增加和缩小,是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吸气时,主要吸气肌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胸廓的横径和矢状径增大。另一主要吸气肌膈肌收缩,使膈穹下降,胸腔的垂直径加大,结果胸腔容积增大,胸膜和肺随之扩张。因而凡能使肋骨上提的肌肉者可协助吸气,如胸部上肢肌和后上锯肌,都参与深吸气活动。胸膜可减少肺运动中的摩擦。在呼气时,肋间内肌收缩加之重力作用使肋骨下降,胸腔的横径和矢状径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穹上升,胸腔的垂直径缩小,肺容积随胸腔容积而缩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机能中心器官,它的节律性收缩起着泵的作用,推动着人体的血液循环。在纵隔中还有一些运动度不大的器官,如气管与支气管、食管、胸腺等。此外,还有与心脏相连的大血管干,淋巴结、淋巴干和胸导管,以及分布于体壁和脏器的神经。胸部的神经分为躯体神经 和内脏神经。内脏神经,胸交感干位于胸部脊柱的两侧,它们都有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与胸神经相连。节前纤维起始于脊髓胸段,经前根加入胸神经,再经白交通支与相应的交感节相连,大部分节前纤维与节细胞发生突触连接,从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部分经灰交通支回到胸神经,随胸神经及其分支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平滑肌、汗腺和竖毛肌。部分节后纤维可襻附于邻近的血管壁,随之分布于各器官。 一部分节前纤维并不立即与相应的神经节内的节细胞发生突触连接,它们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到另一些交感节,与节内的神经元形成突触。最明显的例子是从上位胸髓来的交感节前纤维,上升到颈部各节,与节内神经元形成突触。此外,有的节前纤维仅穿过神经节,然后汇成独立的神经,如从交感节穿行组成的内脏大神经和交感节穿行组成的内脏小神经。它们穿膈脚抵达腹腔神经丛,在该丛的腹腔神经节及其副节(如肠糸膜上节、肾节等)内,与节细胞形成突触连接。颈交感节和上4胸节的节后纤维,支配胸部呼吸器官、心脏和食管。在分布于肺和心之前,分别形成肺丛和心丛。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冠状动脉舒张;使气管、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血管收收缩,粘膜腺分泌减少;食管、胃、肠蠕动减缓。胸部的副交感神经来自左、右迷走神经。左、右迷走神经干在颈部发出心支和喉返神经的心支参加心丛的构成;左、右迷走神经干在胸部经过肺根后方时,发出许多细支形成左、右肺丛,并在食管形成食管前、后丛,最后又组成前、后干随食管一并穿过食管裂孔入腹腔。迷走神经的作用是使心率减慢,冠状动脉收缩;气管、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腺体分泌增加;食管、胃、肠蠕动增强。 胸腔内脏的感觉纤维大部分伴随交感纤维走行,进入胸髓上段;小部分伴迷走神经直行,入于延髓。胸部同时太阳神中枢所在之区域,而且内部还有内脏等器官,受到击打后呼吸破坏失常休克,神经系统就遭到破坏,生理功能失常,肌肉产生挛擎,五脏出现损破,内脏大量出血导致死亡。在单操上可以选择蛇形手、炮拳、圈锤、栽锤、鬼扯断、剪手、掸手、横手、挑手、削掌、劈拳、横拳、钻拳、崩拳、挫手、撞掌、反背锤、掖掌、踏掌、穿裆脚、窝心脚、转环脚、肘击、膝顶、肩撞等单操。
    6、腹部 :腹部是六腑所在之地,上连五脏,下连生殖系统,是元气的居之地。人体腹部六腑内有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腹肌介于胸廓下口与骨盆上缘之间, 围成腹腔的壁,可分为后群和前外侧群。1. 后群 有腰大肌和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其后方有胸腰筋膜深层和竖脊肌。 作用:使脊柱侧屈。 2.前外侧群 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1)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旁,分别被包在腹支肌鞘内。全肌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隔成数段。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前壁粘着紧密。 (2)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扁的阔肌。以肌齿分别起自第5~12肋骨外面,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下部肌束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经过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壁,然后与对侧汇于腹正中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向内卷曲增厚,架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有一小的裂孔,称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 (3)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起始于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部分,大部分肌束向上方,下部肌束则向内下方呈放射状,在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此腱膜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然后在腹正中线终止于白线。腹内斜肌腱膜下内侧部呈弓形游离,与腹横肌腱膜的一部分份共同形成联合腱,又称腹股沟镰,向内下方止于耻骨梳。最下部的少量肌束随精索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九。 (4)腹横肌 居腹内斜肌的深面,起自下6个肋骨、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段,肌束向前内方横行,移行为腹横肌腱膜,经过腹直肌的后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壁,止于白线。腱膜下内侧部及最下部的少量肌束分别参与腹股沟镰和提睾肌的组成。 作用:腹前外侧肌群主要构成腹腔壁以保护腹腔脏器。肌群收缩时,可增加腹内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还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腹部手到重击虽然不致死,但是可使腹肌产生挛青状态,达到致残的目的。在单操上可以选择栽锤、撩手、掸手、横手、挑手、劈拳、横拳、钻拳、崩拳、挫手、撞掌、反背锤、指裆锤、掖掌、踏掌、穿裆脚、窝心脚、转环脚、马形脚、猿形脚、鹤形脚、肘击、膝顶、肩撞等单操。
    7、裆部:裆部是由最薄弱最敏感的区域,主要生理结构是生殖器。如果受到生殖器重击轻则休克残废,重则死亡。在单操上可以选择指裆锤、掖掌、踏掌、撩阴手、蛇形脚、穿裆脚、窝心脚、转环脚、马形脚、猿形脚、鹤形脚、肘击、膝顶、肩撞等单操。
    此外还有肘部、肩部、膝部、胫骨、趾骨、指骨及反关节等等,一但受击皆有破损之害。在击打时候注意时间、角度、方向、位置及力量可以综合运用,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但是攻击的击打点要选择对方要害,当攻击对方时候,己方的要害相应薄弱之处,应加以保护。
                                                       三、打击点机理
    大成拳断手是综合能力实力的运用,首先要具备:劲力爆发、抗击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速度、角度、方向等等,反之,尽管对方击打点为高有点、有效点,击之中而重,未能奏效。同时因为力的反作用对自己也产生一定的伤害。
    中华医学和武学都气之学说,气是人体之动力之源,气血又是人生命之本。生于周身而行于单田者称元气;生于肺部而行胸者称为宗气;通鼻脑呼入氧气与血液形成的气而又储蓄于丹田者称真气。还有营卫二气,共有五气说法。本小节是研究打击点问题,元气、宗气、真气暂且不谈,主要营卫二气,营卫二气与打击点有密切的关系。营卫二气,一阴、一阳、一内、一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营气即营养之气,人生存之本,人为生活必饮水和食粮,这两种通一部营养收脾吸收形成组织液,一部被胃吸收消化,吸收其营养成份形成新或养成份,即水谷之精气,又与呼吸新鲜的氧气产生化为作用形成营气。营气由胃而传递到肺部,从肺部行于血脉之中,运行周身循环不息。内行五脏六腑,外溢四肢百骸,给周身提供营养作用,营气不仅给血液增大营养充量作用,而且还有改变血流方向、流速和促进血液吐故纳新加速新陈代谢循环的作用。卫气也是通脾胃吸收消化而形成的。卫气的功能有保卫体质作用,所以称卫气。卫气存在体表腑外肌肉层中,具有保卫肌肤作用。营卫二气相互促进,相互周密等机能,又提高肌肉质量,骨质密度,血液新故更换作用。营少卫多,显得皮肤粗糙;营多卫少,脸色苍白,无血色,显得有气无力。这个营卫不协和、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而产生的。卫气不足,受到外力击打不能抵抗对力的渗透,导致肌肤及腑脏受伤。所以营卫协调一个整体,犹如松和紧共存法理是一致的。营卫体、气血同行,血行而气致。
    人体受到重击后,冲破皮肤和肌肉松紧弹力的阻力进行人体内部,在体腔内形成一种带有破坏性杀伤力的波浪或冲击波伤于体内脏腑器官。肌肉层毛细血管被冲击后,管内壁变得粗糙受阻,血管壁变形出现血破口,血小板在血管壁打折处不平处堆积 使管壁增厚凝血,注入的一些血液将受损的被迫从新被冲击开,被血道冲击开,使得破损口增大,血流侵入到组织中,使神经系统受到压迫,传导受到阻碍,有不同程度痛觉之感。溢出於血扩散到皮层,体表上出现紧红血印或拳或掌,当血液中血蛋白核酸及肌肤的糖元等物质进一步分解作用下产生青色或黑紫色。
    人体受到强力重击后,冲破了肌肤和肌肉的阻碍,这种力量进入人体内部,这个力量体内产生冲击波,冲击波反震,血管及脏腑的震荡波致使用产生体内器组织及器官大量出血,时间稍久就会觉到或冷、或热、或晕等现象,限制人的运动,呼吸都很困难。大成拳穿透力接强而且发出的力量速率也快,使对手瞬间体内出血,尤于速度瞬间穿过肌肉层而伤于内脏,所以肌肉血管等组织不会受到损坏,皮肤也不会留伤痕,在拳理上说:力透敌背,身后留痕。大成拳劲力穿透性强,速度快,甚至穿透骨骼,尤其速度,瞬间穿过肌内层,透骨而伤其内脏,而骨架以外肌体组织不会受伤,安然无样,力量确在人体内部产生波浪式叠加,波峰叠起,杀伤力显得更强。产生脏腑的破裂,或脏腑血管破裂等现象出现,大量出血,时之日久,脏腑出血不及时发现调理,会造成失血过多而亡,就算这杀伤力稍轻一些,不死,这种内伤也存留体内数年,早晚患疾。

    大成拳中无点不弹簧,无点不发力,同时这种力任对方身上任何一点都会产生致命的效果,对方身上有效点和无效点不是取决对方点的虚实,而是取决自我劲力变化、或高效点。 其中天灵盖骨、脑后骨、耳根骨、凌云骨、喉骨、锁骨、蔽心骨、血盆骨、玉枕骨、尾间骨为致命点,鼻梁骨、眉棱骨、眼框骨、腿底骨、天堂骨、臂骨、膝盖骨、足趾骨、前胫骨、手指骨为致残点,而双眼、后脑、腋窝、浮肋、阴束、腰眼为极要害部位。

                                                                四、作拳战略

    大成拳在断手中必须在控制节奏,运用节奏变化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正确地把握节奏,可减少体力消耗和无效行动,对夺取胜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大成拳断手的节奏是战术灵活多变的关键,是生理和心理素质、技术、战术、意识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大成拳断手实践表明,谁能在大成拳断手中控制节奏,运用节奏变化来调动和压制对方,谁就能掌握断手的主动权,以至赢得胜利。所以,大成拳断手中节奏掌握得好坏,直接反映出一个大成拳在断手的攻防能力的水平。

                                                       (一)、动作节奏

     大成拳断手的节奏可分为动作节奏和战术节奏。战术节奏又包括进攻节奏和防守节奏。所谓动作节奏是指在完成攻防技术动作时,技术动作的各部分所表现的强弱和时间间隔的关系。适宜的动作节奏是空间理念与精确技术的密切结合。大成拳断手本身对每个技术动作的节奏有相应的规格要求,按这种要求去完成动作,不仅能使实践者更快地掌握技能、形成技艺,在大成拳断手中得到较好的攻防效果,而且能使实践者动作配合更协调,节省体内能量的消耗。因此,在做此动作时,对动作各部火候时的尺度、用力的强弱、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按要求去做,才能形成该动作的合理的动作节奏。这就要经过多次重复练习,逐步由大脑皮层将来自各感受器的刺激分析综合,由泛化到分化,最后达到自动化,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动力定型。当一种新的运动技能达到动力定型阶段,那么具有该技能节奏特点的运动节奏感也就形成了。在大成拳断手,作拳时态瞬息万变,实践者双方始终处于发挥与反发挥、限制与反限制的激烈对抗之中,实践者能否成功地把持自己的动作节奏,破坏和干扰对方的习惯动作节奏,对于能否提高攻防效果、把握主动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对手的积极对抗,任何实践者的动作节奏都不可能不受对手的干扰,这就要求实践者能主动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动作节奏,根据对手的对抗活动主动应变。如做作拳时候要控制攻击时突然加快或有意识地放慢速度,与对手的防守形成“空间性时间差”,就会获得更好的击打效果。由于实践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身体素质的差异,其动作节奏也是多种多样,动作节奏上的差异反映出实践者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
                                                     (二)、战术节奏   
  在实力相当的时候中,高个型者一般擅长控制距离,利用拳腿击打点得手,但力量相对弱一些。由于个子高,重心偏高,因此高个型者近身贴打相对差些。对付这种类型对手,一般要善于逼近对方身体,利用潜身法钻进对方攻击的轨迹空间近身贴打。矮个型者一般擅长近身贴打,拳法、放法法比较突出,爆发力强,移动速度快。对付这类对手一般要打距离战,控制好与对手的距离、方向、角度,利用直线型腿法和拳法控制距离、方向、角度方能得点、得手,在对手突进时看准机会用拳法重击截击。力量型者一般劲力强劲,抗击打能力强,速度相对慢,善于打对抗性强击。对付这类对手要以打点、截点、控点、得点以及控制距离、方向、角度为主,抓住战机给予重击,要善于利用速度优势身法、步法、手法迂回游击而战,尽量避免硬碰硬堵和硬打硬要之法的运用。速度型者一般速度非常快,力量和抗击打能力相对差一些,但由于速度极快,拳腿杀伤力瞬间释放性很强。他们一般不会采用硬碰硬堵和硬打硬要的打法,而会利用速度优势和步法趋势进行拳腿快攻。对付这类选手要采用近打不给对手距离近身贴打。擅长拳法的人距离感好,拳法速度快,力量强劲,连击性能力强。对付这类选手一般应注意攻和防要合一,尽量控制对方拳法的连击和重击,堵住对方拳法的频率。擅长腿法的人,出腿速度快,力量爆发性强大,身体平衡性较好。对付这类选手可以采用顾中打之法的运用,既防守中的凌厉反击,是利用接手技术压制对手的进攻,注意对方腿后加拳。擅长摔法的选手腿拳功夫并不弱,摔法更强,近身速度快。对付这类选手要控制好距离,注意控制对手的真假腿法虚实的运用以及动作组合的连击,控制对方重心,抓住起腿的瞬间趟进,给予对手零距离的重击。对付技术全面型的对手,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真假动作结合,虚实的变劲点位的变劲爆发。利用自身的优势打击对手,采用近身贴打、打距离战、硬打硬要、迂回闪进、圈控顺打等均无不可,要则人、则势、则时、式而定,拳腿技术组合、单击连击进攻,不要让对手抓住机会,夺取断手的主动权是取得致胜的关键。
  战术的运用是根据对手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实战中会有特殊性的作用。同时,对手也会根据你的情况制定、改变战术。这时你也要对战术进行相应的预应调整,合理运用主动进攻战术、反击战术、主动进攻与被动反击综合使用战术。大成拳断手具有很强的临场应变性和随机性,战术的应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比赛中双方根据对手的状态、断手形式的变化以及对手战术运用,对自己的战术进行有序的调整。因此大成拳断手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断手实践者的身体、心理等训练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临场发挥固然重要,但平时的训练是战术发挥的基础。只有在平时训练中刻苦练习,才能在大成拳断手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断手的胜利。
  
                                          (三)、进攻节奏   
  大成拳断手的战术思想是“应感而动、打顾合一,接手反击”,进攻是主要的作拳手段和打法。实践者在断手中如何把握进攻的节奏是取胜的关键。要掌握主动权,就要运用多种进攻形式,如佯攻、速攻、抢攻、反击、瞬击、闪击、强击、诱击等,把各种不同节奏的战术活动合理地组织连接起来。各种进攻战术的交替运用和衔接,实质上就是掌握节奏,具体体现在对攻守技战术的选择和运用上。

  进攻节奏是攻防节奏的主导,应根据主、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进行调整,机动灵活地运用快节奏的快攻或慢节奏的打法,要尽量合一,选择和创造出最佳攻击时机,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提高进攻的效果。例如,对手技术不如己方表现出胆怯时,或对手困惑、疲惫、受创时或精神不集中时,就要运用快攻,快速果断出击,大胆积极进攻,攻击时高速度、快节奏,一气呵成,不给对手留有喘息的机会,即拳打一愣神;如当我快攻受阻组织二次进攻时,就要有意识地放慢节奏,运用佯攻来诱导迷惑对手,待时机出现时候,逼其暴露破绽或不均整不协调,乘势攻击,以取得最佳的击打效果。慢节奏的打法只是快节奏进攻的一种控制的调节和过渡,进攻时要有强烈的节奏意识,要善于分析、判断,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调整节奏以取得主动。做到“抢动、快变、预应、调整、临机、发力”,就能抓住更多的战机强烈地攻击对手。
  
                                                    四、防守节奏   
  大成拳没有单纯的防守。大成拳防守是一种调整、一种控制、一种接手。它的的目的就是调整重心虚实的转换,而不是自己的门户的保护,不让对手击中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措施和手段。防守不是消极防守和所谓积极防守,而是在没有进攻机会时候采用接手防顾。防守接手瞬间的转化攻击的动力。这种转化越突然越好,也就是说接手防顾节奏变化越鲜明越好,这种突变即是变劲爆发的基础。关键是在何时运用,怎样破坏或化解对手的攻击,从而图谋反击。在寻不到进攻机会或者需要调整,不要单纯的观察,而是要应感能力预应,处于被动状态防守时,此时要把持住主变的节奏,即有意识无意识地主动变换身法、步法、手法、速度、频率、速率、战术、战略及攻防技术等,给对手造成心理的变化,即是精神叫人,用节奏变化来调整和压制对手,破坏对手的进攻节奏,破坏其正常的技术发挥,捕捉战机,施以快速的反击。接手防顾要根据对手进攻的速度、距离、攻击角度、击打部位等把持节奏,迅速而又准确地反击,就要求实践者熟练掌握断手经验、阅历和战术的规律机制变化,统筹作战。对付各种攻击手段和防守反击的技、战术,提高技术动作的合理性,特别是动作之间的衔接要简捷、实用、直接为要,从而提高反击速度。总之,接手防顾反击中的节奏变换就是要打破对手已经建立的进攻节奏,重新建立起适合自己攻击的节奏。

    大成拳实战中的战略战术包括:速战速胜的先发制人、出奇制胜的后发先制、避实就虚、攻其不备、打实不打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集中一点突破等。其战术哲理是以柔制刚,以小挫大,以整破中,以直破横,以横破直等奇正变化。大成拳的实战打法离不开战略战术的运用,而具体的打法,贵在劲力运用技术的神动和灵变,讲求得机得势的临机发力和破势抢中的攻击能力。破势攻击就是利用接手的方式破坏对手中心、中心和突破中线,令对方先失重,使其手脚不协调难以调整,同时运用高效发力攻击对手。这也是以整体进攻,集中一点突破的双手脚上下齐动的“打顾合一”打法战略,同时也是以横破直、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的出奇制胜战略战术的应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解剖学实验》测试需要掌握和辨认的解剖结构
手痛手麻手发凉背后主谋——胸阔出口综合症
颈臂酸痛,上肢麻木,前斜角肌综合征该如何预防?
手指麻木、胀痛、冰凉,不要只想到颈椎病,这4种情况不应该忽视
这些技术详细揣摩,“点点照应”,你会更加进步
上肢神经解剖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