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人眼红的满分作文,究竟'满'在哪里?附实例分析与指导
1.高考作文“给力”的要求及做法
2.让人眼红的满分作文,究竟“满”在哪里?
1.“给力”高考作文 ——2015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综述及其启示
鄂冠中
2015年全国16道高考作文题,全是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研读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综观16则作文材料,其内容都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生活,其立意都紧扣育人导向,引导考生以材料为依托展开深度思考或情感体验,表达真知灼见,抒发真情实感。
一、高考作文需要什么力?
1、审题:理解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作文材料对于写作究竟有哪些提示和限制,这是审题的关键,需要考生精准理解材料。作文材料有难有易,内涵有隐有现。今年广东卷、安徽卷、湖北卷、上海卷、山东卷、江苏卷、福建卷、湖南卷等作文题在材料的理解上就有较大的难度。
(1)侧重考查对材料重要信息(词语)的理解力。例如上海卷作文题,材料中有三个关键词: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和和谐的自我。人心中的“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怎样理解?什么是“坚硬的东西”,什么是“柔软的东西”?“坚硬”和“柔软”的评判依据是什么?怎样的“坚硬”和“柔软”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这些都是审题理解的重点。从性格角度看,“坚硬”可以是坚强,“柔软”可以是柔韧,两者好比水石关系,水滴石穿,水落石出;从处世角度看,“坚硬”可以是坚持原则,“柔软”可以是处事变通,二者必须适时兼容;从思辨方式看,“坚硬”可以是理性,“柔软”可以是感性,兼及两者才能准确感知生活。角度可以多元,考生唯有准确把握上述三个关键词语,审题才能到位。
(2)侧重考查对材料整体的理解力,特别是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能力。例如广东卷作文题: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材料三句话,一、二两句通过对比,列举生活现象说明用不同方式感知自然,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各有利弊。第三句话是对前两句话的总结,是材料的主旨所在,因而是整体理解材料的关键。但又不可忽视前两句话的铺垫作用,否则极易滑入“远与近”的哲学泥潭之中。其实,命题的初衷显然是引导考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该怎样去观察、感知、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问题。审题若不从整体着眼,便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2、立意:思辨力
高考作文区别于一般作文,是它需要一定的思辨深度,而非仅仅看重行文的语言表达能力。今年很多省份的高考作文题都加大了对立意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如新课标Ⅰ卷和Ⅱ卷,四川卷、安徽卷、湖北卷、山东卷、福建卷、湖南卷等。
以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为例,材料女大学生举报开车接电话的父亲取自一则新闻报道。女儿举报父亲,警察微博转发等现象,看似简单,仔细琢磨又不难发现,其中还蕴含着诸多亲情、道德、伦理乃至法律的问题,对老陈、小陈、警察等人的行为都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好坏、赞同反对来评判。“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一句中“点赞”“质疑”“讨论”三个词语也在启示考生要将立意思维向多元和辩证角度发展。当然,单纯的“点赞”和“反对”立意也不错。若能对材料中的人和事从不同角度展开辩证讨论分析,无疑要比单一的观点理性深刻。如当亲情遭遇法律、“残忍”的理性、孝与顺、公民的隐私、人性执法等角度都将视角聚焦到矛盾对立上,赋予立意理性思辨之美,更能体现考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再如山东卷关于丝瓜藤和肉豆须的分辨问题,父亲的看法和孩子的做法都有道理,本就不能简单肯定一方或否定另一方。孩子不听乡间民谚告诫,扯断茎叶的做法显示了可贵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父亲从实用的角度肯定了民谚的合理性,教育孩子要从实用角度考虑问题,不做无用功。考生若能将父子双方的观点有机融合,或者以一方观点为主兼顾另一方观点,都是较好的立意。
3、构思:创造力
高考的选拔功能要求作文考查多在思考力和创造力上着眼,重点考查考生写作规范基础上的变化和创造能力,展现写作个性。
创造未必是“无中生有”,它可以是由此及彼的发散性想象,可以是由点到面的辐射式推延,可以是由浅入深的挖掘式探究,还可以是由实到虚的理性提升,不一而足。高考写作的创造主要体现在构思上,即思维要由狭窄的材料空间向宽广的思维天地进发。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大都在创造力的考查上留下了广阔的余地,提出了鲜明的要求,在题干表述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你认为”或“你(自己)的看法(理解)”,如新课标Ⅰ卷和Ⅱ卷、北京卷、湖北卷、山东卷、浙江卷、福建卷。写作本来就是作者在抒情言志,吐胸中块垒,缺少了“我”的作文无异于行尸走肉。“我”的加入,作文才灵动,才有创造的空间。如福建卷“路”,走成路、走错路、走通路,三段材料三个指向,指向明确,具体浅显。“我”将三者完美融合,走错路和走不通之路看似愚蠢,实则饱含勇气和智慧,非走成路之人可以比肩。融“我”于文,构思上方显独到、巧妙和深刻之处。
(2)“联系(结合)现实生活”,如四川卷、重庆卷、天津卷。高考作文构思浮泛是通病,考生喜欢议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叙述高大全的人和事。到现实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是提升作文创造力的又一途径。如湖北卷“地下的泉水”,特别从“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一句,考生自然可以联系到诸如农民(农民工)和一线工人,联想到在灾难中挺身而出的普通医护人员、攻坚克难为国争光的科研人员、为农村教育默默奉献的教师、坚守边防哨所的战士等等。从这些身边的人和事着眼,除了歌颂角度外,历史根由、生存现状和发展出路等角度更能将思考深刻化,构思的空间一下就广阔了。
(3)“自选(选好)角度”,这是除北京卷、浙江卷、汉语文卷外,其他13道作文题的共同要求。一则材料的审视角度既然可选,即表明它有多元性;既是多元,就有优劣高下之分。因此,自选角度或选好(准)角度,也是为考查思维辨别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平台。
上述命题表述形式都在启示考生,所给材料仅是写作构思的起点、范围和依据,思维不能被材料牢牢套死,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多元发散,这就是构思创造。
4、行文:表达力
表达能力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是考生理解、思辨和创造能力的外化。没有好的表达力,任何作文能力都将是空中楼阁。这一问题下文阐述,此处不赘述。
二、高考作文如何“给力”?
“功夫在诗外。”高考作文的“给力”不在考场上,也未必在日常的所谓作文训练中。高考作文所需之能力应该在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
1、真阅读。高中生缺少阅读,尤其是真阅读,这是不争的事实。真阅读是指悠闲阅读,即不为有“用”而进行的自由阅读。真阅读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面的扩大,更多的是心智的改变,是思考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能为高考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天津卷“范儿”,材料对“范儿”作了详细的解释:
“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
但考生对“范儿”的理解依然不真切,对“风格”“做派”“气质”“情调”“品位”的理解也模糊,对“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的范儿”的理解更摸不着头脑。倘若他们此前阅读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辨、人文掌故等方面的书籍,有过诸如“民国范儿”的储备,便知道民国时期大师精英所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就是“范儿”,“民国四公子”、胡适、梁漱溟、鲁迅、张爱玲等都是杰出的代表。由“民国范儿”便能联想到“大唐范儿”,还能联想到“中国范儿”“文艺范儿”“京剧范儿”“名角范儿”“革命范儿”“男人范儿”等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李白斗酒诗百篇、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梅兰芳蓄须明志待来时等鲜活的例子便能信手拈来。真阅读帮助考生打开思路,丰富思想,让作文呈现出文化内涵和精神气韵。
2、真思考。思考本无处不在,耳闻目睹常常是思考的起点,将作文材料与现实生活联系展开思考,才有现实意义。否则,貌似高大上,实际了无意义。考生要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关注社会的动向和重大事件,多思考其来龙去脉、成因后果以及应对策略。这与古人的“文以载道”说也是一脉相承的。如北京卷“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该题看似虚诞,无从着手。考生最好从现实生活出发,紧紧抓住“心中的”一词。我们的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各人“心中的”英雄标准并不统一。谁是英雄?什么样的人是英雄?英雄与我有什么关系?我是英雄吗?……从实际出发思考自己心中的英雄究竟是谁,为什么说他是英雄,他与自己有什么关联,是上佳选择。倘若将题中的英雄界定为岳飞、拿破仑甚至是阿喀琉斯等人,虽无不可,但这不是真思考,这样的作文没有时代和生活的气息,即便勉强成文,也很难有真情实感流露。
3、真表达。表达在形式上是语言的问题,根本上是思维的问题。真表达是指相对于刻意准备的作文语言表达而言的。有些考生为了应付高考,大量积累名言美句,甚至大段背诵美文中的段落,在考场上生拉硬套,企图蒙混过关。这样的做法有套作之嫌。况且,别人的表达用在自己的作文中,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真表达以真阅读和真思考为前提,除了表达的一般要求外,更关注以下的语言特点:
(1)个性表达。我手写我心,我心达我意。以江苏卷“智慧”为例,徐志耀老师的下水作文《智慧的样子》(节选)就是典型的个性表达:
“智”,上为“知”,……有了知识,就明白如何在纷扰的人生中自处,在面对挑战时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在面对艰难时多了几分自信与担当。……“知”,与“智”,在古文曾经互通,但“知”不可取代“智”,因为“智”下还有“日”。……
“慧”,下为心。智慧原本就发于心田,这是一种超越众人之上的能力,可以诞生无数奇思妙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也可以令众人仰视羡慕。那么“慧”字上半部是什么呢?……两个“丰”,不就如欣欣向荣的草地,在和煦的春日下将大地染成一片片大块小块的新绿,这片大地就诞生于智者的心田。“慧”的另一部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一种方向,代表着一种坚定的追求,向着太阳,向着光明。……
智慧没有样子吗?在我的心中,智慧有它的样子,一片金色的阳光,一片被新绿铺满的大地,正敞开胸怀,等待着我们……
徐老师用“拆字法”对“智”和“慧”的内涵作了探讨,进而描摹“智慧”的样子,想法独到,言他人所不言,凸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灵活的技巧和临场的写作智慧,极具作者的鲜明个性特色,读来令人感觉意犹未尽。
(2)理性表达。以浙江卷“文章与人品”为例,满分作文《言自心,文成人》(节选)对文品与人品的相互关系作了理性的分析: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人”。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文品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趋向完满。……
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
从节选部分的思路就看得出,说理先分后总,层层推进,一气呵成。“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和“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人”是两个分论点,先阐释“人清”对“文明”的影响,再论述“文清”对“人明”的反作用;接着论证了“文品与人品相辅相成”的观点;最后得出“文至清,人至明,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的结论。在段内层次上,议叙相连,逻辑严密,富有浓烈的思辨色彩。如节选第三段举毕淑敏的例子,三个句子分别阐述人何以“清”、人“清”的意义和人“清”而文“明”,勾连紧密。整体表达紧扣标题“言自心,文成人”展开,体现了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充满了理性之美。
(3)文采表达。以广东卷“回归自然”为例,某考生的优秀作文《张开双臂,拥抱自然》,虽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语言以散句为主,间以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文采斐然。现节选两段: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节选部分的文采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辞藻和变换的句式来体现的。辞藻运用上,雅俗风格兼具,古今语体兼容,读来富有极有文学的蕴藉之美;句式使用上,大量运用短句和骈句,语句读来朗朗上口,韵律感极强;巧妙的引用和化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有如此文采的语言,定能牢牢抓住阅卷者的双眼。
让人眼红的满分作文,究竟“满”在哪里?
相信各位同学都看过为数不少的满分作文了,也都希望能写出满分作文来。那么,满分作文,究竟满在何处呢?下面以4篇高考满分作文为例说明,为你解开满分作文之道。
【例文1】
是心撑起果壳
①《边城》里,是美丽的翠翠,善良的杨马兵,平静如水的生活。
②《边城》外,是枯瘦的沈从文,冷漠的世人,窘于陋室的生活。
③之所以文人画家笔下的境界仿佛与现实成为颠倒的“镜像”,终究先是人为苦涩的现实压迫。
④杜工部曾疑“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大概是人生已经龃龉到离奇的地步。亦有人和言,“仁人志士莫嗟叹,古来贤才难为用”,可见才人骚客被逆境挟持由来已久。究其理不出二。既是“时人不识凌云木”,不具慧眼辨别良才,于是造成了梵高画价从一文不值跃居当今之首的怪状。同时,韩文公也在《送穷文》中道破天机:“唯与时乖,乃于天通。”这样,命穷运奇更像是一次历练,一次考验了。
⑤莎翁曾豪言:“纵是拘我于果壳之中,我亦能为无限宇宙之王。”那么,于梵高这,究竟是什么撑起了束缚在身上的果壳呢?
⑥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被“打倒批斗”,自得“流落岭南做哑羊”。教课被停,住所被封,大字报铺天盖地,然而陈寅恪坚信文以载道,力求著书“痛哭古人以赠来者”,因而著成了八十万余言的《柳如是别传》。即便命途多舛,然而对艺术的信心使他坚持下来。同样的,黑暗迫害下,萧红构筑了《呼兰河传》的世外逸境,沈从文也以《边城》的淳朴生活支起了黑暗现实中的一豆微光。每一处绚丽的色彩都是作家对艺术热情的结晶,都是他们对艺术的无限热忱。
⑦然而,撑起果壳的,不只是对艺术的热忱,更是对生活的热忱。袁枚仕途不通达,深处随园这一萧条破败之所,却写作了《随园诗话》,内掩对随园、对生活的慧眼独具。汪士慎所言“尚留一目看梅花”,大抵如是。文革时,木心于故乡被囚禁,他叹到“是我在悲叹”,但是当他来到纽约,以一种不懈的热爱投入生活的怀抱,弦歌不绝,成就一段传奇。对生活的信心,正如雪莱之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那是撑起果壳拓宽文人生命境界的根源。
⑧可是,我们身处果壳之外,更应反思为何时人要给有志之士加以果壳束缚,为何我们不能给有才者以更广阔的平台,更恰当的位置。
⑨是心撑起了他们的果壳,而我更期盼,果壳不复存,唯才以任之。
【满分之道】
标题即观点,形象生动,契合题意。
①②段将《边城》内外对比,引起下文。③段揭示原因,指出人会受到现实的压迫。④段先因杜甫诗句承接上文,而后再析原因。⑤段引名言,提出问题,启发下文。⑥段引用陈寅恪、萧红、沈从文事例,边叙边议,紧扣观点。⑦段首句承上启下,再深一层。引用袁枚、木心事例,汪士慎名言,雪莱诗句,紧扣分论点,深刻透彻,令人信服。⑧段思及自身,两个“为何”引人深思。⑨段强调观点,表达意愿。
【例文2】
由谱牒之学看寻根文化
①前些年好些香港台湾的老人回大陆寻根,大陆人倒不觉得什么,近来大陆人自己也开始忙着修家谱,恍惚着,颇有些时光流转的味道。
②家谱这东西,起于一家兴盛之时,即如北宋眉山苏氏一门三学士,就重开了魏晋谱牒之风,算是引领了宋代修谱潮流。但经逢乱世兵马饥寒,谁还管这个,民国的时候,散落的地方志与谱系,丢了烧了不知有多少,日本人感兴趣,一个铜子儿,买摞得文明棍高那么一堆。由此,时兴修家谱了,也算是件好事。
③然而家谱岂是随随便便修的,一家的兴衰荣辱,颠沛流离,都系在一张纸,一本小册子上,一个人不过是一个小小枝杈,长在一个拥挤的辈分上。岁月变迁,如果有幸保存,这将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家谱,不仅是一本记录。
④家谱后面,有一个坚实稳固,可亲可敬的社会共同体,以血缘为纽带,既有宗法的严苛,又有骨肉的柔情。它供给我们生存在这天地之间莫大的安全感,它教会我们立身做人,教我们礼义廉耻,它的威严自是纲纪,它的厚重却有悲悯,它才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源泉,我们走到哪里都信任依赖的地方。
⑤它,又在哪里呢?没有这样一个文化共同体,没有这样一个稳固的体系,谱,如何修?祠,如何建?连同那遵遵循循的家规家训一并无从谈起。这,恐怕就是我们如今遭遇的难状了。三口之家,五口之家,终于无法满足我们对家的期盼,家不仅要烟火温暖,还要有坚实力量,足以支撑我们昂首阔步走遍四方,带给我们骨子里的自信与丰足,由此,看见再多风雨交迫,面对多少人情冷暖,至少,心不会薄凉。
⑥人们努力地,努力地寻找,就是为了这样一种安全感啊。有国才有家,可如今国富民强,家似乎还没有建立起来。内心的萧瑟,像一条漆黑的走廊,时不时侵袭过阵阵的穿堂风。我们就这样携带着内心的伤口,流离在大街小巷。
⑦“此心安处是吾乡”,给我一片心安,那是医我的良药。
⑧我要的并不多,只希望在纷繁变换中,有一群人可以紧紧抓住,相携与共,有一套亲切又庄严的法令通行无碍,有一本薄薄小册,用墨迹镌刻我们的名字。
⑨就好。
⑩它或许有缺陷,或许有糟粕,或许在现下难以企及,但我,我们都想要它,要归属于它。
它是根,是见证,是温暖。
【满分之道】
标题指明立论方向,新颖不俗。
①段由寻根切入到家谱,角度新,扣题准,入题快。②段概述家谱的兴衰变迁,突显理性思辨的深入。③段深入一层,阐述修家谱之不易,“家谱,不仅是一本记录”,引起下文。④段揭示家谱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⑤段阐述家族文化共同体的式微让人心生忧虑,故而需要努力寻找。深层次透析问题之根本,极具理性思辨之功力。⑥段承接上文,揭示家族共同体带给人的是一种安全感。⑦段点击材料,再扣主旨。⑧段表达对家族文化的惦念与期盼。⑨段独立成段,给人思考的空间,妙!⑩段表达殷切之愿。段揭示中心论点。
【例文3】
生命不能承受之光
①中国古话中有一词叫“捧杀”,捧而杀之。如今,这词可改为“光杀”,此为何义?即投之以生命不能承受之“光”而杀之!
②何为“生命不能承受之‘光’”?
③这“光”就是山洞中的那几根蜡烛,因为蜡烛放出的光,美丽的大蝴蝶才会退向更深处。为何?因为这蝴蝶的生命承受不起啊!
④现实中,这“光”变了,变为更先进的聚光灯的光,而那些文人学者便是这蝴蝶。于是,莫言火了,灯光便投向了他;柴静出书了,灯光从四面八方打来;于丹讲课了,灯光便追着奔来……在灯光的照耀下,这样的学者文人便个个神采飞扬,而普通的人更是将他们捧得犹如天高。可是人们忘记了,滋养他们精彩的,是哪一种环境,人们总是不能像那几个人一样,对于蝴蝶的退居有所感悟,竟还是追着这些文人学者,不断地投给他们也许是生命不能承受之“光”。
⑤于是乎,就出现了中国古话中的那种现象——一面造神,一面打鬼。
⑥于丹被赶下了台,柴静也被一批批“砍柴”者大扒隐私,真是“学者之人欲静,而光不止”啊。于丹曾说过:“我就一个‘守’,守得住内心的寂寞。”而柴静更常介绍自己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莫言更无数次表示不想被人捧着追着,想安静写作。问题是他们的粉丝以及凑热闹的人可不干,“光”依然扑来,原因为何?
⑦我想依然是“利益”二字作祟。如今社会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作家刚刚出现,人们便不能安宁,往往强着来“消费”作家,而结果往往也是作家们被“过度消费”了。于是人们又反过来,将他们打倒、砍掉。
⑧当然,作家本身也缺少“宁”的精神,不能像钱钟书那样,避开投向自己的光,不管是《中国文化名人记录片》的诱惑,还是金钱的诱惑,仍能淡然避开,如美丽的蝴蝶,退向黑暗处继续打磨自己的光彩。
⑨不过,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更应该像材料中的那几个人一样,当作家文人们已有退避之意时,就要有所领悟,关上我们的灯光,移开我们的目光,留给他们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们能够真正沉下心,守住心进行自己的创作。
⑩希望深山的蜡烛可以熄灭,更希望如今打在文人学者身上的光可以关掉,让美好的生命不再受这“光”的威胁!
【满分之道】
标题新颖,引人思考。
①段开篇创设新词,新人耳目。②段追问,引出下文。③段承上文析意,设问解惑。④段针砭现实,深入一层。⑤段总结上文,用语犀利,剖析透彻。⑥段化用名言,别有新意。引述言论,探问原因,自然过渡。⑦段一语破的,剖析社会现象,深入本质。⑧段再深一层,从作家自身找原因。⑨段对普通民众提出建议。论述全面,环环相扣。⑩段表达愿望,收束全篇。
【例文4】
何必“不朽”
①辛夷坞说:“在旷阔的时间面前,青春脆薄得像一张纸。”任时光匆匆逝去,当昔日美人变成今日的红粉骷髅,在时间面前,我们渺小如尘埃,化为一抔尘土,何来不朽?
②然而古今之人,求医问药妄多驻几年容颜者不胜枚举。昔有汉武帝听信道士之言,大兴炼丹之术;今有明星打肉毒杆菌,妄得一夕美貌,却在时间面前,一次次被讥笑着肤浅与愚蠢,这种“不朽”真的有必要吗?
③窃以为:真正的不朽,不在于青春的永驻,而在于青春价值的实现。我来过,我活过,我努力过,我在世上存在过,便足矣。
④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蚤子。”即使生命破败如爬满蚤子的袍,随时“腐烂”,仍要在生命中实现自我价值。“我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赶紧去死,要么好好活着。”他是刘伟,在失去双臂后毅然选择了后者,几度寒暑几度秋,他用汗水与坚持书写了生命的绚烂华章。又有刘大铭者,打小患病,在病床上度过短暂的一生,却坚持每天十万字的阅读量,不断丰富自己。虽然早早病逝,但他那自强不息的生命力量却“不朽”地感染着我们。
⑤有位哲人曾说:“青春不是生理的一段时期,而是一种心理状态。”若将青春这一状态长期的维持下去,又何必追求那不老去的“不朽”。一生风骨凝成诗的牛汉,用自己的心,自己的血,呕出了史一样的诗歌,描绘了真正的历史,八十高龄却说:“我以前是热血青年,如今是热血老年。”长期维持那份对生活热爱的他,谁又可以说,他的青春早已腐朽?不,在他永不停息的脉搏中,“青春”永存。
⑥昔日,晋代王右军兰亭上书“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来感慨青春生命的易逝,苏东坡在赤壁之下也曾以“渺沧海之一粟”来感叹生命之渺小。可我更倾情那句“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我们又何必妄求青春的永驻,岁月的不朽,若是不断实现人生价值,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那什么青春的朽与不朽,何有与我哉?
⑦我坚信,我生存过,我来过,我见过日出与日落,我听过清风,我爱过白云,我怜过大地悲音……这些已使我的生命丰满,使我的青春绚丽,我不需要什么所谓的“不朽”,但这已足够。
【满分之道】
标题具有启发性,引人思考。
①段引言富含诗意。开篇提出问题,为下文张本。②段援古及今,再提问题,为观点的提出铺垫。语言精致,整饬优美。③段提出观点。④段引用例证分析道理,语言精炼而不繁琐,紧扣观点。⑤段引用牛汉的事例,语言整散结合,收放自如,张弛有度。⑥段概引事例,丰富内容,末句化用文言句式,别具韵味。⑦段排比句式,一贯到底,荡气回肠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篇高考满分作文为你揭开高考作文写作的奥秘| 考前千万读一读
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青春永不褪色
教你取得中考、高考满分作文的60个招数
201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2015年河北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高考满分作文参考,我的青春里有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