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儿童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不注意听讲

香港教育主管部门对在校小学生调查后发现,有9成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

(一)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1.连看电视都无法集中注意力——一般属于注意多动缺陷性障碍,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此病与脑损伤有关,父亲酗酒,母亲在妊娠期间吸烟、酗酒、用药不当、受到辐射、营养不良、外商、疾病、情绪异常等,产前、产时、产后缺血、缺氧引起的轻微脑损伤:如难产、早产窒息、颅内出血或宫内发育不良;生后有脑外伤、高热惊厥、脑炎、脑膜炎、癫痫、一氧化碳中毒等。如果孩子属于这种类型,那么,首先应该是药物治疗,其次是 饮食治疗,再次才是行为治疗和心理疏导。药物治疗那是医生的事,饮食治疗,主要是限制儿童对糖类和高蛋白类食品的摄入,以及西红柿、苹果、橘子、人工调味品等含甲醛、水扬酸类食品的摄入。行为治疗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如果是能量过剩、一刻都闲不下来的孩子应采取以动制动的办法,比如让孩子参加学校的足球队、棒球队、田径队等,老师可指导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游泳班、羽毛球班、乒乓球班等。如果是身体不大动、而心神不合出现注意涣散的孩子应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习绘画和乐器。因为多动症儿童在交往中往往容易遭到同伴拒绝,缺乏归属感,所以,心理疏导也非常重要,对于多动症儿童,箱庭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2.除了看电视和看卡通书能集中注意力外,其他活动很难集中注意力——这种孩子不属于多动症,但因为看电视过多,破坏了孩子的学习特质,使得孩子无意注意过剩,而有意注意的能力不足。上课听讲是一个有意注意的过程,需要自觉的控制,而看电视长大的孩子因为自控力、意志力和自觉性不足,无法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针对这种孩子,可以建议家长强行从电视机前、电脑前带走孩子,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小朋友间的互动游戏。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孩子习惯了电视以外的活动,其学习特质会得到慢慢恢复。

3.只在学习上比如上课、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

第一种情况,这个孩子可能语言智商比较低而操作智商比较高,他不适合课堂学习,他可能在手工操作、运动方面有特长。对于这种孩子,教师应根据优势发展的教育原则,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特长,让孩子走特长的道路。

第二种情况,这个孩子可能智商没问题,但心理成熟度比较低,玩心比较重,他还没有意识到学习是怎么回事呢。对于这种孩子,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满足孩子对玩耍的需要,等待孩子心理成熟。

第三种情况,这个孩子可能受到了过早过度的早期教育,结果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和厌倦心理。针对这种孩子,家长和教师应放弃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并满足孩子在兴趣方面的发展,再逐渐将孩子的兴趣往学习上引导。

4.只在某些科目上不注意听讲。这可能是孩子不喜欢某些科目老师,也可能孩子在这些科目上的确没有兴趣。对于不喜欢某些科目老师的孩子,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为老师学的,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另一方面要通过家长对孩子进行亲师教育,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崇敬之心、热爱之情。而老师呢,要善于反思自己,这种孩子更需要老师的温柔而不是呵斥。对于缺乏科目兴趣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孩子对这些科目感兴趣,但往往比较难,只要孩子能用优势学科弥补薄弱学科,就可以不去管他。

(二)孩子是在什么时期出现的不注意听讲?

1.从小就不注意听讲。这种孩子的常见表现是,别人跟他说话,他很少能够安静地倾听,对视不足,眼神发飘,不是瞅瞅这儿就是瞅瞅那儿,不是动动这个就是动动那个。即使家很脏发出严重的警告,甚至连带惩罚,孩子都很难安静下来。这种孩子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属于多动性注意障碍。

2.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了还是不注意听讲。

这种孩子的不注意听讲问题,我们需要借鉴他的学习成绩来评估。

第一种情况,学习成绩一直处在中游以上。

(1)孩子早就会了,没耐烦听了。

有的孩子早期教育很好;有的孩子家长文化水平高,能辅导孩子功课;有的孩子参加了各种课外补习班,提前预习,早就掌握了有关知识;有的孩子非常聪慧,听几耳朵就成了……这样,他们上课就可能不注意听讲了。鉴别的办法是老师讲点新鲜的、孩子没有听说过的知识试试,如果发现他这时候支起耳朵听了,那就可以判断:这不是个不注意听讲的孩子,只不过老师的讲课他“吃不饱”而已。老师若批评这种孩子不爱学习,那是大错特错,正相反,他们反而是爱学习的人,他们喜欢学习新东西,简单重复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受罪。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老师往往片面强调,即使你已经会了,再听一遍也没有什么不好,还说一些要尊重老师劳动之类的知识,这是非常残酷非常不人道的要求。我们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反抗的,何况孩子?而且这明显的是缺乏效率观念,浪费孩子生命。孩子固然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尊重孩子,否则就谈不到因材施教了。如果你的学生属于这种情况,我建议老师适当给孩子一些自由,使他课上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课外书,或者学习更深的东西,只要他不影响别人,只要他能保持优良的成绩就行。

当然,这种孩子,倘若你给他自由,他的成绩可能会立刻下来了。遇到这种情况,绝不要轻率地认定:“可见不能给你自由!”不能因噎废食。应对这种孩子积极引导,真正让实践说话。

(2)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

有一些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当成家庭大事来抓,当成自己的大事来抓,家长或者给孩子亲自授课,或者请家庭教师,或者让孩子参加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对学校老师讲的内容再进行更系统更深入地讲解一遍,孩子感觉老师没有家长、家教、辅导老师讲得更清楚,于是上课就不注意听了,反正课后有“助教”,“助教”比“教授”更敬业。这种孩子,我们老师可能很高兴他们家长的做法,因为家长这样做其实是帮了我们老师的大忙,可这样下去培养了孩子上课不好好听讲的坏习惯是小事,使孩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那就不是闹着玩儿的了。针对这种孩子,教师首先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真正从孩子的长远利益出发,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建议家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要抓大放小,不要事必躬亲,任劳任怨,最终培养一个高分低能的废人。

(3) 擅长视觉学习和自学的孩子。这种孩子喜欢读书研究,而不喜欢听讲。他们可能是视觉学习者,耳朵不灵眼睛灵,同样的内容,听人讲一遍远不如自己看一遍。看书和听讲感觉是不同的,看书可以一遍又一遍地从容揣摩,听讲则往往只有一次机会,跟不上老师的语速,听讲效果就很差。有一些脑子转得不快但是理解能力很强的孩子,就适合自己看书自学,老师适时加以指导,这样效果反而更好。这种类型的孩子,老师可以允许孩子上课可以不听讲,自己看书,但是不能扰乱别人,看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问老师。

(4)他不是不注意听讲,而是在用他自己的姿态和习惯注意听讲或者比较注意听讲,因为其姿态与其他同学差别较大,很不“标准”,被老师误解了。

他们有的人一边听一边动,有的人四处张望,有的人始终低着头,有的人眼睛很少看黑板,有的人手老不闲着。你认为他根本没听,其实他听见了。不信你叫他回答问题,他能答上来,考试成绩也不错。这种事情,小孩子比大孩子多。

这种学习,如果我们批评他不注意听讲,就冤枉他了。一般孩子都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他其实搞不清自己是否在注意听讲,小孩子尤其如此。现在老师给他下了“不注意听讲”的结论,家长也跟着老师这么说,他会很迷惑,或者有点不服气,但是老师、家长总是这样说,时间一长,他就真的认同老师、家长的结论了,他开始认定自己是一个不注意听讲的人,于是就可能真的变成一个不注意听讲的人了。老师、家长的主观判断可以把一个本来还算注意听讲的孩子造就成一个不注意听讲者,这大概是老师、家长万万没有想到的吧?不尊重科学,不研究实际情况,结果就会如此。

这种学习既然不可以批评,是不是就不必管他们了呢?不是。可以帮助他们分析一下自己的听讲姿态,在理解和肯定的同时,劝他们作一些小的调整。比如他总是低着头,我们可以告诉他:“你若是经常抬头看看,成绩可能会更好的。”“老师很喜欢你安静地听老师讲课”

上面我们说的是那些不注意听讲但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我们把他们又细分为四种,分析了他们不注意听讲的原因,提出了对策。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些不注意听讲成绩又很差的孩子,看看他们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种情况,孩子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差。

(1)生理因素

①身体能量过剩,身体协调性好。这种孩子可能就是运动方面的天才,老师可以建议孩子走体育这条道。

②饮食不合理,睡眠不足。

人脑的活动在体温低时会变得较迟钝,在体温适度升高时会较为活跃。孩子如果早餐吃不好,脑部的主要能源血糖供应不足,孩子就会缺乏活力和注意力,另外,过多糖的摄入、食品添加剂的影响,要么使孩子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要么导致儿童多动不安,妨碍注意力集中。

孩子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一种单调的活动,就会引起疲劳。所以,睡眠不足会使孩子没有办法继续专注于学习。

③遗传、先天因素导致大脑平衡功能发展不足

由于母亲怀孕的时候营养不良(缺钙、贫血)、情绪紧张、被迫保胎、活动量不够、胎位不正使胎儿与磁场的引力相悖而失去平衡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大脑前庭平衡功能的发展,使孩子表现得好动不安、跑步爱摔跟头、不会走平衡木、不能盯住目标看。比如,有的孩子做旋转运动时不觉得晕,这是前庭平衡功能对外界信息不灵敏的缘故;而有的孩子特别怕晕,这便是前庭平衡功能过分敏感的缘故了。这种过分敏感使得外界信息特别容易进入大脑,所以这部分孩子特别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注意力很难集中。另外,孩子出生的方式如果是剖腹产、难产、早产等,也容易导致他们长大后注意力不集中。

(2)心理因素

①对学习没有信心。

虽然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比较聪明,但在一个班级中,总有第一名也总有倒数第一名。从一开始就处于班级后面的孩子,在学习上体验到的一直是失败,几乎就没有享受过成功的快乐,他们因此放弃了学习,他们根本就认定,认真听讲也没有用处,反正考不好。任何一个人做没有奔头的事情,注意力都是不会集中的,这种孩子的漫不经心、玩世不恭(尤其是中孩子)、满不在乎,正是他们心中没有希望的表现。对他们大讲学习的重要性,等于雪上加霜,因为他们正是由于既知道学习重要又知道自己反正学不好才如此沮丧的。对这种孩子进行惩罚效果也很差。为了躲开惩罚,他们会敷衍家长一阵,但是不会有根本改观,因为他们的心是冷的。

所以,治疗这种孩子,最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自信训练。不要批评他们——死猪不怕开水烫。要仔细寻找他们哪一科、哪一个地方学得稍好,加以鼓励和表扬。也就是说,对待这种孩子,千万不可“哪壶不开提哪壶”,而是正相反,“哪壶开了提哪壶”。据我的经验,这样做即使孩子成绩没有多大起色,起码他们的情况会逐渐好转。

②习得性无助。孩子一有所谓的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家长、老师马上给孩子指出来:“你又想什么呢?” “你能不能注意听讲啊?”“你怎么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三分钟的热度啊?”……等等。这些消极的评价对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起了负性强化强化的作用,孩子会以为自己天生就是这样的孩子,他也没有办法。

其实,低年级孩子,大脑发育还不成熟,思维定势也不明显,受到无关刺激的影响比较大,容易分心。可是,我们因为不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结果过分强调了孩子错误的严重性,当然我们的目的是想引起孩子注意,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行为,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解决孩子的注意力集中问题,而且还严重地强化了孩子内疚、惊慌、恐惧等心理,进而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这种孩子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积极强化孩子注意听讲的行为,对孩子开小差的行为学会忽视,渐渐地孩子会相信自己能够做好。

③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明确的目标。

成人要求孩子所做的事过难则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过易则不能吸引孩子,这都不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当新内容与孩子的经验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差异时,才最容易引起和维持孩子的注意。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做起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往往注意力格外集中,当然也就不容易出现失误;但孩子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分散注意力,类似粗心的问题自然也就难免了。孩子的注意力长短除了与兴趣有关外,还与活动的目的有关,当孩子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会明显的长一些。但如果活动前孩子对活动的目标不够明确,孩子是很难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比如你让孩子读书,可你没有给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读多长时间,读到什么程度,结果孩子很可能随便翻看两分钟就把书扔一边了。这实在怪不得孩子。

④意志力薄弱、习惯性懒惰。

很多孩子娇生惯养,从小一点苦都没有吃过,上学后,学习是极其辛苦的活动,集中注意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累人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极其懒惰,意志力薄弱,遇事从不动脑筋想一想,永远在事物的最表面现象上漂浮,那么这种孩子是没有办法注意听讲的,他们甚至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说完一段话。他们的脑袋里装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见闻”,杂乱地堆放着。给人的感觉是他们浮躁到了极点,完全不能静下心来,几乎完全不适合进行任何严肃的脑力劳动。他们是不是弱智呢?不是。当思考不需要聚精会神的时候,当思考不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有聪明的闪光。

这种孩子的家长往往就是很浮躁的人,不好好听孩子说话。他们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过认真思考是什么感觉。从小的娇惯则破坏了孩子的意志。电视和卡通书在这方面也起了很不好的作用,强烈震撼的刺激性画面特别破坏人的敏感性。这些东西几乎都不需要认真倾听,因为它已经把音量放到最大,灌到你耳朵里来了;它们也不需要思考,因为那都是一些作用于你的感官的煽情,它们让你激动,不会使你冷静,然而冷静是思考的前提。孩子接触这些东西多了,会变成一个感性的人,对任何理性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了。他们集中精力哪怕5分钟也会觉得很累,他们没有坚持学习的起码意志力,最严重者,甚至上课完全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这种孩子还有办法吗?有,那就是加强指导和训练。在家庭中,家长不管工作多忙,一定要认真听孩子说话,家庭中可以专门讨论某个话题,每人发表意见的时候,他人必须认真听,然后拿出自己的意见,另外要严格限制看电视、玩游戏机的时间;再者,还有一个办法是,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大声朗读10分钟严肃的作品,坚持一年左右,或许有效果如果家长做不到以上我说的,那你就得拿出专门的时间让孩子参加注意力培训。

(3)能力因素。

①早期训练缺乏导致感觉动作功能落后

孩子在七八个月的时候要经过爬行,一般要求爬够两至三个月。没有经过爬行就会走路的或者爬得比较少的孩子,长大以后大都出现写作业磨蹭、学习没自觉性、手眼不协调、经常粗心大意等毛病。还有一些孩子直到上小学了,仍然不会翻滚,不会接、抛球,不敢走平衡木,更不会弹跳,不会辨别方向。由于身体本体感觉的混乱,外界物理信息也会显得混乱无序,所以,这些孩子动作笨拙,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经常出现多余、无效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能力的落后,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中提取有用的感觉信息,许多感觉信息未能传到大脑,继而导致孩子对部分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②视——动统合能力落后

孩子爱看电视、上课爱接话把,但涉及到写作业、抄课文或记笔记等与视——动统合能力有关的活动时,则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拖拖拉拉的现象,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总是要耗上两个小时才能完成。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总是与书写有关,他们觉得抄课文、写字、做题久了十分疲劳。视觉分辨力、视觉广度和精细肌肉动作能力落后或者不足就会抵制和延误大量抄写任务。

③理解能力落后。

一些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上课专心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但到了三四年级,便出现上课走神、摆弄手指等现象,尤其是在老师讲到抽象、深奥的概念时更是如此。他们上课走神主要是因为不能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无法从老师的授课中得到任何有意义的信息。老师所讲的知识未能进入孩子已有的知识结构,使孩子根本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那他们必然要找一些自认为是有趣的事来做。当课堂不能提供其他有趣的事物时,他们便玩弄铅笔、橡皮、手指头,不时还好左顾右盼,干扰他人。一旦我们设法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弥补知识的空缺之后,他们开始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能与老师进行沟通,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长时间集中在课业上了。

④智力类型与众不同。一个孩子经常性地不注意听讲,而且成绩不好,还有一种可能是不能完全排除的,那就是他的智力类型与众不同,用我们通常的办法给他讲,他听不好,也学不好,但是如果换别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做中学、玩中学、合作学习或结合他的特长来学),他却可能很专注、很投放,效果也很好。

怎样鉴别这种孩子呢?他们整体精神状态不萎靡,也不懒惰,品德不差,智商也不低,偶尔还会在某些活动中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他们只是不能适应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对这种孩子,家长千万不要轻易作负面结论,也不要强迫他必须像老师要求的那样学习,最好去请教专家,帮他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3.孩子不注意听讲属于近期或者短期行为。

(1)环境适应问题。不适应环境的,要询问孩子到底什么地方不适应,教孩子学会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

(2)人际关系问题。同学关系紧张的,要弄清楚孩子交往的原则和方式,教给孩子交往的技巧;家庭关系紧张的,要搞清是亲子矛盾还是家长间的矛盾,要下决心解决矛盾;师生关系紧张的,要搞清楚是孩子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大棒+甜枣教育。

(3)生理问题。有的孩子是身体不好、休息不好或精力不济。要考虑他的营养和睡眠,必要的时候带孩子上医院检查。

 

二、粗心马虎

孩子粗心马虎的问题也是令老师和家长深感头疼的,尤其是考试的时候,不会似乎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会的问题因为粗心马虎而失分,这是老师和家长很难接受的。

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的马虎现象,一般对策是什么呢?一个是反复提醒。作业和考试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千咛万嘱咐:“你千万别马虎。”第二个是吓唬:“你要是马虎成绩非下来一大块不可,那就考不上大学了!”第三个是斥责:“你就是马虎!跟你说多少遍了,怎么还错?”第四个是惩罚:写错一个字,罚你100遍,看你还错不错。第五个是强调检查,要求学生答题之后必须检查或验算,有时家长帮助检查。

这些办法虽然都有一些道理,但是常常不能解决问题,许多孩子该马虎还是马虎,该出错还是出错,急死了教师,气坏了家长。最糟糕的是,你经常批评孩子马虎,反而给了他一件自我辩护的武器。有一些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是因为他知识没有掌握,他却对人说:“其实我都会,只不过马虎了!”马虎的说辞竟成了他逃避责任、欺骗自我的工具。我们告诉孩子“你马虎”,本来是希望他正确看待自己,结果适得其反,把他蒙蔽了。

所以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不管孩子事实上多么马虎,都不要给贴“马虎”的标签,不说他马虎;但是行动上,要切实具体地找到他马虎的原因,采取具体措施,帮他改正。多做实事,少来指责,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的其他方面凡是孩子不感兴趣的活动都表现出一定的粗心马虎。

(1)父母的遗传和影响。如果你发现这种孩子,最好约谈他的家长,这个孩子的爸爸或妈妈一准也是个天生的马大哈,今天出门忘了带钥匙,明天炒菜忘了放盐,经常出点小故障。

这种孩子属于遗传,那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矫治,就可以放任不管了呢?不是,办法还是有的,但需要家庭成员一起参与矫治,最好的办法就是列清单,比如孩子每天上学应该带的东西,可以在孩子的书桌前打印出一张清单,每天上学前,让孩子按照清单一一清点物品;比如孩子的课外作业,让孩子准备一个课外作业记录本,每天将老师布置的作业记录下来,为了防止遗漏,可在记录完后与同学的记录一一对照,回家后按照昨夜记录单一项一项地完成,完成一项打一个对勾。

(2)缺乏责任感。这种孩子凡是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他一概大大咧咧,错误百出而满不在乎,然而他确实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玩游戏机),他却很认真,很细致。孩子的这种马虎现象其实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这种孩子单从马虎入手,是绝对解决不了的。需要整体的治疗,改变他整个的生存状态,甚至需要从头培养他的责任感。关于培养责任感的问题,这里无法细说,只简单地交代一下:把生活的任务交给孩子本人,把学习承包给他本人,家长、教师少提供过度服务和保护,孩子才可能有责任感。简言之,要培养责任感,先得让他负责任。

 

(二)在各个学科上或者某些学科上出现粗心马虎现象。

1.心理因素

(1)对学习不感兴趣,敷衍了事。

(2)情绪不稳,有急躁情绪。

有些孩子写作业或考试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慌慌张张的,好像身边有什么人在催他们,于是做题就很容易出错。他们并不是害怕,他们的实力没有问题;也不是有什么不好情绪,他们的精神状态很正常。这是怎么回事呢?可能与他们的个性有关,这多半是一些急脾气的孩子。这种马虎解决起来比较容易。让他们在做题之前和中间做几次深呼吸,数若干个数,或者心里默念若干遍“静下心来,静下心来”,一般就会有效果,坚持下去,可以逐渐改掉心急的毛病。

有些孩子整体精神状态不好,他们在家里或者学校遇到了什么事情,心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因而马虎。亲子关系紧张,父母闹离婚,同学闹矛盾,丢失了心爱的东西,早恋,迷恋网吧,追星,都可能出现此种情况。一般说来,这类马虎是阶段性的,影响他情绪的问题一旦解决,他的马虎现象就会大幅度减少。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设法帮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一时无法解决(这是多数),那只好劝孩子尽可能稳住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剩下的就是等待,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不要企图药到病除。此时理解和疏导远比批评重要,如果批评,可能适得其反,马虎就有可能走向厌学。

③紧张害怕。

有的孩子平时成绩还不错,一到考试就失常,考完试觉得哪个题都会做,但就是没有做对,就因为紧张害怕。他为什么紧张呢?是让家长和教师给吓的,给压的。我们的很多家长和教师都有一种不好的习惯,总是不加节制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说是“人没压力轻飘飘”、“有危机感才有动力”。结果弄得孩子面对考试卷子,心里想的竟然不是题目怎么做,而是万一考不好,教师的冷面孔、家长的训斥,甚至未来“扫大街,捡破烂”等等。他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考试的“后果”上去了,没有办法集中在考试本身上,而且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人在面临过大压力的时候,智力会下降,有水平也发挥不出来。这不是简单的马虎,而是整体心理状态的失常。

所以希望教师和家长们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家长和教师总以为,学生越害怕不良后果就会越重视学习,越重视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这都是很片面的。对一件事过分重视并不是好事情,这会导致恐惧。事实上真正不重视学习的学生很少,哪个孩子都知道不学习没有出路,再加压只有害处。教师和家长应该多想想如何给孩子以具体的帮助,而不是继续制造恐怖气氛。

④有的孩子自欺欺人。平时作业抄同学的;小测验教因为监场不严,做点小弊什么的,所以他的平时成绩看起来还行。家长、教师以为这就是他的真实水平,其实是不对的。正正经大考的时候,考场纪律森严,同学不敢也顾不得“互相帮助”了,于是他的真实水平就“浮出水面”了。对于这种孩子只有加强学习观教育,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才可能有效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2.能力因素。

(1)视知觉障碍。有些孩子读书跳字,看书跳行,相似的字或字母混淆不清,人家一目十行,他却只能看几行,人家能看到整体,他却只能看见一个局部,他看不会,有时他写出来的字是反的,或者左右上下颠倒,有的没有空间感。这都可能是视觉障碍。有这种毛病的孩子,无论在作业和考试中,都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的错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或家长如果判定为“马虎”,那就错了,如果再指责他学习态度不认真,那更冤枉孩子了。

这种情况应该到有关医院或学习能力培训部门去进行视觉测试,如果确实孩子有视觉障碍,那么解决的办法一个是进行视觉训练(比较简易可得的办法是进行朗读和抄写练习,注意任务千万不要过重,有错不要批评),再一个是尽可能多用另一种感觉器官学习(比如用录音机让他多听)。

(2)思维滑动

有些孩子每到某一类型的题目,或者某个步骤,或者遇到某一个字,就容易出错,反复纠正也改不了。当你把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的时候,他能够不出错,可是一放到整体的练习或考试中,却又错了,几乎给人一种屡教不改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习惯性的思维滑动,瞪着眼睛看不见自己的失误,就滑过去了。其实这是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的常见心理现象,只不过这种孩子的思维滑动表现在学习方面较多,弄得比较刺眼就是了。这种毛病不算太难改正。解决的办法首先是找到这个学生特殊的“马虎点”(也就是思维特点爱滑动的点),让孩子记住,每到临近这个“马虎点”的时候,就提高警惕,一旦到了这个地方,闭一下眼睛,数几个数,然后再睁开眼睛往下做。也就是说,故意设置一个障碍,阻拦一下,避免思路滑过去。这和公路上设立“事故多发地段”警示牌的道理差不多。既然此处容易出错,我在这里停一下,就可以减少错误。

(3)认知缺陷。有的孩子只善于领会局部的知识,而不善于理解综合的知识,平时学的都是局部的知识,他掌握得不错,考试有些题目考的是综合的、灵活的东西,他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有的孩子短期记忆能力强而长期记忆能力弱,平时学习多靠短期记忆,所以他成绩不错,期中、期末考试要靠长期记忆,而长期记忆不是他的优势,他成绩自然就下来了。

对于这种孩子,最好的办法,一是建立“错题档案”,让孩子把那些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单独归类整理;二是及时复习,强化记忆。

这里说的马虎指的是学习方面的马虎,因为教师、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这件事,至于孩子平时生活中的马大哈现象,虽然也会惹教师、家长生气,但是过一阵也就忘了。只有孩子因为马虎而丢的分数,教师和家长才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经常唠叨,惟恐孩子不改。

 

三.不完成作业

孩子不完成作业,家长很头疼,因为这事,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于是,家长花费大量时间:嘱咐,督促,检查,评比,奖励,批评,忙得不亦乐乎,可总是不怎么见效。

孩子为什么不完成作业呢?一般教师、家长对这个问题都不去细致研究,只简单地断定,这是因为孩子“不重视学习”,“厌学”,“贪玩”、“怕苦”,等等。归因简单,对策当然也就简单,无非是一方面大谈学习的重要性以期引起孩子的“重视”,另一方面采用各种管、卡、压的办法迫使孩子不敢不完成作业。

事实上,孩子经常不完成作业,情况相当复杂,有多种原因,因此也就应该有多种干预。

我们分析这个问题,与分析“不注意听讲”的思路差不多,首先看经常不写作业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

(一)孩子经常不写作业,但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游以上。

1.懒惰,靠小聪明学习

这种孩子,看他写的字形和书写速度会发现,他们能写得很好、很快,他们也曾经有过按时按量完成作业的历史,而且给他们一些压力,他们也能把作业写好。这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懒惰,而且他们胆子比较大。其实不愿意写作业的孩子是很多的,但是不敢不写,这种孩子就敢于不写,他们不太害怕惩罚。他们成绩并不差,靠的是小聪明。

这类懒惰任性的孩子,几乎可以肯定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有的家长从来不问孩子的作业写没写,孩子每天就知道疯玩,在家差不多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小学低年级还写点作业,到高年级和中学,就放肆不写了。老师请家长,家长不去,或者去了,把孩子打一顿,继续放任不管。这种孩子完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起来很困难。有的这类孩子长大一点就会好一些,所以对他们还要耐心等待。如果孩子家庭的经济情况还好,建议家长请一位家庭老师暂时陪伴他写作业,

2.嫌作业太“小儿科”

这种学生经常不交作业,但成绩不差,或者忽高忽低,有时还能考出令人吃惊的好成绩,别人都不会的题,他反而能做出来。平日成绩不见佳,也不见他用功,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却能闹个上游。这种学生也给老师一种懒惰、靠小聪明学习的印象,但是你会发现,他们真实可能很爱学习。每当老师讲到他确实不会的地方,他都听的津津有味,有时还会问老师一些怪问题。如果某天作业难度很大,具有挑战性,他就爱做。这种学生的家长往往文化水平高,家庭有读书氛围,受到过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明显地识字多,爱看课外书,知识面宽,平日说话词汇丰富。

这就是那种“吃不饱”的学生,老师留的作业对他们来说太“小儿科”了,做起来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致,于是他们就“罢工”了。这种学生不是不爱学习,是我们的教学不能适应他们的知识结构。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争取老师的理解,给孩子适当的照顾。

(二)孩子不交作业,成绩也不好,基本排在班级末尾的。在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中,这种学生占的比例比较大。这合乎一般规律:不写作业,成绩就上不去;成绩上不去,就更不爱写作业。

这一类学生不交作业,也应该细致分析,情况并不一样对策也不尽相同。

1.心理因素。

(1)丧失学习的信心。

人做任何事情,没有奔头,他是绝对不会起劲的,大人孩子都一样。每天忙忙碌碌挣不着钱的买卖,谁会努力去做?很多学生根本不写作业,原因就在于此。写作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没有奔头、没有希望的事情。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写作业不过是他们消极心态的一种表现而已。这种孩子你跟他谈完成作业,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感情。你想,一个人连学都不想上了,甚至连活都不想活了,你还跟他谈什么“明天一定要完成作业”,牛头岂对马嘴?所以,家长和老师如果发现孩子产生了厌学心理,那就不要和孩子纠缠什么写作业问题,而要用主要的精力了解他的心理问题在哪里,加以干预。可以带孩子找心理老师,先不要一开始就去看心理医生,……

(2)心理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感

这种孩子的主要问题不是学不会,能力还是可以的,他们也没有完全灰心(整体精神状态尚可),也不是懒惰(在其他事情上可以看出他的勤劳),只是写作业提不起精神来,经常不能按时完成。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受的挫折太多了。也就是说,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超标了,而且太急躁了。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总是得不到肯定,甚至作业按时完成了也会受到批评(没有达到教师、家长主观确定的“大跃进”标准)。教师、家长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比他的缺点,总是用自己理想中的他来贬低现实生活中的他。久而久之,他就会经常处于沮丧状态,对完成作业也就没有兴趣了。

这种孩子不难鉴别,也比较容易帮助。只要教师和家长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进步,他很快就会转变精神状态,作业完成状况也会好转。如果实事求是的表扬仍然不能使他改变,那他可能就是另外类型的人,要另换办法了。当表扬不管事的时候,家长、教师千万不要责备孩子不识抬举,应该首先想到的是,可能我们自己诊断错误,开错药方了。

(3)不喜欢这个教师

如果某个学生其他各科作业完成得还可以,本来这门课的作业也能顺利完成,自从换了某个教师之后就不交作业了,或者自从跟某位教师发生了冲突之后就不好好写作业了,那可能是孩子不喜欢这个老师。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常常情绪化地处理问题。他如果从心底里讨厌甚至仇恨某个教师,就会想:“我干吗要给他完成作业?就不写!”“我偏不交作业,我一定要考个坏成绩,拉下他的平均分,让他得不着奖金!”这不是我编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临沂一位小学老师曾给我反应过一个学生,孩子在他的学科上不交作业,考试交白卷,可是在校外的奥数班上却一直表现突出,还拿了奥术比赛的奖。问我这个孩子是什么毛病。我告诉她说这个孩子没有什么毛病,只是不喜欢你。如何让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喜欢上自己,我觉得班主任老师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行动。

你觉得无法共同,师生相克,或者老师换班或者孩子换班,这是下下策。

2.能力因素

(1)书写障碍

这种孩子听讲比较专心,发言也积极,有表达能力,总体上学习状态还是不错的,但是只要一涉及笔头作业,他就一百个不乐意。数学、英语作业需要写的东西稍少一点,他还能做,像语文这种需要大量书写的作业,他死活不想做。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贸然批评他“不想学习”,因为他可能是书写障碍。

书写是比看和听复杂得多的学习活动,需要眼、手、脑的多方协调配合。单从手来说,要把一个字写规整,需要手部十几块小肌肉同时动作,而且互相协作。小孩子把字写得七扭八歪,或者笔画跑到框外去了,这常常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他的手部小肌肉群没有别人发育得快,控制不好那支笔,自然没法写好。这时候,家长、老师若对他们发脾气,说他们不用心,那就可能冤枉孩子。他做不到的事情,他是没有过错的。另外,孩子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写字也会遇到困难。迫于家长、老师的压力,只好在那里勉为其难地写呀写呀,很痛苦,管理一放松,就不写了。后来他发现,真的不写作业,家长、老师其实也没有多少办法,尝到甜头,以后索性就不写了。

如果经过诊断,发现某个孩子不写作业确实主要是因为书写障碍,而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那我们就千万不要再乱批评他们了,家长也不要每天逼迫他们写作业了。正确的办法是告诉他们:写字其实是一件并不难受,而且很有意思的事情。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手指游戏,以帮助孩子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家长还可以故作热爱书法状,帮助孩子产生写字的兴趣;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可以送到训练班做一些训练;握笔姿势不对(这会导致手部疲劳)的孩子,可以进行矫正;老师则要减少这种孩子的作业,先不求多,不求美观,写了就好,逐渐增加,不急于让他和一般同学拉平。

(2)作业不会做,或者障碍太多

有很多不交作业的孩子都属于这一类。他们写作业时写写停停,磕磕绊绊,困难重重,有的甚至大部分题都不会。老师又催得紧,怎么办呢?孩子或者向家长求援,或者打电话发短信问同学,或者干脆就头天不做,第二天早晨交作业之前拼命抄别人的。在很多学校里,抄作业的现象很普遍。有的人抄作业是因为懒惰,其实他自己是可以做出来的,这是态度问题;可是也有不少人抄作业是因为他确实不会或者他的速度太慢,完不成。后一种情况就不是态度问题了,是能力问题。可是老师、家长遇到孩子抄作业的情况,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进行道德谴责。这是很不妥当的,不但冤枉了孩子,而且绝对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道德谴责是不能提高孩子能力的,道德压力只对那些有能力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起作用,确实不会做题的学生挨一百顿骂也还是不会,甚至可能更不会――你把他骂傻了。

他为什么不会呢?有可能是智力问题,有可能是基础问题(知识有很多漏洞,连不上串了),还有可能是暂时没有入门(几何、物理、化学常常会有这种现象)。

所以,面对一个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不要急于批评、谴责、惩罚,一定要认真观察和询问,他到底会不会。如果发现他确实是不会,那就什么批评的话也不要说,该补课就补课,该请家教的请家教,该等待的等待(暂时没有入门的),而且应该允许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不做或少做作业。

四、撒谎

儿童的撒谎行为成了许多家长、老师头疼的事,家长、老师怎么也搞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撒谎要偷拿呢?小学儿童撒谎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道德品质问题,尤其是那些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并不怎么理解撒谎的真正含义,更无法预计撒谎可能带来的后果。所以,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撒谎行为,既要避免过度反应,又要给以高度重视。否则,任由其发展下去,很可能发展为冲动控制障碍,甚至会发展到逃学、盗窃等反社会行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一)孩子从多大开始撒谎

1.从2、3岁就撒谎。

这是家长自身的影响。保罗·艾克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说谎的不良品质,是由于受到爱说谎,或言而无信的家长的不良影响而养成的。”上行下效,家长说谎当然是儿童说谎的一个最重要原因。这种孩子由于撒谎的历史比较长,而且身边有不良的行为示范,改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除非家长认识到孩子撒谎的严重后果,想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撒谎问题。

当然,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很冤,自己从来没有撒谎的不良习惯,也没有教孩子撒谎啊。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能会说些无关紧要或无伤大雅的谎话,可是,在儿童的眼里,家长的的确确是在撒谎!甚至有些家长帮着儿童撒谎,比方,哪一天孩子因为不愿意上学,家长为了掩盖真实的原因,就给老师说孩子病了。那么家长又如何能说服孩子做个不撒谎的孩子呢?由此看来,要想培养儿童诚实、守信的品格,家长千万要给儿童做个诚实的榜样。另外,家长必须信任儿童,在培养儿童的诚实美德方面,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家长的信任远比棍棒更有实际的教育意义。儿童撒谎后,家长不应该因此而不再信任自己的孩子,不要动不动就问:“你保证没有向家长撒谎”这些话是很伤儿童自尊的。

 

2.从5、6岁开始撒谎。

一般而言,5岁左右的孩子无法将想象和现实区分开来,因而常常为了满足自己想象中的某些欲望而说谎。另外,5岁左右的孩子记忆还不成熟,尚不能区分什么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什么是他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自己认为发生了的事情。皮亚杰说过: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它是那么自然、那么普遍,我们可以将其当做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比如,一群孩子在一起讨论谁的爸爸高,一个孩子说:“我爸爸比我高很多!”马上会有另一个孩子说:“我爸爸比李老师还要高!”第三个孩子可能要说:“我爸爸比这棵树还要高!”也许第四个孩子该说:“我爸爸比10层楼还要高!”……越说越离谱,其他孩子开始对后面孩子的说法产生怀疑,但那个孩子会信誓旦旦地说:“我没有骗你们,我爸爸真地有那么高!”对于成人而言,这孩子显然是在说谎,但对于他自己来说,他不过是想说明自己的爸爸最高,好赢得这次争论,他只是要满足自己的这种欲望。但是,对于一个发展正常的小学儿童而言,已经能够很好地区分想象和现实问题。如果一个小学儿童仍然无法区分想象和现实,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个孩子受到了过当保护,其心理年龄小于其生理年龄。如果一个小学儿童能够很好地区分想象和现实,但从5、6岁开始一直到现在,出现习惯性的撒谎,这往往是儿童在五六岁的时候,往往现实和想象不分,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家长误以为孩子说瞎话,经常指责孩子撒谎,结果造成孩子习惯性撒谎。

对这种类型的孩子撒谎,家长不要斥责孩子,也不要设陷阱,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问题的真相是什么。

案例:一个小学3年级的女生,一个星期天的早上给妈妈说去找同学玩,可结果去了姨妈家。在孩子还没有进门的时候,姨妈打来电话询问孩子到家没有。结果,等孩子进家门后,这位妈妈跟孩子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妈妈:“今天去找同学玩了?”

女儿:“嗯”

妈妈:“和谁一起玩了?”

女儿:“和某某”

妈妈:“你们玩得开心吗?”

女儿:“挺开心的”

妈妈:“你没骗妈妈吧?”

女儿:“骗你干嘛?反正去玩,有必要骗你吗?”

妈妈:“你知道没有必要骗我,为什么还要骗我?你姨妈都打电话过来了。”

女儿:“你知道还问什么?神经病!”

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女儿上姨妈家玩比去同学家玩要好多了。孩子有必要撒谎吗?于是妈妈给我打了热线。我问这位妈妈,女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撒谎的,妈妈说从5、6岁,孩子经常说一些毫无根据的话,她就经常教育孩子要做诚实的孩子,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妈妈的教育无益于孩子问题的解决。现在孩子长大了,撒谎已经成了习惯,怎么办呢?

我说你明明知道孩子去了哪里,你为什么挖好了坑让孩子跳,设计好了圈套让孩子钻呢?这位妈妈说孔老师我没有啊,您也冤枉我啊。我哪里是冤枉你啊,你见到女儿,直接了当地告诉她:“刚才你姨妈打电话来问你到家了没,赶紧给姨妈回个电话,以免她担心。”这不就行了吗?你套着孩子说话,你不是神经病是什么!

 

3.孩子从上小学才开始撒谎。

(1)孩子为了获益而说谎。有些父母对儿童要求过于严厉,不给儿童一分钱的零花钱,当儿童的正常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通过撒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有时会悄悄地把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的玩具或文具放入自己的口袋,当父母发现儿童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儿童经常会编造一些谎言,如小朋友送的,或者是自己拾到的等。这种属于行为性撒谎,其表现比较严重,常常伴随偷拿和破坏等不良行为,对儿童自身成长的危害性比较大。这种类型的儿童的撒谎有明显的目的性,并且是事先想好的,在他们看来撒谎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或满足。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若没有被发现,或者被发现了但父母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或者被其他人揭穿后,父母因顾及颜面而袒护孩子等,都会助长孩子的说谎意识。

对这种孩子,可以很严肃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也可以用剥夺他某项权利的方式给予一点小惩罚,如每天的小零食被取消。但是不能有太严厉的惩罚,那样只会让孩子产生敌对、怨恨的情绪,而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

(2)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儿童做事之前都想把事情做好,因为儿童从内心里是想让父母、老师高兴,想得到更多的奖励。可是,当儿童因为没有把事情做好,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严厉批评或者惩罚时,这种经验的获得,使儿童在做错事情以后,心里会产生压力,最终因为逃避受罚而不得不说谎。

(3)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这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很受伤。于是孩子开始想办法去争取更多的爱、争取更多的关注。一次次经历使孩子意识到每当他生病的时候家长会非常关心他、在乎他,会整天陪着他,于是孩子学会了装病,经常谎称自己身体不舒服。在同伴中,谎称自己家有某种东西、爸爸妈妈有多厉害、自己去过哪里哪里……用一系列的谎言掩盖自己的孤独、自卑,获得别人的关注。再者有的偷拿行为同样是为了得到成人的关注。

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并合理满足。儿童愿做什么,能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家长一定要了解。对儿童的合理需求家长要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耐心地讲清道理,以避免儿童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去撒谎。在了解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与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儿童去做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必要的帮助,特别是遇到困难时,家长要鼓励并帮助儿童将事情做到底,不论成功还是失败,只要坚持到底都应给儿童适当的鼓励或奖励。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儿童说谎的动机,鼓励他诚实地做事。

.另外,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或者班主任老师,可利用活动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或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儿童认识到撒谎行为的危害,使其自觉克服撒谎的不良行为。

(4)父母教育不当。有些儿童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他就开始学会了说谎。父母虽然很多的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于是父母表现出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儿童诚实的品质。 还有些儿童是因为家长在遇到他撒谎时往往反应过于强烈,如临大敌,认为孩子怎么能说谎呢?以后是不是会养成爱说慌的坏习惯?……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大肆渲染,让说谎的概念在孩子脑海里根深蒂固,并且大人夸张的紧张让孩子有种撒谎是天大的错误,自己总是撒谎,自己不是好孩子的认识。这样的思想会让孩子很自卑,也很容易让孩子给自己贴上“我爱说谎”的标签,真的养成爱说谎的习惯。此外,有的家庭气氛过于专制,很容易造成孩子对权威阿谀奉承,不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最终养成说谎话的不良习惯。刚才我们谈到的案例就是一个例证。

家长要讲究教育的策略,多聆听并与孩子沟通。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制订更实际的规则;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说谎了。另外,有些孩子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鼓励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对于这种类型的说谎,父母不应该不分原因的责备和体罚孩子,而是应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温和地告诉孩子,家长喜欢诚实的孩子,虽然家长不希望他做错事,但家长更不希望他撒谎。然后,给孩子承认错误的机会:理解孩子犯错误的动机,包容孩子的错误结果,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诸位家长注意,那就是切忌父母一方袒护孩子的错误,而在孩子面前争执,以免导致孩子继续撒谎。另外,家长应该学着忽视孩子的谎言,接纳孩子的恐惧情绪,容许孩子犯错,让孩子有说实话的勇气,说实话时要多加奖励;不要严厉处罚,用严厉的惩罚来威胁孩子,往往会让孩子说更多的谎,以便不被你发现。其实,你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是在不断地犯错和改错中长大的,那你为什么不允许孩子犯错呢!

(5)不良同伴的影响。儿童是非常善于模仿的。有的孩子本来是很诚实的,但由于交往了不诚实的孩子,而学会了撒谎。家长要注意引导儿童和诚实的伙伴交朋友。教育研究表明,爱撒谎的儿童有爱撒谎的朋友。因此,当家长发现儿童有撒谎的不良行为时,应该引导儿童多与那些诚实守信的儿童交往,同伴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毛病不改,你的孩子很难优秀,一定从小抓起
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家庭责任
儿童注意力测试(家长观察表)
【心理学科】21个小妙招,专治中小学生马虎、走神、坏习惯
帮助孩子们改掉马虎的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