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珪教嘉庆如何在乾隆余威下做"儿皇帝"
朱珪 生于1731 逝于1807年 享年76岁。 史书中,只是记载嘉庆十一年(1806)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他的死亡原因。但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如此一个忠臣,为国操劳50年,应该是老而病,病而亡的。 乾隆五十九年(1794),朱珪六十四岁,任两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乾隆也准备召朱珪回京,但被和珅诬陷朱珪辱骂皇帝,虽然皇帝不信,但是召回朱珪的事情也就作罢了。嘉庆十一年(1806)十二月五日卒,嘉庆皇帝得知朱珪的噩耗后,为痛失良师朱珪特赐奠、祭、葬三道圣旨,以示对他的后事料理和怀念。从这里看,朱珪也算是善终,不像别的忠臣,死于奸臣陷害。当然,他也可能是看朝廷黑暗,郁郁而终,也未可知。
嘉庆皇帝画像


  大清王朝,死后谥 “文正 ”者 8人。其中,嘉庆朝是朱珪。提议此谥之人,正是嘉庆帝本人。他说:“揆诸谥法,足当 ‘正’字而无愧,特谥文正 ”。
  若论官职,朱珪比不上刘统勋;若论清正刚直,他也比不上王杰。嘉庆皇帝何以如此看重朱珪呢?朱珪(1730—1806年),《清史稿 ?朱珪传》说:“朱珪,字石君,顺天大兴(今北京)人。先世居萧山,自父文炳始迁籍。文炳官盩厔知县,曾受经于大学士朱轼。珪少传轼学,与兄筠同乡举,并负时誉。”据说,大兴朱氏,本居河南,南宋时迁居浙江萧山,后以萧山为祖籍。其曾祖朱必名迁北京大兴,祖父朱登俊康熙三十六年(公元 1697年)曾任湖北长阳县知县,其父朱文炳也当过陕西盩厔县知县。朱文炳在盩厔县任职时生育 4子:朱堂、朱垣、朱筠、朱珪。朱文炳在盩厔去职之后,回京教孩子读书,再未出仕。4个孩子,以朱筠和朱珪聪慧过人,兄弟两人同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应乡试而为进士。
  朱氏兄弟,朱筠比朱珪出道更早,他文才出众,并被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所赏识。朱筠(1729—1781年),字竹君,号笥河,13岁通七经,15岁已善于诗文,曾任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三通馆及《日下旧闻》纂修官等,又曾督安徽学政,福建学政,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撰工作,并以唐朝韩愈、宋代欧阳修自任,“振起古学,奖拔寒畯 ”,追随他的文人学士10 前后达数百人。王昶曾评价:“天下承学之士,趋风附影,望为依归 ”,可见其学术名望之高。相比之下,朱珪出仕之后,除在京任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外,一直在地方做官,如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福建粮道、按察使、兼署布政使、补湖北按察使、山西布政使、代理巡抚、按察使等职,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朱珪的仕途才发生根本的转折。
  这一年,发生一件事。有人参奏朱珪,说他整天读书,不务正业。《清史稿》说:“珪方正,为同僚所不便,按察使黄检奏劾读书废事 ”,该状递到了乾隆手上。其实,乾隆对朱氏兄弟是有所了解的,特别是他的哥哥朱筠,曾在安徽学政任上,向乾隆上奏建议,要对明朝《永乐大典》进行适当的编撰工作。乾隆十分重视,曾多次上谕提及朱筠建议,要求军机处议之。这就是《四库全书》编撰的由来。乾隆本身就是一位文人,对朱氏兄弟的文才,早有所阅赏。于是,他大笔一挥,下了结论:“朱珪不惟文好,品亦端方 ”。
  乾隆的判断是正确的。朱珪尽管一身书卷气,但为官清廉,口碑甚好,野史曾有记载,有一年除夕,有客人造访朱珪,问他当年收入怎样,朱珪举着胸前荷包说:“可怜此中空空,压岁钱尚无一文也。”刚说完,门人手里拿着礼物对朱珪说:“这是门生某某节仪若干封。”朱珪便对客人说:“此数人太呆,我从不识其面,乃以阿堵付流水耶!”阿堵者,钱也。又说他任山西布政使时,阳曲县令吴重光乃 “文字之交 ”。有一次,他找吴重光,手拿借条,说:“我奉召入京,可囊中空空,需路费二百两,特立字据向你借用。”吴重光当然一口答应,但不好意思收借条,朱珪严肃地说:“你不收借条,是不是要向我行贿?”第二天吴即将银两送去,将借条取走,朱珪才收下银子。不久,朱珪从京城托人捎银还债,并索借条而去。
  或许,在乾隆看来,朱珪乃一介书生,做不好官,还不如回京任职吧。这就叫人尽其才。当时,乾隆皇帝还有一个天大的秘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已秘密地将十五子永琰(后改名叫颙琰)立为皇太子。
  此前,乾隆皇帝曾先后立过两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乾隆认为永琏 “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他即位后曾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藏在乾清宫 “正大光明 ”匾额之后。但是,永琏 9岁时即死去。乾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九子永琮,但又因痘症而早殇。现在,他又圈定了十五子永琰,正急着给他物色教书先生呢?正好,朱珪闯进了他的视野。于是,朱珪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奉召进京,即被授予翰林院侍讲学士,到上书房任永琰的专职老师。是年永琰 17岁。此事亦可证明乾隆对朱珪的信任和赏识。
  朱珪品行清廉,学识渊博,古文古诗词亦造诣颇深。朱珪做了嘉庆的老师,既教授咏吟李杜诗篇、韩柳文章、苏辛词句,也从四书五经中阐发仁政爱民、国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特别是历代帝王的治国方略、御臣之术、安民之道、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等。据说,在讲《出师表》时,朱珪特别透彻地讲解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他联系历代兴衰,强调君王应该自正自清,辨别贤奸,他还反复强调,修身要严格区分诚实与欺诈,看人应仔细辨别仁义与势利,君心正则礼义廉耻发扬。朱珪悉心教导,永琰学业大进。他们两人,朝夕相处,情同父子。
  按理说,朱珪教导有方,应该嘉勉才是。然而,朱珪仅仅做了 4年老师,即被乾隆外放了。一位皇太子的老师,竟然被放到福建当学政(教育厅长而已)去了。按史家的观点,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朱珪清正廉洁,而为当时的权臣、有“二皇帝 ”之称的和珅所猜忌。临行之时,朱珪留下箴言,望永琰切记。对此,《清史稿》有记载:“四十年,召入觐,改授侍讲学士,直上书房,侍仁宗学。四十四年,典福建乡试。次年,督福建学政。濒行,上五箴於仁宗: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己,曰致诚。仁宗力行之,后亲政,尝置左右。”朱珪教育最多的,据说是韬光养晦之道。这一点,永琰是谨记在心的。他当了皇帝之后,依然将其作为座右铭,因为这个皇帝,是 “儿皇帝 ”。朱珪离开京师之后,师生俩人,远隔千山,却书信频繁,据说,仅永琰给他的书信就达 139封之多。可以这么说,朱珪对嘉庆的教诲从未中断过。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琰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又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庆受乾隆皇帝禅位即帝位。但是,朝政仍由太上皇乾隆控制,颙琰也只好暂居毓庆宫。是年,嘉庆帝年 37岁。时此,正在两广总督任上的朱珪,写信祝贺嘉庆登基,同时,又在信中提醒这位弟子:虽已继承大位,但事事处处皆当小心从事,不可多御政事,能推则推,加强修养。他特别提到当年康熙朝皇太子 “立而复废、废而复立 ”的教训,要求嘉庆帝小心侍奉太上皇。对这些肺腑之言,嘉庆帝看了,心领神会。对太上皇,甚至是和珅,他都处处谦让,事事谨慎,用道家无为思想,来保全自己皇位的平安。正史野史,对此都有记载。
  嘉庆当皇帝之后,也曾经想过把朱珪从两广总督任上召回。其理由,就是向太上皇提出继续学习古体诗和古文的要求,因为,朱珪最擅长古体诗和古文。乾隆也觉得儿子的要求并不过分,于是就想把朱珪从两广总督任上调回,提升为大学士。嘉庆知道后,非常兴奋,旋即给朱珪写贺信。不料,这封贺信的内容被和珅获得,和珅心想朱珪与自己一向过不去,他又是皇上的老师,如将朱珪调到皇上身边肯定于己不利。因此,他便将书信内容告诉了太上皇,并说嗣皇帝 “欲市恩于师傅 ”,太上皇听后,自然不悦。其时,乾隆皇帝已年老昏聩,说话含糊,如同 “天语 ”,左右上下只有和珅听得懂,和珅也俨然成为太上皇的 “化身 ”。据说,朱珪为此曾险遭不测,最后经军机大臣董诰等人的斡旋,此事才不了了之。这一次,朱珪不仅没当成大学士,反而被责以缉捕广东洋匪不力,降职为安徽巡抚,嘉庆也无可奈何。大权在握的和珅,竟然还说服了太上皇,派了他自己当年的老师吴省兰以和诗为名去辅导 “儿皇帝 ”嘉庆,顺便监视其一举一动。
  然而,此时的嘉庆皇帝,早已不是小孩子了。他明白,他的一国之君的地位还是个摆设,太上皇只要一息尚存,和珅专权就会一日不止。因此,嘉庆在和珅面前大智若愚,内心不满,外表谦恭,并客气地称和珅为相公,丝毫不露锋芒,甚至和珅前来陈奏政务,他故作拿不定主意,让其请示乾隆处理。《啸亭杂记》记载:“上既受禅,和珅以拥戴自居,出入意颇狂傲。上待之甚厚,遇有奏纯庙者,托其代言 ”,等等,吴省兰到嘉庆皇帝宫中,“上知其意,吟咏中毫不露圭角 ”,弄得和珅一点防备都没有,“故心安之 ”。
  机会终于来了。嘉庆四年正月(1799年 2月 7日),乾隆病亡,嘉庆皇帝亲政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理和珅。这件事,似乎比治丧更重要。他首先下诏,令在安徽巡抚任上的朱珪火速进京,同时,重用刘墉、董诰等大臣。为了麻痹和珅,嘉庆皇帝在安排治丧大臣的名单时有意将和珅列为首席,并特命和珅主持一切丧务,其用心,就是下诏治丧期间暂免其军机大臣衔,专心治丧,对和珅的心腹福长安也作了同样安排。这样,和珅和福长安值守殡殿,与外界已完全隔绝,实际上被软禁起来。乾隆去世第二天,嘉庆皇帝即发诏,鼓励满朝文武揭露和珅;乾隆去世第五天,嘉庆皇帝即将和珅和福长安等逮捕,并查抄了他俩的所有财产,宣布和珅 20条罪状,并赐以自尽。等朱珪赶回北京之时,和珅早已魂归九泉、追随先皇去也。野史亦有嘉庆秘丧不发、矫乾隆 “遗诰 ”一说,有声有色,可读性很强,但可信度不高。以乾隆对和珅之信任,他怎么可能会让他陪葬呢?史说,朱珪到京城时,嘉庆亲自到城外迎接,想想自己累受师傅教诲,以韬光养晦之计而剪除和珅,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他拉着朱珪的手,失声痛哭,在这历代帝王中是少有的,《清史稿》说:“至京哭临,上执珪手哭失声”。之后,嘉庆皇帝提升朱珪为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赐第西华门外。清史说:“时召独对,用人行政悉以谘之。珪造膝密陈,不关白军机大臣,不沽恩市直,上倾心一听,初政之美,多出赞助 ”。
  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朱珪因病去世。《清史稿》记载: “未几,召对乾清宫,眩晕,扶归第,数日卒。上亲奠,哭之恸。”据说,朱珪“门庭卑隘,清寒之况,不减儒素。”他的卧室也只有旧棉布褥子,嘉庆帝赶去祭奠,可他的家门太狭小破旧,御轿竟然抬不进去,寒酸的境况与穷秀才相差无几。另外,朱珪四十多岁即丧妻,他没有续娶妻妾,一人独居而终老,“年四十馀,即独居,迄无妾媵 ”。可见,朱珪也是一个令人起敬的清官。嘉庆皇帝对自己的恩师,评价甚高,称其 “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经术淹通,器宇醇厚 ”,“服官五十余年,依然寒素 ”,“不愧为端人正士 ”,最精辟的一句话是:“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不近色且不言钱的为官之人,现如今也是少之又少的。
  朱珪死后葬于北京近郊,至今仍有墓碑和墓志。据说,嘉庆皇帝曾两次亲奠其墓。看来,嘉庆皇帝还是重师生情义之人。确实,当年若无朱珪恩师耳提面命,他这个 “嗣皇帝 ”能否扶正,或许还是个悬疑之问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扒着门缝看历史:朱珪如何教嘉庆做“儿皇帝”
翰林院旧址有一块“嘉庆诗碑”--杨斌
嘉庆为什么在乾隆一死就杀了和珅
乾隆禅位给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历史真相是怎样呢?
嘉庆不服从乾隆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专家一席话让人心惊
嘉庆皇帝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和珅?其实,原因很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