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之瑰宝1
      这些年走了全国各地数不清的博物馆和各项特展,也拍了好多照片,由于每个馆的文物都有档次差别,不是每件文物都能称为国宝,而且由于文物保护和安全等原因,很多一级甚至国宝级文物都很少拿出库房广大收藏爱好者们都难得一见,所以从今天开始,我把多年拍摄的一级文物照片进行整理并推出这个国宝系列,每篇文章中的文物都会涉及很多博物馆的馆藏,并配以适当的介绍,当然很多的介绍都是博物馆的专家撰写的发掘经过和报告,但毫无疑问,每件都是中国的一级文物,弥足珍贵,自己拍摄的照片肯定和书籍会有很多差别,比如光线和立体感观方面,比书籍更细致全面的展现文物的细部,算是我多年积累的网上博物馆,今天就开展第一期。

一. 乳钉纹铜爵     夏代    洛阳博物馆藏(摄于2010年洛阳大遗址保护论坛暨洛阳文物精品展)







 高22.5厘米,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 址出土,被誉为“华夏第一爵”
      古代在洛阳建都的有13个王朝,100多个帝王,历时1600多年。每个朝代定都洛阳后都曾在洛阳进行过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因而洛阳的城池宏伟,城廓巍峨,宫阙壮丽,由于帝王贵族死后都葬于洛阳,遂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邙山无卧牛之地”的说法。洛阳迄今为止已发掘出夏都斟城、商都西亳城、周都王城、周都成周城、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的遗址以及数以万计的古墓。
      被称为“华夏第一都”的夏代都城遗址在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从发掘出的宫城城垣和宫殿基址看,这座3600多年前的都城规划缜密,布局严密,其中一二号宫殿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大型宫殿遗址,它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面积10万平方米的二里头宫城遗址被评为2004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二里头遗址还发掘出数十座墓葬,随葬品有铜器、玉器、陶器等。“精华展”中的一尊青铜酒器是我国目前发现同类器物中最早的实物资料,乃国之瑰宝。那酒器腹部有横排5颗乳钉,故名乳钉纹铜器,为出土的青铜酒器中最完美者,它高22.5厘米,长31.3厘米,前有长流,后有尖尾,束腰平顶,三棱足像鸟的双脚和尾,整体造型优美,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已被写进中国历史教科书。

二. 马踏飞燕    东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摄于2008年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展厅)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为东汉时期 青铜器,1969 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骏马的形象出现于汉朝雕塑和工艺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这件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飞燕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我们的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其中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铜奔马即“马踏飞燕”便是这其中的一件。

三. 曾侯乙墓内外棺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摄于2009年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专题陈列)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1977年秋发现,1978年发掘出土。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多达15404件,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前所为见的珍品。曾侯乙墓共出土了十一件国宝,九件馆藏在湖北省博物馆(七件青铜器、一件金器和一件玉器),两件在国家博物馆。
      曾侯乙墓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曾侯乙墓内棺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漆器工艺、棺椁制度、神话传说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件漆绘内棺保存相当完好,内壁髹朱漆,并在头档中间嵌有青玉璜。外壁首先是在木胎上抹漆灰,打磨平滑后髹一层黑漆,再髹一层朱漆,更在表面用黑,黄色漆绘出各种形态的龙、蛇、鸟、兽、神等,共900多个,丰富多彩。这件漆器的彩绘风格向我们反映了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巫术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浪漫的色彩。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基本思想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即万物都由一定的神灵统领。这种原始的巫术并不像我们曾经想象的那么恐怖。足档中部绘有一“田”字形窗户,两侧壁板各绘一堵格子门。各种动物围绕在窗的周围,两侧守门者为执戢神兽。这些图案布满整个漆棺外壁,俨然为一幅神灵护佑的地宫图画。漆画在内棺左右侧板及头档上,外表以生漆为地,用黄、黑、灰三色装饰图案和神异图像。其神异图像绘于左右侧板户牖纹图案两边,专家已论及者有三:一、若人面鸟身者四躯,皆头著两尖饰物,两翅舒展,一手握戈腹部画鳞纹,两腿叉开,有扇形尾翼,或指为引魂升天的“羽人”。二、若戴假面者八躯,头颈都有复杂饰物,胸腹饰兽面,执双戈跨下若火焰状纹,或考为头戴熊首假面,驱鬼逐疫的“方相氏”。三、若羊首人身者八躯,位于方相氏下,两腮有长须,亦持双戈,或认为与前一种神圣形象有关,是方相氏率领下由百隶装扮的神兽。四、状若大鸟者四,位于神怪形象之上,鸡头,长颈,直立,振翅张爪,其身左右对称,被认为是负载灵魂升天的鸾凤。此外在内棺正面头档上,尚画有朱雀、白虎。朱雀昂首而立,一足曲举,一足踏白虎背;白虎张嘴吐舌,回首顾盼姿势雄健。此内棺漆画极富于装饰性,左右侧板图介基本对称,画面用整齐的方框分割成各相对独立部分。内容诡秘,并以蛇形图案为主要装饰,更多地受到当时楚文化的影响。

四. 洛神赋     北宋     佚名     辽宁省博物馆藏(摄于2008年上海博物馆“世貌风情——— 中国古代人物画精品展”)







      东晋是中国卷轴画发展的初始阶段,以人物画的成就最为突出,顾恺之便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被后世尊为"画家四祖"之一,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但历经千余年沧桑变幻,顾恺之的真迹早已杳不可得,传世的几卷摹本便更加稀罕。”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介绍说,目前所知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共6件,除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为册页外,其余5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1卷及此卷),构图、内容与造型基本一致,均为宋人摹本,唯技法工拙不一,而此卷是现存宋摹本中最完整、最古朴的一件。
     《洛神赋图卷》原作为顾恺之以三国时代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作旷世奇文《洛神赋》为题材绘就的连环画,是传世中国画中以文学为题材的最早作品。作品按《洛神赋》文意安排画面顺序,横635.3厘米,纵27厘米,分22段,设色绘人物、山水、龙鱼、车马、神物,描绘了曹植行临洛水与洛神水边初见、心生恋慕、人神殊途、龙车载返等故事内容。长卷式画面以山水、题字隔断故事的主要场景,一段图一段文,文字以小楷书就,工整朴茂,文与画相得益彰。人物刻画生动细致,笔法秀劲,意致潇洒,充分体现了原作的思想与浪漫情怀。
      在顾恺之所处的时代,中国绘画是不讲透视和比例关系的,而是采用一种感觉经验中积淀的对重要表现对象的拔高扩大处理。比如重要人物就画得比次要人物要高大,以突出重要人物的神情及衣着。《洛神赋图卷》也不例外,其人物形象高古稚拙,与同时期石雕、壁画、漆画相类,传神地描画出洛神飘逸的身姿和多情的性格。画面色彩浓丽丰富,构图繁杂而不嫌雍塞。图中有大量的对于云和水的写照,画家所勾描的对于水的势态的描绘,有时舒展自如,有时平滑光洁,有时荡漾回旋。总之,画家笔下不同的水势、水态、水性千变万化的组合,使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烘托成一体,影响着画中气氛,让人可一窥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造的“高古游丝描”之风貌。
      此卷中所钤历代鉴藏印记80方,最早者为北宋徽宗“宣和”印和南宋高宗“绍兴”朱文连珠印。后几经辗转,此卷清乾隆时入藏清内府,至末代皇帝溥仪将其携出清宫,后辗转入藏辽宁省博物馆。

五. 王建墓出土玉大带、哀册、谥宝     五代      四川博物院藏(2009年摄于四川博物院展厅)











 玉大带尾长19.5厘米 ,宽6.9厘米,高约0.9厘米 ,玉銙(七方)7.4 ×8.2厘米
      王 建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内西三洞桥,为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 五代前蜀王建墓于1942年9月15日开始发掘。这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掘。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王建墓的发现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她将轰动欧美,乃至全世界。”此墓早年被盗,但是地宫中的浮雕二十四伎乐棺床,是目前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和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艺术品,也是反映唐代主流音乐由外来音乐转化为民族化音乐的最早文物例证,在中国音乐史上地位极高。棺床两侧的十二神像圆雕像,同样是已发现的唯一反映中国古代著名的十二护法神将的文物艺术造型。地宫中的出土文物,之最或唯一也不少。置于地宫后室的王建石雕像,是现存唯一一尊中国古代皇帝的真容雕像。地宫中的石质油缸,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大型墓葬中最早和唯一放置于墓主人头端的大型长明灯具。王建的玉质谥宝,其钮作兔头龙身造型,是古代皇帝印玺中造型最奇特,唯一将本人生肖属相与龙的形象融为一体的印玺。
      玉大带由铊尾、玉銙组成,玉銙七方,均浮雕团龙戏珠图案,背面四角处有象鼻小孔,用线或银丝将銙附于鞓上。铊尾浮雕龙戏火球图案,龙姿矫健,背面首部也有小孔多处,以将铊尾系固于鞓上,其下阴刻铭文:“永平五年,乙亥,孟冬下之七日,荧惑次尾宿。尾主后宫,是夜火作,翌日于烈焰中得所宝玉一团。工人皆曰:此经大火不堪矣,上曰:天生神物,又安能损乎!遂命解之,其温润洁白异常,岁良工目所未睹。制成大带,其胯方阔二寸,獭尾六寸有五分。夫火炎崑崗,玉石俱焚,向非圣德所感,则何以臻此焉!谨计”。翻译成白话,这一段铭文即讲述了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公元915年的一个深夜,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后宫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大火烧毁了王建收藏奇珍异宝的百尺楼,无数珍宝被化为灰烬,惟独有一团宝玉虽经烈火的焚烧却完好如初。在王建看来,这劫后无恙的宝玉似乎就是天生神物,对这团宝玉珍爱有加,遂命玉工将它雕成玉带,随身佩饰。三年后,王建被葬于成都西郊,玉带也被他带到九泉之下。关于这段历史,史书有更多记载:火灾发生后,任诸军都指挥使的王建义子王宗侃等人率兵前来救火,王建却紧闭宫门,不让人进宫,任后宫珍宝付之一炬。前蜀的这场大火和王建当时的做法至今仍是前蜀政治史上的一个谜。该大带玉板玉质油润,纹饰雕琢极精,是难得一见的五代时期玉雕文物之精品。
   “兔头龙身”谥宝。谥宝,简言之就是帝王死后阴宅地府中使用的印玺。我国古代帝王印玺的纽通常都是龙形,王建印玺却是个例外——兔头龙身。兔和龙又如何能扯上关系,并雕刻成印玺?据永陵博物馆研保部主任曾如实曾介绍,这里隐含着王建一段鲜为人知的身世。王建生于847年,按照十二生肖推算,这年为丁卯年,即是兔年。王建六十岁称帝,恰好一个甲子,又逢丁卯年。属兔的皇帝兔年登基,成为“真龙天子”,于是兔和龙从此结缘。在宋人的记载中还有当时蜀中流传“兔子上金床”的歌谣。这样看来王建的谥宝用“兔头龙身”就不足为怪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阳考古博物馆,不令人惊叹,但足够有意思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西汉)
马王堆女尸如何2000年不腐?墓中出土的《道德经》颠覆了道家思想
【文博山记03】6
湖北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
重约9吨的大棺材里,躺着一个史无记载的国君,陪葬品震惊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