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痰饮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本篇讨论范围以《金匮要略》之痰饮病为主,包括四饮在内的饮证。

饮证的成因为感受寒湿,饮食不当,或劳役所伤,以致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津液停积,变生痰饮。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作用。若三焦气化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停积为饮。论其病理性质,则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积为患。饮为稀涎,痰多厚浊,水属清液,湿性粘滞;饮之为病,多停于体内局部,痰、湿为病,无处不到,变化多端,水之为病,可泛滥体表、全身;从病理属性而言,饮主要因寒积聚而成,痰多因热煎熬而成,水属阴类,由于导致发病之因不一,而有阳水、阴水之分,湿为阴邪,但无定体,可随五气从化相兼为病。合而言之,因四者源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

一、痰饮

(一)脾阳虚弱

1.主症: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

·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口渴不欲饮,大便溏,形体渐消瘦。

·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2.治法:温脾化饮。

3.方药: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合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桂枝10 甘草6 白术15 茯苓15 半夏10 生姜10

加减:若眩冒,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若脘部冷痛、吐涎沫,酌配干姜、吴茱萸、川椒目、肉桂;若心下胀满加枳实。

(二)饮留胃肠

1.主症:

·心下堕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

·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2.治法:攻下逐饮。

3.方药:甘遂半夏汤(《金匮要略》)或己椒茁黄丸(《金匮要略》)。

甘遂6 半夏10 白芍15 蜂蜜10 大黄6 葶苈10 防己10 椒目10

加减:饮邪上逆,胸满者加枳实、厚朴。

二、悬饮

(一)邪犯胸肺

1.主症:

·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

·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

·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2.治法:和解宣利。

3.方药:柴枳半夏汤(《医学入门》)加减。

柴胡10 黄芩10 瓜萎10 半夏10 枳壳10 桔梗6 赤芍10

加减:咳逆气急,胁痛加白芥子、桑白皮;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甘汤。

(二)饮停胸胁

1.主症:

·咳唾引痛,胸胁痛势较初期减轻,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

·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

·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2.治法:逐水祛饮。

3.方药:十枣汤(《伤寒论》)或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甘遂、大戟、芫花研末,大枣煎汤送下,空腹顿服。或十枣汤去芫花加白芥子为丸,剂量均宜小量递增,连服3~5日,必要时停二、三日再服。

加减:如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同时服用椒目瓜萎汤;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加薤白、杏仁;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白术、甘草。若见络气不和之候,可同时配合理气和络之剂,以冀气行水行。

(三)络气不和

1.主症:

·胸胁疼痛,胸闷不舒,胸痛如灼,或刺痛,呼吸不畅。

·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天阴时更为明显。

·舌苔薄、质黯,脉弦。

2.治法:理气和络。

3.方药:香附旋复花汤(《温病条辨》)。

旋复花10 苏子10 杏仁6 半夏10 苡仁15 茯苓15 香附10 陈皮6

加减:痰气郁阻,胸闷苔腻加瓜蒌、枳壳;久痛入络,痛势如刺,加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水饮不净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等。

(四)阴虚内热

1.主症:

·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

·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

·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2.治法:滋阴清热。

3.方药: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沙参15 麦冬15 玉竹10 天花粉15 桑白皮15 地骨皮10 甘草6

加减:潮热加鳖甲、功劳叶;咳嗽配百部、川贝母;胸胁闷痛,酌加瓜蒌皮、枳壳、广郁金、丝瓜络;积液未尽,加牡蛎、泽泻;兼有气虚、神疲、气短、易汗、面色白者,酌加太子参、黄芪、五味子。

三、溢饮

1.主症: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

·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

·舌苔白,脉弦紧。

2.治法:发表化饮。

3.方药: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

麻黄10 桂枝10 干姜6 细辛6 半夏10 甘草6 五味子6 白芍15

加减:肢体浮肿明显,尿少,可配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祛饮;伴有发热、烦躁、苔白兼黄,可加石膏;寒象不著者,去干姜、细辛,处方可改用大青龙汤

四、支饮

(一)寒饮伏肺

1.主症: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白量多,天冷受寒加重,甚至面浮肿。

·平素伏而不作,每值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疼、身体振振动。

·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2.治法:温肺化饮。

3.方药: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

麻黄10 桂枝10 干姜6 细辛6 半夏10 甘草6 五味子6 白芍15

加减:体虚表证不著者,可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若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盛不得息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痰多粘腻,胸满气逆,苔浊,配白芥子、莱菔子;饮邪壅实,咳逆喘急,胸痛,烦闷,可用十枣汤。

(二)脾肾阳虚

1.主症:

·喘促动则甚,气短,胸闷,痰多,食少,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不仁,脐下悸动。

·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

2.治法: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3.方药: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加减。

附子10 桂枝10 山药15 白术15 炙甘草10 茯苓15 泽泻10 熟地15 山萸肉10

加减:食少,痰多配半夏、陈皮;如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是饮邪上逆,虚中夹实,可先用五苓散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凡有痰饮病史者,平时应避免风寒湿冷,注意保暖,饮食宜清谈,忌甘肥、生冷,戒烟酒。注意劳逸适度,以防诱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痰饮】
跟我学中医 | 饮证的表现——舌体胖大舌苔水滑
贠克强中医医案整理(1--19)
伤寒论临证指要(12)
经方方证标准(六)
经方方证标准索引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