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膜泛滥回收困难 白色革命成了白色污染

由于超薄地膜的泛滥,地膜回收困难,随着使用时间和用量的增长,滞留在土地里地膜越来越多。白色革命慢慢成了白色污染

法治周末记者 焦红艳

河北农民张宝春家的春白菜已经可以上市交易了,“五一”后种的花生也长出来一大截了。栽种这两种作物,张宝春都用了地膜。用地膜,保湿保温,出苗好,作物还可以提前十天左右就成熟,上市交易可以卖个好价钱。

1979年,我国以蔬菜为主进行地膜覆盖技术实验研究,获得成功,1982年便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中国工商大学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教授许志国告诉记者:“地膜是继种子、农药之后我国农业耕作史上又一场革命,其对作物增产增收、反季节种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地膜的使用很快就由实验阶段过渡到了自觉使用。”

但是,由于超薄地膜的泛滥,地膜回收困难,随着使用时间和用量的增长,滞留在土地里的地膜越来越多。“白色革命慢慢成了白色污染。”许志国说。

放眼过去,一片白茫茫

张宝春家一共有10亩地,每亩用8斤左右的地膜,每斤地膜的价格是五元到六元。

地膜非常薄,稍微用点力就会破。“包装上标的是双零八(0.008mm),其实也就是双零四双零五那么厚。”张宝春说。

“我们这里卖的只有这一种规格。有厚的也没人买,厚了就贵了。”张宝春说。

张宝春在播种之前先在地里散上除草剂,然后再附上膜。

“用了膜的种子就是比不用的长得水灵长得好。”张宝春说。

据统计,仅2010年一年全国农业塑料地膜年销售量就已经达到118.4万吨,覆盖面积达3.5亿亩。而且越是干旱少雨的地区,比如西北地区,用地膜的现象就越普遍。据农业部门的统计,2012年仅甘肃一省,各类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2200万亩,地膜使用总量达13万吨。

超薄的地膜,经历了风吹日晒很容易老化。拿种花生来说吧,收花生的时候,老化的地膜甚至能够碎到指甲盖那么大。“开春整地时,用耙子倒一倒,能把一些稍大的清理出来。”张宝春说。

随着地膜使用的推广,地膜的危害也逐渐显现。地膜的成分是聚乙烯,埋在地里100年都不会腐烂。播种时,种子点在地膜上有些无法扎根,作物的出苗成活率受到影响,本来是粮食增产法宝的地膜由于治理难题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

“捡得再仔细,至少也有20%的地膜留在了地里。”张宝春很无奈。

清理出来的地膜被堆在地头,风一刮,田边的杂草上甚至是树上挂满了白色塑料薄膜。也有人会将清理出来的地膜直接烧掉,难闻的气味混着黑烟飘得到处都是。

而在地广人稀的黑龙江地区,很多农民干脆直接用机器将地膜打碎混合在土壤里。

“用完的地膜没人愿意要,去卖废品还得洗干净,几分钱一斤还不够工钱。”张宝春认为,地膜堆积如山是因为地膜太难收集,回收的价格又低导致,“如果国家能鼓励10斤旧膜换1斤新的,我们就愿意去换了。如果能提高回收的价格,不用我们自己动手也有人专门来收了。”

治理该从鼓励回收开始

1979年,在日本人石本正一的指导下,我国开始以蔬菜为主进行地膜覆盖技术实验研究,获得成功。198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粮、棉、油、烟、糖、瓜、果、药、茶、麻等广泛的栽培领域,遍布全国30个省、市、区。总面积超过日本居世界之首。1984至1993年的10年间,应用该项技术新增产值576.28亿元、新增纯效益488.15亿元。

地膜覆盖技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1年至1998年总计推广面积达8.5亿亩以上。地膜使用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石油化工、轻工塑料、农业机械、供销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出台了地膜使用标准,规定地膜使用“国标”为0.008mm,但是允许有0.003mm的误差,正是有了这样的规定,0.005mm厚度的地膜在各地非常普遍。

20年前的这个标准,明显落后而且也没有得到很好执行。

“这个标准不是强制性的,只是推广性的。”许志国教授认为,标准几乎无人监督也是超薄地膜得以横行市场的一个原因。

“尽管地膜污染还不会影响到粮食安全,但是土壤里地膜成分的增加,会阻断土壤水系、肥料的正常输送,而且也会影响作物扎根,另外地表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我国也生产可降解地膜,但是由于价格高,一直无法在国内畅销。一家生产可降解地膜的厂家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表示:8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

许教授认为,地膜技术在粮食增产增收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危害性的日益显现的今天,政策体系的支持显得非常紧迫而且必要。“惟有政策体系的支持才能制止超薄地膜的使用和废旧地膜污染问题。”

许志国教授曾经在新疆做过地膜使用试点。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地膜厚度达到0.01mm以上,且在作物二遍水之后而不是等到作物成熟就揭掉地膜,地膜老化程度减轻,完全可以完全回收。

“农民很在意成本核算,国家应该出台政策鼓励以旧换新,鼓励农民将地膜清理出来,采用卖掉而不是烧掉的办法处理。”

另外,许教授也认为国家可以给企业出台标准,不允许企业生产超薄地膜并加以监督。“也可以鼓励企业回收,回收后的地膜可以加工成聚乙烯块,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比如公园的塑料围栏。鼓励的方式可以参照一些其他国家的做法,比如生产的其他产品可以免税等等。”

一位黑龙江的受访农民表示,由于费时、费力,即便是使用了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农民也不愿清理地里的残膜。新疆尉犁县农业局局长李忠曾对媒体坦言,缺乏实用、有效的残膜回收机械,已成为治理工作进一步推进的主要障碍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色革命”带来“白色污染”
别让农用地膜变“地魔”!这个“白色污染”难题怎么破解?
探索消除农村“白色污染” 试验示范全生物降解地膜
全生物降解地膜:数月内可完全自然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有机肥
地膜覆盖在农业生产中的利与弊
农用地膜,使用简单回收困难是为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