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全史:烟酒史
    如果说酒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的话,那它便是各士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如果说酒是普通老百姓难能可贵的朋友,那它便是名士患难与共的知己;如果说酒是普通老百姓表达喜怒哀乐的媒介,那它便是名士抒情寄意的桥梁……。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普通老百姓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受苦最深,受难最多,但由于相对说来精神追求较少,主体意识和忧患意识不那么强烈,其精神上的痛苦和焦灼反倒不及那些富有独立思考精神,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个体价值实现,有着较高理想目标的名士深沉强烈。其忧亦深,其愤亦烈,其愁亦广,其惧亦多,多数人既不能走屈原自沉汨罗之路,又不能学渔父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便只好借酒浇愁,借酒消忧,借酒释愤,借酒躲祸。因而,酒与名士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形影相随的难兄难弟。“凡饮必祭所饮,礼也。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四配曰阮嗣宗、陶彭泽、王无功、邵尧夫。十哲曰郑文渊、徐景山、嵇叔夜、刘伯伦、向子期、阮仲容、谢幼舆、孟万年、周伯仁、阮宣子。而山巨源、胡毋彦国、毕卓世、张季鹰、何次道、李元忠、贺知章、李太白以下祀两庑”,袁宏道信手拈来,就给我们开列了这么一串长长的名单。青年学者何新曾经提出过一个颇为人们注目的观点:精英淘汰。他痛感于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根据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每个社会都有一个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上主导着该社会发展方向的精英阶层。但是在不同形态的社会中,这个精英阶层的来源不同,构造方式不同,因此素质不一样,对社会发展方向的影响也极为不同。”“根据意大利学者帕累托的理论,社会精英有两种,一种是占据了社会发展导向位置的那些人,即统治精英;另一种是各行各业中最精通本行事业、最优秀、最能干的人才,即事业精英。在一个发达的、进步迅速的社会,这两种精英这间存在一种相互流通的机制。这种机制较为完善,那么各行各业中智能和专业知识最优秀的精英分子,就能及时地补充到各行各业的统治精英集团中,从而保证在各项事业上引导其发展方向的,始终是最优秀的人才。”反之,则会出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荒唐局面。以此为参照系审视中国的情况,就会发现“在中国社会制度中的确具有一种精英淘汰的机制。也就是说,在我们社会中,各行各业那些最富有独立思考精神,最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英分子,往往极易受到摧残和打击。大部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小部分刚刚出头即被摧残毁灭。只有极少数特殊例外才会在改变、泯灭自己创造个性的前提下,被社会所接纳。古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正是对这一精英淘汰规律的形象描述。”因此,文化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历代文化中那些最有才能和创造力的人物,如庄周、竹林七贤、李白、苏东坡、辛弃疾、八大山人、扬州八怪,都是以一种反文化的狂怪角色出现的,而不被当时主导的正统社会文化所接纳”。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介绍这种精英淘汰的理论,是因为它与本章的内容有关特别密切的关系。既然社会不允许那些富有创造性和主体意识的人存在,这些人便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同化,要么被扭曲。大多数被同化了,极少数侥幸存留下来的便只好寻找适于生存的保护色,狂怪是最常见的选择。林语堂先生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西方的狂人都该送往疯人院,中国的狂人则特别值得尊敬。西方的狂人多是心理变态的真狂人,中国的狂人则多是不为当时的主导文化接纳的精英,是佯狂。当社会是正常的时候,狂人是病态的;当最清醒的人被迫佯狂而且人们也真以为他是狂人的时候,社会是病态的。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借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病态本质。狂人带着变态的眼光,观察到家族里的亲人以及相识者要准备策划阴谋把他吃掉。大哥、陈老五、佃户、赵贵翁,甚而至于赵贵翁的狗,无不藏着一颗昏暗漆黑的食人之心。这个家族,整日里干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吃人。狂人对他生存的环境深有戒备和敏感的直觉,“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大家长期生活在吃人的社会里却不觉得异常,“狂人”看到了这一点却被当成了狂人。其实,狂的何尝是“狂人”,他比任何人都清醒得多,深刻得多。这样,狂或怪就多与杰出、深邃结合了起来。孙荪先生看到了这一点,在为《中华怪杰传》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十分精辟地论述道:这些怪杰的“奇特杰出之处即在于,其人生体验往往是超越的,其社会思想观念往往是超前的,其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往往是超常的,其言行方式和情感方式往往是超俗的。因为超越,往往与传统、社会、时尚对立和悖谬,惊世骇俗而被视为离经叛道。……忽视个人价值、禁锢个人精神自由、限制个性发展,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严重病症。在这种总体背景下活动的以追求个性自由为人生目标的这些生命个体,必定是封建意识的对立物。他们的生命光彩的闪耀如同彗星闪电一样,难能可贵。……同时,怪杰,也许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和强大的封建意识挤压下的独特产物,面对这些人物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本章的名士虽与上述的“精英”、“怪杰”有别,但在本质上却是约略相同的。名士这所以有名,大多缘于他出众的才气与出众的行为,正与“怪杰”相类。有了前面的理论阐释,我们在读下面名士们的千奇百怪的故事时便不至于把它们仅仅当作奇闻逸事来看了,否则名士们便真会死不瞑目了。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把名士分为三大类:狂士逸人;骚人墨客;英雄豪杰。

    一、高阳酒徒

    秦朝末年,陈留高阳有位叫郦食其的儒生,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才智过人。然而因为出身贫寒,求仕无门,只好凤凰充鸡,当个小小的里监门吏谋生。郦生有志难伸,纵情于酒,县中贤豪都以“狂生”目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后,刘邦也在故乡沛县扯旗造反。很快便拥有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武装力量。一天,他率军驻扎在陈留县郊外,郦生闻讯而至,想投到他的麾下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行前,他听说刘邦厌恶儒生,见到戴着儒生帽子求见的人就将帽子扯下来扔到厕所里去,曾为是否去见他有些犹豫。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最后还是决定冒险求见。郦生来到营寨门前,对卫兵说:“烦请通报,高阳贱民郦食其求见主帅”。刘邦一听说求见者是个儒生打扮的人,立即不耐烦地说:“告诉他我公务繁忙,有很多大事急事要处理,没功夫听他给我之乎者也的打酸腔。”郦食其闻言大怒,手握剑柄,双目圆睁,高声吼道:“你给我再去通报,我不是什么之乎者也的酸儒生,而是大名鼎鼎的高阳酒徒。”卫兵为他的威严所慑,不赶怠慢,慌忙再去通报。刘邦此时正在洗脚,听说求见者是高阳酒徒,急忙让卫兵去请,他自己慌得鞋也来不及穿,光着脚丫子跑出来迎接。后来,“高阳酒徒”就成了好饮酒而又狂放不羁者的代名词。唐诗人高适云:“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杜牧云:“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皮日休云:“堪笑高阳病酒徒,幅巾潇洒在东吴”。

    二、曹参之饮

    曹参是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战功卓著,被封为平阳候,曾任齐相九年,后继萧何为汉丞相。曹参认为,前相制定的治国方针切实可行,无需更改,自己只要按既定方针办,依旧无为而治,让百姓们休养生息,就能治理好天下。因此,他选拔官吏专择那些不善言辞者,老实厚道者,那些伶牙俐齿,精明强干者反遭弃捐。同时,他不大管事,纵情于酒,日夜酣饮,不少大臣不解其意,忧之甚深,都想找机会劝说劝说他。曹参清楚众人的良苦用心,也不解释,所来求见者先入席饮酒,饮醉方休。倘若有人酒量特大,一席终了还要再提朝政之事,那就接着再饮,直到不能说为止。所以,出入相府的朝臣谋士虽然很多,但没有一人找到了劝说曹参的机会。相府里终日高朋满座,昼夜恣饮,可苦坏了紧邻相府而居的一个从吏。他被干扰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煞是焦虑。后来他想出了一条妙计,特意找机会陪曹参到相府后花园散步,想让他亲自体验一下来自前边的吵杂声是多么刺耳,进而再述说自己的苦衷,求得妥善的解决。谁知到了后花园,他自己先被浓郁的饮酒氛围陶醉了,又“幸相国召,接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相应”,身不由己地加入了这狂饮的行列。后来,曹参之饮或叫歌呼相应成了歌咏宰相权臣过分嗜酒的专用坟典。唐诗人李商隐云:“后饮曹参酒,先和傅说羹”。贯休诗云:“西伯最伶耕让畔,曹参空爱酒盈樽”。

    三、颍川使酒

    西汉名将灌夫,家居颍阳今河南许昌。吴楚七国之乱时,他与父亲一道从军,出生入死,屡建功勋,被授为中郎将、太仆等职。后又徙为燕相。后来因事坐法被罢免,但仍是一方巨富豪杰,吏书上说他“好任侠,己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灌夫行武出身,生性粗豪,刚直使酒,不讲情面。一次,他应约赴丞相武安侯田之宴。丞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人,来宾们谁不受宠若惊,唯唯诺诺,唯他的马首是瞻呢?田习惯于充当被众星拱卫的月亮,颐指气使,不可一世,一会儿让这个喝一杯,一会儿叫那个饮两盏,颇有“我想怎样便怎样”的骄横劲。灌夫见状,十分不悦,找岔似的端起酒壶走到他面前,要他满饮一杯。田知道他的火爆脾气,害怕他一时性起,让自己当众丢丑,便异常客气地说:“谢谢灌将军美意,只是老臣向来量浅,不能满觞。”灌夫并不因此放过他,冷笑一声说:“这酒别人饮得,你怎么就饮不得?难道就因为你位极人臣,就可以只让别人喝而自己耍滑头吗?”言毕,仍觉怒火中烧,难以平静,又逮着一个来宾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出了一通恶气。田的尊严受到挑战,极为恼火,立即命人将灌夫五花大绑,押进囚牢。后来,又开动三寸不烂之舌,到武帝面前奏了一本,说他如何越礼放诞,目无朝廷,借酒发疯,心怀叵测。武帝偏听偏信,立即下令处死灌夫,并家灭九族。可怜一代英杰,就这样因酒当了屈死之鬼。唐诗人王维云:“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以颍川空使酒。”卢照领云:“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四、愿作酒壶

    三国时,吴国名士郑泉才思敏捷,博闻强记,生性嗜酒,放达不羁,在江南一带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一次,几位朋友久别重逢,甚是高兴,摆下宴席,狂饮痛喝。席间,郑泉提议大家各言其志。有人愿出将入相,飞黄腾达;有人愿隐居山林,啸傲风月;有人愿家财万贯,钟鼓馔玉;有人愿倚红偎翠,美女如云。轮到郑泉,他先饮三杯说道:“我希望乘楼船,携知友,浪迹江湖,船中间装满陈年美酒,船两头摆上时鲜佳肴,边观赏水光山色,边把盏对饮,酒稍有减少,立即加满。船不停地走,酒不停地喝。”朋友们正听得目瞪口呆,他停下来再饮三杯,接着说道:“我希望走完人生的旅程之后,亲人能把我埋在陶器作坊的旁边,百年之后,有人挖出我的头骨当酒壶,使我仍有机会亲近酒,那使死而无憾了”。言毕,又举杯痛饮起来。

    五、酒不负政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但他成年以后却一改温良恭俭让的儒家风范,放荡不羁,嗜酒如命。他与东汉著名书法家、号称“醉龙”的蔡邕关系甚好,常在一起饮酒谈心,大有相见恨晚之慨。蔡邕死后,他非常悲伤,常邀请外形酷肖蔡邕的虎贲同桌饮酒,以寄托深沉的思念之情。孔融出于天子正统的传统观念,不满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故意与他捣乱。曹操本很爱喝酒,曾写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咏酒名句。但北征乌桓时,适逢大灾之年,国库匮乏,为节约粮食,颁布了一道禁酒的命令。他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不愿说因粮食匮乏而禁酒,而把原因归结于酒可亡国的陈旧观点。这本来无可厚非,可孔融偏偏要撕破这块遮羞布,与他过不去,写信反驳说:禁酒是不得人心的。因为酒对人的好处由来已久,而且这好处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安邦定国。正因为这样,所以天上有闪光的酒星,地上有著名的酒泉。接着又列举了大量的酒的德政,从尧一直说到汉高祖,最后得出结论说:“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治哉?”曹操自然不能容忍这种挑衅,后来就找个借口把他杀了。抓孔融时,他的小儿子刚九岁,小女儿刚七岁,因年岁太小而暂得幸存。当时,两人正在下棋,对父亲的被抓毫无表示。有人责怪他们对父亲没有感情,小女儿仰头答道:“哪有鸟巢毁了而鸟巢中的蛋却不破的呢?”有人可怜这两个孩子,盛来了肉汤给他们喝。哥哥口渴得厉害,就接过来喝了几口。妹妹大声责怪道:“咱家今日遭到这场大祸,我们都不会活得太久了,你为啥还要尝尝肉味呢?”哥哥听了,放声大哭。曹操知道后,马上派人把他们也抓了起来。因为酒的缘故而招致家破人亡之灾尽管这只是导火线,孔融可算是为酒捐躯的“烈士”了。

    六、斗酒恣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古来以酒名世者代有其人,一向笑傲王侯的浪漫诗人李白何以独独心仪于曹操的二公子——陈思王曹植?因为曹植饮得豪放,饮得执着,因饮而失意,又因失意而饮,能激起诗人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曹植天资聪颖,十余岁即能出言成论,下笔成章。定居邺城之后,在同一些著名文士的相互交接、切磋琢磨之中,文学才能更加成熟,为此得了个“绣虎”的雅号,意思是说他是一只浑身都是文采的老虎。因而,文武兼备的曹操非常喜欢他,一度萌动过立他为太子的念头。但曹植生性任达,往往“任性而行,不自,周彡励”,常和一班文人才子、幕僚门客纵酒高歌,吟诗作赋,惹得曹操很是不快。建安二十一年左右的某日,曹操有事外出。留在邺城的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之后,一时兴起私自坐上王室的马车,打开王宫的正门司马门,仗着酒力,毫无顾忌地在只有帝王本人举行典礼时才行走的“驰道”上纵情驰骋,一直走到金门。在任何越礼行为都为社会所不容的封建社会,曹植此举无疑惹下了滔天大祸。曹操听说此事后非常生气,立即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车马令,并就此发布了几篇命令。一篇针对曹植:“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侯私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一篇针对诸公子属吏:“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尔谁为心腹也”。明确表示了他对曹植的极端失望和对此事的极端重视。从此,曹植的地位一落千丈。建安二十四年,驻边的曹仁为刘备的大将关羽所困,情势危急,请求支援。曹操一来看在不少大臣不断为曹植求情的份上,二来毕竟爱他聪明过人,厚望尚存,便决定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谁知当派人让他前来亲受戒敕时,他又刚好喝得烂醉如泥,人事不省。曹操只好撤回成命,从此对他彻底失望。曹丕登基后,曹植备受迫害,只好借酒浇愁,放浪形骸。谁知又因“醉酒悖慢,劫胁使者”之罪,差一点命丧黄泉。酒对曹植,可以说既是肇祸的源头,又是患难的知己。他在《与吴质书》中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对酒的生死不渝的挚爱之情:“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当斯之时,愿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笋。食若填巨壑,饮若灌漏卮。其乐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乐哉”!

    七、移封酒泉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杜甫在渲染汝阳王李王,王进嗜酒情态的时候,用了晋人姚馥的典故。晋武帝一日升朝理政,在众多的谒见者中发现一人仙风道骨,倜傥不群,大为惊诧,忙问此人来历。左右回答说他姓姚名馥,是个奇士。办事向来随心所欲的武帝心悦此人,不问青红皂白,即决定任命他为朝歌邑宰。没想到姚馥非但没有惊喜之色,反而推辞说:“小民本是异域之人,距此路途迢遥,万水千山,我能有幸一游中华,饱觅内陆名山胜川,领略内陆风土人情,已属万幸,朝歌邑宰之职,恕不受命。皇上若真有怜悯之意,就请让我当个养马的马佚,时常赏赐些美酒好了。”爱美酒不爱高官,世上竟有这等奇人奇事,武帝更加喜爱他了,最后决定让他任酒泉太守。那里地有清泉,其味若酒,取之不尽,饮之不竭,既可饮酒,又能当官,自然比养马好得多,姚馥欢天喜地的前往赴任去了。

    八、竹林酒贤

    在五千年酒文化史上,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是第一个以饮名世的松散团体。在竹林七贤中,又以阮籍、刘伶、阮咸、山涛的酒名为高。谈到酒与名士的关系,自然不能不谈到他们。阮籍阮籍是河南尉氏人氏,容貌俊美,志气宏放,任性不羁,尤好老庄,嗜酒能啸,时人多谓之痴。他虽有济世之志,但生逢魏晋易代之际,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加以战乱频仍,动荡不定,本就“者易折”的名士更加惶惶不安,时刻都有身家性命之忧。因此他以酣饮为常,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想藉此远祸全身,“苟全性命于乱世”。尽管这样做很痛苦——两重人格分裂是士大夫最难忍受而又最常忍受的痛苦,多少带有“乌龟哲学”和虚无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一条别无选择的人生之路。在这种情况下,酒的确成了阮籍的防御手段和工具,成了阮籍须臾难少的护身符和通灵宝玉。晋文帝慕阮家的名望,准备为太子即后来的晋武帝向阮籍求婚。此时,阮籍面临着两难选择:答应吧,有违自己不与统治者合作的初衷;不答应吧,得罪了当朝天子随时都有身家性命之忧。最后,他还是靠酒度过了这道本难度过的难关。他连日酣饮,大醉六十日,使武帝始终没有开口的机会,只有作罢。晋文帝手下的重要谋士钟会,千方百计地要加害阮籍,每次相见,都因他喝醉了酒而找不到借口。何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怂恿晋文帝杀害阮籍而未被采纳,主要也是因为他一味饮酒,终日昏昏沉沉,没有对司马氏的统治构成什么威胁,同时也没有抓到杀他的把柄。“便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陶渊明的诗句用来揭示阮籍的嗜饮心态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阮籍极端蔑视名教礼法,曾经把礼法之士比作裤裆里的虱子,常常借酒作掩护,放浪形骸,搞一些惊世骇俗之举。他家邻居有一间小酒店,店主的妻子颇有姿色,站柜台卖酒。阮籍常去她家喝酒,喝醉了就倒在美貌少妇的身旁睡觉。他自己心底坦然,店主知道后也就并不介意。这种行为,若非有酒作掩护,是断难为社会和店主所容忍的。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在与人下棋。棋友知道他是个孝子,劝他赶快回去,他则非坚持下完,决出胜负不可。下完棋后又饮酒三斗才放声大哭,一次吐血数升。将葬时,又吃一碗肉,喝二升酒,一号吐血数升。好友裴楷闻讯前往阮家吊唁,却见阮籍醉卧于地,对他没有任何表示。裴楷并不计较,只管插香焚纸,跪地痛哭,哭毕起身就走。有人问他:“一般的吊唁都是主家哀哭,客人默哀。他自己死了母亲都无所谓,你又何必痛哭?”他答道:“此言差矣。阮籍乃是大彻大悟之人,当然不须遵守一般的礼法。我是个凡夫俗子,则只能按规矩行事”。阮籍还有个奇特的功能:能作青白眼,见了礼俗之士,以白眼视之;见了高人达士,以青眼视之。嵇康的哥哥嵇喜来阮家吊唁,阮籍赏了他个“卫生球”,弄得他老大不高兴地走了。嵇康知道后,特意拿着酒带着琴前来拜会,受到了青眼的待遇。此事传出,举世哗然,礼法之士对他恨之入骨,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亏得他善于保护自己,才没有像嵇康那样遭害。阮籍无意于仕途,听说步兵厨营人有酿酒的特长,就要求当了步兵校尉。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阮步兵,并每每在诗中歌咏。唐诗人皇甫冉诗云:“篇咏投康乐,壶觞就步兵。”温庭筠诗云:“乘舟觅吏经舆县,为酒求官得步兵。”韩,亻屋诗云:“频频强入风流坐,酒肆应疑阮步兵”。刘伶如果说阮籍喝酒更多地带有远祸全身的目的,那么刘伶之饮则要“纯粹”得多。在他那里,酒便是生活,生活便是酒,堪称是一位不含水分、真真正正的酒仙。刘伶身长六尺,容貌丑陋,平日里寡言少语,只以饮酒为乐。他常常乘坐一辆鹿驾的小车,携酒出游,让仆人拿把锄头跟随其后说:“我死在什么地方,你就把我埋在什么地方好了。”一次,他“饮酒一石”,烂醉如泥,刚醒过来又向妻子要酒喝。妻子见他如此嗜酒,哭着哀求他要保重身体,不能再喝了。没想到他这次答应得非常爽快,并且说空口无凭,应该摆上酒肉,对天起誓,那才能坚决戒掉。妻子闻言大喜,急忙备好一桌酒肉摆于案前,刘伶双膝跪倒,对天起誓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毕,又举杯痛饮,转眼醉倒。刘伶也是个蔑视礼法之人,有时竟然在大醉之后,赤身露体地在房中见客。别人因此事而讥笑他缺乏礼貌,他振振有词地说: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是我的裤子。你们钻进了我的裤裆里来,却还要埋怨我,真是笑话。刘伶嗜饮还有着自己的理论说明,他在那篇著名的《酒德颂》中说:“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见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视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螺赢之与螟蛉”。这么一位从理论到实践都与酒保持着嫡亲母子般骨肉关系的酒仙,自然更会引起诗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唐诗人姚合诗云:“长羡刘伶辈,高眠出世间。”皮日休诗云:“他年谒帝言何事,请赠刘伶作醉侯”。李贺诗云:“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阮咸阮咸是阮籍之侄,也是当时的名士,时人称他们叔侄为“大小阮”。阮咸不仅容貌酷肖乃叔,而且与阮籍性情相似,厌恶官场的污浊,鄙视礼教的虚伪,宁可一人在孤独中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俗士相来往。他精通音乐,善弹琵琶,时常独自一人自弹自饮,从来不管别人的眉眼高低,褒贬毁誉,大有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超脱与放达。一次,他与族人聚饮,用普通的小酒杯嫌不过瘾,就用大盆取而代之,喝得酣畅淋漓,不亦乐乎。正猛喝间,忽然跑进来一群猪,拱着鼻子与大家争饮。众人赶快哄赶群猪,阮咸却伸腿骑在一只猪的背上,照饮不误。山涛山涛字巨源本是竹林名士之一,与阮籍、嵇康关系甚好,性好老庄,嗜饮能饮,但中途变节,投靠司马氏当官。后来,当他由吏部郎升迁为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充任他的原职。嵇康为此写了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山涛人格上虽有重大缺陷依传统标准而言,但在酒桌上确实是把好手,当官后酒量尤其大得惊人,一饮八斗方有醉意。晋文帝不相信他能喝那么多,曾在一次宴席上有意试他一试,果然一口气喝了八斗且神志清楚,众皆叹服。

    九、狗洞呼酒

    晋人胡毋辅之少时即有高名,才干超人,颇得散骑常侍山涛的赏识,经他举荐步入仕途。但他生性嗜酒,狂放任纵,不拘小节,与王澄、王敦、庚并称四友。王澄对他非常佩服,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他能言善辩,“吐隹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诚为后进领袖也”。胡毋辅之为官建武将军、乐安太守时常与酒友昼夜酣饮,不视郡事。一次,他与谢鲲等人正赤身裸体地关在屋里狂饮滥喝,另一酒友逸光恰好不约而至,被大门外的卫士挡了驾,说是长官有令,现在任何人不得进去。逸光一听,就知道里边肯定又在昏饮,登时急红了眼,脱衣去帽,钻进狗洞中大叫我要饮酒,胡毋辅之闻言大惊,对酒友们说:一定是逸光来了,否则没有人敢如此放肆,快快把他请进来。

    十、毕卓卧瓮

    毕卓字茂世,少年放达,嗜酒如命,为胡毋辅之所知。后来官居吏部郎,依然常常酩酊大醉,耽误了不少公务,影响了仕途升迁。但他丝毫不以为意,曾不止一次地对人说:“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在任职吏部郎期间,官舍隔壁恰是一家酿酒作坊。一次,毕卓饮酒后出官舍散心,忽然为一阵诱人的酒香所吸引,不知不觉来到了酒坊里,拿起酒瓢就从酒缸里取酒而饮。刚好,一位酿酒工人进来巡夜,以为小偷进来窃酒,猛扑上去把他捺倒在地,用绳子捆了个结结实实。第二天一大早,酒坊主人来到作坊,见隔壁的毕吏部被绑在酒缸旁,大惊失色,赶紧上前为他松绑。谁知毕卓并不生气,只是要他快拿酒具过来。两人就在酒缸旁把盏对饮,至醉方去。

    十一、割发置酒

    陶渊明的嗜饮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千秋佳话,他祖父陶侃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饮君子,说不定陶渊明之饮正是得力于家传呢。陶侃早期仕途因顿,只当了个小小的县吏。但他并不以位卑为耻,做事十分勤勉公道,待人非常诚恳热情,颇受同事乡邻亲朋好友的称颂。一次,以孝廉著称的鄱阳名士范逵慕陶侃之名造府拜访,陶侃当然十分欢迎。但他出身贫寒,加上为官清廉,家口甚众,朋友繁多,所以十分清苦,此刻连备席之钱也拿不出来。陶母为了招待好客人,毅然将自己的头发剪下一段去换酒菜。在过去,人们是把头发看得象生命本身一样重要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曹操自己就曾割发代首。陶母此举使得范逵深受感动,回去后就把陶侃推荐给太守。还有一次,一位朋友突然来访,陶侃囊空如洗,实在无力备办酒席。正在为难之际,忽听门外有人叫他,出去一看,原来是邻居扒在墙头上向他招手,给他送来了一坛酒一只鸡。陶侃大喜过望,立即杀鸡烫酒,与朋友痛痛快快地喝了起来。

    十二、不如杯酒

    张翰字季鹰是晋代吴郡名士,曾在齐王礒手下任大司马东曹掾,任职于洛阳。他曾对同郡的顾荣说:“现在干戈四起,天下多故,说不定哪一天灾祸就会从天而降,我本来就是山林中人,对仕途从无兴趣,现在就更该辞官归田了。”等到秋日,萧瑟的秋风唤起了他对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等名产的思念,不由叹道:“人生贵得适志,何为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立即挂印而去。回到山清水秀的故乡,张翰日日酣饮恣游,纵任不拘。有人惋惜地劝他说:“以你的才能和名望,是应该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的。你现在这样以饮为常,以游为业,虽然一时快意,却没了身后的名声,太可惜了。”张翰端起酒壶痛饮了一通,才醉意朦胧地回答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眼前一杯酒。”

    十三、幕僚沐帅

    唐代元和年间,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他平时不苟言笑,相当严厉,下属们都非常怕他。但是三杯酒之后,他便象换了个人似的与幕僚们嬉戏打闹,没大没小。一日,他在主帅府设宴欢会。席间,幕僚杨嗣复和他较上了劲儿,要用大碗和他比酒量。他已经喝了不少,明日又有重要公务,就没有答应。杨嗣复仗着酒力,反复劝说无效后把一大碗酒劈头盖脸地浇到了他身上。此举显然有些过分,众来宾都吓得大气不敢出,悄悄地为杨嗣复捏了一把汗。没想到武元衡出奇地大度,稳坐席上,面不改色,谈笑依旧,等脸上的酒干了才去换了湿漉漉的衣服。宴会照常进行,直到大家都尽兴了才散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文坛十大狂人
酒虽好,但不要贪杯
与猪共饮,却绝不与权贵攀亲
竹林七贤|魏晋风流的代表
论“竹林七贤”的风骨沉香
宁稼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饮酒文化的内涵嬗变(第四部分:从兴亡之兆到慢形之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