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8年 朱德后人到耒阳寻人 见到伍天晓:没有你姑妈 就没有朱德!

2008年9月的一天,有两位女士不远千里从北京赶往湖南耒阳寻人,她们正是共和国元帅朱德的侄孙女朱玉珍和外甥侄女刘克明。耒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们得知她们二人来意后,积极帮忙联系了伍若兰的侄儿伍天晓。

在见到伍天晓后,朱玉珍、刘克明二人难掩激动地握住他的手:“叔叔,伍若兰烈士是我们朱家的恩人。没有你姑妈,就没有朱德,也没有朱家的今天,中国历史也要重写。”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伍天晓的心,三人作了诚恳的交谈。在交谈中,伍天晓带着几分怀念说道:“姑妈1929年牺牲时仅仅二十六岁,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是光荣的、伟大的。”

正如伍天晓所说,烈士伍若兰的生命之花虽然早早地熄灭了,但她卓越的精神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她是朱德的妻子,却并没有让这个名号束缚住自己,巾帼不让须眉,她凭借自己的意志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朱玉珍、刘克明等一行人

不一样的奇女子

1903年3月,伍若兰出生在湖南耒阳(当时的耒阳还是县)城郊九眼塘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伍若兰的父亲是一位私塾教师,或许受教于此,她在学习上向来肯吃苦、愿意下功夫,八岁时进入私塾念书,十二岁时考入耒阳县女子职业学校,二十一岁时凭借优秀的成绩被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录取。

伍若兰从小就与一般女子不同,她性格豪爽,嫉恶如仇,对事物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她出生在清末,那时虽然时局动荡,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然而人们依然牢牢遵循着诸如裹脚的封建陋习。

女子尚且年幼时需得用布缠脚,受了压迫的脚足尖逐渐变形,终生只能用足跟走路,是一种残害妇女的习俗。

伍若兰四岁时,奶奶给她缠足,待布料一缠好,她发现自己走起路来无法迈大步,动辄便疼得厉害。她当即拆了布,无论奶奶如何劝说责骂都不肯裹上。

伍若兰

那个年代哪有不裹脚的女子?这件事很快就闹到了伍氏族长面前。面对一干严肃地板着脸的长辈们,伍若兰毫不退却。

她打断了滔滔不绝责怪她的族长,问:“为何男人不用裹脚?”

族长一时怔住了,因为从来没有人想过为何男人不用裹脚的问题。他只能支支吾吾地说,女人裹脚是历代传下来的规矩,不裹脚的女人有伤风化,没有人愿意娶一个不裹脚的女人。

伍若兰斩钉截铁地说:我就是不裹脚,嫁不嫁的出去是我的事,与旁人无关。于是伍若兰成了当地第一个不裹脚的女性。

这份独立自强的秉性贯彻了伍若兰的一生。在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院后,当时的共产主义思想开始激荡全国,伍若兰也结识了一批追随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青年。

旧时缠足的女童

由于她从封建思想较深的氏族中走出来,更能感受到进步思想下人的平等、自由,她坚信顺着共产党的指引终究能够实现人民的解放。

通过学校党团组织和周边进步青年的引导,伍若兰通读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并且热情地参与到党组织的活动中。

共产党成立初期,许多文化程度不高的百姓都对其知之甚少,伍若兰自发利用空闲时间去乡下向百姓们介绍党的纲领和奋斗愿望。

1925年5月30日,帝国主义列强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血案,这使伍若兰意识到中国仍旧是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她将活动重心转移到抗议帝国主义暴行中,与上海群众一同参与游行,鼓励大家抵制日货。

同年的秋天,党组织认可了她在革命进程中作出的贡献,宣布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的伍若兰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五卅惨案

1926年于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伍若兰遵从党组织的安排,回到自己家乡继续从事宣传活动。凭借优秀的个人能力,伍若兰很快被推选为共产主义青年团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妇女部部长。

她奔走在这个曾经所有女子都要裹小脚的地方,办夜校,做演讲,带领妇女们放脚、剪发,用简单易懂的例子和热情慷慨的语言向农民讲述什么是阶级压迫,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租税,因此农民们都很尊敬她。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写道:“她在农民中真是无人不知,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这是对伍若兰的真实写照。

因为在革命事业上大有建树,伍若兰成了反动分子的眼中钉,一度被列为重点通缉对象。

得知此事的家人们十分担忧,劝她去外面躲躲,暂避风头。伍若兰却说,既然选择了参加革命,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被抓住了只不过是杀个头,没什么可怕的。

史沫特莱

朱德与伍若兰的相知相爱

朱德与伍若兰是因为革命而相识的。

当时耒阳县的县长是一个典型的反动分子,打压革命,残忍杀害了众多共产党员。

伍若兰率领六位妇女乔装打扮后趁夜潜入县城,在城内各处以及县政府门口都张贴上提前准备好的标语,标语上写着:先杀反动官吏,后杀土豪劣绅,再杀反动团丁!

薄薄的纸张兜不住一番革命激情,县长气急败坏,却也心生胆怯,竟然悄悄收拾行李溜了。

紧接着,1928年1月,朱德、陈毅等将领领导了湘南暴动,伍若兰积极配合革命军的行动,此举攻占了耒阳县城,并建立起耒阳县苏维埃政府。湘南暴动离不开伍若兰的积极贡献。

朱德

很多人都是受革命思想鼓舞自发加入革命军队伍,物资匮乏,甚至连鞋子都没得穿。时任耒阳县妇女联合会主席的伍若兰发动姑娘嫂子们成立临时编织厂,立志在短期内让每个战士都能穿上鞋。

她忙得不可开交,连家都来不及回,花了六天时间赶出了五百双草鞋,让朱德感叹兰妹子真是帮了大忙。

后来的有一天,伍若兰跑进朱德工作的办公室,将一份由印花帕子仔细包好的东西交给他,一向风风火火的姑娘此时难得显出几分扭捏。

朱德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双簇新的布鞋。布鞋里还塞着张纸条,上面写道:莫以穿戴论英雄,为民甘愿受贫穷。革命路长尘与土,有鞋才好赴成功。

朱德捧着这双布鞋,感受到伍若兰独属于女子的柔情和革命者的激昂,心内只觉十分触动。他一直没舍得穿这双鞋,此后伍若兰英年早逝,并未留下哪怕一张照片,她亲手做的鞋成了朱德聊以怀念的物件。

朱德

除了在革命上勇敢无畏,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伍若兰也写得一手好字,被乡亲们称作“耒阳才女”。书法爱好者朱德初见她的笔墨就为之折服,连连赞叹。

一日,伍若兰用椅子垫脚,蘸着石灰水在墙上写宣传标语。恰好朱德路过,便立在一旁默默地看她写字。伍若兰以为是哪个士兵,喊人家帮她搭把手提一下石灰桶,朱德照做了。

待到伍若兰写完标语回头一看,忍不住惊讶地叫出来:“师长,怎么是你?”

朱德笑着说:“原来兰妹子不仅是诗人,还是个书法家啊!”他的赞赏让伍若兰羞红了脸。

伍若兰

在共同为了革命理想奋斗的日子里,朱德与伍若兰逐渐倾心于对方,两人都是赤诚之人,都有着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抱负,最终他们相爱了。

他们的婚礼十分简单,请了一些党组织的朋友作见证便算完成了。

在洞房时,伍若兰有些赧然地说自己长得并不漂亮,脸上还有麻子,实在是配不上朱德。听了妻子的担忧,朱德宽慰她:“脸上有麻子有什么关系呢?你既有麻子,我就有胡子,我们一起马马虎虎过一辈子。”

路过的战友听了这句话,笑着说:胡子麻子成一对,马马虎虎一头睡。唯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

朱德

若要我低头,除非赣江水倒流!

婚后不久,蒋介石集结军队围剿湘南地区的工农革命军,朱德、陈毅率革命军向井冈山行进,实现了历史上伟大的“朱毛会师”,伍若兰是这一重要事件的见证人。

军队转移后,伍若兰调任第四军军部组织部宣传队干部。她仍旧是和之前一样,深入基层群众中去宣传革命理念,开展马克思主义教学课堂为战士们讲解书本知识,组织了一系列文娱活动调解紧张的军旅生活。

她的“不就是杀个头”精神支撑着她即便在硝烟四起的战场上也敢朝敌人喊话,唾弃对方的虚伪,弘扬大无畏的革命思想。

伍若兰是干部,是朱德的妻子,可她从不以这些身份为自己谋好处。她同身边所有普通战士一样行军打仗,睡草席,穿草鞋,吃最简陋的饭菜;部队拨给她的一匹马也很少骑,都让出来给受伤的战士们和身体不适的女战友。

红军革命战士

当时流传着“女神枪手”、“双枪女将”的说法,原因是伍若兰练得一手好枪法。她还学习了如何用左手打枪,战友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说:如果在战斗中我的右手受伤了,还有左手可以开枪。

在七溪岭战役中,朱德、伍若兰等率军队占据制高点望月亭,敌军久攻不下,调来多口机枪作掩护,在望月亭前沿严重干扰了我军的战略计划。

在这紧要关头,朱德手持冲锋枪跳出,向敌人进行扫射;伍若兰手持双枪跃出战壕,率战士们朝敌军侧翼发起猛烈攻势。敌军大为惊骇,溃败而逃。此战为后来历史上有名的龙源口大捷创造了有利先机。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途中一直遭遇敌人,战况不休。同年2月1日,才结束了激战的队伍停留在一处小村庄休整,国民党军官刘士毅的部队突然包围了村庄。

刘士毅

毛泽东与朱德沉着应战,然而敌军源源不断,为了掩护将领们撤退,伍若兰一把扯下朱德身上的黄色大衣披在自己身上,率十几个战士从另一个方向发起攻势。

错将伍若兰认成朱德的敌军紧追其后,放松了对大部队的封锁,毛泽东、朱德等将领得以安全撤离。

寡不敌众,双腿中弹的伍若兰被敌军俘虏。得知她是朱德妻子的蒋介石很是重视,希望能够收买她,为自己所用。

起初是以高官厚禄相诱惑,伍若兰对此嗤之以鼻。蒋介石许诺,只要她愿意脱离共产党,就可以给她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伍若兰冷笑道:想要我低头,除非赣江水倒流!

毛泽东和朱德红军时期

软的不行来硬的,恼羞成怒的敌军对她施加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酷刑,这位年轻的姑娘却一声不吭地承受了。

最终,发现不能从她身上得到什么的敌人决定将其杀害,革命者的头颅被残忍地割下来悬挂在赣州城门上,激起了民众的愤慨。

牺牲时,伍若兰年仅26岁,和朱德结婚还未满一年。

她的父母以兰花取名,希望她一生如兰花般高洁,她也不负父母的期望。她像一支常开不败的兰花,永远盛放在朱德的心中,盛放在人民的心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8年朱德后人从北京来到耒阳,只为寻伍若兰后人:没有她就没朱德
伍若兰:她是朱德的妻子,为了掩护朱德突围,年仅26岁就壮烈牺牲
电影《英雄若兰》隆重上映
伍若兰
伍若兰:芬芳不谢井冈兰
女红军与丈夫分离,突围时被地主囚禁,25年后得知前夫成开国上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