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孟子与荀子的观点,看人性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

孟子和荀子都是继孔子之后最主要的儒家学说继承者和发扬者。然而他们却在相同的学说基础上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人性说。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因此《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写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而荀子则恰恰相反,他在《荀子·性恶》中说道,“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不过虽然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但是这两种理论中,除了对人性的侧重点不同之外,更多的是根本上的一致性。

首先,性善论性恶论的根本都是儒家“仁”的思想

荀、孟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很具体,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这是因为孟子处于战国早期,诸侯攻伐虽然已经不再是出于道义,但是仍然有浓重的贵族作风,道德并没有完全败坏。因此孟子推行性善论,希望诸侯发扬本性善良的一面,推行仁政,发扬儒家仁的思想。

而荀子生于战国末期,诸侯为了贪欲肆意发动战争,攻伐完全出于占有人口土地。因此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希望改变人类“恶”的本性,从而推行仁政。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是荀孟二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实现儒家“仁”的思想的手段。

其次,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区别

孟子虽然主张性善,但是他也不否定性恶。人性的善恶就像鱼和熊掌,皆我所欲也。如果说道义是善,那么为了求生而出卖道义就是恶,这两点是共存的只不过存在取舍的问题。

而荀子也认为不论善良如尧舜,还是残暴如桀纣,他们的本性是相同的,都有善恶两面。孟子和荀子虽然各自提出性善论与性恶论,但是人的本性相同也就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只不过是作为后天影响后的人性的参照原点而已。

而且,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

孟子认为人性善的一方面就是“义”,但是他又说“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因此,孟子强调对人性善良的一面进行后天的培养,所以才会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

而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本恶,仁义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具备。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有。

荀、孟二人的出发点虽然是人性相反的两个方向,但是通过扬长避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的后天努力,最终都能达到“仁义”的高尚修养。

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同样是通过“求”与“学”的实践原则,从而达到儒家“仁政”理想,这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性善论、性恶论与心理利己论
荀子性恶论(二)
荀子和孟子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义理讲稿(善居牢)
荀子思想:最不该被忽视的先秦子学学说(上)
【儒家微博每日精选】评《林桂榛:<荀子>“性恶”校正议》(二)(2015-8-2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