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朝财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换个角度解决问题(下)

四、行政效率低下改革

针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办事效果差的现象,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推恩信”、“重命令”三项对策。

1. 明黜陟

明黜陟就是改革政府官员的选拔制度。在宋仁宗时候形成一套官员的选拔制度,就是政府官员按照资历来排序,并不是看官员的政绩,只要在官场混够时间即可,文官每三年可以升迁一次,武官每五年升迁一次。

这个制度使得官员好混日子,不论官员工不工作,只要混够时间,就能够升迁,官员的行政效率就很低,同时对其他努力工作,勤勤恳恳的官员很不公平,最终整个官场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败坏整个宋朝官府。

范仲淹提出必须加以改革,根据官员的实际能力和在位期间的实际政绩,进行KPI考核,优秀者升迁,淘汰不合格的官员。如此,政府的行政效率会提高,官员数量在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就相应的减少。

2. 推恩信、重命令

推恩信,指要地方政府要落实惠民政策,对违反的人或者行为要加以处罚。

重命令,是指中央政府颁布各项命令以及措施的时候,要深思熟虑,一经颁布,就不要随意更改。同时,要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删繁就简。

五、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上面对庆历新政进行了逐条分析,发现范仲淹主要是从政府的财政支出较大进行改革,就是从各个方面为国家省钱,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不同于其他改革大都是以扩展政府财政收入为出发点。范仲淹进行的庆历新政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在当下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比如这几年我们国家一直进行减税降费,都是尽量减轻民间负担。那么为何这么好的一个改革,却以失败告终了?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侵害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范仲淹在推行改革过程中,侵害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最直接的就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这几项措施。

古时候,读书其实是花费成本较高的,一般读书的都是士大夫阶层,老百姓读书的不算太多,最平常百姓来说,连书都买不起,更没有多少钱能够支持教育,故而,古时候读书让你一般都是世家大族,士大夫阶层有相对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这个阶层中考中进士的人数也是最多。科举考试一经改革,意味着很多读了十数年的士大夫阶层中的人就白读了,还得重新学习,整个阶层的教育体系都得需要改革,成本是很高的。

另外,士大夫阶层也可以通过恩荫制度,不需要苦读十数年参加科举就能入仕为官,而现在改革的结果是不能在享受恩荫制度,可定是不愿意的。再有就是,对官员进行考核,考核就是带来竞争,就会带来压力,不能在混日子了,另外,当官并不一定就是为国为百姓,北宋官员有很复杂的师生、乡友、联姻等等在其中,士大夫阶层要为自己的阶层谋取福利。如今进行改革,这些权利以及利益都没有了,大家肯定会群起反对,而这个阶层在古时候的任何朝代,都是最大的群体,在政治权利中都拥有很大的权利。范仲淹以及他的追随者与之相对比,还是弱小很多。

2.改革面较广,操之过急,没有可行性方案

庆历新政涉及到当时北宋政府的方方面面,改革内容极广。范仲淹提出每一项的改革的目的以及改革的好处,却没有形成一套可行性的改革制度,比如考核官员的升迁,如何考核,考核的指标是什么,就如同现在企业进行考核都有详细可行的KPI,而范仲淹并没有设计出这个考核体系。不同的执行者来考核,考核的方法不一,考核的标准不一,这就给主持考核者留下很多作弊的空间,主持考核者可以借机升迁自己相关利益者,排挤对手,反而导致新政改革不公平,难以推行。

加上,改革过程中,实施者或者说执行者是很重要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关乎改革的公平与推行效果。可是,当时这个官僚体系中,绝大多数人反对改革的,在推行过程中是不积极的,甚至是抵抗的。所以,一年时间内推出这么多的改革措施,根本就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

3.触犯宋仁宗的底线——朋党

宋仁宗是以为仁慈的帝王。仁慈的人,都是对身边人极好,不论身边的人是好是坏,是年长还是年弱。

宋仁宗知道国家财政吃力,国库空虚,需要改革,所以宋仁宗支持范仲淹改革。只是,宋仁宗没有想到,改革带来的是身边的亲人、身边的大臣、身边的宗亲……来来回回的在身边哭诉,时间久了宋仁宗动摇了,心里怀疑。

朋党问题就是让宋仁宗彻底动摇放弃庆历新政的那根稻草。宋仁宗不同意改革兵役制度,那是因为府兵制的结果很可能走出向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政权更迭。宋仁宗不再支持范仲淹改革,是因为保守派,也就是士大夫阶层为主的权贵,在宋仁宗面前说范仲淹以及支持者拉帮结派,结党私营,扰乱朝堂。在改革过程中,这个群体排除异己。

宋仁宗于是问道“过去小人我朋党,君子难道也结党吗?”范仲淹回答,在防守边疆的时候看到能打仗的人聚集在一起,胆小的人聚集在一起,都是各称一党;朝堂上也是,分为正邪两党。皇上要是能够用心分辨,一定能识忠奸。宋仁宗对这个答案肯定是不满意的。

庆历新政的支持者欧阳修更是激进,直接在《朋党论》来分辨这个问题,“修乃作朋党论上之,曰: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这就直接向宋仁宗表明,我们就是朋党,我们是结党为朋,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宋仁宗对这个答案肯定是震怒。

任何帝王都是不希望大臣有结党,宋太祖时期就严禁结党。结党就会形成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动摇国本,一不小心就出现“黄袍加身”事件。所以宋仁宗也是一样,禁止任何人结党,管你是谁,权利是我的,也只能是我的

公元1044年11月,宋仁宗下诏强调“至治之世,不为朋党”。

公元1045年,罢免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职位,罢免韩琦枢密副使职务,外放,欧阳修贬到安徽滁州。

庆历新政实施一年左右,彻底失败!

六、总结

范仲淹从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的角度,实施庆历新政,用当下的观点来看,这个改革对应当时存在的问题,是可以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的,是一项很不错的改革。

失败的原因,就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抗的群体过于强大,自己的支持者在改革过程也不够坚定,加上改革人才的缺乏,导致庆历新政匆匆结束。

况且,千年以前的人,已经有如此的胸怀,为国为民,不曾为自己谋取任何一分利益,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论成与败,我们又有什么可以苛求的

参考文献:《两宋财政史》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宋史》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庆历新政造成了哪些社会影响?为何失败了?
宋仁宗主张改革,范仲淹实行改革,君臣联手,改革一定顺利吗?
被裹挟的改革:从朋党政治的角度浅析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必然
中国通史 第五十五集 与士大夫公治天下(3)
《宋朝史》——公元1036年景佑党争:皇权在上的“两用无猜”
宋仁宗朝的政治环境:宽松开明的政治氛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