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教学中批注的误区及其对策
阅读教学中批注的误区及其对策
作者:鲁玲华  新闻来源:群小  发于:2013-1-22  点击数:437  双击自动滚屏 【字体:

近几年,“批注”这个字眼正以一种学习的方式进入学生的眼帘,以一种教学的方式进入我的语文课堂。阅读过程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写下来,这就是批注这是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是有深度的阅读,是有个性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

然而,许多教师对自己大力推崇的“批注式”阅读法却没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就无法具体地引导学生,更不能身体力行,于是学生所作的“批注”往往存在以下现象:

1、“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案例1《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当读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有同学这样写到:“原来砍下的树木可以变成那么多的东西呀!”“小村庄的人们真勤劳呀!”

【点评批注本来是在“体会那微妙的咀嚼味儿”(朱自清语)。学生缺少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因此下笔总是跳不出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大多言而无物,言之无理,言之无据,话语总是大而化之、苍白无力。

【对策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不能仅仅局限在口头的议论、表达上。更应该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无声的交流,尽情的宣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地批注,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锤炼了语言文字。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这段话时的教学片断。

师: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

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谁家想做各式各样的工具,就——

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谁家想做应有尽有的家具,就——

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谁家想要大捆大捆的柴,就——

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今年,谁家想拥有这些,就——

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明年,谁家想拥有这些,就——

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在教师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连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去年、今年、明年”的段式,将斧头在村民心目中的种种功劳做足做透后,学生的批注就变得深刻而有力了,有同学这样写道:“这把斧头是村民无知、贪婪、自私、愚昧的象征,在村民们的砍树声中我仿佛听到了小村庄在哭泣,让人痛心。”

2、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案例2又如学生在学完《路边的橡树》“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这段文章我让学生写下了批注并交流。一位女生赫然站了起来,大声地读出了她的批注:“文章通过记叙工程师和工人为了保护路旁的一棵棵橡树,想法把一条本应笔直的公路在橡树生长你的地方弯成了马蹄形的事,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自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好心灵。”

【点评咋听到这位女生充满自信的精彩发言,不由地为她准确、精辟的感受叹服。可一翻学生放于桌角的《跟我学语文》,在“句段评析”中赫然有着她刚才的发言,而且一字不差,再拿过她的课本,书上密密麻麻,凡是《跟我学语文》上所有的都已照搬上书。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批注就不能称之为创造性劳动一旦沦为书奴后果不堪设想。

【对策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样一种开放的阅读方式,就应该完全把读书思考的空间交给孩子。尽管孩子们写的批注有些稚气,但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学生思维“拔节”的脉动。这些批注,不仅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语感,如果坚持这样读下去,写下去,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读书的主人。

于是,我重新指导学生围绕“沉默不语”写了批注。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此时此刻沉默不语的工程师和工人在想些什么呢?请你们用心地读读课文,写下他们的想法。

生1: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表明他在此时也注意到了那棵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同样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工人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呢?他还没想清楚,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

生2:工人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案例3五年级下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批注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生1:我感觉叶老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生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真惹人喜爱

【点评学生交流批注时各抒己见,但出现的都是一些文本的散点,无法找到把握文章重难点的切入口。教师顺学而导,很容易出现被学生牵着走,导致对课文理解的零乱无序和支离破碎。

【对策师生一起梳理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形成一个交流的“话题”。再以话题形式引领,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定向批注”,引领学生追寻探究,交流深化,并做二次批注的尝试。“话题”能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架起一条绿色通道,并由此展开教学流程有效实施和调控阅读过程。“话题”为学生树立起了具体的阅读“标杆”,追寻探究,反躬自问。

在教学中,我用质疑的方法引导孩子做批注:

(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文章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文章/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文章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学生自由命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课件出示课题,字体逐渐放大后出现红色大“?”。)

(4)批注解疑: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景和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并写一写自己所想到的。

4、重“意”轻“文”,形式单一。

【案例4第七册《长城》一课,孩子们读到“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孩子们这样批注:“劳动人民真伟大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值得我学习!”

【点评“批注式”阅读实属个性化阅读,可学生的“书间笔痕”却是惊人的雷同,矛头皆指向“意”。而对表达的方法、技巧却关注不够,出现重“意”轻“文”的现象。

【对策这是另一位教师执教这段话时的教学片断。

我们先把“单看”改为“先看”——

出示:先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那             ,那时候,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生1:再看那宽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最宽的路也不过几个人并排行走,这样的设计简直是个奇迹。

生2: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那时候谁能有这样好的设计本领呢?我太佩服了!

生3:再看那糯米和石灰黏结成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真是一个奇迹。

师:同学们飞扬着智慧的话语,可作者为什们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生陷入沉思)

生:一个“单看”就让我们产生了无穷想象,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

师:孩子们,课文中像“单看”一样精妙的表达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通过品词、赏句、悟段再来做做批注。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即叶老提出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在批注式阅读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充满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行为习惯——对学习的规则,一以贯之,表现出良好的学习品质;语文能力——不仅爱学习,也会学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形成较强的语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方式——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和不同情境,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接近、达到这个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批注式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生批注式阅读方法及策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札记
谈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做批注笔记
阅读教学法 :初步理解
[转]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批注法的切入口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