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0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_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

200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

古代诗歌鉴赏,应力求准确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不仅能读懂读通诗歌,

而且能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古代诗歌鉴赏题,虽然有较强的开放性,但弄清命题指

向,讲究答题思路的清晰规范、语言的简练得体,十分必要。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归纳一些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以优化答题结果,取得答题

的最佳答题效益。

一、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诗中的生动地表现了??特点(过程),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4.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解答思维流程】

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分

析诗词中的形象(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

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或体会其哲理内涵。通常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

强度、虚实或动静等角度分析理解。

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语:

人物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

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

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

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以上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

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1)找

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

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题示例1】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洲等地。②

欢:指酒。《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首句诗人以汲黯(淮阳,指西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自比,暗示自己是

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偶求欢”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难解,抑郁难遣,

只能借酒浇愁的心绪。第二句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相吊,怜影自伤,更觉悲凉寂寞,

“霜”在此蕴含风寒、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

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宦游生涯,饱含了几多

辛酸!“烛盘”则关合题目中的“夜饮”,真可谓字不虚设。

[参考答案]第二句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用.........

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

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等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

【答题示例2】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结合全诗的内容,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从诗的第一、三句,可以看出“我”性格豪爽、洒脱,不拘礼节;从第四句

可以看出“我”有高雅的情趣;从题目可以看出,“我”向往隐居山林、超离俗世的生活。

[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

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

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

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

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2007年高考北京卷)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答:

【附录:译文】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诗经选》)

【解析】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周南》。朱熹认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诗经》

“国风”中的诗篇,主要是劳动者的口头创作,其内容有:(1)描写劳动者的痛苦生活和

反抗斗争。如《伐檀》《硕鼠》等。(2)反映恋爱婚姻生活。如《静女》《氓》《柏舟》

等。(3)讽刺统治着的荒淫无耻。如《新台》《株林》等。(4)反映劳动生活。如《芣

苢》《采蘩》等。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古人认为它的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闻一多先生对本诗作了充

分考证,认为这是表达原始女性求子欲望的抒情歌谣。当时的种族社会十分看中子孙的繁衍

生息,如果一个女子缺乏繁衍生育后代的能力,就会受到贱视。每当芣苢结子的时候,妇女

们便跑上山去,采摘芣苢的种子,一边采,一边唱着《芣苢》这首歌。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更换了六个动词,就写出了采集车前子所得由少而多的过程:开始

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诗的旋律也十分简单,语言质朴,却能使读者感受到劳动的

欢快气氛。重章叠句的复沓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在反复歌唱中,递进地加深内容,增强感情,

造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清人方玉润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

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

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诗经原始》)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

复沓章法特有的艺术效果。

《诗经》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的“六义”。朱熹在《诗

集传》中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

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言之,“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即比

喻和比拟。“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对象。本诗铺陈叙

述了妇女们采“芣苢”的欢快的劳动过程,即属于“赋”的手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中

写兰芝“严装”的过程和场景也是“赋”的手法的运用范例。

今年的北京卷,独树一帜,在诗歌鉴赏中考查《诗经》的阅读鉴赏,开拓了诗歌考查的

范围,值得注意。

【参考答案】

①(1分)赋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答

其他内容不得分。)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劳动、唱歌、欢快

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 要点不全者酌减1-2分,与这三

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


二、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某物(景物)的哪些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2.两首诗均写了某物,但又有所不同,请具体加以说明。

3.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参照“鉴赏人物形象”。

常用概述景物形象特点的词语:

景物形象: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

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

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

飞动、苍凉黯淡、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7年高考重庆卷)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

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

同? (2分)

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感怀

刘基

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

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

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

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1)结合全诗,说说颔联表达的情感。

答: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颈联有何特点?起何种作用?

答:

(3)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特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参考答案]1.(1)颔联描写了故国高阔、山川空茫的景象(暗示了当时时局的动荡不安和政治的昏昧不明),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深思考。

(2)动静结合的手法。用鸟飞的动与乔木的静相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登高所见(暗示群臣各奔前程不得不舍弃故国的苍凉)。

(3)登高远望,满目苍凉,怀古伤今,不禁悲从心来,怆然兴叹。诗人通过高阔的天地、渺茫的山川、高飞的小鸟、苍凉的乔木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塑造了一个在动荡社会中壮志不能实现、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整首诗表现出对故国的热爱之情,流露出诗人的为国为民的壮志豪情。

2.阅读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回答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词的上片写景,其中“明河共影”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笔下洞庭夜景的突出特色是什么?“妙处难与君说”之“妙处”在词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

(2)词的下片抒情。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心迹、情怀?

答:

[参考答案](1)“明河共影”的意思是: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夜景”的特色是澄澈。“妙处”是指此时此刻此景中作者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

(2)作者用比喻手法表白自己在岭南这段时间,其心如冰雪一般纯洁。借用夸张手法,表达了自己坦荡、旷达、豪迈的情怀。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出“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第三步),“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

烈感受。(第四步)

【答题示例2】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分析《春怨》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这一儿化音的使

用,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是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

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说明:答题时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取舍,不宜胶柱鼓瑟。但开始答题时进行规范化训

练,十分必要。

[实战演练]1.阅读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槛①遣心二首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②。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水槛:指成都草堂水亭之槛。②赊:远。

(1)这首诗的颈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深受后人称颂的名句。南宋叶梦得

《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其中哪两个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请结

合全诗赏析。

答:

[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61年。此时杜甫已在成都草堂,生活较为安定,心情舒

畅,写出了一些歌咏日常生活,显得很有情趣的诗,此诗即其中之一,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

的闲适心情。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第二联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出句写远景,对句写近景。

颈联描写生动细腻,历来为人称赏。尾联以城中住户之多和江边人家之少来对比,更显出郊

居生活的清旷。鉴赏时,要抓住“出”和“斜”二字在两句诗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来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颈联)中的“出”和“斜”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出”字写出

了鱼儿在细雨中着水面为泡之时,上浮水面欢快跳跃的欢欣之状,极其真切自然;“斜”字

写出了燕子在微风中轻捷地掠过天空的轻盈之态,逼肖生动。诗人细腻地描绘出微风细雨中

鱼和燕子的动态。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真可谓“缘情体物,有

天然之妙”。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和悠游闲适的心情。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指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此诗开头从蜀道之难写起,与诗人另一首《蜀道难》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

青天”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这一联中哪两词用得好?试简要分析。尾联用君平典,

有何用意?

答:

[解析]这是一首以描写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为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

送友人入蜀时所作。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描述。开篇即亲切丁咛友人:听说蜀道崎

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感情真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中“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法(抒情风格)不同。前者语调平静自然,后者感情强

烈。

颔联中的“起”“生”二字生动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

异,境界奇美。鉴赏这一联,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诗歌描写的意境,更易把握。

尾联使用君平(严遵)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李白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

中,含蓄蕴藉。

【参考答案】

(1)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难:“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这是对即将入蜀的友人的

亲切叮嘱。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情感真挚恳切。“见说”二字的运用,

使意思的表达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这对入蜀的友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和鼓

舞。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描述蜀道层峦叠嶂,迂回盘绕,人行栈道,峭壁山

崖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云气缭绕,傍着马头升起翻腾的情状。“起”“生”

两个动词运用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

韵飞动。

作者借用君平的典故,意在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

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4.阅读王实甫[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回答问题。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

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的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

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1).关于别情,在历来的诗词歌赋中多有吟咏,而王实甫这支曲子把传统的题材写得

别有情趣。在结构上作者采用带过曲的形式,犹如词的上下阙,前曲写景,景中含情;后曲

写情,情景交融。试分析前曲写景的特点。

答:

(2)两支曲子在语言运用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前曲开篇便点出“别情”,然后写隐隐遥山,粼粼远水,暗示丈夫相去千山万水,

相见遥遥无期,怎不叫人惆怅伤感?接下来的四句“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

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通过对暮春特有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抒情主人公触景伤

情的内心活动。杨柳堆烟,飞絮滚滚,桃花盛开,醉脸醺醺,意象的选取,可谓颇具匠心。

古人离别常折柳相赠,故见杨柳便能引起无限离情;而桃花又使人产生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之感。“内阁”“重门”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傍晚见绵绵春雨,更增添了愁苦和惆怅;带着花

香的春风透入“内阁”,又让人难以忘掉屋外丧魂断肠的暮春景物。一系列的景物,无不浸

润着抒情主人公的相思、离愁。

(2)在语言运用上,两支曲子各有特点:前曲每句最后两字皆用叠词,景中含情;后

曲前四句采用连环句,情中带景。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了王实甫婉丽清新,

“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5.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解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

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

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

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

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

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

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

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

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

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

“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

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

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

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

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

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

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

颇具特色。

【参考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

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

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6.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

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 为后面抒情

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

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

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解析】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苏州常州(今江苏苏州)人。元末

隐居吴淞青丘,故又号青丘子。明初,朝廷召他修撰《元史》,授翰林院编修。后来要提拔

他做户部侍郎。他力辞不受,因而为朱元璋所忌恨,找借口将其腰斩,死时年仅39岁。 高启的诗,雄健奔放,很有特色。如写于洪武二年(1369)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极具代表性。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一开篇用两个叠音词写景抒

情,受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一个“暗”字,

写出了“溪树”的色调质感。由于受溪水的滋润,树木显得格外枝繁叶茂,与前面的“葱葱”

相呼应。第二句的“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指

风吹草伏的样子。陆机《拟青青河畔草》:“靡靡江离草,熠熠生河侧。”句中的“靡靡”

可证。而“湿”字为下句写“雨过”时的情景,做了铺垫。诗的最后两句,联想象新奇: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间中来,这是我们都感受过却不易写出的情景。它把春光的浓

郁蓬勃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全国卷2)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

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

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

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如果缺乏人类的活动,再美的景象也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

的大师,是深谙此理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

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

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答案】

⑴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

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⑵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

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四、意境型题目

故土难返,只好老于锦江边上。“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第三联通过“宵立昼眠,忧

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

有情致。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

切心情。回答问题时,要统观全诗,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分析,语言尽可能简练、典雅。

[参考答案]

(1).首联的“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

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首联即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有总起全诗,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2)“清宵立”,写诗人因思家、忆弟而夜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日眠”写诗人于白昼

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这两句互文对举,表现了诗人坐卧不安的举动和心绪。清宵而立,白

日反眠,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言近旨远,语浅情深。

[注]答题的语言要尽可能简洁,有一定文采,适当使用典雅的有文言色彩的词句更好。

恰当使用四字句、整句等句式也是不错的。如上题答案中的“恨离家之远”“伤战乱之久”,

“倦极而眠”、“清宵而立”“白日反眠”等。

2.分别阅读李煜和朱敦儒的《相见欢》,然后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

滋味在心头。

相 见 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

吹泪过扬州。

(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簪缨”指代什么?“几时收”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

答:

[解析]下片开头(换头)三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通过比喻使“离愁”这一

主观抽象之物变得具体可感。“簪缨”本是贵族官员的服饰,此处指代世族。“几时收”三字,

饱含诗人对国事的悲痛、忧伤和内心的苦闷。两首词词牌相同,格律一样,但风格有较大差

异。李煜词写离愁哀婉动人,有婉约之风;朱敦儒词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

托作者的国破之痛,感情激越,有豪放之风。

[参考答案](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以丝缕喻愁思,突出了思绪的纷

繁复杂,无始无终,无法理清和难以排解的伤感、悲凉的心绪。“簪缨”本是贵族官员的服

饰,此处指代世族。“几时收”三字,饱含诗人对国事的悲痛、忧伤和内心的苦闷。既是词

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 两首词词牌相同,格律一样,但风格有较大差异。李煜词抒发深切的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无言独上西楼”的诗人,举头见“如钩”的残月,俯首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秋”。触景生情,万千愁绪,悲凉至极。一个“斯人独憔悴”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全词哀

婉动人,有婉约之风。而朱敦儒的《相见欢》尽管也流露出对故土的怀念和国破家亡后的凄

凉苦闷心情,但词人选取“大江”“落日”“悲风”等意象来描写,气氛苍凉凝重,末句“试

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对前线军民的关怀。词人的凄苦,是

建立在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之上的。全词情感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具有豪放之风。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全国卷1)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

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解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

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

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

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

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

调新格体。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生

机蓬勃,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

形象地表现了柳条丝丝下垂、随风摇荡的绰约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

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意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

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

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景象,既紧扣了

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含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

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

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

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寒食节后,重新生火,

谓之“新火”。“咨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羁旅他乡,不能归乡省亲、扫墓而叹息;为仕

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但苏轼毕竟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

“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

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

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

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

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

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下呼应。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

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

【参考答案】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

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

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

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

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五、分析表达技巧型题目

这类题目出现频率也很高,要多加练习。表达技巧的考查,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三个层面。

【设问方式】

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

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思维流程】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

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

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

的赏析。)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看语言是否有特色(如

质朴、平实,精当、生动,明快、清新,绚丽、含蓄,典雅、庄重,悲壮、豪迈,讽刺、诙

谐,委婉、含蓄等)。②看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

反问、顶针、互文等)。③看是否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如:烘托、象征、白描、渲染、虚实

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以乐景衬哀情、正侧结合、对面着笔等)。

④看诗歌的结构有无特色(如:开头或起势抓纲,或先声夺人,设下悬念,或突兀而起,出

人意料,或起句设问,引人注意;结尾或以情作结,或以景结情,或画龙点睛,或议论收尾,

或问句收束等)。答题时,头脑中有了这些方面的轮廓,对照诗歌的内容,逐一审视,不难

把握其艺术特点。

【答题示例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年全国卷3)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

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

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

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题示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

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

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实战演练]

1.阅读韩翃的《寒食》,回答后面的问题。

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两天。按风俗,

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汉宫:指唐宫,言唐为汉,是以汉代唐的现象。

这首诗写唐代京城长安寒食节禁火、改火景象,是唐诗中的名篇。全篇构思新巧,语言

清丽,章法绵密,使诗意层层连属,步步推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这首诗之所以历代传诵,主要是把京城春景写得生动,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

首句描绘春城到处柳絮、杨花纷纷扬扬,“无处”“不”强调有力。后两句写帝王赏赐烛火传

到“五侯”家中,可以看出帝王的恩宠,是对宦官或外戚专权、朝政腐败的委婉讽刺。

古诗很注意章法结构。除常见的“起——承——转——合”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结构形

式。或层层推进,或倒装逆挽,或前后照应,或环环相扣。阅读此诗,要仔细思考如何做到

结构绵密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章法细密,使诗意层层连属,步步推进。“春城”生出“御柳”,“东

风”照应“飞花”,“飞花”又用“柳斜”印证,而“寒食”则是“传蜡烛”的伏笔,“传蜡

烛”自然接以“轻烟”,并借“散入”而点出“五侯家”。真可谓环环相扣,细针密线,足见

诗人构思布局之精心。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 居 即 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荜门,柴门。

(1)诗的颔联“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含义?第三联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答:

(2)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

[解析]对颔联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要抓住“松树遍”、“荜门稀”中的“遍”和“稀”

的含义进行分析。赏析第三联,要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体味作者对自然景物

的色彩、声息、动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艺术。概括诗歌的内容,要建立在对全诗的仔细阅读

理解的基础之上。

[参考答案](1).颔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以“鹤巢松树遍”来反衬“人访荜门稀”,

不仅描写生动形象,对仗工整,还隐隐含有人比鸟势利、人不如鸟的意味。

第三联风景如画:嫩绿的新竹上有一层薄薄的新粉,更加显示出其勃勃的生机。残荷如

衣着鲜艳的采莲女,褪下残破的红衣,换上翠绿的靓妆,依然风姿绰约,风韵不减!第三联

由于作者观察细腻,写景入微,抓住了嫩竹和残荷的特点来写,敷色鲜艳,比拟动人。

(2)此诗主要写山居幽静闲雅的生活和傍晚美丽动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

的喜爱之情。 3.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

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

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

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

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

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

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

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

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

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

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

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

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

“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

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

钧。后句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

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

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

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

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

【参考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

前和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

风波险恶得多。

6.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2007年高考上海卷)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

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        (1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分)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2)(3分)D

(3)(4分)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

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7.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浙江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

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

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

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

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六、情感主旨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表现了怎样的情趣;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4、关于??一诗表达的内容(或情感),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也有人认

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说理由。

【答题思路流程】

①分析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答题句式一般为: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主要有:

(1)忧国伤时(卫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愤,国破家亡的“黍离之

悲”,收复失地的渴求与喜悦等)(2)民间疾苦(百姓被盘剥之苦、战争徭役之苦、税赋劳

作之苦等)(3)思乡怀人(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天涯羁旅之愁、)

(4)怀古咏史(缅怀前贤、评判历史、借古鉴今、昔盛今衰的感慨、抨击统治者不念国家

安危和昏聩残暴等)(5)山水田园(常借助对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现实的不

满,或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或流露隐逸避世之情,或展示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或寄托人

生的理想等)(6)边塞军旅(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或状写边塞戍边生活的

单调艰辛、或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或抒发对将军贪功启衅

的冤情,或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独特的民风民俗等)(7)赠友送别(或依依惜别的留

恋,或情深意长的劝勉,或坦诚自己的心志,或表达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等)(8)咏物言志

(常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悠然闲适、不慕富贵、坚贞不屈、不媚世俗、乐观豁

达、高洁脱俗、豪放粗狂等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9)爱情婚姻(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

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人的怨恨,或抒发两地相思之苦,或揭

露控诉扼杀自由爱情婚姻的罪恶等)(10)宫怨类(主要抒发宫女们宫廷生活的哀怨:或抒

写孤独寂寞、君恩失宠、流落异域的哀怨,或慨叹深宫花落、韶光易逝、美人迟暮,或描写

长夜难眠、漏尽灯残、愁重如山的悲凉处境,或悲叹见花落而自伤、看子结而自哀的薄命等)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全国)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

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

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以上大致归纳了几种常见的鉴赏题目类型及答题思路模式,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题目

本身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宜拘泥于这些范式,可有所取舍,不过在开始练习阶段,还

是按照一定的模式答题更好,这有利于掌握诗歌鉴赏答题表述的基本功,熟练之后,才能“随

心所欲不逾矩”。

另外,要注重鉴赏知识及答题语言(特别是鉴赏术语)的积累,多阅读一些语言精练、

文笔优美、鉴赏到位的鉴赏性文章,感悟鉴赏的方法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实战演练]

1.阅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回答问题。

水 龙 吟

苏  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

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

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翠。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

花,点点是离人泪。

(1).刘熙载《艺概》评论这首诗时说过,词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这首词写法的特点:

一笔两写,亦花亦人,人花互映。应该是哪句话?

答:

(2).这是一首咏物词,它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解析]好友章质夫曾写过一首咏柳絮的《水龙吟》寄给苏轼请提意见。苏轼读后大加

赞赏。并依照原词的韵脚,填了这首咏杨花的词。作品把杨花喻为妙龄女子,以花写人,以

人写花,分不清是花还是人。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

花还似费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即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

二者妙合无垠,水乳交融,达到了“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下片以少妇伤春抒发杨花委尘

之悲恨。“春色三分”三句中“二分尘土”与“抛家傍路”照应;“一分流水”与“一池萍翠”

照应。“细看来”二句是点睛之笔,将落入池中的点点杨花,想象成点点“离人泪”,物与人,

景与情,于似与非似之间交融为一。

[参考答案]

(1)“似花还似非花”。

(2)这首词借歌咏杨花,抒写了感时伤春的幽怨之情。(意思相同即可)

2.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吕]山坡羊 ·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一炬,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

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

(元)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

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两首元曲都是怀古小令,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试分别加以概括。

答:

(2)这两首元曲的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请做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骊山怀古》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径;《长

安怀古》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着作者对人生无常,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消极遁世

思想。

(2)二者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骊山怀古》以荒凉的“草”“树”,烘托阿房宫的

破败,来批判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生活;《长安怀古》通过骊山渭河险峻的形势和壮丽景色的

依旧如故,与狐跑兔走、草木丛生、荒芜颓败的古都景象形成对照,来表达山河依旧、人事

全非的悲愁。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

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如山,次年妻儿被

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

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

怀。(意思对即可)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

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其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

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

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

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着数句,以“袒貂裘”、

“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

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

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

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

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

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词人运用衬托的手法,将雄鹰与壮士融为一体,表达了老当益壮、猛志常在,欲为国建

功立业的愿望和雄心。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

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

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

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

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

“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

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

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1)(5分)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6分)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www.wendangku.net/doc/f4d1cc7b31b765ce050814c7.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诗词鉴赏题库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术语的运用
高考诗歌经典鉴赏最新20首
诗歌鉴赏 第 3 节 鉴赏表达技巧 板块(考题)精练
古诗歌鉴赏训练九
2011届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