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多样性·文化对话·文化间性


金元浦
 曾有人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而我们则强调缅怀大师、重温经典,因为这对我们这个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反观我们的集体记忆和我们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感受到人类伟大作品恒久的魅力,

  多样的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就是构成各个人群、各个特性的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要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当代世界不是有了文化多样性就可以了。我们当前还需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对话是这个时代文化与文化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合作共赢的必由之路。以中国的“和合”文化为参照的“执两用中”的中国思维是新世纪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参照。中国文化的“和合”理念、“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文化间的本位,是一种即此即彼,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交流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共同认可的东西,它是各个共同体之间相互协商、谈判、让步、融合的结果,同时各共同体又保留着自身的特点。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舞台呢?因为在全球的文化中有一个公共的领域,有一个公共空间,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推动人类的共同理念。我们把文化符号作为民族代表展示出来。这种符号代表不可言说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被感知、被掌握,这意味着它在时间上并不局限于人类的寿命,而是可以在遥远的在未来不断延伸。德国理论家伽达默尔提出一种关于历史流传物的理论,是说在绵延无尽的历史文化过程中文化经典和艺术作品是向以后时代永远开放的,当世和后世的人们在永无止境的阅读中不断创造新的理解和意义。大师的作品,就是向着未来无限展示的。

  为什么要给世界各国的人们,特别是青年和儿童讲述经典名作、经典作家呢?因为所有历史上的艺术、文学都必须和当代相结合,如果不能和当代相结合,它就将死去,只能永远躺在博物馆或图书馆的书架上悄无声息地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只有和当代结合,只有和当代的青少年结合,它才有当下,才有未来。社会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集体记忆”,这种理论认为,一个民族的记忆主要是靠集体记忆来传承的,而集体记忆传承的过程主要是文化传承的过程。作为文化的记忆,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民族生活的记录与积淀,又是未来生活的基础。集体记忆是各个民族的民族凝聚力的根源,也是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机制。

  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要通过学习代代相传的。我们现在纪念曹雪芹不仅仅是赞誉曹雪芹,也不仅仅是赞誉《红楼梦》,而是在讲述一个国家的故事,一个民族的故事。外国朋友研究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是在讲一个民族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民俗,他们人民的生活、生命和命运。《红楼梦》则是一部中国传统社会的衰亡史,留下一个民族的不断遗传的集体记忆。

  文化经典是每一个国家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总是以他们奉献给世界的优秀作品和卓越的代表人物为标志。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代表人物,英国的莎士比亚、俄罗斯的托尔斯泰、法国的巴尔扎克,这些著名的文学家像灯塔一样照耀了世界。在新的时代里,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一种可持续的文明的生存方式。十六大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确定文化作为我们国家组构形式的重要内容。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这里隐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这里有伟大的政治。《红楼梦》有一种寓言式的东西,它提到了封建社会必然败亡的一个历史悲剧。《红楼梦》在中国无疑是传播最广泛的经典。我们要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中国文化和世界广泛交流。《红楼梦》是最经典的中国故事,曹雪芹的声音是最厚重的中国声音。我们今天来到这里,是要让世界知道《红楼梦》,要让今天的青少年了解曹雪芹。曹雪芹和《红楼梦》不仅是中国的,不仅是东方的,他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一样,是世界的,是人类的。我们有责任、有使命让世界了解《红楼梦》、喜爱《红楼梦》,让全世界共同享有这份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全球文化的思路不同于过去的单向传播,它以平等交流沟通为基础,以对话为手段。它的特点第一是多样化,第二是沟通交流,第三是寻找文化间共同认可的东西,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原载:《文艺报》2013年12月13日
收藏文章
阅读数[2044]
  
周访问排行 月访问排行 总访问排行
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细读

日常生活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

后现代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文学经典

经典的两重性和对它的两种态度

文学性

图书报刊出版与文学经典化

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

文本的边界——徘徊于历史主义和虚无主义之间的“文学性”概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注册成为新会员?

诸位网友,敬请谨慎网上言行,切莫对他人造成伤害。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法律声明 | 招聘英才 | 欢迎加盟 | 软件下载
永久域名:www.literature.org.cn www.literature.net.cn E-Mail:wenxue@cass.org.cn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84176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代的表情:历史变迁中的多民族集体记忆
中国戏曲的市场基因
红楼梦对联(经典对联出处)
87版《红楼梦》播出30周年 主创齐聚曹雪芹纪念馆
京华时报:折腾《红楼梦》 别让曹雪芹笑话我们
58. 59. 曹雪芹的水印:红楼梦的物质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