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

  摘 要: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为我们描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模式,他认为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生活是没尽的意欲,意欲的满足与否产生了人生的三大问题,并由此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文化路向,分别以西方、中国和印度为代表,此三种文化路向是呈直线型、次第式发展的,这就是梁漱溟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是他的文化哲学观,其旨在分析什么是文化以及中西印的文化走向,力图向世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维护其文化地位。本文在对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作简要解析的基础上进行粗浅的评价与总结。
  关键词: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意欲、东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3-0195-02
  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引起中国社会、尤其是思想学术界的强烈震荡。如何看待西方文化,进而又当如何看待自身文化,成为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始于1915年,迄于1927年的,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的东西文化大论战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直接反映。此时期大批知识分子都参与了这场论战,梁漱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新儒家开山之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就是在这场大论战中发表的,并将东西文化之争带入了一个新高潮,并在此提出了其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
  一、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就其核心内容而言,包含了两项内容:第一是关于什么是文化的问题;第二是关于中西印文化的走向问题。
  (一)就何谓文化,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说到:“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will)――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通是个民族通是个生活,何以他那表现出来的生活样法成了两异的采色?不过是他那为生活样法最初本因的意欲分出两异的方向,所以发挥出来的便两样罢了。”【1】梁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一切生活方式,都是以这个中心即“意欲”为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意欲”,人生的态度就是对于“意欲”的态度。各民族对待“意欲”态度不同,其生活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说解决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方法不同。那么,何为“意欲”呢?在梁漱溟看来,它是人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即“探问”。梁漱溟认为,“意欲”是无尽的,因为人在“探问”时会遇到障碍,为了克服此类“障碍”就必须付出种种努力;一旦这类障碍得以破除那么又会复归于新的“意欲”。因此,“生活”即是“意欲”→“障碍”→“意欲”这样一个无限循环过程。根据梁的分析文化的不同正是基于意欲之所向不同,因此要求一家文化的根本或源泉,只要去看文化的根源的意欲,这家的方向如何与他家的不同。
  (二)关于文化三路向的内容。梁漱溟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应该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中,人类需要解决三个不同的问题,即人对物、人对人以及自身生命的问题,此三大问题就正好对应其所说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特点。
  第一大问题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首要解决的是人类的生存与繁衍问题。这只有不断向前追求,征服自然,才能求得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因此,第一大问题产生的“生活样法”或“文化路向”是“向前面要求”,也就是说“遇到问题都是对于前面去下手,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是生活本来的路向。”【2】第二大问题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类问题只能向内用力,求得内心的和谐与满足。因此,第二大问题产生的“生活样法”或“文化路向”是对于自己意欲的调和持中:“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我自己的满足…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的调和罢了。”【3】第三大问题处理的是身心、灵肉、生死的关系,这既不能向外追求,也不能反求诸己,而只能通过禁欲主义的修炼,使自己从内在自我和外部世界存在的虚幻中解脱出来,所产生的“生活样法”或“文化路向”是“反身向后去要求”:“遇到问题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凡对于种种欲望都持禁欲态度的都归于这条路。”【4】以上三种“生活样法”或“文化路向”分别对应梁所说的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根本精神和特点。他认为“西方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或说西方化是由意欲向前要求的精神产生‘赛恩斯’与‘德谟克拉西’两大异采的文化。”【5】;东方文化是以意欲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印度文化则以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的。以上就是梁漱溟的所谓的“文化三路向说”。
  (三),梁漱溟提出著名的“世界文化三重现理论”来阐释中、西、印文化的未来走向。
  梁漱溟认为“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是接连次第出现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是有一定顺序的。”【6】他认为人首先是求生存,所有衣、食、住、行等种种物质需求均从自然界取得,所以就应具有“向前要求”的态度,对外改造环境,力求征服自然界,否则,人类就无法生存。此时人们则开始要求获得情感的充实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于是人们采取的方式就变成调和、持中,中国文化的人生态度正好适应了这种变动的需要。而当以上两个问题都依次解决以后,人们的要求又转向解决身与心、生与死这些矛盾,消除人生无常的痛苦,这个时候被我们忽视了的“意欲反身向后”的印度文化就会凸显出来,发挥其重要作用。总之,他认为西方文化已经“疲弊”了,西方要向东方学习,未来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而中国文化之后又会出现印度文化的复兴,此即梁漱溟的“世界文化三重现理论”。
  二、梁漱溟文化观的不足与评价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经发表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有诸多学者对其文中许多观点持以批评怀疑的态度,其中不凡有陈独秀、瞿秋白及胡适等著名人物。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从“意欲”出发向我们展现了人类的三大文化体系,并指明了此三种文化的走向。但其种种不免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弊病:
  第一,仅仅以“意欲”和“生活”来诠释文化过于片面、绝对。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无止境的满足与不满足。不同的民族之所以形成不同的生活样法最根本的是因为“意欲”的不同。但笔者认为,人类的意欲只是人的主观意识并非生活的根本,也不是产生文化的根本原因。在这点上,笔者认为应该认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说生活全靠意欲,否则是一种非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化之所以产生,其原因是很复杂的,包括经济、地理、教育以及各民族特点等等。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不同并不是由于意欲不同,而主要是由于境遇的不同,而不应以意欲或生活等术语来加以诠释。胡适曾就梁漱溟的文化观说道:“我们的出发点只是: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民族生活的样法是根本大同小异的……我们拿历史眼光去观察文化,只看见各种民族都在那‘生活本来的路’上走,不过因环境的难易,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同,到的时候有先后的不同。”【7】由此可见胡适看到了文化受环境影响的一面,与此相比,梁漱溟单以非理性的主观的意欲来阐释文化有失偏颇。
  第二,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未能涵盖中、西、印三大文化的全部内容。
  他所谈到的西方文化仅局限于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西方近代文化。他所说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意欲调和持中”,遇到问题随遇而安。之所以持这样的态度恰是因为生活在这种自然经济和宗法伦理社会中所有民族共有的文化心态,而决非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印度文化则专指佛家文化。综观今天宗教极其强盛的印度,其背后也有其物质文明极其发达强盛的一面。此三种文化并非只是某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而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这三个方面的交叉。因此,胡适在读了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用“‘整齐好玩’”【8】来形容。
  第三,用非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文化三重现理论”来解释世界文化的历史发展。
  在梁漱溟看来,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是一个次第式发展的过程。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反映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控制自然和社会自发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因而笔者认为,无论任何一个民族都同时面临着梁所述的人对物、人对人以及人对自身生命这三大问题。人们不可能像梁的“文化三路向说”所阐释的那样,先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再去解决解决另一问题,分别走所谓的第
  一、二、三路向。
  注释:
  【1】【2】【3】【4】【5】曹锦清.儒学复兴之路――梁漱溟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15、39-40、40、40、40.
  【6】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
  【7】欧阳哲生.胡适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5.
  【8】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00:1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三大问题: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梁漱溟文化观现实意义
中西文化的深层撞击与整合
评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
哲学思辨素材:梁漱溟的“三大文化路向”说
梁漱溟: 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是什么?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湖北省武汉市2015届高中毕业生5月供题训练(二)语文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