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经验交流】让化学课堂更有化学味

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教学都强调三维教学目标。这旨在提醒教师,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在“育人”的大背景下存在的。也就是说,三个维度的目标应有机融合、协调统一在一个更大的目标之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目前的中学化学课堂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只重视知识目标;二是生硬地添加“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课堂处理成“碎片式知识点+小组讨论探究+情感类口号”等这类奇怪的拼盘。这样造成教学只关注结论性的知识点与考点,而不注重化学知识内在的认识过程和价值意义,使三个维度教学目标割裂,使课堂教学严重缺乏“化学味”。本文以“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上述观点。


  • 教师常常会提到侯氏制碱法,并将其处理成“爱国主义”情感版块,介绍侯德榜的生平及“名言”:“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能办到的事咱们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也能办到!”甚至带领学生齐声朗读。




一、“化学味”是讲求理性的“科学味”

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提到侯氏制碱法,并将其处理成“爱国主义”情感版块,介绍侯德榜的生平及“名言”:“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能办到的事咱们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也能办到!”甚至带领学生齐声朗读。科学需要的是“怀疑的态度和对教条主义的厌恶”,也就是科学理性。


在化学课堂上介绍侯氏制碱法的重点不应是“侯德榜”,而应是“制碱”。先介绍索尔维制碱法才是遵循了历史的脉络。20世纪20年代,索尔维制碱法在世界上获得迅速发展,欧内斯特·索尔维(E. Ernest Solvay 1838一1922)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近代物理史上著名的索尔维全球会议(自1911年10月开始第一次)就是他赞助的。索尔维的巨大财富同时也在提醒人们,不搞自己的纯碱工业就必然受制于人,这才有了侯德榜的工作。况且索尔维法还存在着食盐利用率低、废渣难以处理等问题。那侯德榜又是如何改进索尔维法的呢?咱们“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做得更好,证据在哪儿呢?这是不是比喊口号更符合科学理性,更能激发“情感”?


  • 可是“探究”能这么整齐划一吗?我们能不能制造一点“混乱”?如果让学生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看现象,并不说明“怎么加”“加多少”,自然出现混乱,有人“倒”,有人“滴”,有人加得多,有人加得少。


二、减少“伪化学”的无效问题和无效探究

化学课堂还会有一些“伪化学”的无效问题和无效探穷。一类是“碳酸氢钠的俗名是什么”、“它加热后会生成什么”等答案来自书本的问题。学生通常都能齐声回答,无需思考。另一类是“碳酸氢钠为什么叫小苏打,而碳酸钠就叫苏打”这类无中生有的问题。教师希望的答案是碳酸氢钠式量(84)比碳酸钠式量(106)小。还有一类是假探究,投影打出“探究活动:向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各5 mL中分别滴加1 mL稀盐酸,观察现象”,学生做完实验后汇报:“都产生气泡,碳酸氢钠反应较快”,于是探究活动结束。


可是“探究”能这么整齐划一吗?我们能不能制造一点“混乱”?如果让学生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看现象,并不说明“怎么加”“加多少”,自然出现混乱,有人“倒”,有人“滴”,有人加得多,有人加得少。那么,只要加了盐酸就会看到气泡,知道有反应发生。可是,不同的加法,细微的现象不同,“滴”时先看不到有气泡,后来才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而“倒”时一下子就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为什么会这样?这自然就产生了一个有“化学味”的间题,并自然而然地要“探”了。如果先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就更有意思了:慢慢“滴”盐酸的时候,虽然看不出明显气泡,但酚酞的颜色却逐渐变浅,说明碳酸钠在逐渐减少;随着盐酸的继续滴人,酚酞颜色会越来越浅,碳酸钠应该越来越少,反应应该越来越慢,直到完全消失—这是引导学生作出的推理,可是,实验中后来怎么反而产生大量气泡呢?而且反应还很迅速呢?这种矛盾如何解释?消失了的碳酸钠没有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话,变成什么了呢?在这一环节中,有“化学味”的问题是在“混乱”的实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探究就这样发生了。


上述环节使学生认识到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对这一微观本质的认识是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得来的,这正是充满着化学学科魅力的地方。那么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们将继续加强对上述学科观念的认识,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怀疑态度。在先前“混乱”的实验过程中“倒”盐酸的学生正后悔没有“滴加”而未看到分步反应的现象,那么现在再给他们机会,请他们滴加并仔细观察,无疑他们会很珍惜这一机会,因而也会看得特别仔细。于是,仔级观察之下新的惊奇产生了。开始也并不是一点气泡都没有,只是少些而已,更特别的是,这些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变小了,不太容易从溶液中逸出(如果从长玻管底部慢慢挤人盐酸并套上气球,会观察到有气泡在溶液中而气球并不变大)。不是才说分两步,第一步没有气泡的吗?这个结论正确吗?现在气泡明明有,而且在溶液中还会逐渐消失!如何解释产生少量气泡这一现象?如何解释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消失的现象?消失后变成什么了?能否实验验证一下这个想法?在这里,逻辑与想象的融合,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是化学课堂上的“化学味”。这些问题对高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可学生抓耳挠腮,食不甘味,这不正是真正的学习开始发生的前奏吗?


每门学科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承载着“育人”的功能。认真研究学科内涵,尊重学科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必然是有“学科味”的。那些有着强烈学科特色的问题和实验是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它教育学生尊重事实,引导学生理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选自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2013年3期 作者:保志明

生活中的化学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可以尝试这样学化学!
《生活中常见的盐》改后的
向碳酸钠溶液加盐酸,先生成碳酸氢钠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问题驱动式教学实践探索 ——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课堂教学为例
高中化学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久置硅酸钠溶液的另类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