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简讲书法.八级-行书001认识行书

2021-05-07 12:02:59

八级课程开始,主题是行书。相对于七级草书课程,行书比较容易。为什么呢?因为草书要先识草字,行书不需要。只要弄清楚几个行书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写了。至于行书的基本技巧,就是基础课所讲的用笔、取势和裹束,这些我们已经学过,不需要重新讲。

画押花押押花行押勾押押字押尾押缝押署宣署亲押押号佥押判押御押朱押赝押。

一、什么是行书?

行书”是个简称,本名“行押[yā]书”。“押”,签名,又称签署。挂号信寄到你家,要你签名,这就是签署。四级课程讲签名时,已经讲过一些,今天深入讨论一下。

《字汇·手部》:“押,签署文字也。”所谓签署文件,这文件往往是由他方提供的,如果是自己写的,如写一封信,则签名称为“行押”。行”是执行、从事,如行善、行医、行文、行礼等。有人把“行书”的“行”解释为走路,这是不对的。签名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这一来产生了很多与“押”有关的词语,有兴趣可以找本字典查查这些词语意思。 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记载,他朋友刘无言说:顷谒苏子容丞相,未出,闲见传唐人一书,中云:“文皇令羣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此书偶忘其名。(《东观余论·记与刘无言论书》宋·黄伯思)刘无言说,他访问苏子容丞相时看到一本唐人书,里面说唐文皇规定,群臣上奏章时,内容用真书、草书都可以,但名字不得用草书。用草书签名容易弄错,通常都是用真书或者行书。

王羲之三帖

这是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和《奉橘帖》,三个帖装裱在一个手卷上,都是钩摹的。中间《何如帖》头尾有两个“羲之”签名,文中还有一个,跟签名写法差不多。手卷上还有许多后代鉴书人的签名,鉴书人签名于作品后面,称为押尾,如果作品有两张以上,于纸张拚缝上签名,谓之押缝。

放大点看,三个“羲之”都是行书,王羲之没有固定的签名式,经常变动写法。其他人有用行书的,有用真书的。还有一个“僧权”,只有半边,原作上可能是押缝。





四级课程讲过,签名有几种签法。用真书签名,好处是清楚易识,缺点是书写缓慢,容易模仿。如果用花押,优点是个性鲜明,缺点是不易辨认。行押书取了二者的优点,减少了二者的缺点,也就是说,既书写流畅,又容易辨识,所以很受欢迎,广泛流行。

二、行书的特点  行书有别于其他书体,它有自己的特点。

字體

篆字

隸字

草字

?

書體

篆書

隸書

草書

行書

書法家之體





第一个特点 借用正体塑造行书。

篆书是写篆字,隶书是写隶字,草书是写草字,前面一栏是字体,第二栏是书体,然后会发展出书法家之体,表现出书写者个性。而行书只是一种书体,没有固定对应的字体,这就是行书和其他书体不同之处。那问题来了,既然行书没有一种独立字体,那行书写什么字呢?它是借用人家的字体。

唐·韦续《墨薮》:“行书,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

正”指正体字,和手写体相对,篆字、隶字以及现在的正楷字,都属于正体。但使用篆字的时代,虽然也有草写,没有发展出行书。行书是隶书时代的产物,东汉末年才开始流行,一直到正楷字时代,还是广泛使用行书。讹”,这里指字形的讹变。行书是正体字(这里正体只指隶字和正楷字)略有讹变的写法。但既然行书产生于东汉末期,这时候的隶书已经发展到八分,或称汉隶,同时正楷也萌芽了,当时称为今隶,又称真书。所以进一步严格点说,行书先是八分之小讹,到真书流行后,又是真书的小讹。举个例子。

譬如“集”字,上“隹[zhuī],下“木”。,汉隶写法鸟头是向背势。王羲之《兰亭序》中的“集”字鸟头跟汉隶是一样的。《兰亭序》“虽”字右旁也是“隹”,鸟头取向背势可以看得很清楚。但真书写法就不一样了,“隹”字鸟头分为左右两笔,跟其他笔画相结合,于是左边出现了单人旁立人势,然后右旁点横奋笔势。

褚遂良、赵孟俯、俞和等人号称临《兰亭序》,都把鸟头改了,跟王羲之写法不同。

由此可见,同一个“集”字,行书有两种写法。王羲之的文字根柢是汉隶,而唐宋以下是真书,“正之小讹”的结果也不一样。我们都是读正楷字出身的,写起行书来这个文字根柢就会发生作用。现在港台地区使用繁体字,如果写一个“华”字行书,如集王羲之《圣教序》这样,港台的人觉得很自然。内陆使用简体字,学简体字的人写行书“华”会是这样的。同样,学繁体字的人,“卫”字行书就会这样写,而学简体字的人,写出来是另一种样子。

简言之

行书是一种书体,不是一种字体。

行书是对自己心目中的正体,做出小变动。这就是行书和篆书、隶书、真书不同的地方。

第二个特点 不解散原字的基本结构。

草书是“解散隶法”粗书之,所谓“解散隶法”,是把一个字的基本结构破坏了,然后省略一部分,写一部分,没学过草法往往看不懂。行书虽然有“小讹”,它不解散原来的基本结构,无论怎样牵丝来往,迅疾飞动,或者省几笔,或者连几笔,识字者都看得懂。草法是造字,行书是用字,偶然涉及草书手法,在总体上来说不造字。

举例来说,王羲之曾经把“想”字右上角的“目”省去,以一点替代,这就是采用了草书手法。王献之也有这样的“想”字。这样的“想”就接近于造字,但这是用草法。接近于草书的行书,称为草行。也有一些行书,接近于真书,称为真行,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这个“想”就是一例。

很多理论家谈过行书的种类,如王世贞: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刘德升小变楷法,谓之行书。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草行。

最后这一句,张怀璀认为“带草者谓之行草”,“行草”和“草行”虽然意思相近,就修饰关系来说,这里应该是“草”修饰“行”,所以应该称为“草行”,不是“行草”。

画个图来表示,正体小讹产生行书,“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

谓之草行。“真行”和“草行”这两个是专业名词,我理解是指一个字中带有真或草的特征,就如我刚才讲的王羲之三个“想”字这样,并不是指整篇作品中,有行书,有草书,有真书。

王羲之《孔侍中帖》

具体来说,你看王羲之《孔侍中帖》,其中有行书,有草书,行草夹写,有些人就说这是行草作品,这说法不对。行草夹写古称藳书,七级课程52课讲过了。所以《孔侍中帖》就整幅字而言是藳书作品。就单个字来说,有些近于真书,是为真行,有些近于草书,是为草行。其余为正之小讹,是为行书。

行书第三个特点,是运用使转。各位是否记得唐代韩方明《授笔要说》的一句话:

《授笔要说》

唐·韩方明

自伯英〔张芝〕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

这里,真行草三体是一种,篆隶是另外一种,真行草是用使转写的,篆隶不是。韩方明求到的张旭笔法,就是五执笔、九用、八法、五势,真行草三体都要用到这些技法,这一点上是统一的。

刚才说行书是“正之小讹”,这只是从字体角度说的,也就是字形起了一点变化,这说法其实停留在表面。字形的变化,从书法角度上看,是为了使转和取势。如王羲之《二谢帖》这四个字,重点不在“小讹”,它字形跟真书相比差别很小。真书使转是隐藏的,孙过庭说“真书以点画为形质”,而行书是把点画和使转都放在表面,同时表现。这样一来,行书就有流畅的感觉。从这一点说,行书就是表现使转的正体。

三 行书的创始和传授

这个问题,只要读几段古文就可以知道了。

行书创始人是谁?西晋卫恒说:

《四体书势》

■ 晋·卫恒

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

卫恒和钟繇是同时代人,钟繇较长,钟、卫两家相熟,关系密切,所以这一段话相当可靠。刘德升当时教授行书,有两个学生钟丝、胡昭,“各有其巧”。请记住“钟氏小异”这句话,钟繇跟老师有点不一样,行书就是这样“盛行于世”,这三人都有功劳。

唐代张怀瓘直接说老师最重要:

《书断》

■ 唐·张怀瓘

案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

刘德升即行书之祖也。

张怀瓘把刘德升的情况调查得很详细:

《书断》

■ 唐·张怀瓘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繇善行押书是也。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

老师的行书是妍美,学生行书一个肥,一个瘦。

张怀瓘的数据,可能来自羊欣《古来能书人名》:

《古来能书人名》

南朝·羊欣

颖川钟丝,魏太尉;同郡胡昭,公交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胡肥钟瘦”的来历,但这两人的行书真迹都没有留下来,胡昭肥到什么程度,钟繇瘦成什么样子,只好靠想象了。

光靠民间力量,师徒相传,范围还小,如果政府力量介入,发展就快了。《晋书·荀勖传》说,荀勖任秘书监时,

《晋书·荀勖传》

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

清代周济《晋略》评论这一事件说:

清·周济《晋略》

晋用荀勖,议立书博士,教授诸生,以钟、胡为法,然后行书、今隶二者大盛。

周济这观点我很同意,历史上凡对公务员书法水平有要求,甚至设立书博士,那社会必然重视书法,水平当然就高了。社会是讲功利的,政府决策有导向的作用,行书、真书的推行,荀勖功不可没。

钟繇之后,什么人行书最好呢?王愔说:

《文字志》

■ 北朝·王愔

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根据刚才的古籍资料排张表,行书从刘德升创始,最出名的学生有钟繇、胡昭,胡肥钟瘦。经过荀勖的推广,整个社会都流行开来。东晋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登峰造极。刘德升是行书之祖,而钟繇是真书之祖,行书和真书几乎同时。卫恒说“钟氏小异”,钟繇和老师有一些不同,恐怕不仅仅是肥瘦问题,而是钟繇把行书转变为真书。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

本节要点:

什么是行书。

行书的三个特点。

行书的创始和传授。

复习思考:

这里三个“长”字,分别是真书、行书和草书。

请把“清风明月”四个字的真、行、草写法列出来。

王羲之《兰亭序》有两个“会”字,取势一样吗?

后世各种临本,谁取势同王羲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801认识行书
张怀瓘行草的概念及评判体系
书谱讲解----1--3
王献之写了这两行,足以让后人模仿2000年|寇克让
世上最全最精准孙过庭《书谱》
陈海良|俗化的风度,传承的法规—智永书法管窥(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