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应该怎样写?(附华师下水作文)

  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应该怎样写?

      陈继英

一、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回放: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命题点评:    

第一,这道作文题,秉承广东省高考作文命题的传统,注重思辨性,不预设观点,让考生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且观点多元化,"电视里看自然,能预测阴晴雨雪,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而亲自"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而"轻点鼠标,能知生物属性,但又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不同方式感知自然,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各有自己的"远"与"近"。审题立意的区分度不错,从上述角度立意写作,都有道理,综合角度写既要亲近自然,又要利用科技手段为生活和学习服务,也可以。这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设计。

可惜,一句“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会使相当多的考生迷失在哲学与文化的谜雾里,不信的话,阅卷组评卷时,请再仔细端详!命题人有意加一个“近与远”,其用意不知何为?可能是加大辩证思维的力度!但这样可能就远离了现在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了。

第二,这个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明显不能走文学路线,要想写记叙类文章,很不容易构思,也难得高分。不信的话,看看评卷场上有多大比例的记叙类文章!

第三,该题目有点难为考生。题目中涉及重要概念很多,电视、鼠标、乐趣、不同的途径、感知自然的远与近,尤其最后一句的暗示很关键,但这却把题目引向了自然的“近”与“远”的哲学意义,难乎哉?不难吗?看看我们考生的本领吧!你不弄这一句,大家还明白,可一写这样一句,就把考生的思维引导到了“玄虚”的问题方面,瞻前顾后,审慎审题者,中上等学生可能就吃亏了!当然,真正高手是不怕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命题专家,还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作家与名人学者,要想把作文教学引导好,要真想弄清语文教学的实质问题,就要亲自体验一下"自然"的"学生",否则,你可能就离我们实际的"高中生"很远,总是远处观象,必会只见皮毛,难以接近"真相"。对高考题或叹或赞或批或扬,不要仅仅凭个人爱好!不要总以自己的地位对教学实际和命题实际,来发表不切实际的所谓"真见与高见"!而应该深入实际,给学生上个一年半年的课,有了真正的体验,再说话也不迟!

 综上所述,愚以为,这个作文的写作立意可有以下角度:

1.认识自然的远与近;

2.亲近自然吧(文中应结合对自然认识的远与近来写);

3.多途径感知自然;

4.到自然中去体验吧,远亦可变近;

5.借助现代科技,好好体验自然;

6.远处亦可"体验"自然,触摸自然的真谛;

7.“书”上得来的“自然”未必“远”;

8.“自然”真相难穷尽;

9.接近“自然”的真相,靠什么。

三、教师下水作文:

回归自然

华南师大 侯桂新

人是文化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产物。所谓文化,即是自然的人化,脱离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和文化的产生。然而在人类及人类文化产生以后,人和自然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时至今天,随着信息化技术等的迅猛发展,这一趋势更在加剧,以至众多人们只能通过电视、互联网去感知自然,从中了解全球的天气变化,知悉生物的纲目属种。然而,人们通过现代科技所感知到的,其实只是有关自然的一些知识,并非自然本身。因为,你可以从天气预报得知本地有雨,那雨点却砸不到你的身上;你可以从网上看到一朵鲜花开放的过程,那花香却飘不进你的鼻孔。

然而许多人却满足于借助现代科技感知自然,甚至误以为自己所感知到的就是自然本身。两千多年前的哲人,曾将自然视为宇宙万物运行和个人立身行事的最高法则,诚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今天的人们则普遍视自然为身外之物,对天光云影、鸟语花香多无动于衷,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排除了自然的一席之地。其结果,人们的感官钝化了,缺少了自然的浸润,心态日益浮躁,人性日益偏枯,在一定程度上,人正在变成“机器人”。

出现这种局面,和工业时代以来人们对自然的不正确认识有关。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被打破,自然主要成为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日益朝着功利化的途径发展。除了少数的文人雅士和艺术爱好者,人们已无暇静观云卷云舒,闲看花开花落。自然带给人的审美愉悦和对人性情的陶冶,逐渐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占主流的儒家文化对自然不够亲近,也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孔子曾教导他的孩子伯鱼多读《诗经》,因为可以从中“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而不是让伯鱼更多地走出家门,从大自然中去接触这些草木鸟兽。西汉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代表,他为了专心读书力求上进,曾蛰居楼上,三年不窥园,从中体现出对功名利禄的极端重视和对自然风物的无知拒绝。儒家这种重视书本间接知识而相对忽略通过实践获取真知的思想,无疑对许多国人长期怠慢了自然要负一定责任。

与之相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自然为最高,追求诗意的栖居,对今天远离自然的大众而言,无疑是一剂纠偏的良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人,尤其是那些困居钢铁丛林的城市人,实在有必要摆脱对现代科技过度的依赖这一“文明的偏至”,有意识地回归自然,回到人的本初,以达成人性的全面发展。(994字)

四、高考作文命题的规律

纵观这四年的广东省作文材料,再参考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材料都是既紧扣当下时代现实,又具超越具体问题的思辨色彩,给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进行写作,留出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如广东2014年考题,材料对比了黑白胶片照片和数码彩色照片的不同特点,时代感很强,跨越度大。照片是一个典型的情感载体,同时也是一个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缩影,负载人的感情,有矛盾纠结。这正如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数码时代人们对照片也是正面情感体验和负面情感体验同时具备的。因而,这个题目就同时具备了时代性和思辨性,给考生构思立意的思维空间较为开阔,立意的可选择性亦随之增强。

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材料,提供了三种关于对待捐助的不同态度,命题意图也是意在通过不同人家对待捐助的态度与观点,制造题目的矛盾点,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2012年的给考生提供了对生活在哪个时代的几种不同看法,让考生据此写作,同样也是制造题目的矛盾点,由此可见,高考命题在能力考查上有一种趋势,就是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师点评2011高考作文:一种名为
广东省2011年高考命题命题的反思与2012年高考备考的思考
2011高考作文题押宝在18个题型(gaokaoyaobao)
2016高考作文写作技巧:巧思才能出新意
作文应坚持走生活之路
高考在即,回顾作文二十年历史,再说几个备考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