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27年30余女兵参加南昌起义不让须眉

04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爆发。多年来,鲜为人知的是,在当年参加起义的2万多人中,竟然有30多名女兵。她们跟随贺龙、叶挺的部队来到江西,负责宣传、救护、通信联络、协管财务等工作。起义爆发后,她们继续跟着起义队伍一路前行,有的九死一生,有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56年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筹建工作中意外发现了女兵“身影”。图为现在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晨报首席记者 康婧
 
到过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的人,大多会注意到这样一幅幅珍贵的照片。照片上的这些人,多数头挽一束“凤尾巴”,齐耳的短发在大檐帽下蓬松着,军服十分整洁,腰间束着皮带,绑腿打得规整而自然,既有军人的飒爽英姿,又流露出女性的柔美。她们便是人民军队中的第一批女兵。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多年来,鲜为人知的是,在当年参加起义的2万多人中,竟然有30多名女兵。她们大多来自于当时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以及由中国民主革命家何香凝举办的妇女培训班。她们跟随贺龙、叶挺的部队来到江西,负责宣传、救护、通信联络、协管财务等工作。起义爆发后,她们继续跟着起义队伍一路前行,有的九死一生,有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56年八一起义纪念馆筹建
意外发现女兵“身影”

1956年4月,南昌市委、市政府在江西省委的领导下,决定逐步开放一部分革命遗址,用以教育群众。当时成立了南昌革命遗址恢复整理办公室,着手对南昌市所有革命遗址进行调查、整理。同年11月,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筹备处成立,开始了筹建工作。

因为战争年代的特殊性,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十分复杂,但筹备处还是发现了一些价值很高的史料。据曾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研究员的凌家传介绍,1957年,筹备组有人在刊物上看到了一篇回忆录,文章的作者居然是一位参加过八一起义的女兵。

在发现这篇回忆录之前,关于八一起义队伍2万多人的记录均为男性,如果真有女兵参与,她们便是人民军队中的第一批女兵。凌家传回忆道,当年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和同事立即赶到北京,找到了这篇回忆录的作者——胡毓秀。通过胡毓秀的讲述,他们先后得知了彭援华、杨庆兰、谭勤先等几位女兵的名字。于是,八一起义女兵队伍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女兵队伍共有30余人
多随贺龙和叶挺部队前来

根据胡毓秀等人的描述,1927年前来参加八一起义的女兵队伍共有30多人,大部分是当时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学员,少数是何香凝开办的妇女训练班的学员。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女兵彭援华

记者了解到,1927年汪精卫叛变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

据江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庞振宇介绍,南昌起义军主要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所辖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这是由叶挺指挥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的七十三团、七十五团则是以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编成的,加上贺龙率领的第二十军,这些部队均在1927年7月从武汉调往江西九江,准备到南昌参加起义。来自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这些女学员正是跟随叶挺、贺龙的部队来到南昌,并参加了随后的起义。

虽然参加八一起义的女兵队伍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但这些女兵大多已经找不到了,只能从找到的几个人口中了解当年的情况。

起义当天满街的军人
让人充满战斗激情

据胡毓秀回忆,当她听说学校大部队去了南昌的消息后,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她托人好不容易买到了一张船票,于1927年7月31日到达南昌。

到南昌后,胡毓秀从同在女兵队的同学褚志元那里得知了出乎她意料的好消息:女兵队指导员彭猗兰同志和好些军校女同学住在离江西大旅社不远的一所小学里,白天在大旅社待命,常常被派出去做宣传或调查学生和妇女运动的情况。于是,胡毓秀立即找到了女兵队队伍。

同样参加了八一起义的女兵彭援华回忆称,她在南昌很快投入了起义的准备工作,写好了大量标语口号、革命委员会布告,等待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8月1日凌晨,街上枪炮声响成一片。当天早上,她走上街头开展宣传工作、张贴标语布告,只见纠察队员臂戴红袖章、起义军战士系着红领带,雄赳赳地走在大街上。

行军作战英勇无畏
令部队首长刮目相看

在八一起义打响之后,这30多名女兵随着起义队伍一路南下,除了彭猗兰、彭援华和胡毓秀在参谋团外,其他女兵分别被分配在朱德的第九军、叶挺的第十一军和贺龙的第二十军中担任宣传或救护工作。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女兵们在行军途中的英勇表现让人刮目相看。八一起义打响时,正值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起义军顶着烈日行进,女兵们背着各自的衣物跟着部队行进。身体强壮些的女兵,如杨庆兰、王鸣皋、谭勤先、陈觉吾等,还身背步枪,弹带里的子弹也装得满满的,她们因此被称为“四大金刚”。远远看去,真不敢相信她们都是女兵。

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部主任肖燕燕介绍,女兵杨庆兰当年只有17岁,是女兵队伍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她是在行军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她的臂力很大,枪法又准,战士们对她的勇敢和射击技术都非常钦佩。另一名女兵王鸣皋身材瘦高,双脚是曾经缠过又放开的。她非常能吃苦耐劳,行军途中东西数她背得多,什么苦活她都抢着干。

前线抢救伤员
意外救助陈赓大将

女兵彭猗兰曾在回忆起这段起义军的经历时称,当时她兼做机要通讯工作,每晚提着四方玻璃罩子的煤油灯,由战士护送,将革命委员会收到的各军作战报告和信件等送到前委,并将指示带回。而被编在军事委员会参谋团的女兵们,有幸跟随周恩来、恽代英等领导同志一起行军。周恩来、恽代英等都有坐骑,但他们几乎不骑,都让给伤病员骑,自己和战士们一起步行。

此外,起义军南下的过程中,战斗多次打响,伤员很多,于是部队组织起了女兵救护队。女兵中像杨庆兰、谭勤先等身体较为强壮的都被分配到前线去抢救伤员了,其余大部分女兵都分配在临时医院担任救护伤员的工作。

会昌战役结束后,部队准备撤离时,杨庆兰隐隐约约看见草丛里躺着一个人,身着背心、短裤。经过仔细辨认,才发现这是第二十军第三师第六团一营营长陈赓。当时,陈赓的腿负伤了,血流了一地,已经昏迷不醒。负伤后,为避免敌人搜查口袋,他及时脱掉了外衣,因此躲过一劫。

那时,年轻的杨庆兰力气很大,体重一百多斤的伤员,她能背起来上山下山地跑好几里地。最令人佩服的是,她革命热情高,又不怕牺牲,一上战场,一听见枪响,一看见战友负伤,她就不顾一切地冲上去要把战友救下来。有一次,连帽子都被打落了她也没在意,拾起来戴上继续往前冲。看到倒在血泊里的陈赓,杨庆兰二话不说,将他背起,急忙往山下跑,及时送到了救护所。

参加八一起义的女兵们在行军作战中表现得英勇无畏。起义军解散后,她们又分别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有些九死一生,有些则英勇牺牲了。她们果敢坚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现了女兵的风采。


·江西历史读本241期

·江西多地“走谷雨”传统习俗同名不同趣

·江西历史读本240期

执行主编:康  婧

责任编辑:涂晓珺

编     辑 :陈  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5年前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今天,重回1927,致敬“最可爱的人”!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27日 · 南昌起义,九江策划
【西散原创】王瑞松作品 | 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红色文化】信仰的力量——“朱毛井冈会师”壮举启示录‖周根保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