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汉地名的风俗演义》 www.wenku1.com

武汉地名的风俗演义 一个地名,或许附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许镌刻着一段不凡的历史,或许缅怀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某种深意。不信请看——

“古琴台”千年知音诉情谊

一个地名,或许附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许镌刻着一段不凡的历史,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因而,武汉地名成为反映城市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行走在古琴台,让记者想起1000多年前的一天,在晋国做官的楚人俞伯牙行舟至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尾,兴之所至,抚琴而弹。突然,鼓琴音戛然而止,弦断了!俞走出船舱,见一人正在岸边聆听。此人正是钟子期。俞重整琴弦,与钟同赏,两人竟心心相通。俞喜不自胜:“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遂结为兄弟,相约来年中秋在钟家再相会。一年过去了,俞伯牙如期而至,不见故人,却见一座新坟,原来子期已故。俞伯牙悲痛万分,割断琴弦,举琴摔碎,从此罢琴不抚,不久也郁郁而终。

为纪念这两位情谊之深的朋友,人们在俞伯牙鼓琴的地方修建了一个琴台,“古琴台”由此而得名。而提起知音,人们便会想起俞伯牙、钟子期这对深情厚谊的友人,进而想起武汉,后“知音”也被广泛用作了地名,如知音路、知音西村、知音东村等。

“九女墩”:百年巾帼铸忠魂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外在名称代号,而且它还在某种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该地的历史、方位、风俗、传说、地方特点等深层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九女墩”为东湖名胜之一,位于东湖风景区西北部,距东湖渔光村约600米,但“九女”从何而来?缘何命名“墩”字?据记载,这个“墩”字正体现了当时东湖一带乡民对九位烈女的崇敬和爱戴。

1885年4月,太平军第三次攻克武昌,群众纷纷参加起义,太平军与清军在武昌东南一带展开激战。清军攻陷武昌后,太平军有九位女战士被清军围逼,她们进退无路,眼看清军一步步逼近,女战士仍英勇不屈,壮烈投入东湖慷慨就义。乡人慕其英烈,将九女合葬于此,为避免清政府摧残,不称此处为墓,而称之为“墩”,

九女墩之名便源于此。1952年人民政府在此建墓立碑,成为纪念地,为东湖风景区名胜之一。1956年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中华文化的缩影

地名连接着城市的文化源头,是城市从孕育到生长全过程的历史见证。地名不但记录着城市山川地理等自然元素的历史变迁,也反映城市功能的变化轨迹。它既是城市的标志,更向人们诉说着城市的沧桑之变。

一元路位于江岸区南部,沿江大道与中山大道之间。此路直通江岸一码头,故取名“一元路”,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义。与一元路平行的还有五条路,直通二至六码头。为相互对应,直通二码头的路取“日月光曜”之义,称为“二曜路”;直通三码头的路取“三阳开泰”之义,命名为“三阳路”;直通四码头的路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义,名为“四维路”;直通五码头的路取“寿、富、康、德、命名为五褔”之义,称为“五福路”;直通六码头的路取“六合同春”之义,命为“六合路”。

同时,武汉有大量地名是富含时代特征的,它们传达出武汉城市功能的历史变化轨迹。例如在汉末三国两晋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城垒、军港和与军事人物有关的地名:偃月垒、夏口城、诸葛城、梁废城、锁穴、铁门关。与关羽有关的卓刀泉、洗马长街、藏马洞、关帝街、磨刀石;与鲁肃有关的鲁山、鲁山城、白马洲、鲁肃湾等;与黄盖有关的黄军浦等。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武汉具有军事城堡的重要功能。

明末清初以后,武汉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如筷子街、玻璃街、板厂街、打扣巷„„说明了当时的城市手工业已经兴起发展。清末民初产生的一些地名还体现了武汉是万商云集之地,如药帮巷(河南药材行)、福建街(福建公所)、宝庆码头(湖南宝庆会馆)、广东巷(广东公所)、安徽街(安徽会馆)等。由此可见当时武汉商业经济增长以及海纳百川、容纳四方的开放性。

产生于大革命时代、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许多地名,如中山大道、黄兴路、民主路,起义门、首义路、彭刘杨路、张自忠路、陈怀民路、郝梦龄路,有力地证明了武汉在近代以来各个革命时期所起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从地名看三镇特点

武汉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全国62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武汉市地名委员会曹雨生处长称,从武汉的地名中就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以及武汉三镇的特点。

武昌:文化植被十分丰厚

从武昌的古今地名可以看出武昌的特点,如小东门、大东门、汉阳门还是唐代的地名,它们使用了1000多年。由官署衙门而得的地名有:察院坡、巡道岭、都司湖、抚院街、都府堤、粮道街、学道村、司门口„„可见武昌在历史上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以文化设施命名的地名有:读书院、御书楼、学府街、崇文坊、文昌阁、方言街„„;以王府旧宅命名的地名也多:王府口、后宰门、楚望台、梳妆台„„近现代以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都集中在武昌,可见武昌是一座文化植被十分丰厚的古城。

汉阳:蕴含着美丽的传说

汉阳是一个真正的古名,它使用了1300年。从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将汉津县改名为汉阳县以后,一直使用到现在。因汉津古城位于汉水之北,根据我国自古以来地名的命名原则“山南水北为阳”而改名为汉阳。

三国以后,汉阳还建过9座古城,这些城中,仅有唐代所建的汉阳城保留下来了,直到1928年拆除。汉阳城先后开过8个和3个城门,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门地名。从以上建而又废,废而又建城堡可以看出汉阳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它就是所谓兵家必争之地。汉阳作为武汉地区建城最早的文化古城,在地名中可以找到许多见证。一是古城地名多,因而城门地名不少,南纪门、朝宗门、凤山门„„;二是老街地名多,高公街、西大街、显正街、洗马长街„„;三是文化古迹多,如晴川阁、归元寺分别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宗教丛林,而钟家村、琴台路、知音路„„蕴含着美丽的传说故事。

汉口:繁荣背后的伤痛

比起有1700多年的建城史的武昌和汉阳来,汉口的发展史就是人进水退的历史,所以汉口地名中“水文化”色彩特别浓重,同时,这也给汉口的商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汉口堤、桥、湖类的地名很多,长堤街原来是一条长长的大堤,建堤时,人们取土挖出了玉带河,玉带河上曾架起了33座桥,使河两岸人口流通频繁,这给繁华的商业带来了“人气”。后来这33座桥都成了地名,如燕山桥、广益桥、多福桥、九如桥„„都曾是玉带河上的桥,著名的六渡桥就是其中的一座。以前,黄陂、孝感的农户到汉口来进行农产品交易,就可以从黄孝河一直把船摇到六渡桥来。有人考证,六渡桥原来是“绿豆桥”,它是农户交易绿豆的专用码头。汉口地名与水有

关的还有两个特殊的通名:“墩”和“台”。它们原是水中的高地,可以供人居住生息,就成为聚落地名了。全市有墩164处,汉口就占了一大半。

汉口的历史地名中还有许多洋名称:梅神父路、巴黎路、洋园等等,它揭示了这座城市有着曾经辟为租界的伤痛。

“同名同姓”的困惑

汉口的雷先生曾给记者反映过这样一件事:他说在洪山区华中农业大学附近有一个周家大湾,而还有一个周家大湾却地处武昌中北路附近。据他了解,包括武汉市民在内的很多乘客都经常混淆,特别是打的,让很多人心痛地付了不少“冤枉”钱。

武汉市邮政投递公司有关负责人也称,武汉“同名同姓”的地址非常普遍,如汉口有个唐家墩,武昌火车站附近也有个唐家墩,汉口民权路附近有条民族路,武昌鲁巷广场附近也有一条民族路,工人路则更多,汉口二七路、汉口宝丰路、青山热电厂附近则各有一条。

为什么会出现相同的地名呢?武汉市地名委员会曹雨生处长说,“重名现象”正是武汉地名的困惑所在。曹解释说,武汉是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个城镇合并而成的,这样必然导致出现众多诸如“张家湾”、“陈家墩”之类重复的姓氏地名。

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地名委员会对全市地名进行普查后,查出因历史原因而遗留下的相同地名达数百个。可按照《地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更改和重新命名地名必须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现只能让其暂时存在。但是,凡新修一条路,或者这类“湾”、“墩”重建后,是决不允许再使用原名的。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这类地名逐渐在消失,重名问题也将会逐步解决。

街名·文脉·精神世界

对待历史地名,传统上的做法,通常是能保留的尽可能保留。例如在中国六朝时期分南北朝,如果一国的州、县沦陷了,就暂借别处重建并保留原名,如晋朝的司州,原属洛阳,被前赵占领后,就在徐州重建司州。

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作“侨置郡县”,人们借此传承文脉,寄托乡愁与故国之思。国外也有例子,1636年哈佛建校,新移民们就称办学小镇为“剑桥”,给镇上一条破街起名“牛津”,这也可视为美国式的“侨置郡县”吧。在北美殖民地时期,

新拓居地的名字往往追溯到英国。如波士顿、坎布里奇、哈特福特、新伦敦、纽约、普利茅斯等名字,都明显有怀旧性质。

可见,在地名文化上,无论东西方,“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当代我国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三峡移民,好几个库区县城举城迁址,但仍全部保留原地名,比如人们对“鬼城”丰都并不忌讳,认为是一笔文化资源,地名全部照搬,这可以说是当代的“侨置郡县”。

至于说到为城市的地名、街道命名,美国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诺在1851年说了一段精彩的话:“在华盛顿,我思索着这些街道的不明所指和消极的命名法,与欧洲聪明的做法间的奇特差别。

欧洲人的做法是使每个名字都成为一座纪念碑,每个广场都加强了信念,每座桥梁都发出了某个历史事件的回响或记下了某个原则的胜利。”格里诺认为:“精神世界的本质是厌恶真空,我感到以A、B、C命名的街道都是临时性的(见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的历程》)。”

可见,在设计新地名时,如果越想“甩掉历史的包袱”,那么越自由,不过这些名称在情感上、文化上、地理上,也很可能就越没有意义——不知这算不算“地名学”上的一条规律?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为什么没有武汉路?汉口路了解一下
武汉叫武汉的原因是什么?
美轮美奂,武汉十大教堂建筑
给大家整理一篇武汉值得一去最全的旅游的攻略
身为吃货的你,武汉三镇100家好吃的都吃过么?
武汉100多家免费停车地点大汇总!赶紧收藏,拿走不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