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视娱乐的六个元素
大家上午好!我想给大家说的是电视娱乐的几个基础元素,在电视节目中有那些基础元素在电视节目中起作用呢?我自己归结为六个元素:

    独立元素包括审美、叙事、狂欢和窥视,其中叙事和狂欢是最重要的。另外还有两个附属元素,是参与和信息,一般来说用这两个附属元素来创作节目还不够,但是可以造成强调的娱乐效果。

    首先说审美,这里说的审美是说电视中比较浅层次的审美。电视中有没有深层次的审美呢?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了,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我们一般说的审美就是观赏元素,可以直接满足各种各样对观众的感觉刺激,可以悦目、悦耳。电视本身有一种传真性,这种传真性可以让电视把各种艺术形态直接传达给观众。这种所谓的审美最典型的就是歌舞,还有其他的包括杂技、小品等的素,这种审美元素的展现可以给观众一种感官的审美满足。传统的综艺节目是以审美为支撑的娱乐节目,央视春晚大概是其巅峰形态。通过一个大晚会让观众通过电视来欣赏现场所呈现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内容,这是一种早期形态。

    所有国家这种传统综艺形态基本上都出现在电视发展的早期。比如说在美国,老式综艺节目最发达时期是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在中国是八十年代。当电视刚刚普及,那时候大家要攒好多钱才能买一台电视机,观众们希望在电视里看到的节目越多越好,越热闹越好,所以在八十年代开始做电视综艺节目,只要把好的节目放在电视里面就可以了。但是随着发展,有了其他的媒体参与,现在想看一个东西,通过网络就可以看到了。电视本身的频道也在不断增加。当电视媒介发展到这样的时候,单纯的观赏元素已经很难以独立的角色来完成电视娱乐功能了。目前更多的是在现代综艺节目或其他节目中,作为叙事或狂欢的陪衬来起作用。这也就是春晚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么受欢迎,而现在却让观众总是觉得不过瘾的原因。是随着发展,审美元素往往只能起陪衬作用,就像浙江台的《我爱记歌词》这里面如果没有游戏环节,只让观众们来唱歌,那么它的娱乐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

    我们讲叙事和狂欢之前先说说窥视。按照很多传播学者的观点,像麦克卢汉等人的观点,认为视觉媒介都有满足人们窥视欲的功能。这不仅表现在电视里,还表现在电影或者照片里面。麦克卢汉以前有一句老话说,“照片是妓院”,可能会很吓人,但是说的就是人们的那种窥视欲。特吕弗称“《后窗》是关于电影的电影”,他的这个意思是说《后窗》是一部表现窥视的电影。

    在1998年好莱坞拍了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国人叫“真人秀”就从这部电影出来了,它对电视窥视功能做了最大化的漫画式表现。虽然它只是一种寓言,但是电视确实可以让观众处在一种居高临下的位置,有人说“看电视的人就像是上帝”,看电视可以非常安全的以一种全景式又细致入微的方式进行窥视。所以电视的出现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窥视欲。恰恰是在《楚门》之后,以《老大哥》为代表的现代真人秀把电视窥视功能推到最高点。

    《老大哥》这个节目刚开始推出的时候,用意很简单,就是窥视加游戏,这样的节目其实就是把电视的窥视功能放到最大的限度。以后的大多数真人秀节目都是通过人工制造的戏剧性情境来表现普通人性中真实的亮点和弱点。如果只表达弱点可能会落入三俗的深渊,人性不单只有弱点还有亮点。这类真人秀节目戏剧性和典型性不亚于影视剧,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虽然戏剧也被认为是一种窥视,但是是假的被拟造的窥视。而现代真人秀则更真实。

    北京电视台的一大优势就是明星、名人访谈比较多,其实对於明星名人的窥视本来就是窥视的重大组成部分。八卦信息和明星访谈直指名人的非公共生活,在一些无奖励明星游戏节目环节,明星们被置身于一个非常环境中,(在日本式明星游戏节目中甚至被恶搞,)因而暴露出光环下的另一面,叙事性较弱,窥视性却很强。中国也模仿做过这类似的节目,可是做了几期后,他们说:“没法做这个节目,我们没法玩明星。”日本的这类节目核心机制是窥视,窥视的目的怎么达到?就是玩明星,把明带到一种非常态下的情境中,观众才有兴趣。

    接着我们说叙事。叙事基本上就是讲故事,当节目内容构成一个事件,这个事件里面有形象、有冲突、有悬念,最后有结果,这就叫叙事。爱听故事是人类的一大特征,我经常说人跟动物最大区别是什么?其中很主要的一点就是:人爱听故事,动物不爱听故事。这是成为人的一个很主要的本质。

    以丰富的叙事来吸引观众,是当下中外电视中最基本的手段(如综艺节目的游戏化和故事类节目的出现)。比如《我爱记歌词》,除了唱歌又加入了游戏,赢了游戏还可以得奖金,用于慈善,这种形式就不错。我们中国人做电视的投入比西方少得多,我们是投最少的钱做最多的节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电视人有很多的发明创造,故事类节目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用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运用很多表现方式把一个真实的故事搬到节目中来,以真实的叙事来达到最感人的效果。

    叙事是对于引起关注的任务、命运和事件结果的有序表现。这里面重要的一点就是观众要关注,关注也是节目制造出来的,比如说一些高奖金的节目对选手和观众都能就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得选手和观众都来关注,所以说关注本身对叙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机械式关注外还有铺垫式关注,就是通过不断的铺垫让观众产生兴趣、产生感情,从而产生关注,所以在叙事中一定的时长一定的铺陈对於引起观众对这个叙事的关注非常重要的。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一种借力的方式,即利用外部已经造成的条件(如新闻事件、体育赛事)。我常说足球是最好的叙事,世界杯不是靠我们自己做出来的,是靠全世界帮你做出来的,谁拿到一场世界杯的转播权就注定了高收视率。所以说造成高度关注是叙事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一个强叙事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都要产生一种高度关注的效果。

    叙事的核心是冲突与悬念,其中冲突是指人与人的对抗、人对客观对抗,以及内部的心理冲突。我们说的故事里面还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叫作“形象”,也就是生动的人物。这一元素其实正是一个叙事能够打动人,能够令人关注的核心。但我们许多文艺节目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最吸引人的就是知识文化问答,虽然说这个环节没有太多的意义,但是为了拉高收视率不愿舍弃这个环节。其实在各国新式才艺竞赛类节目中,突出的改良就在于通过纪录等手段对人物及其故事的表现,比如现在的《中华达人秀》就是靠选手台里台外的故事来打动观众。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是中国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弱项,我们要学会不但把演播室里的东西纪录下来,同时也把演播室以外的东西也纪录下来,国内在这方面不管是意识上还是技术准备上都显得不足。

    狂欢,巴赫金提出的理论认为:狂欢是一个特定的完全“颠倒的世界”,打破了等级、财产、身份的区分与界限,对一切神圣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予以颠倒、嘲弄、贬低和戏仿。他是研究狂欢节的,他发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狂欢节,发现人除了正常生活状态外也需要狂欢状态。我们说的二人转就有很多狂欢因素,比如说男女性别的调换、一些正常逻辑颠倒过来,这就是一种狂欢。

    现代电视节目非常注重突出狂欢性,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解构,对现实秩序的打破,让观众的压力得到宣泄。我们要给自己和社会解压,如果日常的压力能够从电视中得到释放,电视节目成为一种社会的减压阀,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像美国的夜间谈话节目和《周六夜直播》等综艺节目主要的买点即是狂欢性,这类节目在美国被认为是很高雅的节目,在大学生这类族群里很受欢迎。又如英国的《天才》节目,将科学发明与狂欢性联系在一起,用半无厘头的方式体现一种英国式的幽默,是对科学发明以轻松好玩的方式呈现给电视观众。还有一档节目《婚姻裁判》则是突出日常生活中的非常规性。央视的《咏乐汇》中的小品再现等同样是在运用电视的狂欢特性来表现。所以说,在现代电视节目里面利用狂欢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参与和信息。参与不能独立支撑一个娱乐节目,但是可以让娱乐节目有更强的吸引力。传播方式的限制使得大部分节目的观众参与只能局限于简单的机械性参与,但一些真人秀节目(如《老大哥》),许多选秀类节目建立了一种内在参与模式,让观众参与成为节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让观众自以为是决定节目结果的一种力量,这类节目让传统的单向传播变为互动传播。

    最后说说信息。传播信息是电视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一定条件下,信息也具有某种娱乐娱乐作用,如益智节目中的问题,只有能够充分调动观众心理参与的,才能让观众入戏并最终满足其好奇心。在娱乐节目中运用时事热点也可以有效吸引观众。

    因为时间关系,我也就不多说了。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除了PK,综艺节目还该有什么?
揭秘综艺节目观众:结束只给30元充值卡 上厕所被骂
综艺节目应在健康娱乐中实现文化升级
所谓的“星素结合”,其实是个伪命题
台播转网播,《穿越吧》出现水土不服症状
中国综艺节目发展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