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热证中医证治精论

​一、概   述

       湿热证是由于感受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而成,“湿遏热伏”“湿热交蒸”病变的概称。多因外感邪气,或素喈洒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交阻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口干不欲饮,胸闷腹胀,不思饮食,或面黄周身发黄,皮肤发痒,大便溏泄不爽,小便赤而不利,女子带下黄稠、秽浊有味,舌苔腻,脉濡缓或濡数。

湿热证中的病证在临床上,由于病因病机之不同,体质阴阳之差异,治疗方法之正误,以及个体的易趋性和病理机转的顺逆之变,故虽统属湿热证大纲,然大纲之中又含小纲,小刚之中又分细目,另外又有与该证存有同类证和疑似证的相映生辉,这些充分地体现出了该证的繁杂性和复杂性,从而令医者鉴别要难,辨证之棘手。

湿热证在其一般演变的过程中,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表现为湿重热轻;湿热逐渐化燥,出现湿热并重现象,甚则转化为热重于湿。湿热证初起,湿热郁其气分,病变虽以太阴脾、阳明胃为主,但其病部邪系可弥漫三焦,波及其它赃腑,而出现多种征象,如:肝经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膀胱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湿热郁于经络证、湿热弥漫三焦证、湿热化燥证、湿热泄泻证、湿热下痢证、湿热毒盛证、阳明湿热证、阳明湿热里实证、阳明湿热兼表证、湿热下注证、湿热下注冲任证、皮肤湿热证、肝胆湿热犯耳证、肉轮湿热证、气轮湿热证、风轮湿热证、水轮湿热证等大纲之中的小纲证候。另外与之相对应的:湿阻气分证、暑湿困阻中焦证、胆热证、胆郁痰扰证、湿遏热伏证、热极生风证、暑湿郁蒸证、暑湿挟滞证、太阳热扰胸膈证、太阴寒湿郁结证、热结旁流证等类似证和疑似证的存在。湿热证中医证治精论

湿热证的证治--续3

(九)湿热化燥证

慨念: 湿热化燥证是指湿热之邪蕴积既久,反从燥化,或伤及阴津,或耗血动血而出现的一系列下血、伤津、动风的现象。

临床表现:身热、胸痞、烦燥口渴、大便下血、发痉、谵语、发疹、神昏、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燥红无津、或舌绎、苔黄腻、甚者颜面苍白、汗出肢冷、脉弦细或模糊不清等。

病机分析:湿属阴邪,其性粘滞,与热合邪,既有湿性之胶着,又有热性之蒸灼,病情常牵缠不愈,迨病时既久,可从燥化,变症多端。

若湿热化燥,下走大肠,可出现两种情况:一为燥损阴络,热迫血行而便血,多伴有烦燥、灼热、有汗不退、烦燥渴饮、小溲短赤等特征,其偏于热盛者血色多鲜,偏于湿重者血色多暗,此属湿热化燥、深入营血、热毒炽盛,阴络受伤所致;一为燥结大肠,糟粕结滞,或溏秘不爽,或如球难下,伴身热不退、腹胀不舒、甚至窍阻神昏谵妄,此属燥热内结、下无出路所致。

若湿温化燥,邪窜入营,阴津被灼,渐呈耗竭之势,而见身布红疹、梦语如谵、舌质红糙无津、脉象弦数;

若化燥之湿热,结于胸膈,可见神昏痉厥、角弓反张、便秘不下、脉却洪数有力或是手足蠕动、甚或瘛疲、神倦脉虚、舌绛苔少、时时欲脱之阴精大亏、虚风旋扰之重症;

若化燥伤阴、邪热未净,里窜心胞,心胞受灼,营血被耗,津液亦伤,既见发痉、神昏,又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

病机演化(并发证候):

 偏嗜膏粱厚味者,常有积滞在中,患湿温后,湿热与积滞相结,两无去路,迅从燥化,可见大便不通、胸腹热满、按之灼手、甚或疼痛拒按、渴甚脉大、苔呈厚燥,此属化燥挟积,酌用寒凉通下。

先天不足或房室不节,伤及肾阴,患湿温而化燥后,既有身灼热、胸痞闷、口燥渴等,又见腰膝困软、眩晕耳鸣、舌燥无苔或苔黑而燥者,湿热化燥而兼肾阴虚之象,宜清热养阴,兼滋肾水。

类证鉴别

1、阴虚肝风内动证与湿热化燥证   内伤杂病之阴虚风动证主要有二大证,即肝阳化风证与血虚生风证,就抽搐、震颤、拘挛、眩晕等症状而言,阴虚肝风内动证与湿热化燥证是一致的,其鉴别之点在于:肝阳化风证由肝肾阴亏、肝阳亢盛、失制而生风,故平素多见眩晕耳鸣、易怒、腰膝唆软等,甚至卒然倒仆,昏迷不醒,或舌强言謇,半身不遂 ,但无高热、发疹等症,与湿热化燥生风之由外感热病 ,身热不退而来自然不同。血虚生风证则由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致虚风内动,故或由产后失血或病久耗血或外伤亡血等而来,且尚有面色萎黄、筋惕肉※、舌淡脉细、唇爪无华等症为湿热化燥证所无,以资可资鉴别。

2、燥邪伤津证与湿热化燥证   两者均见燥伤阴液,但燥邪为病乃人感秋令燥气而致,故初起即有伤津之象,如咽干口燥、干咳胸痛等,不似后者之必侍病经多日,湿热里传后始见化燥之征,故秋燥之燥邪伤津症状为后者所无,而湿热化燥证之湿温病程及湿热见证亦为秋燥所不具,故察其病程、病状,则鉴别不难。

(十)、阳明湿热证

概念:阳明湿热证,是由于湿热相蒸,郁于三焦不解而引起的发黄证。临床以身黄、目黄、小便黄兼有发热为特征。

临床主要衣表现:身热不扬,身黄,目黄,小便短赤,心烦懊恼,无汗,舌苔薄黄,脉滑数。

本证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后世医家在论述该证时略有发挥。

病机分析:阳明湿热证,是由于阳明湿热相蒸,三焦枢转津液的功能失常,胆液外渗于肌肤而致。本证候病机的重点在于湿热熏灼于肌肤,热邪外不能借汗而泄,内不能趋小便而排,所以临证以身黄、发热、无汗为主。治疗当清泄湿热,代表方剂为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阳明湿热证之发黄同其它发黄证一样,也是由于外邪郁于阳明不得外泄,湿热内阻,侵淫肌肤所引起的。本证在临证上或以黄疸病的一个证候单独出现,或在黄疸病的初期出现,遂而转化为阳明湿热里实证。但不论表现为什么形式,作为栀子柏皮汤这样一个方证,不会出现神昏狂躁等神志症状。这是由于湿热病邪仅阻滞于三焦,内无犯心包的缘故。故凡腑气通畅,内无燥实结滞的,感受湿热之邪后常常表现为本证候的症状。

病机演化:本证候在演化过程中,易于出现心中懊侬,与“太阳热扰胸膈证”的主要症状颇为相似。但细析两证的病机却不同。阳明湿热证的心中懊侬是由于热郁上焦不解所致。而“太阳热扰胸膈证”则是由于表邪经汗吐下后,实邪虽去,但余热尚扰于胸膈,故令虚烦不宁。临证以发黄与否便可辨别清楚。

类证鉴别

1、阳明湿热兼表证与阳明湿热证    两证的发黄都是由于湿热郁结不散而致。病偏于表。但阳明湿热证的病机其湿热之邪偏于经脉,无可汗之表证,亦无可下之里证。阳明湿热兼表证之病邪偏于肌肉,是湿热之邪郁于肌肉所致,邪不能外散,故有无汗、恶寒、身痒等表证。左季云曰:“栀子柏皮汤治湿热巳发于外,止有身黄发热,而无内瘀之证。此治(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瘀热在里,迫其湿热外蒸而为黄也。”(《伤寒论类方汇参》)

2、太阴寒湿郁结证与阳明湿热证    两证都是临证常见的发黄证候。但前者为阴黄,后者为阳黄。太阴寒湿郁结证乃因太阴湿土之邪郁蒸而致。邪在太阴,所以手足自温,“脉浮而缓”;湿浊不能下泄,故见小便不利。阳明湿热证乃因湿热郁蒸而致,所以有发热、脉滑数等症状。而证的主要区别在于:太阴寒湿郁结证其黄色晦暗;阳明湿热证其黄色鲜明。阴黄便溏,苔白而滑;阳黄便秘,苔黄而腻。

(十一) 阳明湿热里实证

概念:阳明湿热里实证,是由于热邪传至阳明与湿化合,湿热蒸腾于内不得外泄,熏于皮肤而成。其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该证的特点。

临床表现:身热不杨,无汗,目黄,身黄,其黄色如橘,口渴而饮,小便短赤,腹满,脉滑数,舌苔黄腻。

本证候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后世医书归于“黄疸病”中阐述。

病机分析: 阳明湿热里实证,是由于阳明“瘀热在里”,周身无汗则热不得发越;小便不利则湿无出路,邪热既不能外达,水湿又无从下泄,湿热相蒸,郁而不解,所以酿成黄疸。

本证的病机重点在于胃热炽盛不得发越。热盛湿郁,故发为黄疸。证见身黄目黄其色如橘,并有小便短涩不利及口渴为特点。

病机演化:本证候的极期,易出现神昏狂躁等证。这是由于热毒熏蒸,最易生火动风。火盛则神昏,风煽则狂躁,与温热病热燔气营所出现的神昏发狂颇相似。但本证候湿热缠绵,必见黄疸。而温热病神昏发狂则是热邪内犯神明,心神失守,热极生风所致。始终不会出现身黄如橘这样的症状。黄疸病发狂最为险恶。近世称为“急黄”,杀人最急。

另外,瘀热发黄迁延日久 ,损阴亡阳,或过用苦寒攻下,以致寒邪留中,身黄色转为晦暗,小便不利,脉沉迟等寒湿之象,此乃阳病及阴,预后亦差。

类证鉴别

1、阳明湿热证与阳明湿热里实证    而证均属阳黄范畴。同都有无汗和小便不利的症状,均是由于邪热不得外越所引起。但病邪轻重有异,所犯部位有别。阳明湿热里实证湿热之邪重在阳明胃和大肠,湿热阻滞,气塞不通,故有腹满症状。因其瘀热在里,还有身热不扬的里证。阳明湿热证的病邪较轻,邪气结于肌肤,易于外透,故身热较甚,常伴有心中懊侬,而胃肠症状不明显。

2、阳明湿热兼表证与阳明湿热里实证    两证都是由于阳明“瘀热在里”不得发越而引起。但两条经文(见《伤寒论》236、262条)所说的“瘀热在里”含义不尽相同。阳明湿热里实证所说的瘀热在里,是指湿热郁结肠胃而言,邪偏于里,而阳明湿热兼表证的“瘀热在里”,是与皮毛肌肤而言,与胃肠相比,病邪仍偏于表,故多有无汗恶寒,身痒脉浮等里证,而无腹满等里证。两证相比,本证邪结较深,病重,属里证;彼证邪结较浅,病轻,属表证。

3、太阳瘀血营气不敷证与阳明湿热里实证    均为外感热病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发黄证,但两者在病机上有热瘀血分和热瘀气分之别。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太阳瘀血营气不敷证为太阳病中风或伤寒不解,外邪随经入于下焦与血相搏,热瘀血分使营气不得敷布而身黄。后者则为湿热郁蒸而身黄。两者最主要区别在于小便利与不利。太阳瘀血营气不敷证乃邪在血分,与气分无涉,故见小便自利;阳明湿热里实证因湿热阻滞,气机不得宣通,邪不得外泄下行,所以小便不利。另外,发黄的色泽也不一样,太阳瘀血营气不敷证其黄如油,色泽微熏;阳明湿热里实证其黄鲜明如橘。前者由于瘀血停积于下焦,所以必有“少腹硬”,而后者无瘀血内停,所以无此症状。

4、阳明湿热里实证与太阳热扰胸膈证    《伤寒论》曰:“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阳明湿热里实证属阳黄范畴。无汗,小便不利是发黄之由,心中懊侬是发黄之兆。因此阳明湿热里实证与太阳热扰胸膈证均有心中懊侬之症。但阳明发黄多因湿热蕴蒸,熏染肌肤所致。若汗出,则热随外越;小便利,则湿从下泄。湿热分消则不发黄。今无汗而小便不利,则热不外泄,湿阻于中,湿与热合,郁蒸不解,故身必发黄。而太阳热扰胸膈证仅余热留扰并无湿邪蕴结。一则湿热交蒸,一则但热无湿。二者不仅病机不同,而且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太阳热扰胸膈证以虚烦,心中懊侬为主症,而阳明湿热里实证则以身黄、目黄、小便黄,其色泽鲜明为主症,且有腹满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虽亦可兼有心中懊侬,但必与无汗,小便不利,特别是黄疸并存 。可见,黄疸之有无是两证鉴别的关键。

(十二)阳明湿热兼表证(未完待续)

湿热证的证治-续4

5、阳明湿热里实证与太阴寒湿郁结证     二者病因皆与湿邪有关,同为肝胆枢机不利,胆汁外溢而见目黄、身黄、小便黄等症状。阳明湿热里实证乃湿从热化,湿遏热伏,湿热瘀结不行熏灼肝胆所致。其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为实证、热证、属阳黄。太阴寒湿郁结证乃为脾阳不振,湿从寒化,寒湿阻滞所致。其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如烟熏,多为虚证、寒证、属阴黄。阳明湿热里实证偏盛于阳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恶心呕吐,不欲食,脘痞不适。太阴寒湿郁结证偏重于太阴,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则眩晕,首如裹,食少便溏。阳明湿热里实证由于湿热蕴结,充斥于周身则发热,熏蒸于上则头汗出、口渴,灼津于下则小便黄赤灼热,大便秘结不行,肛门灼热。太阴寒湿郁结证由于脾阳不振,寒湿内阻,津液未伤故身无热,或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不利或清长,大便溏薄。阳明湿热里实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而太阴寒湿郁结证则舌质淡苔白滑润,脉沉迟。《伤寒大白.发黄》曰:“另有身不发热,冷汗自出,脉沉而迟,乃太阴经阴黄也。内间有身痛亦发热者,然脉必沉迟,色必熏黄而晦,口必干,不饮水,与阳明湿热发黄,脉数消水。色如橘黄大相异。”可资鉴别。

另外,阳明湿热里实证与太阴寒湿郁结证并非毫不相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明湿热里实证,迁延失治,或过用苦寒药,脾阳受损,可转为阴黄,而太阴寒湿郁结证,过用温燥药,伤阴化燥,或重感外邪,湿热内蒸,熏灼肝胆,可变为阳黄。         

(十二)阳明湿热兼表证

概念:阳明湿热兼表证,是由于外邪郁于阳明不解,汗不得出,瘀热在里与湿相合,湿热熏蒸而发为黄疸。其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并兼有发热恶风身痒脉浮等表证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目黄、身黄、小便短赤、发热,恶风,身痒,舌苔蒲黄而干,脉浮数。

病机分析:阳明湿热兼表证,载于《伤寒论》阳明病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所谓“瘀热在里”,邵仙根解释为:“太阳失于发表,外无汗出,而内则小便不利,热入于里而不外越,谓之瘀热。”(《伤寒指掌.卷三》)。失于发表,故有表证,如发热恶风,身痒脉浮;热不得外越,故热蒸发黄。湿热兼表,故以发汗清利、表里双解为法。

病机演化:本证侯多见于黄疸病的初期,属阳证,热证,其湿热之邪既可以内郁不解转化成为阳明湿热里实证,也可以由里出表、汗出而散。内郁与表散的关键,在于谨守病机,速子清利。初期延治或误治是导致黄疸加剧的重要因素。当然,饮食不节,情志拂郁亦是邪郁不解的原因。临床上因饥饱劳役或努气伤肝致黄疸恶化的亦不少见。

由于阳明湿热兼表证是以湿热相蒸,身黄鲜如橘色为主要临床表现,所以其兼挟的表证,与单纯外感表证不同。

类证鉴别

1、阳明湿热里实证与阳明湿热兼表证(参见上述)。

2、阳明湿热证与与阳明湿热兼表证(参见上述)。

(十三)皮肤湿热证

概念:皮肤湿热证是湿热蕴于皮肤而出现的热毒亢盛、水湿泛肤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湿、热、染毒所致,禀性不耐,内湿以及脏腑实热亦可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皮损处欣红、灼热、疼痛、搔痒,并可见水疱或脓疱。水疱或脓疱溃破后,症在皮层以下浅表者称糜烂,色鲜红,一般无全身症状出现;症在体表皮层以下,称溃疡,有的可出现全身症状,如身热囗渴,胸闷腹满,食欲不振,肢体无力,便秘,尿黄,舌苔黄腻,脉濡数等。

病机分析:夏秋季节,若肺经蕴热,脾经聚湿,二气交结,蕴蒸于肌肤,可引发脓窠疮。该病初起皮肤结发红色斑点或丘疹,有搔痒感,继而变成黄豆大小之脓疱,色黄而密集,脓疱周围皮肤灼热疼痛,脓胞溃破,脓尽处伤面鲜红,凹陷成窠,疮面干燥后结成黄痂,脱痂可留下疤痕;亦有过早结痂,流脓不清,以致于反复化脓结痂,痂呈蜡黄色或灰黄色,可互相融合,有的中央自愈而边缘扩展呈环状,时流黄水。此证多发于头面、手臂、小腿处,甚至可引起脊核。病情严重者可伴有身热、口渴、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若心火亢盛,脾虚失运,复感暑湿之邪可引发成天疱疮之病,症见:常于皮肤或粘膜上发出成批大小水疱,皮损以大疱为主,糜烂滋水,其周围皮肤也极易破损,可伴有低热,口苦舌破,胸闷,纳呆,全身乏力,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全身症状。若因多情志内伤,肝郁化热,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蕴结皮肤,或外感毒邪可发缠腰火丹。症见:患处呈带状刺痛,之后痛处皮肤发红,继而可见如绿豆大小累累串珠状水疱,聚集于一处或数处,每每缠腰而发,一般发于身的一侧。若水疱破裂,可呈糜烂现象,一般不留疤痕,愈后多不复发,剧烈的疼痛是本证特点,舌苔黄腻,脉弦滑。若素体蕴热,饮食内伤,脾运失常,湿热客于肌肤,或久居湿地,或水浆浸渍,湿邪外侵,郁于皮肤,可引发成湿毒疡。湿毒疡病名甚多,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如发生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生于鼻孔、口部的称匿疮,发生于手背的称※疮,发生于乳头的称乳头风,发生于脐部的称脐疮,发生于四肢弯曲处的称四弯风,发生于阴囊部的称绣球风或肾囊风,发生于婴儿的又称胎潋,发生于足趾间的称脚湿气等。这些病皆可见初起皮肤潮红肿胀,发痒,面积可大可小,边界不清,很快出现较小的丘疹和水疱,常群集或密集成片,破溃后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浸淫成片。可伴有大便秘结,尿赤,舌质红润苔黄腻,脉滑数。若因禀赋不佳,腠理不密,感受某物辛热之毒,或肠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与外邪相博,可致漆疮。表现为局部皮肤鲜红、肿胀,一般有明显边界,并有水疱或脓庖,糜烂,渗水等,可自觉患处灼热、剌痒或疼痛,重者也可播散到全身各处皮肤,或伴有发热、畏寒,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全身症状。漆疮常因接触异物患病,故病名亦颇多,如用油漆马桶致病称马桶癣,贴膏药不适致病称膏药风,食用或接触红花草〔紫云英〕出现皮肤丘疹称红花草疮,服中荮不适所致皮损称中药毒。

证侯特点:皮肤湿热证,在临床上表现为热〔红〕、痛、滋水〔流脓〕的特点,但对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也不尽相同。如儿童则热〔红〕象明显,而疼痛一般不显,而成年人或老年人则与之相反,缠腰火丹发于老年人则痛甚。夏季一般水疱滋水明显,特别是南方的夏季尤其,而冬季则易于结痂而愈。

病机演化:皮肤湿热证,久不治愈,邪毒久羁,热裒湿盛,湿困脾阳,可出现水疱或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周围红晕不显,破后糜烂而色淡红不鲜,面色咣白或萎黄,胃纳欠佳,大便溏软,舌淡苔薄,脉濡缓等脾虚证。更严重的湿热证侯,病程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皮肤可变厚粗糙,呈暗红或带灰色,皮纹加深,呈织席状,一般无滋水,间或因搔抓亦可引起红肿糜烂出水,除治以清热利湿,更佐以养血祛风。

类证鉴别:

1、皮肤风湿热证与皮肤湿热证   二者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皮肤风湿热证多因脏腑湿热内蕴,复外感风邪,风湿热三邪博于肌肤而发。主要临床表现除皮肤欣红、灼热、作痛作痒外,尚有多种形式的皮疹出现,例如斑疹、丘疹、风团、水疱、糜烂等,特别是具有搔痒剧烈等风邪致病的特点。全身症状一般不显或可有口渴、心烦、尿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多滑数。而皮肤湿热证总属湿热博结,蕴蒸皮肤而发。其病因或由暑湿外侵、或脏腑积热,饮食内伤,脾运失常引起的湿热互结,亦可由卫气不固,禀赋不耐,易于染毒引起。故皮损除欣红、灼热、作痛等热证外,其主要特点是有不同的皮肤疱疹、糜烂、滋水等水湿泛肤特点。湿盛的病程多迁延难愈和易于复发。

2、皮肤热毒挟湿证与皮肤湿热证   二者皮损症状相近,但亦有一定差别。热毒是指“火热极盛” 之意,或系素体蕴热,邪热内生,或系肌肤外伤染毒而致。加之脾运失常,热毒挟湿流郁肌肤而发。临床特点是皮肤漫肿鲜红,表面欣核肿痛,硬结光亮,继而出现水疱、大庖,全身可见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因热毒症状明显,病势急骤,而糜烂滋水症状较轻,水庖破后往往易于结痂而愈。结合其全身症状的险峻急骤等特点,与皮肤湿热证不难鉴别。

3、皮肤湿胜证与皮肤湿热证    二者病损症状虽然相似,但病因、病机迥异。皮肤湿胜证系脾虚失运,水湿内滞,泛于肌表而发。其临床特点是皮损暗红不鲜,表面肿胀,糜烂,渗液,滋水等。全身症状可见面足浮肿,胸闷食欲减退,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结合皮损及全身症状与皮肤湿热证可资鉴别。

(十四)厥阴热迫大肠证

概念:厥阴热迫大肠证,由厥阴化热,阳热亢盛,热灼大肠血络,或由肝失疏泄,气滞壅塞,湿聚热灼,湿热蕴结大肠,津液煎熬,血被热腐,大肠传导失司而致。故以下利,后重,口渴等为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除有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外,尚可见阳热亢盛,灼伤津液的症状,如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等。

病机分析:《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注曰:“暴注下迫,属于热。热利下重,乃湿热之秽气郁遏广肠,故魄门重滞而难出也。”病至厥阴,阴尽而阳生,厥热胜复,寒热错杂,故热、厥、利常常并见。

证侯特点:本证除见于伤寒病外,依其临床表现,尚可见于“痢疾” 、“温病” 、“泄泻” 等疾病;

此证于夏季、或夏秋之际多见,小儿及老年体弱者易患,且易挟杂其它证侯,病情危笃,常可危及生命;

本证一般又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分,湿邪偏重则大便多粘液,且有胸脘满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热邪偏重则大便多脓血或纯下鲜血,并有高热,口渴,口干,面红,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数实。

本证常夹杂气滞,以致腹胀肠鸣,矢气频作,胸闷及胁肋胀满,大便滞而不爽;由于热邪炽盛,阳热闭郁,又有四肢厥冷之热厥证;热邪和湿热之邪又可蒙蔽心窍,致成神昏谵语;且可灼伤津液,筋脉失养,致肝风内动;热利日久,阳气外泄,而成寒湿痢;高热,耗气伤津,亦可致成亡阴亡阳。

类证鉴别

1、协热下利证与厥阴热迫大肠证   二者皆属热利,然有所不同。协热下利证病本为太阳表虚证,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脉浮缓等,理应解表,医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大肠传导失司,里热协挟表邪,遂利不止。其特点为下利而表证仍在。如正气盛,邪气未尽传里,正气犹有余力鼓邪外出,是“表未解也” ,见脉急促,而有下利;若邪已陷里,里热偏盛,肺与大肠俱热,上蒸于肺,外熏皮毛肌肤,致“喘而汗出” ,肺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表不解而邪内陷,故协热下利。而厥阴热迫大肠证之下利,则或为寒邪传变;或阳气被郁,厥阴化热,肝气乘脾,气滞湿聚,津被热伤,血被热腐,湿热下迫蕴结大肠所致。其特点为里急后重,痢下脓血而无表证。

2、太阳少阳邪迫大肠证与厥阴热迫大肠证   二者亦同为热利,所不同之处在于:太少合病下利,为邪在半表半里,热邪偏于里,少阳之邪热移于肠胃,内迫阳明,逼液下趋而致。虽为太少合病,却以少阳为主。邪犯少阳,枢机不运,故临床上除了可腹痛、尿赤、口渴、下利外,还应见到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少阳证或者兼见发热,微恶风寒等太阳表证。而厥阴热迫大肠其机理在于:邪侵厥阴,从热而化,下迫于肠,气滞壅塞,湿热阻遏,热利下重,虽有发热,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等症,但无太阳表证或少阳之囗苦咽干,胸胁苦满,脉弦等症状,可资鉴别。

3、少阴阳虚滑脱证与厥阴热迫大肠证    此二证皆有下利便脓血之症状,然少阴虚寒下利脓血证,乃由寒邪入里,少阴中寒,病邪入络,由气损及血;或脾肾阳虚,肠胃虚寒,气不摄血,下焦失于固摄而致便脓血。厥阴热迫大肠证,则为厥阴病阳热郁结,湿热下迫大肠而成。故其本质一为寒,一为热,明显不同。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卷六》云:“阳病下利便脓血者,协热也;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与桃花汤固下散寒。”少阴阳虚滑脱证之特点为滑脱不禁,血色晦暗或浅淡,其气不臭,无里急后重,无肛门灼热感;厥阴热迫大肠证之脓血便血色鲜明,气味恶臭,有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感。前者具有腹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口不渴,形寒肢冷,面白目清等虚寒之象;后者具有腹部剧痛,拒按,口渴,发热,面红目赤等实热之象。前者舌淡白,苔薄白而润,脉沉迟或细;后者舌红,苔黄或黄腻而燥,脉数。

4、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与厥阴热迫大肠证   二者亦均有下利,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乃病人外感风寒之邪,具有太阳表证,因表热无汗,表邪不得外泄,内迫阳明,下走大肠,而有下利。《伤寒论》32条谓:“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所谓“必自下利”,即说明非医者误治后引起,亦非里虚所致,乃太阳之邪不得外解而内迫阳明,下走大肠,传化失职,水谷不别,下注为利,其病势偏重在表;而厥阴热迫大肠证乃阳热炽盛,蕴结大肠而致,其实质为里热证。如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云:“厥阴经邪热,下入于大肠之间,肝性急速,邪热甚,则气滞壅塞,其恶浊之物,急欲出而不得,故下重也。”前者多为腹泻,可无便脓血、灼肛等症状;而后者临床多以便脓血,或暴注黄赤,肛门灼热为特点。前者为太阳阳明合病,则既有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脉浮之太阳表证,又有自下利之里证;厥阴热迫大肠证纯为里热证,有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里热之象

 5、热结旁流证与厥阴热迫大肠证    热结旁流一证,可下利清水,多见于阳明腑实之患者,病家由于燥热津伤而小便不利;燥屎内结,邪热内迫而大便困难,旁流时下,形成此证。并有大便乍难乍易,潮热,眩冒,谵语,腹满,硬痛,拒按,舌红苔黄燥,脉数实。如《伤寒论》321条云:“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囗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近世医家认为此乃由胃腑大实大热,且少阴水亏,肝胆火炽,疏泄太过,水津于燥屎旁流而下,即成下利,颜色纯青,秽浊难闻。故从热结旁流本质来看,是阳明腑实证,有痞、满、燥、实之证,所下之物的性状与厥阴热迫大肠有明显不同,且厥阴热迫大肠有里急后重,滞腻不爽,便次增多,是区别二者不同之要点。

6、暑湿泄泻证与厥阴热迫大肠证   暑湿泄泻证见于夏令之季,暑湿伤及肠胃,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其症状为泄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腹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而厥阴热迫大肠证虽与其症状酷似,但暑湿泄泻发病季节之限定,是鉴别要点。暑湿泄泻证其大便多为黄褐稀水,暴注下迫,亦与厥阴热迫大肠证便多脓血,里急后重不同,可资参考。

7、太阴虚寒与厥阴热迫大肠证   太阴虚寒证为下利清谷或稀水,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口不渴,或有四肢厥冷,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而润,与发热、下利脓血、口渴、舌红苔黄,尿短赤之实热证迥别。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自利不渴为藏寒,与四逆汤以温藏;下利饮水为有热,与白头翁汤凉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阳明、少阳病篇小结】精三
浅谈《伤寒论》六经病的本质
【经典自学】伤寒论—六经总论
伤寒论专题4
《伤寒论》阳明病脉证
泻热逐水的好方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