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赏析:《迁徙的鸟》
谢谢大家点开这篇文章,话说最近的天气开始冷了,为了避免换季感冒,小编只能裹着大毛毯上班了,大家也要注意保暖呦,这个季节感冒太不好受了,爱你们哟,比心比心。
电影赏析:《迁徙的鸟》,天空使者的自由灵魂。
电影
《迁徙的鸟》
电影剧情简介
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雅克·贝汉以这样一句话带我们踏上了鸟与梦飞行之旅。
前后共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这部动用了17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的电影,甫一出世,就引起轰动。短短三个星期内就有250多万法国人为它走进影院,飞越1200公里的大天鹅对生命的坚持,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的沙丘鹤、在冰天雪地下与海鸦对抗到底的企鹅……
影片《迁徙的鸟》成功之处:
1,这部《迁徙的鸟》是一部纪录片,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影片全程没有使用特效,全部都是在原始的镜头之下生动形象还原了故事的真实性和鸟儿们迁徙的全过程。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双眼,这部影片是否参杂了特效,但是事实证明,这部影片全程都是长镜头,没有参杂特效的成分。
2,影片主角的成功。在这部纪录片《迁徙的鸟》中,除了镜头开始有人物的介绍以外,影片全过程并没有参杂一个人物进行一个辅助参演,全程都是鸟的迁徙故事,都是由各种各样的鸟来做主角,承接故事剧情的发展,从而将整个影片故事连为一体,承接效果非常好。
3,影片传达的视觉效果和画面非常成功。在这部影片中,不仅可以看到优美的风景镜头,还可以看到各类鸟儿的迁徙镜头,这些美丽的画面和视觉传达效果,影片都做得很成功,给观众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影片值得学习和深思的地方: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有两个方面是值得观众学习和深思的:
,为了生存,世界上的鸟儿,不辞辛苦,克服重重困难,进行长达上千公里,甚至是上万公里的飞翔,鸟儿们迁徙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只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鸟类的迁徙冠军
北极是鸟类的天堂,地球上绝大多数长途迁徙的鸟类,都要到北极去繁殖。最值得一提的是北极燕鸥,它们在北极繁殖,却要去南极越冬,每年在南北两极间往返一次,行程4万多千米。因此,它不仅是地球上迁徙距离最长的鸟类,而且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
1970年,有人曾抓到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它已经活了34年。由此算来,这种体重只有100克左右的小小的鸟类,一生中大约要飞行150多万千米,其非凡的能力令人赞叹。
北极燕鸥非常美丽,长喙和双脚都是红色的,头顶是黑色的,就像是戴着一顶呢绒帽子;灰白的羽毛,从上往下看,很难和大海区分开来,有利于保护自己。而从下往上看,也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有利于捕食海里的鱼。
北极燕鸥聪明而勇敢,总是聚成几万只的大群,进行集体防御。貂和狐狸非常喜欢偷吃北极燕鸥的蛋和幼子,但在如此强大的阵营面前,也得三思而后行。就连最为强大的北极熊也怕它们三分。曾有过这样一个场面:一头北极熊试图悄悄逼近一群北极燕鸥的聚居地,想偷它们的蛋或者幼子,但当它那笨拙的身躯一暴露,北极燕鸥立刻成群结队出击。用坚硬的喙猛啄北极熊的脑袋。北极熊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只好逃之夭夭。
鸟类迁徙亚军
如果仅从飞行距离的长短来看,亚军当属黄金鸟。秋天一来,黄金鸟先是飞到加拿大东南部的拉布拉多海岸,在那里经过短暂休养、身体储藏起足够的脂肪后,便纵跨大西洋直飞南美的苏里南,一口气飞行4500多千米,最后来到阿根廷的帕潘斯草原越冬。
而在阿拉斯加西部的黄金鸟,则一口气飞行48小时直达夏威夷,行程4000多千米,从那里再飞3000多千米,到达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甚至更南部。在所有鸟类中,黄金鸟具有高明的导航系统,在几千千米毫不停留的飞行之中,它们可以选择一条最短的路线,毫不偏离地直达自己的目的地。黄金鸟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生灵,
具有强烈的母爱之心。当出现天敌时,它们会伸出一个翅膀,装成折断了的样子,以此来吸引天敌的注意,保护其幼崽免遭袭击。
看到鸟儿为了生存而不辞辛苦的迁徙,我们不由得为鸟儿的执着和伟大所感动。小小的鸟儿,煽动者小小的翅膀,用灵魂和意志成就了生命的壮举和史诗。
,珍爱生命,给飞翔的灵魂自由。在自然界中,鸟儿在迁徙过程中遭到人类屠杀或者被人类囚禁来观赏。
目前,国际鸟类联盟发布的《2018全球鸟类状况报告》称,在全世界已知的约1.1万种鸟类中,40%的鸟类数量正在减少,平均每8种鸟类中就有一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不乏常见种群。
人类究竟对鸟类做了什么?
一,吃到灭绝
曾与人类共存的鸟类有一万多种,从重量不到一个铜板的蜂鸟到二百七十斤重、没有翅膀的恐鸟,许多都已经消失了。
恐鸟高达三米,重量是非洲鸵鸟的两倍。公元1300年左右,玻利尼西亚人占据了人类发现的最后一块大型陆地新西兰后,仅仅过了两个世纪,岛上的恐鸟就绝迹了。三百五十年后,当欧洲人出现时,这里只剩下一堆大型鸟类的骨骼残骸与恐鸟的传奇故事。
同样不会飞的鸟类也遭到屠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生长在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的渡渡鸟。它们始终学不会怕人,在一百年内就被葡萄牙水手与荷兰拓荒者以棒棍打死,煮来吃得一干二净。
还有一种像鸽子一样的大海雀,因为分布的范围遍及整个北半球,所以从北欧到加拿大的猎人,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让它们灭绝。
不过,最惊世骇俗的鸟类大屠杀却发生在一个世纪之前,规模之大,令人难以想象。被屠杀的对象是候鸽。
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估算出候鸽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鸟类,一群候鸽聚集起来飞行可以绵延五百千米、多达数十亿只,遍布整个地平线、遮蔽整片天空。这种鸟类的体形较大,它们身上的羽毛是深灰色,胸部则呈玫瑰红,看起来非常“可口”。
候鸽主要以橡实、山毛榉坚果与莓果为主,人类屠杀它们的一种方法就是削减食物,砍掉美国东部平原上的森林,种植上自己要吃的食物。另一种方法就是用猎枪,一发猎枪射出的铅弹足以射杀十几只候鸽。
1850年之后,美国心脏地带的林地大部分都已变成农田,数百万只候鸽只好全部挤在仅存的树上,猎杀候鸽也变得更轻松。那时每天都有载满候鸽的货车送到纽约和波士顿。等到它们的数量开始明显的锐减时,反而引起猎人们更疯狂的屠杀热潮,大家都想趁着还有的时候多捞一笔。到了1900年,只剩下几只可怜兮兮的候鸽住在辛辛那提动物园的笼子里,等到动物园发现这个事实,一切都已经太迟了。1914年,最后一只候鸽就在他们眼前与世长辞。
二,残酷电力
北美人对拉普兰铁爪并不熟悉,因为它们的行为跟我们预期的候鸟不太一样。它们夏天在北极高地繁殖,所以当我们比较熟悉的雁雀飞往赤道,甚至赤道以南的地区时,它们则前往加拿大与美国的大草原过冬。
这种跟雀鸟差不多大小的黑面小鸟长得很漂亮,脸上像戴了半张白色的面具,翅膀及后颈有赤褐色的羽毛色块。
不过我们多半只能远观,数百只难以分辨的小鸟在冬季草原的强风中,挤在一起到田地里觅食。然而,1998年1月23日的清晨,我们可以在堪萨斯州的雪城近距离看到它们了,因为地面上有将近一万只冻死的铁爪。前一天晚上,有一群铁爪在暴风雪中撞到了一片无线电发射塔。在浓雾与狂风暴雪之中,唯一看得见的东西就是闪闪发亮的红灯,而铁爪显然是冲那些红灯而去的。
然而,更可怕的是,如此惨烈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关电视发射塔附近经常发现成群鸟尸的报道,就引起了鸟类学家的关注。到了20世纪80年代,据估计每年每座发射塔附近都会出现两千五百只左右的鸟尸。
2000年,美国渔猎暨野生动物管理局的报告指出,有七万七千座高于六十米的传输塔安装了飞航警示灯。也就是说,如果估计无误的话,光是在美国,一年就有将近两亿只鸟类会撞塔身亡。事实上,这个数字只是保守估计,因为移动电话信号传输塔正在快速兴建中,到2005年为止,已有十七万五千座信号传输塔。如果再加上这些塔,鸟类死亡的数目就会激增到每年五亿只,这还是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做的预测,因为大部分的鸟尸在被人发现之前,可能先祭了食腐动物的五脏庙。
在密西西比州东西两侧的鸟类学实验室,经常会派研究生去执行可怕的夜间任务,即到电力传输塔附近收各类鸟尸。红眼绿鹃、田纳西莺、康涅狄格莺、橙冠莺、黑白莺、灶鸟、画眉、黄喙杜鹃等,死亡名单像是愈来愈完整的北美鸟类名册,甚至还包括一些极罕见的品种,如红嘴啄木鸟。其中最显眼的是迁徙的候鸟,尤其是在夜间飞行的品种。
鸟类生理学家劳伯·宾森发现候鸟演化出一种天性,就是在恶劣天气中会朝着光源飞行。在电力问世之前,唯一的夜间光源就是月亮,朝着光源飞行就可以远离有害的气候。而当电力广为应用之后,当浓雾或暴风雨阻绝了所有视线,有节奏地闪着红光的铁塔,对这些候鸟来说,就成了致命的诱惑。此外,发射塔的电磁场还破坏了候鸟的导航系统,它们会绕着铁塔打转,塔上的拉索钢缆就成了锐利的刀片,整座铁塔则变成一个巨大的鸟类搅拌器。
还有另外一种不同的塔,有格状钢骨结构,平均高度为四十五米,每隔三百米左右就有一座。这些塔不但纵横交错,有时还呈对角线排列,除了南极大陆之外,几乎每一块大陆上都有。在这些钢塔之间,悬挂着包铝的高压缆绳,承载着几百万瓦“吱吱”作响的电力,从发电厂传送到我们的高压电网。有些电线粗达八厘米,但是为了节省成本与重量,全都没有加装绝缘体。
光是在北美地区的供电网络,所有电线的长度总和就足以往返月球一趟半。随着森林砍伐殆尽,鸟类学会了栖息在电话线与电线上,只要它们不碰到另外一条电线或地面形成回路,就不会触电。
但鹰、雕、鹭、鹳、鹤等大型鸟类的翅膀一张开,往往会碰触到两条电线或没有绝缘的变压器,结果不只是触电而已,这些猛禽的鸟喙或鸟爪可能会立刻融化,或者是羽毛被点燃。有好几只人工饲养的加州兀鹫在野放时,就因为这样的意外死亡,数以千计的白头海雕与金雕也是如此。在墨西哥奇瓦瓦州所做的研究显示,新式的钢制电线杆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地线,因此就算是小鸟,最后也会加入电线杆下老鹰与红头美洲鹫的鸟冢。
三,夺命玻璃
两个美国联邦机构在不同的研究中估计,每年有六千万到八千万只鸟因撞到公路上高速行驶车辆的水箱罩或挡风玻璃上而死,这些公路在一个世纪以前,不过是缓慢的马车通道。
“鸟类无法辨识出玻璃窗是一种障碍物。”穆伦堡学院的鸟类学家丹尼尔·克兰简单明了地说。就算他在空地上竖立起一扇玻璃窗,旁边都没有墙壁,鸟类还是要到死于非命的前一秒,才知道有东西挡路。
不管是大鸟小鸟、老鸟幼鸟、雄鸟雌鸟,也不管是白天或黑夜,都没有差别。这是克兰花了二十年所得到的结论,而且鸟类也无法区分透明玻璃与反射玻璃的差别。这实在不是好消息,因为在20世纪末,饰有反射玻璃帷幕墙的高楼大厦盛行,从市中心蔓延到城市远郊,而这些地方在候鸟的记忆中依旧是空旷的田野或森林。克兰表示,就连自然公园的游客服务中心,很多都是“完全用玻璃覆盖,而这些房子常会杀死那些民众跑来观看的鸟类”。
据克兰估计,90年代时每年有一亿只鸟因为撞上玻璃而扭断脖子,他相信现在应该是当时的十倍,光在美国一地,一年就有十亿只鸟因此死亡,这还是保守估计。
四,受宠猎人
威斯康星州的生物学家史坦利·邓波与约翰·柯曼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做了一项田野研究,得出了放诸全球而皆准的结论。
不管在哪里,都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里窝藏着一个或更多的“连环杀手”。这个“杀手”在过去被视为吉祥物,慵懒尊贵地躺在埃及神庙里呼噜作响,如今则蜷伏在我们的家具上做同样的事情,只有在它们高兴时才勉强接受我们的感情。不论睡着或醒着,它们都表现出一副莫测高深、冷漠矜持的样子,诱使我们去照顾喂食,它们就是家猫。
然而,只要一踏出家门,家猫立刻就抛弃亚种的身份,变成野猫,开始追踪猎物。毕竟它们在基因上跟小型原生野猫完全一样,只不过这些原生野猫在欧洲、非洲和部分亚洲地区并不常见而已。邓波与柯曼还发现,几千年来猫早就机灵地适应了人类赐予的安逸生活,从不外出探险的猫通常活得比较久,但是它们从未丧失狩猎本能,甚至更敏捷。
在欧洲殖民者引进家猫之前,美洲的鸟类从未见过这种安静无声、会爬树跳跃的掠食动物。这里固然有美洲山猫与加拿大山猫,但是家猫的体形只有山猫的四分之一,对庞大的鸣禽族群来说,这样的大小正合适,也最可怕。猫捕杀猎物不全然是为了生存,有时似乎纯粹是为了好玩。“即使人类固定喂食,”邓波与柯曼写道,“猫还是会继续捕杀猎物。”
此外,家猫的繁殖力旺盛。在过去半个世纪里,随着全球人口倍增,家猫的数量也快速成长。从美国国家统计局所做的宠物普查中,邓波与柯曼发现,光是1970年到1990年,美国的宠物猫就从三千万只增加到六千万只。可是,实际的数字还必须加上野猫,它们在市区里建立生活圈,称霸农村谷仓及林地,相较于其他体型相当的掠食动物,如鼬鼠、浣熊、臭鼬、狐狸等,猫的密度要大得多,因为其他动物都无法接近人类的居所。
各种研究显示,城市巷道里的野猫每年平均杀死二十八只鸟。而根据邓波与柯曼的观察,农场里的猫所猎杀的鸟类更多。他们比对目前可以拿到的所有数据,估计在威斯康星州的乡间,大约有两百万只自由放养的猫,每年至少杀死七百八十万只鸟,最高则可能达到两亿一千九百万只。
这还只是威斯康星州的乡间而已。如果统计全美国,被杀的鸟类可能逼近十亿只。
假如人类消失,猫也可以活得很好,因为人类把猫带到各大洲与每一个小岛,即使是原来没有猫的地方,现在它们的族群数量与生存能力也早就超过其他体形相当的掠食动物。在我们离开很久之后,鸟类们势必要应付这些可怕的后代。
五,没有人类的世界
鸟类学家史蒂夫·赫尔地曾经出版过两本全世界最厚的赏鸟田野指南(分别是针对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的鸟类),在长达四十年的赏鸟经验中,他看过一些奇怪的鸟类行为是人类造成的。
有一次是在阿根廷南部、接近智利边境的小镇巴里洛切的冰河湖岸边,出现了大量黑背鸥,它们最初只生活在阿根廷大西洋海岸,现在已经遍及全国。它们在小镇巴里洛切,只靠垃圾场觅食,族群数量就已经增加了十倍。“我曾经看到它们跟着人类的垃圾飞越巴塔哥尼亚高原,就像家雀追逐人类掉落的谷粒一样。现在湖上的鹅少了很多,因为海鸥会猎杀它们。”
此外,美国东南部有些棕色打谷鸟已经不迁徙了,红翅黑鹂则放弃了中美洲,到加拿大南部过冬。美国密苏里州的唯一一种蓝背白喉莺——蔚蓝莺,也在慢慢消失。以往的每年秋天,蔚蓝莺会离开奥扎克,去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国家中的安第斯山区的森林过冬。可是随着愈来愈多的原始林地遭到砍伐,改种咖啡或可可,数十万只飞来的候鸟必须挤在日渐萎缩的冬季栖息地,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应,数量日益减少。
在没有人类的垃圾、枪支与玻璃,更没有人类的世界里,幸存下来的鸟类会替南美洲的树木重新播种,和当初取代本土树木的“埃塞俄比亚移民”——阿拉伯咖啡树一起竞争。届时因为没有人除草,这些新生树苗可以获得喘息的机会。几十年后,它们的树荫遮蔽了阳光,减缓了外来树种的成长,然后它们的树根会慢慢缠住入侵的异种,直到对方窒息为止。
当然,也有些外来树将会因缺乏人类的照料而死亡。原生于秘鲁与玻利维亚高地,到其他地方却需要化学肥料的辅助才能生长的可可树,在没有人类照料的情况下,在哥伦比亚维持不到两季。
大部分鸟类将重新拥有栖息地及充足的食物。
但对于岛屿上幸存的鸟类来说,情况可能不太乐观,尤其是无法飞跃湖水、海水的鸟类。一旦人类带着猪、羊、狗、猫、老鼠走进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就会彻底改变它们的生存条件。
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夏威夷晚宴中被烤着吃掉的野猪数目,远远比不上在树林或沼泽地刨根挖土、造成严重破坏的野猪数量。
为了保护外来的甘蔗不被外来的老鼠啃食殆尽,夏威夷农民在1883年引进一种外来的猫鼬。如今,老鼠依然猖獗,而老鼠和猫鼬最喜欢吃的食物却是少数几种本土野雁,以及在夏威夷主要岛屿上筑巢繁殖的信天翁所产的卵。
二战期间,夹带在美军运输机的轮舱里“偷渡”到关岛的澳大利亚棕色树蛇,在三十年间,灭绝了岛上近半数的本土鸟类和好几种原生蜥蜴,其他的也都被列为不常见或极为罕见的物种。
在人类消失之后,人类曾引进的掠食动物就成了最后的、顽强的余孽。这些掠食动物毫无忌惮地蔓延扩张,对大部分的原生动物来说,唯一的管束力量就是人类为了弥补这些伤害所做的某些扑灭计划,但一旦人类走了,这些计划也跟着风吹云散。掠食动物将会继承南太平洋上绝大部分的美丽岛屿。
可以想见,在没有人类的未来,鸟类也不会太好过,人类造的孽会长久的影响、伤害着鸟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日神鸟”北极燕鸥
《大山的自然笔记》-186
猫的道德成本
世界上最细思极恐的动物
人与鸟和谐共处的国度
爱鸟护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