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家极简史①:秦汉伐粤,古龙川县是客家民系最早的摇篮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闽赣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和畲瑶等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的稳定的汉族民系。

关于客家话的起源,就像研究客家人的起源一样,曾经有过争议,可谓众说纷纭。

客家话是畲语,是古楚语?

关于客家话,流传较广的有这三个观点:

客家土楼

一是有人认为客家话就是畲语,客家人是当地土著,历史上没有发生中原人南迁至赣闽粤地带的事情。这个观点以五华客家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前院长房学嘉为代表,也是畲佬(客家人旧时对讲白话的群体的称谓)在各平台流传的主要谬论。

二是有人推测客家话是南下至江西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中的一支)——傒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原山区方言及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在闭塞的山区地理环境中发展出古赣语,在客家先民迁入赣南、闽西之前(即唐末五代初),使之成为客家方言,随后又随移民延伸至粤东、粤中地区。最近这几天,有畲佬翻出某学者的所谓论文,就提到了这一观点。

三是客方言保留着古代北方语言的特征,河洛雅音是是今日客家话的源头。客家先民南迁过程中,又不断吸收了古越语、瑶语、畲语和赣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方言。

那么,哪种观点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呢?

笔者以为第三种才是历史的真相。

明确客家人的源流也就明确了客家话的源流

实际上,不管是什么观点,都必须明确一点,方言是要人说的,没有客家人就没客家话。也就是说,明确客家人的源流也就明确了客家话的源流。

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

学术界公认,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汉人。他们到达南方以后,在当时当地的古百越族原住民地区闽粤赣边区定居下来,并继承和发展了中古时期中原汉民族的优秀文化习俗,同化当地原住民,形成了客家群体。权威的人类学和遗传学研究结果亦显示,客家人起源的主体是北方中原汉人。

客家迁徙的动因,据正史和客家族群宗谱的记载,在南宋以前主要的有四次:

第一次是秦汉征伐岭南,官兵驻扎,移民落地生根;

第二次是晋永嘉之乱后元帝的渡江;

第三次是唐僖宗末黄巢起义;

第四次是南宋末年元人的南侵。

因为客家学是当今之显学,客家人的前世今生早就被专家学者研究过透,轮番耕作,著作颇丰。而关于客家先民之古中原汉族人(华夏人)南迁的历史,更有很多学者作过详细考证,出过不少书,经得起考验。笔者手上就有一堆这样的书籍。

秦军征伐岭南,为客家民系之初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客家民系起源于秦汉,基本定型于唐宋,尤其是南宋。所以,这里重点讲讲第一次和第四次南迁,当然也会连带讲讲其他次的南迁。

网上流传的“河洛地区”

先说河洛之概念。按照一般的看法,西周时,今之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河南豫西,同为一体,即旧时中原大地,也即中国。以渭河、洛河两河流域的地方为旧时中原主体,旧时中原概念与河洛地域大致相同,它以陕西、山西、甘肃以及河南部分地区(豫西)等地为主体。

客家学鼻祖、著名学者罗香林在《客家学导论》中就说过:客家先民其先世则多属于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水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等,即所谓中原旧地。

毫无疑问,客家人的主体就是河洛人,也就是中原人。

王立群解读“客娘”的来历

中原人较大规模南迁始于秦汉。刘泽华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开发岭南,先后多次派遣军队、民众,前后接近150多万。约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即位,赵佗又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万伍千人”,即1.5万无夫家的青年女子迁至古龙川县——她们不可能被其他地方截流,而应全落籍于古龙川县。这些女子被后世的客家人称为“客娘”。

秦代的龙川位置图(公元前221——前206年)

秦汉时的古龙川县管辖范围非常大,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梅县、平远、丰顺、河源、和平、连平、紫金等县境,以及惠阳、新丰、海丰、陆丰、潮阳、潮州、寻乌(属江西省)、云霄(属福建省)等县的部分地方。这些地方和现在的客家地区高度重叠,决不是巧合。

生前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文化史、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丁毅华认为:一般而言,数量较大而又比较集中的移民,保持原有文化特征和传统的能力较强,而数量较少、比较分散的移民更容易迅速吸收移入地的文化。由1.5万中原女子与秦军组成的家庭,无疑在语言、风俗习惯、信仰等多方面与中原无异,还有秦始皇时的第二批移民是举家而来,所以较具中原血统。

千年古县——龙川县

他说,这些,都属于数量较大而又比较集中的移民,保持其原有文化特征和传统的能力较强,于是就形成了客家先民。即使有中原遣军徙民与当地的畲瑶族人通婚,但由于中原文化的强大与先进,也会把他们同化,这在后来的历史中有印证。

丁毅华可谓是秦汉史研究的权威之一,现在一小撮的人说这些秦汉中原移民都不是客家先民,就能改变历史和现实?实在是可笑至极。

当然,学术探讨又是另一回事,可以允许有不同声音,但不能因此胡编乱造,臆断无际。

古龙川县是客家民系最早的摇篮

所以,此次以赵佗为首的、以古龙川为中心的客家先民聚居点,是广东客家先民的大基地、根据地,为后来客家族群的形成作了基本的铺垫,也为客家保留中原传统立下了功勋。

马灯舞又叫“打马灯”,充满中原文化色彩,历史悠久

君不见,古龙川地界历经两千余年,仍为客家地区,保留了大量古中原的风俗习惯。

君不见,唐代韦昌明《越井记》的记载:“又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历三十五代矣,实与越井相终始。”韦昌明自云,自家祖上是从“陕中”迁来龙川的。

据查,陕为春秋时的晋地,战国属魏,属中原地区。这“中县之民四家”,为赵、韦、官、任四姓。如加上其他不在龙川县城内的军民,人口在当时也算可观。

赵佗

从人口上看,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研究,秦末在移民实边过程中,有一定数量的北方人口来到粤东北地区。两汉之际及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连年,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各地迁移,岭南地区此时也接纳了相当数量的北方移民,故其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推算,东汉中期粤东北境内人口不下十万之众。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古龙川县曾多次析置新县,更可见古龙川县人口之众多,经济之繁荣。

而且,目前的佗城现有4万人口中竟然拥有179个姓氏,并出现有“百家祠”等国内罕见的独特现象。此更佐证了龙川县在客家地区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特殊性。

至于其他驻守或迁徙至岭南其他地区的秦军及移民,命运如何,比如,是不是成为其他民系的先民之一,这里因和本文主题关系不大,就不展开讲了。

东江边的佗城

实际上,赵佗进军岭南的路线应是从中原至长江,再通过鄱阳湖,从长江转沿赣江,经贡水、桃江、定南水至东江。龙川旅台学者近年编修的《龙川县志》载黄勋著《南越王赵佗龙川老隆行辕考》一文云:“赵佗率军最初抵达老隆设营寨顶、指挥设防部署,得川安谧后随之开邑龙川(龙城),建筑城池,以龙川令侯霸业自主。”此亦可印证“水源音”为老客语音。水源音因为比客家话到得早,才被视为本地话。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古龙川县是客家民系最早的摇篮。《龙川县志》亦称:龙川人口绝大多数属汉族,操客家方言。其祖先从中原南迁而来,最早见于秦汉时期。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人民政府官网明确指出:“龙川历史悠远,公元前214年秦朝始置县。是秦朝南征百粤50万大军的聚居地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客家先民的重要发源地和岭南客家族群的祖地,中华姓氏源流的朝宗圣地之一。

官方认定,岂容置喙?

限于篇幅,只能将文章分开说,因为篇幅太长,不便阅读,下期我们接着说第四次迁徙的历史和客家话的本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客家、客家先民及其他——试论赵陀、张九龄的地位和贡献
赵佗与客家文化研究述评
闽西客家文化概说
与土著民族的融合
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汉人,还是南方畲族人?
客家人的历史---武汉教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