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家文化与青铜文明(草稿)

摘要:本文以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依椐考古发现,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对神话传说、图腾、氏族、姓氏、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社会组织和物质文化等文化元素综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重新疏理历史文献,在信息化时代,挖掘隐藏在各种文化里头的历史信息,还原部分史前时期的历史。发现客家先民在史前时期迁徙的路径,并在迁移过程中,与各地人民互相交流和学习,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创新,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和青铜文明。通过揭示人类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展现客家文化与青铜文明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客家文化  青铜文明  文化人类学  考古发现  史前历史之迷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文化形成于何时何地一直是客家研究者争论的问题。客家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但却有共同的语言客家话。人们一直在探寻客家人的根源。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中原南迁移民创造了客家文化。把中原文化视为客家人的根源。如果说客家文化是南迁之后形成的,那么就是源流不分,把流当源头了对此,钟文典教授指出:“回观客家民系形成于南迁以后的见解,论者虽多,但直至今日,到底形成于何时,具体形成的情况怎样,仍是人言言殊,尚无一致意见。虽然堂号(郡号、望地)、方言和风俗在探讨客家源流和民系形成时,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可是由于受到'顺势’思维的影响和传统观点的局限,使南迁而后形成民系说几成定论。如果我们以'逆势’思维对问题追本溯源,摆脱传统观点的影响,并把目光扩及所有的客家地区,考察各地客家迁徙的历史和现状,自会受到有益的启发,取得新的认识。”①他还引用了

黄遵宪的一首诗加以说明:“黄遵宪论客家人,曾有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

――――――――――――――――

① 钟文典:《广西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  页。

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正可作为我们上述三个方面的最好概括。客家祖居的老地方在北方,南迁千百年,风习、语言仍是中原风韵,这种独特现象,不正说明客家民系早己生活在北方,无须经过南迁后才遂步形成了么?今日遍布中外的'客人’,实即当年华夏中州的'主人’。”①

长期以来,客家研究只把中原视为客家文化的源头。对客家人南迁之前的情形研究甚少,要全面研究客家文化,必须重视客家文化源头的研究。把客家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南迁之前的历史,把客家研究引向深入,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的宝藏。为客家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材料,使客家文化发扬光大。

客家研究首席专家周建新教授在《文化人类学与中国客家研究》一文中分析了人类学对客家研究的重要性。“人类学介入客家社会,以一种新的视角对客家文化特质进行动态分析。”“从人类学自身来看,客家与人类学的关系与生俱来。”“人类学的发展,可以为客家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而客家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学自身的发展。如何发展中国人类学,从客家研究着手,值得进行深度的思索。”“人类学独特的理论与方法给客家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客家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起了重要作用。”②他在《江西客家》一书中说:“在当前人类学知识体系中,田野研究正在发生着巨大重构,这对客家研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人类学田野的重构,实际是对区域概念的反思,无论是从行政区域,社会经济区域到文化区域、感觉文化区域的区域类型学划分,还是从施坚雅基于市场贸易的经济区域到从民间信仰角度发展出的'祭祀圈’、'信仰圈’范式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区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近年来具有明显历史人类学倾向的中外学者对区域概念进行了深入反思,认为'区域是一种历史建构’,强调研究者不能拘泥于僵化的时间及地理界限,而应以人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这种观点对客家研究的深化很具启发性。”③

――――――――――――――――――――――

 钟文典:《广西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  页。

 周建新:《文化人类学与中国客家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2~6页

 周建新:《江西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  页。

周教授的观点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人类学己经表明,人类自古以来族群的迁移就具有全球性。我们的研究应跳出时间和地理界限的限制,以全球的视角考察客家文化的根源和客家先民的迁移路径。对人类古往今来的文献进行全面的疏理,以人类学的视角展开研究。揭开史前时期的历史之迷。

青铜文明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最早的青铜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出土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雕有狮子形象的青铜大刀。在我国,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黄铜片和黄铜环,经过碳14鉴定距今约6700年。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但它比起红铜熔点更低、硬度更强、性能更稳定、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适用于制造各种器具。我国发现黄铜比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青铜早约700年,苏美尔人与中国人是否有某种联系呢?种种迹象说明苏美尔人是从中国迁移到两河流域的移民。

拱玉书在《日出东方―苏美尔文明探秘》一书中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一书作者施派瑟尔的观点:“苏美尔人和塞姆人都不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始居民;他们几乎同时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塞姆人占椐北部,苏美尔人占椐南部;”

既然苏美尔人和塞姆人都不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始居民,那么他们是从那里迁移过来的呢?追根溯源,我们从文化上寻找他们的根源。先从语言文字方面去考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一书中说到:“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

拱玉书:《日出东方―苏美尔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227页。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英 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语言与汉语相似,原籍在东方某地明显就是指中国。文字方面:

“多产的苏美尔人最重要的成就是文字。文字的产生是出于说明贮存及交换货物这一需要。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公元前3300年左右,上面罗列了大量的货物,诸如粮食、啤酒和牲畜。文书灵巧地把这些东西和其他物品绘成象形图(代表所交换货物的简单符号)刻在小小的泥板上。”

“在苏美尔人看来,在《恩美卡》叙述的故事发生之前文字已经存在,但书写材料不是泥版,而是其他材料;乌鲁克国王恩美卡不是发明文字的人,而是第一个把文字书写在泥版上的人。”

苏美尔的历史不过6000多年。苏美尔人既然不是两河流域的原住民,他们在迁移到两河流域之前己经创造了文字。那么他们的又是从那里迁移来的呢?从文字考察他们的来源,世界上使用象形文字的是苏美尔人、埃及人和中国人。苏美尔人和埃及人的文字都只有5000多年,也只有从中国迁移过来与之符合。

周有光先生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中认为:“文字萌芽于一万年前农业化(畜牧和耕种)开始时期出现的刻符和岩画,它们是文字的胚胎。最早的文字成熟于5500年前农业和手工业的初步上升时期,这时候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文字首先达到能够完备地按照语词次序记录语言。从一万年前的文字胚胎,到5500年前最早文字的成熟,这4500年是原始文字时期。”

关于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字学家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 》中认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式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

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从表面上看,似乎从人类学会画图的时候起,就有了产生文字的可能,有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己经会画人和野兽等事物了。 

――――――――――――――――――――――――――――――――――――――――――――――

拱玉书:《日出东方―苏美尔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89页。

拱玉书,颜海英,葛英会《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页。

《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下》“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做结绳而网罟,以细以鱼,盖取诸离。”

古人创造文字是根据各种社会现象创作的。先是用图画记录,后来把图画简化成文字。伏羲氏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创作各种文字,圣明的人能根据一些征兆进行研究推理得出一系列理论性的东西。可以重显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1935年陈寅恪给沈兼士的信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第202页)

盘古两字的解释

云南沧源发现了二万年前盘古开天地神话的岩画作品,说明古人具有丰富的艺术创作能力,通过一幅画把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表达出来。盘古一手拿着石斧,一手拿着木板,表明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用石斧把木材制造独木舟和合用的用具。从文字的起源来看,盘古的名字与其所处时代非常贴切。盘字是简化的汉字,盘字有多种异体字,槃就是其中的一个,篆文是由舟、几(弯腰的人)、又(手)、木组成。反映的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用石斧把木材制成独木舟和生活用具的场景的会意文字。古字表明没有文字之前,人们通过口耳相传把信息传递下来,十口相传把古时的故事代代相传流传下来。这就是古人创作古字的来源。盘古两字是根据古时的社会记忆创造的文字,这两个字可以说是旧石器时代生活的缩影。

氏族两字的解释

字是古人居住的山厓用支柱加固作为氏族的定居点,“厂十”是氏。族字的方是氏族的旗帜,族字右边是箭簇。氏族在狩猎时在首领旗帜的指挥下,弓箭齐发围攻猎物。氏族两字重显了古代氏族共同居住,共同狩猎的生活场景。

籴粜两字的解释

客家老一辈买卖米不说买卖,而是说籴粜。籴粜两字源于以物易物的原始社会,这两个字是简化字,原来右边还有个翟字。翟是一种长毛的野山鸡,糴糶就是用野山鸡換米,这两个字可以重显古代生活的场景。

伏羲两字的解释

伏羲两字就是从一幅图画转变而来,祭台(丂)上摆放羊、禾、戈,人象犬一样伏在地上拜祭。这幅图转化成为伏羲两字,人+犬=伏,羊+禾+丂+戈=羲,伏羲氏是一个氏族集团的名称。

西汉纬书《遁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

姜姬两字的解释

汉书·古今人表记载从伏羲氏开始,记了十多个氏族之后(与遁甲开山图的十多个氏族一样他们都属于伏羲氏族)。接下来就是神农氏和轩辕氏黄帝。

伏羲氏是南方农耕族群与北方游牧族群融合的集团。伏羲氏是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农耕族群的男性娶了牧羊女,女生为姓,这个族群以羊女姜为姓,故炎帝姓姜,为炎帝族;农耕族群的女性在当时还处于强势地位,牧羊男性相当于入赘,臣服于农耕女,固姓姬,因此,黄帝族姓姬。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遂海在《摩梭原始宗教图纹考察研究》一文中指出:

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和地理环境,摩梭族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地原始宗教“达巴教”。摩梭原始宗教象形图纹主要集中在“达巴教”的法棍上(摩梭人又称印面棒).在约30至50厘米长,3至5厘米宽的四方木棍上,刻有一百多个象形图纹,图纹多数采用凹刻的手法(我们知道人类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木刻记事、图画到象形文字几个阶段)。摩梭达巴教的这种图纹是源于远古氏族部落残留的以巫术文化为载体的原始视觉艺术,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遗留,是人类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活化石。

竹子和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刻画都比较容易,但是无法长期保存,我国发明文字在一万年以上,但考古发现只有三千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成为我国最早的文字。

“古代炼铜最早可能是用一种呈绿色而且很鲜艳的铜矿石,因其色彩与孔雀的羽毛相似,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孔雀石。这种孔雀石含铜较富,又较易熔炼,只要同木炭在一起燃烧,加热到一千度稍高一些,就可以炼出铜来。”❼

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传说源于掌握成熟的造陶技术后,把孔雀石和木炭放在陶土捏制的坩埚烧炼制造铜器的现象创作的神话故事。

“神活萌生于人类的好奇,是对社会生活现象、习俗,行为准则的阐释。神话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神话的内容、情节也随之变化。所以,任何神话自产生之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各个时代的人们都会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改变、添补神话中的部分内容或情节。因此,我们可以从各个民族中保留的各种不同的图腾神话,窥见其发展、演变过程。”❸

女娲氏的神话故事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妇女从事陶器和冶炼金属的生活场景创作的神话故事。考古发现我国制造陶器的历史约有二万年。原始社会制造陶器是妇女的专利。

“直到现在,民族学上还有许多活的资料,可以证明,制造陶器乃是妇女的专门技术,男子是不许参加的。”❻(《原始社会史》166页)

客家人与女娲氏的关系

客家人流传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女娲在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女娲造人神话是根据制作陶器时,用陶土捏造各种动物和人的造型的现象通过想象艺术加工创作的神话故事。

女娲造人、炼石补天的神话是源于制作陶器,冶炼金属的生活场景,通过幻想创作的神话故事。

客家人把农历正月二十日这一天叫作天穿日。是记念女娲炼石补天的日子,老一辈客家人在天穿日都会休息一天,制作甜粄,并象征性地向着天空抛几块甜粄到屋顶,以此“补天穿”,表示不忘女娲的恩情并祈求她的祝福。

客家人敬重女娲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客家人有两句关于舅公的话一直留传至今,但许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第一句说“天上雷公,地上舅公。”这一句说客家人特别敬重舅公还好理解。还有一句说“舅公怕外甥。”后面一句就难以解释了,既然外甥敬重舅公,舅公又为什么要怕外甥呢?原来在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里是没有父亲的角色。母亲的兄弟,与姊妹一起承担抚养、教育下一代的职责和义务。舅公替代了父亲的角色。母系氏族虽然是以母系血统组成,但是男性的地位并不低,舅公甚至可以成为氏族的首领。作为首领的舅公他的儿子属于外族人不能继承他的权力,年老力衰时,只能将首领的权力传给外甥,贪恋权力的舅公就常常害怕外甥取代自己在族中的地位。这就是舅公怕外甥的根本原因。这两句话就是母系氏族社会舅甥关系的真实写照。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中

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是从长江中上游的云贵高原逐渐向长江下游和

黄河流域扩散、迁徙的。

①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第3-7页,天律人民出版社,197

苏美尔人是客家先民迁移到两河流域的证据可以从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物质文化等方面去考证。

伏羲考/闻一多撰;田兆元导读.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认为这图腾的子孙。(伏羲考p26)

包戲与她娲,匏瓠与匏瓜皆一语之转。(包戲转为伏希,女娲转为女希,亦可见戴娲二音有可转之道。)然则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称其阴性的曰“女娲”,犹言“女匏瓠”、“女伏羲”也。

苗族传说以南瓜为伏羲、女娲的第二代。汉族以葫芦(瓜)为伏羲、女娲本身,这类亲与子易位,是神话传说中常见的现象,并不足妨碍苗族的伏羲与伏羲妹即汉族的伏羲、女娲。p59

1987年出土的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蚌塑龙虎图,是用贝壳摆成龙虎形的古墓距今6500年。

已故历史学家唐兰以其渊博的知识和大无畏的远见卓识,尖锐指出:“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从黄帝少

236

昊到夏禹,将近两千年”,“《史记》虽从《五帝本纪》开始,但误信儒家伪造的《帝系》,从黄帝和(作者认为此处应为'到’)帝舜,只有五世,是十分荒谬的”,“据《竹书纪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春秋命历序》说:黄帝十世,少昊八世,颛顼九世,帝喾十世,连尧、舜、禹就是四十世了”⑦。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五六千年前(或更早)的红山文化是黄帝族文化,约八千至五千年的老官台——大地湾——仰韶文化是炎帝族文化。综上所述,炎黄战争发生在距今六千年前左右大概是不成问题的。一般认为炎帝传八帝大约五百年,但八帝实为八个宗主族所代表的历史阶段,实际上可能远不止五百年。约于六千年前夸父族进入强盛期,成为第九世炎帝族的宗主领袖。

夸父逐日

其蕴意应该是夸父族为了生存,而向着日落的方向寻找水源,而开始了一场大迁徙,但是这次迁徙应该并不成功,夸父的死亡就是最好的证明,很有可能是寓意夸父族消亡在了这次迁徙中。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夸父是一个人,夸父并非一个具象化的人,而是一个很大的部落。正是由于夸父部落的强悍,蚩尤部落才会对其进行拉拢,继而与黄帝部落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只有这样解释,《山海经》中关于夸父两种死法的出现,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至于为何会流传出夸父逐日的神话?夸父逐日的本意应该并不是追逐并捕捉太阳,而且夸父部落所有的成员都在追逐太阳,也就是一种部落性的迁移,而迁移的方向正是太阳运行的方向。至于他们为何要自东向西的迁移?也许正是因为夸父部落在中原战败所造成的。

在中国考古界中,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刻有“双凤朝日”图案的象牙器物,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而在高庙文化中发现的“凤凰、太阳”图案比河姆渡文化早了近400年,它的意义不可低估。

火凤凰的故乡在埃及,代表凤凰的古老原词是“Fenice”,Fenice原指埃及神话中的不死火鸟

循环不已,成为永生。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当凤凰接受烈焰的洗礼后,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从灰烬中重生,一旦重生失败则永远消失。

闻一多认为:“古代神话之存于今者,其神话色彩愈浓,其所含当时之真相愈多”,这是因为神话乃初民“活动动机之口供”,由此“更可以知其'所以然’”,而历史不过是“人类活动之记载”,后者经历了历代“'圣人们’赐给它的点化”,因而生活真相在“更庄严,更神圣”的表层下被掩盖起来,“最是我们的障碍”。

甘肃天水大地湾是一处距今78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该遗址被认为是伏羲女娲时代的遗址,天水至敦煌一带是河西走廊。《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每个氏族都有一个祭司,把氏族的祭司称为神人。有神十人,是十个氏族的祭司,是由女娲氏分出的十个氏族,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就是他们占椐了整个河西走廊。他们从河西走廊进入新疆与从欧洲迁移过来的塞种人(《旧约全书》称之为塞特)相遇。希伯来神话故事中的塞特就是塞种人。

希伯来神话中,上帝创造的亚当夏娃直接进入父系社会,伏羲女娲成为亚当夏娃的原型。造人的主题和洪水主题都是从伏羲女娲神话的两个主题经改编而成,女娲用泥土造人,变成上帝用泥土造人;伏羲女娲兄妹靠葫芦躲避洪水,上帝吩咐挪亚造船躲避洪水。希伯来神话把图腾崇拜,转向崇拜上帝,人们的崇拜对象改变了,从动物到上帝。

女娲氏往西迁移的族群就是客家先民,他们在新疆与欧洲迁移过来的塞种人相遇融合后,塞种人学习了他们种植技术和制陶技术以及冶金技术。塞种人分成二支,一部分向西北迁移返回欧洲,一部分与客家先民从瓦罕走廊进入阿富汗,再从阿富汗进入伊朗。进入伊朗后客家先民从伊朗西南部进入两河流域的南部欧贝德地区创造了苏美尔文明。一部分塞种人进入两河流域的北部称为塞姆人(闪米特人)。

夸父逐日

其蕴意应该是夸父族为了生存,而向着日落的方向寻找水源,而开始了一场大迁徙,但是这次迁徙应该并不成功,夸父的死亡就是最好的证明,很有可能是寓意夸父族消亡在了这次迁徙中。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夸父是一个人,夸父并非一个具象化的人,而是一个很大的部落。正是由于夸父部落的强悍,蚩尤部落才会对其进行拉拢,继而与黄帝部落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只有这样解释,《山海经》中关于夸父两种死法的出现,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至于为何会流传出夸父逐日的神话?夸父逐日的本意应该并不是追逐并捕捉太阳,而且夸父部落所有的成员都在追逐太阳,也就是一种部落性的迁移,而迁移的方向正是太阳运行的方向。至于他们为何要自东向西的迁移?也许正是因为夸父部落在中原战败所造成的。

在中国考古界中,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刻有“双凤朝日”图案的象牙器物,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而在高庙文化中发现的“凤凰、太阳”图案比河姆渡文化早了近400年,它的意义不可低估。

火凤凰的故乡在埃及,代表凤凰的古老原词是“Fenice”,Fenice原指埃及神话中的不死火鸟

循环不已,成为永生。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当凤凰接受烈焰的洗礼后,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从灰烬中重生,一旦重生失败则永远消失。

伏羲考/闻一多撰;田兆元导读.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认为这图腾的子孙。(伏羲考p26)

包戲与她娲,匏瓠与匏瓜皆一语之转。(包转为伏希,女娲转为女希,亦可见戴娲二音有可转之道。)然则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称其阴性的曰“女娲”,犹言“女匏瓠”、“女伏羲”也。

苗族传说以南瓜为伏羲、女娲的第二代。汉族以葫芦(瓜)为伏羲、女娲本身,这类亲与子易位,是神话传说中常见的现象,并不足妨碍苗族的伏羲与伏羲妹即汉族的伏羲、女娲。p59

有些主张伏羲、女娲为南方人物的学者,认为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是伏羲一女娲族的一支北上发展而成。“伏羲氏后来逐渐扩展分化……一支北行,发展成为炎黄一夷夏诸族。”

东夷族团和西羌族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其他如南蛮族团、北狄族团、东胡族团、百越族团的各个支系,几乎都是从他们两个大族团中分出去的,或者是由这两个大族团中的某些支系在互相融合中分出去的。西羌族团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东夷族团的始祖是太皋氏和少皋氏,这四个支族的共同祖先便是华胥氏。太皋氏虽属西芜族团,:但由于他们由甘青高原最早迁到燕山、泰山一带,与当地土著人结合,其一部分演变为东爽族团,另一部份则仍属于西羌族团下的炎黄族系。从其主要族源来看,原来西羌族团和东爽族团乃是同宗共祖的双胞族,所以分成双胞族,正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为了适应繁育人类的婚姻关系的需要。

东夷族团与西羌族团在频繁交往和通婚中,也不断进行融合,有时东夷族团的男子和女子嫁到西羌族团里去,有时西羌族团的男子和女子也嫁到东夷族团里来。

东夷族团与西羌族团在频繁交往和通婚中,也不断进行融合,有时东夷族团的男子和女子嫁到西羌族团里去,有时西羌族团的男子和女子也嫁到东夷族团里来。

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普遍地保留在我国各族人民的记忆中。伏羲不是一、二个民族的祖先,而是我国古代许多民族共同的始祖。女娲则是各民族共同的始祖母。由伏羲一女娲族创造的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她同华夏、东夷和苗蛮诸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影响和传承关系。从考古发现来看,华夏集团的仰韶文化、东夷集团的大汶口文化和苗蛮集团的大溪文化,在年代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均晚于伏羲一女娲族以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老官台文化,华夏文化是由伏羲文化直接发展而来,东夷文化与苗蛮文化则是伏羲文化在东进南渐过程中经过互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中国远古三大文化系统无不带着伏羲文化的印痕。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伏羲文化占有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她像历史长河中的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

黄国之先,乃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夷之后。黄夷亦即黄鸟,族,起源于燕山之北的黄水,南迁到河南的内黄、外黄、黄沟、黄池、黄亭一带,并与华夏族交往,进入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一支则南下山东黄县的黄山、黄城,商代中叶又南迁于河南潢川,建立黄国。黄国至周代称黄子国,于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其遗民迁至湖北黄冈、黄陂、黄梅一带。另有一支迁到广西,成为黄洞蛮,大多成为壮族,一支融入瑶族的十二姓之中。

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普遍地保留在我国各族人民的记忆中。伏羲不是一、二个民族的祖先,而是我国古代许多民族共同的始祖。女娲则是各民族共同的始祖母。由伏羲一女娲族创造的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她同华夏、东夷和苗蛮诸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影响和传承关系。从考古发现来看,华夏集团的仰韶文化、东夷集团的大汶口文化和苗蛮集团的大溪文化,在年代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均晚于伏羲一女娲族以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老官台文化,华夏文化是由伏羲文化直接发展而来,东夷文化与苗蛮文化则是伏羲文化在东进南渐过程中经过互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中国远古三大文化系统无不带着伏羲文化的印痕。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伏羲文化占有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她像历史长河中的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

五帝时期

关于黄帝及五帝的真相,《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的作者余明光说得非常清楚:

“老子是真有其人的,而黄帝则是个由神而人的传奇式的人物。所以历史上关于黄帝的传说,历来就是众说纷纭的。中国古代的史籍,记载也各不相同。对于这些传说,如果仔细加以分析,则不难看出,多数的传说,大都出自秦汉间人们的口耳相濡,所以互相矛盾和抵悟的地方很多。这种情形也原不足怪,因为人类历史的记载,也都是由传说而进入有史、由野蛮而进入文明的。黄帝这个由神而人的传说过程,正反映人类历史的进化和文明演进这一历史变化的过程。”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记载了黄帝“已胜四帝,大有天下”的历史故事。所谓“已胜四帝”,是说黄帝战胜了东方的青帝,南方的赤帝,西方的白帝,北方的黑帝。从而统一了天下。《孙子》关于黄帝统一天下的这一描述,显然是为适应战国时代统一中国这一历史任务而塑造出来的。”

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

“现在以考察古地理为研究古史的一个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

易华在《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

“本土起源说和外来传播说均不能圆满解释中国民族与文化的来源与形成。中国新石器文化诸要素并不一定起源于中原,青铜时代诸新文化因子亦来自他方。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历史记述与传说表明上古存在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傅斯年《夷夏东西说》指明了方向。”

从客家祠堂堂号的郡望,我们可以大致推定客家先民南迁以前的中原祖居地与迁徙过程中的停留地。据石壁公祠所祀151姓郡望统计,各姓居地有:河南30姓,山西27姓,河北22姓,甘肃20姓,山东14姓,陕西12姓,山西与陕西之间4姓,江苏9姓,浙江4姓,安徽2姓,湖北2姓,湖南2姓,江西2姓,四川1姓。 p170

结语

客家先民一万多年前生活在我国南方,他们发明了种植技术和造陶技术,神农氏和女娲氏代表的就是种植技术和造陶技术。他们还创造了文字。他们的分支由南方向北方迁移传播原始农业文明。在黄河流域与北方游牧者触合成为伏羲氏族集团。后来分化为炎、黄两个集团。炎、黄两个集团在黄河流域争霸并融合。后来又分化为东夷和西夏两个集团,向西迁移的一支到达两河流域创造了苏美尔青铜文明时代,并将文明传播到埃及、希腊欧洲等地。后来他们在苏美尔受到埃兰人和阿摩利人的攻击又离开苏美尔回到中国,与东夷集团融合。经夏商周三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华青铜文明。客家先民在汉代丝绸之路以前几千年,早就己经开辟了文明之路和青铜之路。客家先民在文明之路、青铜之路和丝绸之路上与其它族群互相学习、交流。把种植技术、冶金技术、创造文字的原理传播到世界各地。不断丰富客家文化的内涵,使客家文化变得博大精深。

客家研究要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宝藏,

人类学家林惠祥在其所著的《文化人类学》一书中指出人类学的六大目的,首先的一点就是:(一)人类历史的“还原”—所谓“还原”(reconstruction)便是把已经消灭或毁损的东西,重新构造使它回复原状;而人类历史的还原便是要把人类的已经淹没的过去的行为考证出来,使我们后来的人能够晓得原来的情状。⑧

还原历史是人类学要做的工作,特别是文化人类学要做的事情。神话故事隐藏着无限的信息。要还原史前时期的历史,必须挖掘神话中隐藏的历史信息。

叶舒宪在《苏美尔青金石神话研究——文明探源的神话学视野》一文中指出:“在历史资料中包含的隐含信息实质上是无限的,并且由于是无意地、自发地产生的,所以与有意识地载入史料之中的明显信息相比,它常常具有更大的可信性。”⑨今人已经意识到,神话虽然不能当成历史书来看,但是其中往往潜含着失落的历史事件的线索、影子或消息。

为了追根溯源,探寻客家文化的源头,我们就从神话传说研究入手,发掘其中的历史信息。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展开对神话传说问题的详细研究,将在《神话传说的人类学解释》一文中对神话传说进行专门的研究。在这里只把相关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把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挖掘出来。


远古时代的历史,人们常用神话传说来说明。“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是对我国历史的高度概括。人们相信三皇五帝的故事和人物就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毛泽东在1964年写了一首《贺新郎·读史》的诗词,其中的一句说: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⑩他在这首诗词中,一句话就点破了人们对五帝三皇神话的迷信。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❶

人们为什么会把神话故事和人物当作真实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呢?人类学家林惠祥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他在《神话论》中对神话的性质作了描述:

(甲)表面的通性:

⑴神话是传承的,于很古的时代,即所谓〔神话时代〕其后在民众中一代一代的传下来,至于遗失了他们的起源。

⑵神话象历史或故事一样叙述一件事情的始末。

⑶是实在的,在民众中神话是被信为确实的纪事,不象寓言或小说的属于假讬。

(乙)内部的通性:

⑴说明性,神话的发生是要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的起因与性质。

⑵人格化,神话中的主人翁不论是神灵或植、动、无生物都是当作有人性的,其心理与行为都象人一样,这是由于〔生气主义〕的信仰,因信万物皆有精灵故擬想其性格如人类。

⑶野蛮的要素,神话是原始心理的产物,其所含性质在文明人观之常觉不合理;其实他们都是原始生活的反映,不是没有理由的。❷


要用历史说明迷信,只有用人类学的理论考证人类历史。


苏美尔人创造了最早的青铜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出土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雕有狮子形象的青铜大刀。在我国,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黄铜片和黄铜环,经过碳14鉴定距今约6700年。青铜是铜锡合金比黄铜的溶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适用于制造各种器具。我国发现黄铜比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青铜早700年,苏美尔人与中国人是否有某种联系呢?种种迹象说明苏美尔人是从中国迁移到两河流域的移民。

韩国学者金在吉认为:“希腊神话、希伯来旧约均源自于巴比伦神话,巴比伦的神话源自于阿卡德人,而阿卡德人抄自于苏美尔神话,苏美尔神话抄袭中国的伏羲女娲神话。”⑤他还说:“实际上,苏美尔人来自中国,是一个早已 经被国际史学界接受的观点,只不过中国人到现在还不认同!”⑥

人们不认同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原因如同法庭判案一样,即使你说的是事实,但是没有充足的证据,法庭也不会采信你说的事实。

人类学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史前时期的历史。人类学家林惠祥在《文化人类学》一书中指出人类学的六大目的,首先的一点就是:“人类历史的'还原’—所谓'还原’(reconstruction)便是把已经消灭或毁损的东西,重新构造使它回复原状;而人类历史的还原便是要把人类的已经淹没的过去的行为考证出来,使我们后来的人能够晓得原来的情状。”⑦

考古发现的遗留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生产活动状况。虽然,许多东西经过几千甚至几万年的变迁己经消失无法保存下来,但是在文化上仍然留下许多痕迹,我们可以用多方面的证据证明苏美尔人来自中国。

首先是神话方面的证据“神活萌生于人类的好奇,是对社会生活现象、习俗,行为准则的阐释。神话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神话的内容、情节也随之变化。所以,任何神话自产生之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各个时代的人们都会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改变、添补神话中的部分内容或情节。因此,我们可以从各个民族中保留的各种不同的图腾神话,窥见其发展、演变过程。”❸

中国神话女娲用泥土造人,苏美尔神话中宁玛赫也用泥土造人,犹太民族神话里上帝也是用泥土造人。埃及神话是一个名叫哈奴姆的神在陶器场里塑成的。希腊神话也有普罗米修斯用泥土塑人的神话。伏羲女娲在葫芦里躲避洪水,其它神话则是造船躲避洪水。考察神话的源头,伏羲女娲神话要比苏美尔神话、埃及神话、希伯来神话、希腊神话原始和古老得多。

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一书中<神话结构的研究>开篇就引用人类学家弗兰茨·博厄斯的话说:“好象神话世界被建立起来就是为了再被打碎,以便从碎片中建立起新世界。”⑧这说明神话抄袭和改编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一个民族抄袭其它民族神话,神话创作者把先前的神话打碎,选取其中的碎片作为材料建立新的神话。造人和洪水的母题是许多民族神话的共同主题。其它民族神话利用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进行重新创作,造出新的神话。这就可以充分说明韩国金在吉教授所说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叶舒宪在《苏美尔青金石神话研究——文明探源的神话学视野》一文中指出:“在历史资料中包含的隐含信息实质上是无限的,并且由于是无意地、自发地产生的,所以与有意识地载入史料之中的明显信息相比,它常常具有更大的可信性。今人已经意识到,神话虽然不能当成历史书来看,但是其中往往潜含着失落的历史事件的线索、影子或消息。”⑨

还原历史是人类学要做的工作,特别是文化人类学要做的事情。神话故事隐藏着无限的信息。要还原史前时期的历史,必须挖掘神话中隐藏的历史信息。

为了追根溯源,探寻客家文化的源头,我们就从神话传说研究入手,发掘其中的历史信息。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展开对神话传说问题的详细研究,将在《神话传说的人类学解释》一文中对神话传说进行专门的研究。在这里只把相关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把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挖掘出来。

“古代炼铜最早可能是用一种呈绿色而且很鲜艳的铜矿石,因其色彩与孔雀的羽毛相似,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孔雀石。这种孔雀石含铜较富,又较易炼,只要同木炭在一起燃烧,加热到一千度稍高一些,就可以炼出铜来。”❼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故事,源于用孔雀石炼铜的幻想。掌握成熟的造陶技术后,把孔雀石和木炭放在陶土制的坩埚烧炼制造铜器的现象经幻想创作的神话故事。

女娲造人和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妇女从事陶器和冶炼金属的生活场景创作的神话故事。考古发现我国制造陶器的历史约有二万年。母系社会制造陶器是妇女的专利。

“直到现在,民族学上还有许多活的资料,可以证明,制造陶器乃是妇女的专门技术,男子是不许参加的。”❻(《原始社会史》166页)

客家人与女娲氏的关系

客家人流传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女娲在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女娲造人神话是根据制作陶器时,用陶土捏造各种动物和人的造型的现象通过想象艺术加工创作的神话故事。

女娲造人、炼石补天的神话是源于制作陶器,冶炼金属的生活场景,通过幻想创作的神话故事。

客家人把农历正月二十日这一天叫作天穿日。是记念女娲炼石补天的日子,老一辈客家人在天穿日都会休息一天,制作甜粄,并象征性地向着天空抛几块甜粄到屋顶,以此“补天穿”,表示不忘女娲的恩情并祈求她的祝福。

客家人敬重女娲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客家人有两句关于舅公的话一直留传至今,但许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第一句说“天上雷公,地上舅公。”这一句说客家人特别敬重舅公还好理解。还有一句说“舅公怕外甥。”后面一句就难以解释了,既然外甥敬重舅公,舅公又为什么要怕外甥呢?原来在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里是没有父亲的角色。母亲的兄弟,与姊妹一起承担抚养、教育下一代的职责和义务。舅公替代了父亲的角色。母系氏族虽然是以母系血统组成,但是男性的地位并不低,舅公甚至可以成为氏族的首领。作为首领的舅公他的儿子属于外族人不能继承他的权力,年老力衰时,只能将首领的权力传给外甥,贪恋权力的舅公就常常害怕外甥取代自己在族中的地位。这就是舅公怕外甥的根本原因。这两句话就是母系氏族社会舅甥关系的真实写照。

从娲字和蛙字的来源看,娲字由女字和坩埚的埚的埚字去掉左边的土字组成。娃字和蛙同音而不同部首,实则是女性在造陶时用土+土柔和造成可以塑造成型的陶土。女部和虫部首是表明是以蛙为图腾的女氏氏族。




杨堃认为“娲”与“蛙”同,女娲是蛙图腾氏族的女氏族长。


闻一多认为:“古代神话之存于今者,其神话色彩愈浓,其所含当时之真相愈多”,这是因为神话乃初民“活动动机之口供”,由此“更可以知其'所以然’”,而历史不过是“人类活动之记载”,后者经历了历代“'圣人们’赐给它的点化”,因而生活真相在“更庄严,更神圣”的表层下被掩盖起来,“最是我们的障碍”。

苏美尔人是从中国迁移到两河流域的证据可以从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物质文化等方面去考证。

在语言方面

美国有个叫斯塔夫理阿诺斯的作者写了本《全球通史》,其中说到:“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语言与汉语相似,原籍在东方某地明显就是指中国。这是语言方面的证据。

文字来源的考证

人们认为最早的文字是苏美尔文字。周有光先生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中认为:“文字萌芽于一万年前'农业化’(畜牧和耕种)开始之后,世界许多地方遗留下来新石器时期的刻符和岩画。文字成熟于五千五百年前农业和手工业的初步上升时期,这时候有了最早的文化摇篮(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有了能够按照语词次序书写语言的文字。”

人们相信苏美尔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因为考古发现了苏美尔泥板文书。实际上,苏美尔文字只有5000多年,而中国文字却在万年以上。

关于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字学家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 》中认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式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中国文字学家唐兰在其所著的《中国文字学》中认为,文字起源于二万五千年前的图画文字。

周有光、裘锡圭、唐兰他们的研究都认为文字有万年以上的历史。苏美尔的历史不过6000多年。他们的文字又是从那里来的呢?“在苏美尔人看来,在《恩美卡》叙述的故事发生之前文字已经存在,但书写材料不是泥版,而是其他材料;乌鲁克国王恩美卡不是发明文字的人,而是第一个把文字书写在泥版上的人。❾

❾《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拱玉书,颜海英,葛英会著.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p4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塞姆人都是外来移民。

“苏美尔人和塞姆人都不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始居民;他们几乎同时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塞姆人占椐北部,苏美尔人占椐南部;”❿

苏美尔人既然不是两河流域的原住民,他们在迁移到两河流域之前己经创造了文字。从文字考察他们的来源,也只有从中国甘肃迁移过来与之符合。

甘肃天水大地湾是一处距今78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该遗址被认为是伏羲女娲时代的遗址,天水至敦煌一带是河西走廊。《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氏族时代每个氏族都有一个祭司,把氏族的祭司称为神人。有神十人,是十个氏族的祭司,是由女娲氏分出的十个氏族,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就是他们在河西走廊这条通道上横道而处。他们从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天山地区与从欧洲迁移过来的塞种人(《旧约全书》称之为塞特)相遇。一部分与塞种人通婚成为塞姆人(闪米特人),一部分从瓦罕走廊经阿富汗、伊朗进入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创造了苏美尔文明。塞姆人也跟着进入两河流域的北部。


1935年陈寅恪给沈兼士的信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第202页)

伏羲时期已经创造了许多文字。《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伏羲氏通过观察近远的各种事物,创造文字。

伏羲两字就是从一幅图画转变而来,祭台(丂)上摆放羊、禾、戈,人象犬一样伏在地上拜祭。这幅图转化成为伏羲两字,人+犬=伏,羊+禾+丂+戈=羲,伏羲氏是一个氏族集团的名称。

西汉纬书《遁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

氏字的解释

张肇麟在《姓氏与宗社考证》一书中认为氏的含义长期不明,《说文》对“氏”的误释,他对氏字作出正确解释。“氏字当解释为人类原始的有定著之住居。用今日的术语來解释,即是族群之原始的生活椐点,是一种与地域密切相关的经济集体组织之专称。”

他还对氏产生的地点和年代作了考证

氏字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在甘肃东部渭河上游可能即氏的产生地。氏字上部从厂象山厓,㇏是在山厓上加上支柱,厂+㇏=氏,就是氏字的来源。他认为“姓是血缘组织,氏是地域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一个氏内可能包含两个姓,也可能只包含一个姓或两个以上的姓。由于人口之繁衍,氏往往只包含一姓,后世一个村庄只有一姓,即其遗迹。但同姓之人可能居住在不同的氏内。因此姓与氏就分别发展为两个独立的系统,一为宗;一为社。”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人类学》一书中列出了文字发展的顺序;“图画文字或象形文字——形声文字——中国文字——楔形文字——埃及文字——正字法——印刷出版”

我们可以把伏羲时代看作是“中国文字”阶段。

拱玉书在《苏美尔埃及中国文字比较研究》一书中说“古代文字起源的研究,必须以起源阶段的原始资料为直接依据,才能得出真确的结论。”p96书中所列举的:仰韶时代中原地区、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山东、河南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中有二十多个符号与英文字母完全相同。他也许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没有把这些与英文字母相同的刻划符号和字母文字联系起来研究。字母系统的文字或许就是源于中国先民的刻划符号。  p98~103

美国汉学家梅维恒教授在为周及徐教授的《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一书作序时说:“周教授的研究结果与近年来考古学、遗传学、古代纺织研究古代冶金术以及其他领域的发现相一致。显然,中国青铜时代的祖先们并未和世界其他地域的人们隔绝开来,而是朝着不同的方向与世界各民族进行着文化因素的交流。我可以充分地观察到,有史以来,当人们共享文化的时候必然含分享语言;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在史前时期,人类各民族的行为会互不相属。周教授在历史语言学上的发现足以强调这样一个事实:自人类文明萌芽之初,中国一直是人类世界大家庭的一员。”

文字考古

云南沧源发现了二万年前盘古开天地神话的岩画作品,说明古人具有丰富的艺术创作能力,通过一幅画把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表达出来。盘古一手拿着石斧,一手拿着木板,也表明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用石斧把木材制造独木舟和合用的用具。从文字的起源来看,盘古的名字与其所处时代非常贴切。盘字是简化的汉字,盘字有多种异体字,槃就是其中的一个,篆文是由舟、几(弯腰的人)、又(手)、木组成。反映的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用石斧把木材制成独木舟和生活用具的场景的会意文字。古字表明没有文字之前,人们通过口耳相传把信息传递下来,十口相传把古时的故事代代相传流传下来。这就是古人创作古字的来源。盘古两字是根据古时的社会记忆创造的文字,是旧石器早期的缩影。


盘瓠与盘古


有人将盘瓠与盘古混为一谈。其实盘瓠神话与盘古神话记录的是不同时代的故事。

盘瓠神话记录的是图腾时代。我们从“瓠”字与“古”字的差异看瓠字产生的年代比古字要晚得多。瓠字源于造陶时用瓠瓜作模型,用陶土把瓠瓜包起来造出象瓠瓜型状的陶器,经过烧制去掉里面的瓠瓜,得到一个大于瓠瓜的陶器,夸字是大于两字组成。我们常说的夸大就是大于事实的事情。瑶族的盘瓠神话把犬作为祖先图腾。“瑶”字原作“猺”,犬是瑶族的图腾,“猺”字是由“犭”+“爫”+“缶”=“猺”。“犭”代表的是瑶族的图腾犬,“爫”是一只反手,“缶”是一种陶器,是用手制陶器,瑶族的先祖是制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人认为猺字带有犭傍是对瑶族的歧视,其实是观念变了,掩盖了原来的历史。

陶器的“器”字,由四个“囗”代表四个陶器,中间的犬就代表犬伏在四个陶器中间看守陶器。“器”字就是根据这种现象创造的。犬和瑶族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只是后来猺被视为是对瑶族的蔑称而改为瑶。瑶族的盘瓠神话把犬当成祖先图腾就是明证。

早期的农业文明是从南向北传播,向北传播在黄河流域与北方的游牧业者交融形成黄河文明。所谓的三苗是指南方的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者,他们都是以蛇为原初图腾的氏族。从“苗”字的造字原理是从图画田上面画上草,野生稻原是野草,经人工栽培在田上成为幼苗,这就是苗字的来源。“私”字的来源是当一个氏族栽培的水稻,是经过劳动栽培出来的,它不是野生的,野生的属于公有的,其它氏族可以采集收割。而栽培的是属于所栽培的氏族私有的,其它氏族不能采集收割。为了防止其它氏族收割,他们就在禾周边的地上或者树木和竹子上画上禁止采集收割的记号,“厶”是一种收割工具。

“禾”+“厶”这就是私字的来源。水稻的广泛种植就产生了剩余产品,有了剩余产品就会产生商品交换。“糶”“糴”两字就产生了,“糶”“糴”是根据商品交换的情形创造的文字,翟是一种长毛野山鸡,就是用米和野山鸡进行交换。“粜”、“籴”两字是由“糶”“糴”两字的简化字。

草叶、树叶、竹子、布料等都可以作为书写材料;竹简和木刻更是我国古时广泛使用记录文字的材料,这些材料比较容易腐烂,无法长期保存。我国发明文字在一万年以上,但考古发现只有三千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以至于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遂海在《摩梭原始宗教图纹考察研究》一文中指出:


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和地理环境,摩梭族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地原始宗教“达巴教”。摩梭原始宗教象形图纹主要集中在“达巴教”的法棍上(摩梭人又称印面棒).在约30至50厘米长,3至5厘米宽的四方木棍上,刻有一百多个象形图纹,图纹多数采用凹刻的手法(我们知道人类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木刻记事、图画到象形文字几个阶段)。摩梭达巴教的这种图纹是源于远古氏族部落残留的以巫术文化为载体的原始视觉艺术,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遗留,是人类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活化石。

竹子表面光滑容易刻画,画图和刻字都非常方便,还可制成竹简用笔在上面写字,现在还保存有战国时期的竹简。


女娲氏往西迁移的族群就是客家先民,他们在新疆与欧洲迁移过来的塞种人相遇融合后,塞种人学习了他们种植技术和制陶技术以及冶金技术。塞种人分成二支,一部分向西北迁移返回欧洲,一部分与客家先民从瓦罕走廊进入阿富汗,再从阿富汗进入伊朗。进入伊朗后客家先民从伊朗西南部进入两河流域的南部欧贝德地区创造了苏美尔文明。一部分塞种人进入两河流域的北部称为塞姆人(闪米特人)。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与闪米特人分别占椐了南方和北方,他们的关系是既有融合又有竞争。




1970年发现阿布-萨拉比赫(Tell Abu Salabikh)文献后,人们发现其中许多署名的书吏都是塞姆人。因此,有理由相信,塞姆人很早就与苏美尔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接受了苏美尔文化,其中许多人成为苏美尔城邦的王室书吏。

公元前2113年苏美尔人乌尔纳姆建立了苏美尔第三皇朝,在南方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都城乌尔。闪米特人拉吴娶了乌尔的女儿俄拉,成为乌尔的附马,他的后裔成为乌尔第三皇朝的贵族一直生活在乌尔城,学了苏美尔的研究。从拉吴到亚伯兰经历了五代。苏美尔第三皇朝也经历了五代。亚伯兰的父亲他拉在乌尔城当祭司待奉当地的月神,还经营自己的商铺,制作和经营各种偶像供当地人祭拜。乌尔第三皇朝末期,东部受到埃兰人的攻击,西部也受到闪米特人的一支阿摩利人的攻击,皇朝摇摇欲坠。亚伯兰的父亲他拉带领一群人离开了乌尔向北迁移到了哈兰(大约在土耳其与叙利亚相交的地方)。后来亚伯兰带着侄儿罗得与父亲分开又向迦南迁移,在迦南遇到干旱又向埃及迁移,后来又回到迦南定居。为了统一族群的思想,亚伯兰创造了希伯来神话。他把苏美尔神话和埃及神话进行改造,创造一个超越苏美尔月神和埃及大阳神的全能的神上帝。上帝创造的亚当夏娃已经是父系社会,伏羲女娲成为亚当夏娃的原型。造人的主题和洪水主题都是从伏羲女娲神话的两个主题经改编而成,女娲用泥土造人,变成上帝用泥土造人;伏羲女娲兄妹靠葫芦躲避洪水,上帝吩咐挪亚造船躲避洪水。希伯来神话把图腾崇拜,转向崇拜上帝,人们的崇拜对象改变了,从动物到上帝。

公元前2006年,乌尔第三皇朝被亚摩利人和埃兰人灭掉了,一部分苏美尔(客家先民)人离开两河流域,与此同时,希伯来人亚伯拉罕的一支后裔也向东方迁移,他们先后从瓦罕走廊进入新疆,从甘肃的河西走廊向中原迁移。把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先进技术和文明带回中原,经过夏商周三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新疆师范大学刘学堂教授在《拓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一文中说:“中原地区突然在夏代或略早开始普遍种植小麦,当由西方传入,另外中原地区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由西方引进的小麦种植及相关的灌溉制度,与中原夏代的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是否存在内在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

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

“现在以考察古地理为研究古史的一个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

易华在《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

“本土起源说和外来传播说均不能圆满解释中国民族与文化的来源与形成。中国新石器文化诸要素并不一定起源于中原,青铜时代诸新文化因子亦来自他方。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历史记述与传说表明上古存在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傅斯年《夷夏东西说》指明了方向。”

汉书·古今人表记载从伏羲氏开始,记了十多个氏族之后(与遁甲开山图的十多个氏族一样他们都属于伏羲氏族)。接下来就是神农氏和轩辕氏黄帝。

伏羲氏是南方农耕族群与北方游牧族群融合的集团。伏羲氏是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农耕族群的男性聚了牧羊女,女生为姓,这个族群以羊女姜为姓,故炎帝姓姜,为炎帝族;农耕族群的女性在当时还处于强势地位,牧羊男性相当于入赘,臣服于农耕女,固姓姬,因此,黄帝族姓姬。

从图腾现象考察

何星亮在《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一书中认为人类许多文化均来源于图腾,他说“研究图腾文化,可使我们了解这一奇特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明了我们今天许多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准确地阐释考古遗存、历史文献和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的图腾文化残余,而且还可使我们正确对待至今残存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中的图腾文化现象,尊重他们与图腾有关的风俗习惯。”

433—434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1年7月

蛇图腾是南方农耕族群的图腾,从福建的简称闽和四川的简称蜀都与蛇有关。它是南方农耕集团的总图腾,向北方迁移与游牧和游猎集团融合初期还是以蛇图腾为主,伏羲女娲人面蛇身交尾图就是明证。到五帝时期融合为龙凤图腾。




—410-411

闻一多认为:“古代神话之存于今者,其神话色彩愈浓,其所含当时之真相愈多”,这是因为神话乃初民“活动动机之口供”,由此“更可以知其'所以然’”,而历史不过是“人类活动之记载”,后者经历了历代“'圣人们’赐给它的点化”,因而生活真相在“更庄严,更神圣”的表层下被掩盖起来,“最是我们的障碍”。


包戲与㚿娲,匏瓠与匏瓜皆一语之转。(包戲转为伏希,女娲转为女希,亦可见戲娲二音有可转之道。)然则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称其阴性的曰“女娲”,犹言“女匏瓤”、“女伏羲”也。

“女娲本是葫芦的化身,故相传女娲作笙。”《伏羲考》p59~60

匏瓠两字用瓠瓜作模形制作陶器的场景创造的文字。用陶土把瓠瓜包起来制成陶器大于瓠瓜,大于成为夸字,匏瓠两字都有比瓜大的意思。


神话将伏羲女娲由兄妹婚配转而变为夫妻,使伏羲氏成为人文始祖。


有些主张伏羲、女娲为南方人物的学者,认为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是伏羲一女娲族的一支北上发展而成。“伏羲氏后来逐渐扩展分化……一支北行,发展成为炎黄一夷夏诸族。”








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普遍地保留在我国各族人民的记忆中。伏羲不是一、二个民族的祖先,而是我国古代许多民族共同的始祖。女娲则是各民族共同的始祖母。由伏羲一女娲族创造的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她同华夏、东夷和苗蛮诸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影响和传承关系。从考古发现来看,华夏集团的仰韶文化、东夷集团的大汶口文化和苗蛮集团的大溪文化,在年代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均晚于伏羲一女娲族以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老官台文化,华夏文化是由伏羲文化直接发展而来,东夷文化与苗蛮文化则是伏羲文化在东进南渐过程中经过互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中国远古三大文化系统无不带着伏羲文化的印痕。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伏羲文化占有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她像历史长河中的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


甘肃天水大地湾是一处距今78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该遗址被认为是伏羲女娲时代的遗址,天水至敦煌一带是河西走廊。《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每个氏族都有一个祭司,把氏族的祭司称为神人。有神十人,是十个氏族的祭司,是由女娲氏分出的十个氏族,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就是他们占椐了整个河西走廊。他们从河西走廊进入新疆与从欧洲迁移过来的塞种人(《旧约全书》称之为塞特)相遇。希伯来神话故事中的塞特就是塞种人。


希伯来神话中,上帝创造的亚当夏娃直接进入父系社会,伏羲女娲成为亚当夏娃的原型。造人的主题和洪水主题都是从伏羲女娲神话的两个主题经改编而成,女娲用泥土造人,变成上帝用泥土造人;伏羲女娲兄妹靠葫芦躲避洪水,上帝吩咐挪亚造船躲避洪水。希伯来神话把图腾崇拜,转向崇拜上帝,人们的崇拜对象改变了,从动物到上帝。


女娲氏往西迁移的族群就是客家先民,他们在新疆与欧洲迁移过来的塞种人相遇融合后,塞种人学习了他们种植技术和制陶技术以及冶金技术。塞种人分成二支,一部分向西北迁移返回欧洲,一部分与客家先民从瓦罕走廊进入阿富汗,再从阿富汗进入伊朗。进入伊朗后客家先民从伊朗西南部进入两河流域的南部欧贝德地区创造了苏美尔文明。一部分塞种人进入两河流域的北部称为塞姆人(闪米特人)。

我国史前神话传说和文献隐藏有三次族群向西迁移的记载,第一次是《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娲氏的十个支派从河西走廊向西,第二次

夸父逐日


其蕴意应该是夸父族为了生存,而向着日落的方向寻找水源,而开始了一场大迁徙,但是这次迁徙应该并不成功,夸父的死亡就是最好的证明,很有可能是寓意夸父族消亡在了这次迁徙中。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夸父是一个人,夸父并非一个具象化的人,而是一个很大的部落。正是由于夸父部落的强悍,蚩尤部落才会对其进行拉拢,继而与黄帝部落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只有这样解释,《山海经》中关于夸父两种死法的出现,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至于为何会流传出夸父逐日的神话?夸父逐日的本意应该并不是追逐并捕捉太阳,而且夸父部落所有的成员都在追逐太阳,也就是一种部落性的迁移,而迁移的方向正是太阳运行的方向。至于他们为何要自东向西的迁移?也许正是因为夸父部落在中原战败所造成的。




在中国考古界中,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刻有“双凤朝日”图案的象牙器物,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而在高庙文化中发现的“凤凰、太阳”图案比河姆渡文化早了近400年,它的意义不可低估。




火凤凰的故乡在埃及,代表凤凰的古老原词是“Fenice”,Fenice原指埃及神话中的不死火鸟


循环不已,成为永生。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当凤凰接受烈焰的洗礼后,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从灰烬中重生,一旦重生失败则永远消失。




五帝时期


关于黄帝及五帝的真相,《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的作者余明光说得非常清楚:




“老子是真有其人的,而黄帝则是个由神而人的传奇式的人物。所以历史上关于黄帝的传说,历来就是众说纷纭的。中国古代的史籍,记载也各不相同。对于这些传说,如果仔细加以分析,则不难看出,多数的传说,大都出自秦汉间人们的口耳相濡,所以互相矛盾和抵悟的地方很多。这种情形也原不足怪,因为人类历史的记载,也都是由传说而进入有史、由野蛮而进入文明的。黄帝这个由神而人的传说过程,正反映人类历史的进化和文明演进这一历史变化的过程。”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记载了黄帝“已胜四帝,大有天下”的历史故事。所谓“已胜四帝”,是说黄帝战胜了东方的青帝,南方的赤帝,西方的白帝,北方的黑帝。从而统一了天下。《孙子》关于黄帝统一天下的这一描述,显然是为适应战国时代统一中国这一历史任务而塑造出来的。”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黄铜片和黄铜环,经过碳14鉴定距今约6700年。


周及徐教授在《汉语和印欧语词汇比较》一书通过语言的比较研究说明汉语和印欧语曾经相交形成相似的词汇。


美国汉学家梅维恒教授在为周及徐教授的《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一书作序时说:周教授的研究结果与近年来考古学、遗传学、古代纺织研究古代冶金术以及其他领域的发现相一致。显然,中国青铜时代的祖先们并未和世界其他地域的人们隔绝开来,而是朝着不同的方向与世界各民族进行着文化因素的交流。我可以充分地观察到,有史以来,当人们共享文化的时候必然含分享语言;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在史前时期,人类各民族的行为会互不相属。周教授在历史语言学上的发现足以强调这样一个事实:自人类文明萌芽之初,中国一直是人类世界大家庭的一员。


闪米特人的一支将苏美尔文明带到埃及与埃及土著融合成为含米特人。而留在伊朗的塞种人一支分化后向印度迁移。他们与向西北返回欧洲的塞种人发展成为后来的印欧人。




英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雷在他的《苏美尔人》中又论及苏美尔问题,他认为两河流域的塞姆人和苏美尔人都是外来的,来自西北部的塞姆人在苏美尔人之前。虽然人们尚不能确定苏美尔人的家园在哪里,但有迹象表明其家园可能在东部山区:艺术作品中的苏美尔神常常站在山上;他们最早的建筑风格来源于木质结构建筑传统;《旧约·创世纪》中自东而来、定居在示拿平原的人指的就是苏美尔人;根据苏美尔神话,苏美尔人是苏美尔文明的创造者。吴雷的观点公布没有多久,美国著名亚述学家施派瑟尔就出版了《美索不达米亚起源》一书,利用最新材料对苏美尔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他的观点可归结以下几点:苏美尔人和塞姆人都不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始居民;他们几乎同时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塞姆人占据北部,苏美尔人占据南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美尔神话,恩基和宁玛赫。。。中国神话,伏羲赫女娲娘娘。。。。。。。。。
欧洲惊现“伏羲女娲”交尾图, 原来这些国家都有, 何其相似!
在印度,苏美尔和希腊神话中,竟然也有伏羲女娲图
从我国上古神话中发现人类起源神秘的巧合
细思恐极的神创论:天下文明出华夏
​女娲造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