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大暑期班】刘志伟|“族谱与历史记忆”讲座纪要

讲座主题:族谱与历史记忆

讲座时间:2015年7月15日 14:00—16:00

讲座地点:云南大学文津楼A座一楼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中山大学历史系刘志伟教授

整理人:西南民族大学杨悦笙 北京大学 田梦雪 兰州大学 谢廷俊


云南大学第七届暑期学校“历史·记忆·人类学”举办第七讲,刘志伟老师讲述了《族谱与历史记忆》,刘老师借用自己在研究中较多使用的“族谱”来讲“历史记忆”,认为族谱是典型的各种历史记忆的集合体,也是多种历史记忆的互相转换和联系,进一步结合各种谱系例证,探讨了族谱编撰与历史记忆构建的相关问题。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明清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

如何理解历史记忆

无论哪一个学科都要面对历史,大家对历史真实的要求不可以放弃、改变的同时要清楚一种可以记录下来或转达出去过程中“原来是怎么样,后来也是怎么样”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因为所有历史真实都是以历史记忆的形式存在,历史必须透过记忆表达出来,可以说历史就是记忆,没有记忆之前,历史也在发生,但那不叫历史,必须通过记忆表达出来。但是历史要寻求真实,这种真实是以每个个体的记忆构成的。个体生命有限,历史要流传下来,在不同的记忆体之间流传,信息传递的过程,一定会发生某种转变。这个改变的问题,记忆的建构传达,每一个发出者和接受者,都有他自己的存在,种种目的动机思维习惯,看上去是讲过去的事情,其实是记忆的表达。既然这样,历史记忆呈现出来的是目前的结构。我们面对的族谱,其实是这样的历史记忆的存在形态。族谱是个很典型的历史记忆,从口头到书写,再到事实的确认,都是现实的构造。进入正题之前,先问大家是否看过族谱,对族谱有什么印象?族谱记录从祖先到下来的每一代,这是大家最族谱基本的了解。族谱为何能记录历代祖先?需要什么样制度化的做法?需要报户口,这是最基本的。清朝满洲人的族谱,他们小孩出生,报户口,有粮食分,有好处。但是在广大乡村,报了也没好处,三五代人,才编一次。

人们如何记忆“祖先”——从口传到书写

族谱作为最典型的历史记忆,经历了口传到书写的流传过程,确认了事实、表示出对现实的构造,我们需要现在观念里明白族谱是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和存在形式的。根据大家对族谱的印象经验,如果要认为族谱常常是真实的,当相信它是真实传下来的,要想一想为什么会流传下来,族谱关于祖先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何在,我们很难准确记录刚刚才发生的事情,但我们看到的编得很好的族谱都是从几千年前就开始叙述。这有一些问题,能记多少代?如何整编大家的记录?如何能记住祖先?只要通过简单的记忆实验不难发现,对祖先的记忆其实很难传达下去。最普通的方式都是口述的传统,中国亲属五服制度,高祖以下的亲戚,没出服的,是有实际的社会来往的。口述之下,要不就是很远的,影响很大的,要不就是很近的,高祖以下的,在我们的记忆力限度内的。少数民族中如畲族的祖先传说和纳西族的父子连名是通过“祖先传说”来记忆祖先;瑶族“家先单”的传统大部分是“师公”(注:一种对男巫师的称呼)做仪式念诵时所写的;更为我们熟悉的牌位虽然保存祖先的记忆相对完整,但也很难保存超过三代;到了墓碑和文字的族谱,之所以族谱成为主要记忆的方式基础是文字传统的建立。

族谱——记忆的方式与记忆的事实

记忆方式的不同不仅是一个手段的不同,它直接涉及事实的不同,解决旁系祖先和更早祖先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广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清末民国流通的范本。《淮阴高氏宗谱》把祖先追溯到孔子时代。作为历史的“族谱”,而族谱不是历史。“国史、方志、家谱为中国史学三大支柱”这样的说法很有问题,因为中国历史典籍的“经史子集”四部和四库全书都不收录族谱,后来对于“新史学”来说,梁启超认为族谱是一个很珍贵的史料,是一个编撰人处理现实问题的文献,弗里德曼认为书写的族谱为宗族制定了“宪章”(charter),操弄过去是为了今天的结盟,族谱是历史与结构的统一,毫无疑问,在族谱有关宗族外的联系的资料中,我们是很有可能找到丰富的材料,来说明过去是如何被操弄,以合理化当下的结盟与利益的。

为什么要记忆祖先——祖先的记忆到家族的“宪章”

族谱的第一句话“家之有谱,尤国之有史”,国史也是为了证明王朝的合法性,也是“宪章”。如果把族谱当成“宪章”的话,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从编撰者出发,族谱要处理的是活着的人和自己的关系,“明世次,辨昭穆,序人伦,合宗族”:宗族的成员还是宗族的表达。《礼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祖”是分出来的一个人,“宗”是下来的每一个长子,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人是现在这个群体的首脑,所以只要追到祖就可以了。宗法制中“宗”是为了区分权力和从属,尊“祖”是为了表明“宗”的权力来源,但科举考试使得这一套贵族的宗法制在大约两千多前就无法实行,它只能维持在道德教化上,用祖先的语言来讲道德目的是“合族”即维持一个群体的认同。作为“宪章”的族谱作用是解决成员资格(个人与群体)的问题,是缔结联盟关系的手段,最重要的两个是解决土地和房产的使用权和科举考试的权力,也即社区中的社会权力。

记忆如何构建——族谱如何编撰

编撰族谱实际涉及高祖以下的祖先记忆(服内),用文字记录口述传统的先祖,成文记忆使之不易改变,可以一直延续,也同时使虚构变得牢固,一些现象是为了“合族”寻找共同祖先增加世代,从姓氏谱或他人族谱中拉入远代祖先,真正用族谱做“出生登记”其实很少。族谱使口传成为确定的,变得更加确切真实。后面编的族谱,会上溯到更远,原载祖先(历史名人),例如香山《容氏谱牒》,《谱系序》洪武二十六年;中山《大榄罗氏族谱》嘉庆五年序。民间修谱在宋代开始以后都是仿照欧阳修和苏洵的族谱编撰,我们看到连他们在修谱时候,记忆范围都无法超过高祖以上,基本是用传说来构建的,这样的方式也被广泛模仿。而族谱对研究者而言它的真实性在于当地人用之表达和当地的关系、国家的关系。不同的历史记忆有不同的目的,包括处理当下的义务、秩序,当我们把族谱放回到编谱人的历史现场,在这个时候历史记忆在文化上的意义是明确的。


提问概括:


家谱撰写中代表的政治意涵?

还是要回到历史现场,看家谱撰写对成员资格的意义,比如如明清时期取得科举考试资格需要户籍的确认,到民国时期更多是为了地域的联盟甚至跨地域域联盟,现在来说是一些联宗的目的也更多的是出于兴趣,有不同的意涵,不可以一概而论。


丽江木氏编撰族谱的目的?

这个问题没有研究,但可以推想确立土司的继承权来源问题会是很重要的原因。


区域史的研究如何与一个更大的传统相联合?

我们开始做区域研究时候是想找到一种共同东西的存在,到后来我们发现这个东西不存在,在不同的地域差别性很大,甚至没有一个“最大公约数”,但我们想理解个体始终是有意义的,一种原理性的东西还是可以找到的。


主编:何明

值班编辑:张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要编修家谱?
一个人的历史
广西黄氏家谱
百年前的胶东宋氏联宗族谱,记载烟青威三地宋姓历史
刘志伟丨家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
修谱续谱之我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