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现象研究

小组名称:问水(中文1502班)

宗旨:上善若水

口号:问水不水

研究对象: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现象

小组成员: 方欣怡,郭祉悦,江莉君,蒋秀娟,赖锦珂,李慧

前言

原始人眼中的大自然充满了神秘而奇特的力量,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祖先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之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便将其奉为本氏族的祖先,当作本氏族的标志或名号,这就是图腾崇拜。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现象,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故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从《山海经》中丰富的图腾文化出发,本小组对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现象展开了讨论,对蛇图腾、凤图腾和牛图腾做了重点研究,在报告中简要阐述了这些图腾的起源、文化背景及内在精神。

3月研究重点:蛇图腾

    主笔人:赖锦珂、李慧

  从古籍记载和调查资料来看,我国古今民族均存在以蛇为图腾的现象。《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轩辕国……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由此可知,轩辕国的图腾为蛇,其图腾祖先或图腾神形象为半人半蛇。《山海经·海外东经》记:“雨师妾国,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刘恕《通鉴外纪》载太皞部落以龙名官,又从太皞伏羲氏人首蛇身图像来看,太皞氏的部落图腾为龙蛇。从地域来看,东北古代民族也曾崇拜图腾,岭以东至海为农牧民和渔猎民,崇拜蛇、鸟等图腾。《说文》云:“蛮,南蛮,蛇种;闽,东南越,蛇种。”由此可见,蛇是蛮和闽的部落图腾,并且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越族是十分崇拜蛇的。

  那么为什么先民会将蛇作为图腾呢?蛇是上古人类打交道最多的一种爬行动物。上古时代北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气候温润、草木畅茂。据竺可桢先生研究,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殷墟文化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温润的气候给蛇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而蛇便成了先民的第一大危害。但蛇在给人类带来恐惧的同时,也提供了美味的食物。在《山海经》中记载有不少操蛇、珥蛇、戴蛇、食蛇、衔蛇的人与神,即反映了远古以捕蛇、食蛇为生的部落习俗。一方面毒蛇的侵袭,造成部落成员的大量死亡;而另一方面,蛇又作为重要的食品,解除了先民的饥困。

  这种原始信仰,在步入农牧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发生着变化,作为“生命之源”的蛇,化作积云、雷电、流水等,将生命注入大地,使大自然呈现出生生不息的力量。因而出现了伏羲的“雷电——蛇”图腾、黄帝的“云气——蛇”图腾、共工的“流水——蛇”图腾等,随而又进了一步使蛇幻化为与生命之源“雨水”绾结在一起的巨大生命体——龙。

 在蛇的氏族中,女娲最声名显赫,被视为象征女阴的蟠蛇图腾。《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楚辞·天问》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而具有蛇身的女娲是我国上古神话的创世女神和华夏族的始母神,可见与恶劣的自然灾害和生存条件的斗争下,上古先民将生殖崇拜作为希冀和精神寄托图像化。另同为人首蛇身的便是三皇之一的伏羲,其被当作象征雷电的“两头蛇”图腾。相传伏羲认为自身受胎是自己的母性始祖与蛇接触的结果,认蛇为自己的始祖,自称是蛇的后裔。此外,

上世纪出土的女娲伏羲交尾图表明蛇图腾崇拜是在生殖崇拜和性文化融合下形成的原始崇拜。图中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二人蛇尾相交呈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式,这似乎隐含着人类生存繁衍的奥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蛇图腾崇拜作为一种信仰文化也不例外地演化以符合文化需求和社会变迁。由“蛇”到“龙”的转变在各原始部落的相互渗透兼并下悄然发生。龙图腾显然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但其形成却是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龙”是一个由不同图腾糅合而成的象征系统,但其基调是蛇(蛇亦被称为“小龙”)。在部落兼并融合的过程中,最为强大的蛇图腾以自身为基础合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磨合交融,最终形成了蛇身、猪嘴、鱼鳞、鸟爪、鹿角……的综合图腾。从蛇到龙的这种变化是人类从实物信仰发展为抽象信仰的体现,也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变化的客观必然性。

4月研究重点:凤图腾

主笔人:江莉君、方欣怡

鸟类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很常见,并且带来了许多益处,如以时而鸣、有司晨之职的公鸡,作为物候时令标志的燕子等。由于鸟类的向阳性,鸟也被认为是太阳的使者,给人类带来光明。因而鸟图腾是中国原始社会先民的主要图腾之一。

中国的远古部落东夷族人,被称为“东方鸟夷羽民”(《大戴礼记·五帝徳》),“被服容止,皆像鸟也”(《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东部沿海地区海陆相接,气候温润,食物丰富,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地,鸟类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东夷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为鸟类的神化奠定了基础。《诗经·商颂》有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商代的始祖契,是其母亲简狄吞下鸟卵所生,因此,商王朝对鸟的崇祀更是十分盛行。

鸟纹是早期文化遗址中极为常见的纹样,超凡脱俗的鹤、绮丽华美的孔雀、恩爱忠贞的鸳鸯、恋家报春的燕子、吉祥报喜的喜鹊、优雅纯洁的白鹭……这些美的元素,最终综合在一起并升华,走向了一个新的集体——凤图腾。

关于凤图腾争议最多的问题即是——凤究竟是不是真有其物?笔者认为,先秦原始器物上所绘制的以及古籍上所记载的“凤鸟”是存在的,因为原始先民不是全凭想象捏造,而是有现实根据的。晋代王嘉在《拾遗记·周》中记载:“周成王四年,旃涂国献凤雏,载以瑶华之车。饰以五色之玉,至于京师,育与灵禽之苑。”此处说的“凤雏”可能是任何一种漂亮的鸟儿。而甲骨文中至少有二十五中“凤”字的表示方法,明显可以看出是形态各异的鸟类。这些记载都表明了,凤凰是存在在现实中的,问题的关键是不止有一种鸟被认为是凤凰。体型庞大双翼生风的鸵鸟是“凤”,作为太阳象征的乌鸦是“凤”,有着华美羽毛的孔雀是“凤”,翅膀阔大的猛禽鹰也是“凤”。凤凰是一种群体意象,每个人对外界的感知不同,所以每个人心目中的凤凰形象也不同,并且原始先民会在个人印象中给神鸟的形象添枝加叶。大约从秦汉以后,凤凰就被完全神化,不再具象了。

 


  

    凤凰作为神物,自然便有神性。所谓“见者安宁”,“有明王太平乃来”,“鸣于有道国,出则天下平”。古籍上更是多有“其政太平,凤凰集于苑林”之言,由此可见,凤凰作为鸟禽之长五色备举,有昭示祥瑞的神性。另据《淮南子》、《吕氏春秋》、《尚书》等史书所载,伏羲神农时“凤至于庭”;帝喾时“凤凰鼓翼而舞”;尧舜禹三代“凤至于门”,其中“尧即政七十载,凤凰止庭巢阿阁”;虞舜在位“凤凰翔天下”,且“百兽凤晨”;周室兴起后,“凤鸣岐山”,“凤至于泽”,“凤凰衔书游文王之都,故武王受凤书之纪”……凤凰庇护世人的传说也是数不胜数。银川也称“凤凰城”,相传古时有一只凤凰从南方飞来,使贺兰山和六盘山披上绿装,银川变成塞上江南。异族入侵时,凤凰更是化身城池保护银川百姓。凤凰之“秉德”,让人感念不已。

《山海经·南次三经》中对凤凰概括道,“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礼,腹文曰信”,将人间的五种德行和凤凰相联系起来,而据《水经注》记载的“百鸟朝凤”的故事,凤凰舍己救众鸟,表现出的也是一种舍己为人、惠及苍生的崇高精神。凤凰之德,就是古时人们理想中的帝王、贤人所应当拥有的德行:动静有节、品行高洁、克己奉公、勤政爱民。因此,古人喜欢将圣人、贤君比作凤凰,孔子就曾被比作凤凰,“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于凤”。 

“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凤凰习性之高洁,是一般凡鸟所不可比的。梧桐乃嘉瑞之树,惠润之材;竹是岁寒三友,刚柔并济、谦虚不狷;醴泉又是“应德效灵”,德茂政清、天下太平时才出涌。这三者正与凤凰的地位相匹,表现了凤凰追求超越的崇高品性。关于凤凰之崇高,宋玉曾阐发道,“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正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凤图腾不仅表现了古代先民们对凤凰集众鸟之所长的华美外形的喜爱与崇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更多的是对凤凰所具有的神性和品行的钦佩和神往,表达了对拥有崇高美德的人的渴求,亦或是对自身的期许。凤图腾既是对自然的崇拜,也是对高尚品质德性的崇拜。

“凤凰和龙一样,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就最早的意义来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龙的主要融合对象是爬行动物的哺乳动物,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如凤凰的主要融合对象是长翅膀的鸟禽,有“百鸟之王”之称。那么随着民族的融合与历史的发展,龙与凤又是变为了怎样一种关系呢?

在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类型中,龙和凤在一起的情形并不多见,牛河梁是龙凤文化的起源地;红山文化时期,凤与龙同址出现,墓主人身份高贵,由此可见龙凤崇拜已同步发展到一定高度,且已形成相互配合、携手共荣的格局;到了商代,“龙凤合体”,给人相互交融之感。春秋战国时期,龙凤配合、交融的情况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5月研究重点:牛图腾

主笔人:郭祉悦、蒋秀娟

     在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社会里,牛图腾是一个显赫的家族。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等都曾与牛有些瓜葛,据说他们都是人面,牛首,虎鼻。东汉《帝王世纪》有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神农氏族的牛头图腾是火的生命化,弯弯的牛角是火的生命寓体。“炎”与“火”,也证明着炎帝光明神的神格。蚩尤在传说中则是“头戴牛角”、“人身牛蹄”。蚩尤部落以代表好战的野牛为图腾。由于图腾忌讳,祭蚩尤神不用牛头。

上古作为牛图腾文化最大代表的炎帝与蚩尤,分别代表着牛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炎帝是农神,代表着牛文化的勤苦忍从;蚩尤是战神,代表着牛文化的拼搏奋斗。牛文化于中国人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文化标志,更是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支配着中国人的行为性格。文化总是深植于历史之中,而牛的文化意义,正是根植于中国农业社会与上古兼并史的背景之中的。

以农神为代表的牛文化主要产生于原始农牧生活的历史之中。牛是一种体大性柔、易于驯养的动物。“牧”字、“牢”字皆从“牛”。“牢”字从“山”从,“山”代表牛圈,表示牛关于圈中。 “牧”字从“牛”从“攵”,“攵”在古文字中像手执鞭形“牧”取执鞭驱牛之意,在甲骨文中即像执鞭驱牛之状。《说文》说“牧,养牛人也。”《玉篇》说“牧畜养也”这说明在畜牧时代,牧牛业可能是中国先民生活的支柱性产业。农牧社会中,牛起到了支柱性作用,不仅可以食用,可以服重,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于耕作。可以说正是有了对牛的驯养,才有了深远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以牛为标,化牛入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和民族个性。

牛身强力壮而吃苦耐劳,勤恳劳作,忍从持重,只要有维持生命延续的草料便满足,默默辛勤恳劳,却不居功自矜。以农业文明作背景的中国人从古时便对牛如此奉献勤苦的精神歌颂不已。人们辛勤的劳作,有着令世界惊叹的勤劳忍耐,只求靠自己的双手挣来朴实安稳的生活。正如有着在中国生活22年经历的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所写那样:“中国人有一种日以继夜、收我不倦的精神,懒汉和浪荡中国不大能看见,每个人看去总像在那里有点事做……他们没有一天真正的闲着,没有一天不是有许多事要做。这种勤垦勤植,在世界上怕很不容易找到一国对手。似乎他们除了整日的把一条老命拼着以外再也没有维持生命的方法了……”中华民族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忍从持重,这种性格使其在灾难中历久不衰,汉族文化也源远流长。《列子》中移山的愚公就是典型的中国人形象,安土重迁,勤恳踏实地活着。但过度则显得保守顽固,过于求安,缺少奋斗精神,“以不变应万变”,不思变通,势必导致历史停滞。如晚清顽固保守,屈服于列强的高压而走向没落。

  以战神蚩尤为代表的牛文化的产生,是以古代部落兼并战争为背景的。在氏族部落的融合过程中,战争是统一兼并的主要手段。《吕氏春秋·用民篇》中:“大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周初剩千八百国,而到春秋时,仅存一百四十八国了。据此推算,平均每年就有九百多个国家或部落灭亡。可见战争频繁。在那个原始的岁月,秉行着勇者生弱者亡的生存法则,只有用肉与血的碰撞斗争,奋力拼斗才能获得生命的延续。于是在如此背景下,人们崇拜战争中誓死拼搏的精神,而野牛的勇猛与拼斗精神正诠释这先民所望的生命的力量,成了崇拜的对象。展示野牛精神的蚩尤也被作为战神而供上祭坛。想要稳坐胜利宝座,便需要牛般视死如归的拼搏。而这种精神,也一直沿着中华血脉流淌着,义和团运动,人们不顾生死,用血肉之躯迎战外国坚船利炮,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敌军退步,感慨这是个无法被征服的民族;八年抗战,正因有太多赤裸胸膛直堵敌军枪口的殊死抗争,获得最后的胜利。而中国独特的另一战场——考场上,闪着此精神的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耳熟能详的故事现中国人身上的牛的拼搏斗争精神。

  以农牧经济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以战争冲突为历史推动方式,二者构成了中国先民的重要生活内容、这种历史背景,成就牛图腾的象征意义,也铸成了中国人的牛的精神性格。

【参考文献】

[1]何星亮《图腾与中华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何新《谈龙说凤》,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4]庞进《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

[5]秦芮《中国瑞兽祥禽》,黄山书社,2013年版

[6]中国知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龙飞凤舞话村名——村名与图腾崇拜、自然宗教
4、舜帝对凤凰的崇拜
周易中的“龙”图腾
生肖起源与图腾演化_中华生肖文化网 http://www.chinazodiac.com.cn/ZodiacCulture/2010/0628/249.html
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图腾视角下的二里头时期夏商文化转换
良渚文化:虞代的考古学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