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考研专属复习、瞎掰干货平台
教育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
中外教育史
研究方法论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教育目的及其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第 05 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这一章了解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949 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掌握教育目的及其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原则和行动指南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二者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要求的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教育学家
主要观点 ▼
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
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
这种趋向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善的或向善的
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有保障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国家,才是正义的国家
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柏拉图、洛克、孔德、凯兴斯坦纳、涂尔干、法西斯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等
主要观点 ▼
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
相对于个体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是构 成这一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或要素
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 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单纯的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目的。
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代表人物
杜威
主要观点 ▼
教育目的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 外的目的。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或者说“活动里面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 教育活动的目的
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
要求教育家反对一般的和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它是和一切的特殊联系割裂开来的,以至于教与学的过程仅成为达到预定目的的手段
学校应该寻求具体的目的,以代替狭隘的、说教的、消极的一般目的
教育准备生活说
代表人物
斯宾塞
主要观点 ▼
教育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
未来生活可分为五类:直接保全自己的生活、间接保全自己的生活、准备做父母的生活、准备做公民的生活、文化生活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教育适应生活说
代表人物
杜威
主要观点 ▼
教育是现在生活过程,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 活的一种形式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在物质 生产过程中各自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还应该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志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完全实现,因此要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直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目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依据
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与确定教育目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人的依据
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一方面,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或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   ●   ●
1949 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1949 年,《共同纲领》第五章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 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 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 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1957 年 2 月 27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问题》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 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 年的教育方针
195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而系统 地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1978 年宪法中提出的教育方针
1978 年《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十三条指出:“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 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 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 年《决议》的教育方针
1981 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三十五章第六条指出:“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 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规定的教育方针
1981 年五届人大政府报告指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2  年《宪法》规定的教育方针
1982 年《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四十六条指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 年《改革体制决定》规定的教育方针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第一章指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 90 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 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 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 年《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
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 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 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
1995《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
1995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
1999 年《决定》规定的教育方针
1999 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一章第一 条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 年《决定》规定的教育方针
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第一章第一条指出:“高举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10 年《规划纲要》规定的教育方针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第一部分第一 章第一条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 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 ”
●   ●   ●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使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内涵
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 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
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 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 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替代
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着重强调某一方面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的定义
培养目标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 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学习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联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 校制定培养目标的基础;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才能得到具体的实施
区别: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学习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学习者个 体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而培养目标只是针对某级某类学校中的学习者而言
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1992 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第一章 中明确规定了中小的培养目标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德育方面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 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 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辩是非的能力
智育方面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 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方面: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 美育方面: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劳动教育方面: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初中阶段的目标
德育方面
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 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 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辩是非和自我教育能力
智育方面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体育方面
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美育方面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劳动教育
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2001 年通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的培养目标:
德育方面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智育方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体育方面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美育方面: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鸟哥有话—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你们爱得深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发展轨迹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同步练习及答案四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思维导图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