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座回顾】吉琨璋:释读地书追寻古国 ——山西考古的故事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在这里交流,希望我的讲座给大家带来欢乐和知识。


此次讲座配合山西博物院最新临展“考古的故事——山西十二五考古成果展”而推出。展览由山西博物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既展示了考古所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成果,也为博物院的展览增添了新的活力,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考古是我的职业。考古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发现、发掘古代人类的遗迹和文化现象,由物到人,由人到社会,进而解读社会背景。考古材料只是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是人的故事,是社会的故事。今天的讲座正是试图对“考古的故事——山西十二五考古成果展”中的一部分考古材料进行解读。下面咱们一起走进古代社会。


本次讲座分为四个部分:命以唐诰,封于夏墟;启以夏正,疆以戎索;卿族势力,肇分晋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四部分较为散乱,但都是从考古材料出发,现在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一、命以唐诰封于夏墟


“命以唐诰封于夏墟”出自《左传》,是唐叔虞始封时周王室给他的“红头文件”。讲山西的考古,绕不开晋国。



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字体的“晋”字



鸟尊,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晋侯燮父墓出土。铭文中“晋”字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所见的最早的“晋”字。


这是一件传世文物,推测是从山西盗卖出去的。铭文记载了改唐为晋的史实,其中也出现了“晋”字,可能年代也比较早,但很可惜不是出土的。





在今天的山西南部曲沃县西北15华里与翼城交界的地方有个小镇——曲村,曲村西大门的门楼正面是“晋都故地”,由李伯谦题,背面是“三晋之源”,由孟昭才题。小小曲村竟有如此大的气魄!这得从这里的考古发现说起。


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天马—曲村遗址,它曾是西周时晋国的都城所在地,前后持续了300多年。认定其为都城的过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两三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


  • 1962年最初发现

  • 1963年第一次调查与试掘

  • 1979年的调查与试掘

  • 八十年代的发掘

  •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的盗墓

  • 1992年,晋侯墓地石破惊天的发现

  • 连续两次被评为当年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

  • 中国二十世纪百项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 晋侯墓地发掘之后对遗址性质的认定

  • 羊舌晋侯墓地的发现与大遗址概念的提出



1、天马—曲村遗址


  • 遗址位于曲沃县东北,和翼城县接壤东西3800米、南北2800米,面积约11平方公里;

  • 重要遗迹有邦墓区和晋侯墓区;

  • 文化内涵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和周秦汉等时期文化,其中,以周代的晋文化最为丰富。晋文化遗存分布范围之大仅次于周都丰镐遗址;

  • 墓葬:公墓区的国君墓地(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邦墓区的贵族墓地、平民墓地;

  • 建筑构件:板瓦、筒瓦、瓦当。是当时高等级的建筑才能用的构件;

  • 陶范:陶范用来铸造青铜礼器的,可能存在的铸铜作坊。铸造青铜器是国家行为;

  • 很可惜在这里一直没有发现城址:大国无城?


从80年代开始,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整个天马—曲村遗址进行了7次大规模发掘。当时认为这里有可能是晋国的都城,但缺少有力的证据,其中之一就是晋国国君的墓葬。


2、晋侯墓地


  • 1992年春开始发掘,到2000年底清理完晋侯和夫人墓葬。

  • 墓地东西150米、南北130米。

  • 发现和清理9组19座晋侯和夫人墓葬、1组2座晋叔夫妇墓葬、18座陪葬墓、数十座祭祀坑。发现10座车马坑,清理2座。

  • 时代:西周早中之际到春秋初年。




第1组是晋燮父的墓葬,第9组很可能是两周时期比较有名的晋文侯墓葬(晋文侯曾辅佐周平王东迁)。9组墓葬是晋国西周时期的九个国君,与司马迁所记载的国君排序是一致的。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与玉器。青铜器的铭文中共出现了六代国君的名字。


晋侯稣鼎。晋侯酥,即晋献侯,他的墓葬成为推定整个晋侯墓地国君排序的基点。



晋侯酥钟。其中14件曾被盗流失境外,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最小的两件为考古发掘出土,目前在山西博物院。这组编钟上的铭文是刻凿上去的,共355字,记述了晋侯酥跟随周厉王于33年在东方的一次战役经过。2002年,16件青铜器曾在上海博物馆同台展出。


晋侯佩玉


自左至右分别为:玉鹰、玉人、玉鸟


左列:自上而下为玉罍、玉马、玉羊

右列:自上而下为玉鼓、玉蟑螂、玉鹿


1号车马坑发掘场景。晋侯墓地的车马坑的发掘也是一项壮举,这项工作从90年代初持续到2007年,共发掘出48辆车,其规模与面积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也是全世界最大的。



出土的车马坑中囊括了很多车的类型,比如装甲车,在车厢的一周悬挂有青铜的甲片。



这种装甲车在河南淮阳马鞍冢也有出土过,但时代为战国时期,比西周的晚好几百年,车型也没有多大变化。



车马坑里还出土有很多礼仪车。整个车马坑全部是真车真马,比秦始皇兵马俑早了六百年,尽管规模没有兵马俑大。目前,车马坑在晋国博物馆展出。


晋国博物馆是依托天马—曲村遗址原址上兴建的一座遗址类专题博物馆。


3、叔虞封唐与燮父改晋


  • 晋侯墓地最早的晋侯是燮父,燮父找到了,燮父所建立的晋找着了。

  • 燮父墓里出土了一件带铭文方鼎——叔虞方鼎

  • 叔虞是谁?

  • 燮父改唐为晋!

  • 唐在哪里?



燮父墓出土的叔虞鼎



叔虞鼎铭文


4、叔虞封唐的正史与故事


  • 一个伟人的梦与两个孩子的游戏

  • 周武王做了一个梦

  • 桐叶封弟


《左传·昭公元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其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


《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左传·定公四年》:“……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阕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史记·晋世家》:“河汾之东,方百里


《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孔传:'唐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异禾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异亩同颖,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


5、周代社会的形成——周代大分封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 周初大分封,受封者分三类:其一、周王室子弟,“文之昭也,武之穆也”;其二、功臣;其三、先贤后裔。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邓、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 西周时期就进行了数次分封,首批分封的有鲁、燕等国,晋国是成王时期所封。平王东迁前后,又陆续封了些国家如郑、秦等。两周时期封国达七十余个。

  • 西周晚期封国形势:“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隨、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据《国语·郑语》


6、唐、晋在哪里——两千多年的历史悬案!


  • 司马迁的寥寥几笔

  • 汉儒的误区

  • 顾炎武的质疑

  • 张敞的情怀

  • 邹衡的伟大

  • 李伯谦的执着

  • 三、四代考古学人半个多世纪的汗水!


“曲村——天马遗址”是晋国都城所在地,但不是唐,那么唐在哪里呢?


7、唐都遗址应该具备的条件


  • 从邹衡到孙庆伟给出了答案。

  • 符合三个条件:遗址有一定规模;遗址有重要的遗迹(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城址等遗迹);遗址内涵包含夏、商、周的遗存;

  • 可能的区域:临汾盆地东南缘。


8、晚商时期晋南的政治格局


  • 吕梁山的商文化

  • 太行山的商文化

  • 灵石旌介

  • 浮山桥北商代墓葬

  • 尧都区庞杜商代墓地



二、启以夏正疆以戎索


1、绛县横水西周墓地


  • 获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此项工作获国家文物局评定的2004——2005年度田野一等奖;

  • 位置:墓地位于横水镇北约1公里的岭上,北依紫金山(又名绛山),南面涑水河,涑水河往南不远即是中条山脉,墓地北高南低呈缓坡状;

  • 发掘面积35000余平方米,发掘墓葬1293座,其中西周墓葬1265座;

  • 1265座西周墓葬中除了3座为甲字形墓葬外,其余均为土圹竖穴墓,墓葬方向为东西向(仅M2168为北向),头向西的墓葬占绝大部分。 有腰坑、殉人;

  • 墓地出土各类文物共14218件(组套),其中有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石器、海贝、蛤蜊、蚌饰、骨器、漆器等。青铜器铭文显示是倗伯家族的墓地。史料并无文字记载。



M1外棺棺束



M1随葬青铜礼器



M2随葬青铜礼器



M1棺内玉器



M2棺内玉器



M1出土玉器



横水墓地其它墓葬



其它墓葬出土的铜礼器


2、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


  • 有腰坑,无殉人;

  • 2007年9月开始发掘至今;

  • 墓地位于县城东大河口村北两河交汇的三角高台地上,北倚二峰山,南临浍河支流;

  • 目前探明墓地至少埋葬逾二千多座西周墓葬;

  • M1为竖穴土圹墓,东西向,口小底大,墓口长4.25、宽3.22、深9.75米,一棺一椁;出土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原始瓷、陶器等。铜圆鼎22件、铜方鼎2件、圆簋7、方座簋2、鬲7、甗1、盘1、卣1、尊4、钟和铙9;

  • 该墓有大量壁龛;

  • 该墓出土木俑2个,是中原地区西周墓葬内首次发现。



大河口墓地位于翼城县县城东约6公里处,浍河三角洲高台地之上,三面环山,西面较为开阔。墓地北高南低。



流行腰坑和殉狗。未发现殉人。仰身直肢葬式为主,有屈肢葬,无俯身葬。大中型墓葬分布较散。墓地墓葬南早北晚。墓葬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初年。



墓葬发掘(M1)



M1出土铜卣。这件青铜卣内,放置着一套七件酒器,分别是斗一件、单耳罐一件、大小不同的觯五件。青铜卣的盖内面和器底内面都铸有一篇铭文,内容是“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证明霸国与燕国通婚。



墓葬发掘(M1017)



M1017出土铜鼎共13件



尚盂(上图左),器内大篇的铭文完整的记载了周天子派遣使节慰问霸伯的一整套礼节。周代社会是个礼制社会,人们的言语、举止都要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不能越礼、也不能失礼。


墓葬发掘(M1017)



M1017出土鸟形盉及器盖内铭文




玉器串饰


通过青铜器上的铭文显示:这是霸伯的墓地。从霸国与倗国的青铜器铭文发现:当时其与很多国家都有联姻关系。他们与晋国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直是考古学家所思考的。


  3、绛县雎村墓地


  • 绛县雎村墓地位于绛县卫庄镇雎村北塬地上。

  • 2011年6月,绛县雎村墓地遭到盗掘,2013年5月,墓地再次被盗。

  • 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对墓地进行全面考古调查和勘探。勘探面积7万平方米。墓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 勘探出遗迹现象420余处,其中灰坑20余座,车马坑3座,墓葬380座。

  • 清理墓葬90余座,出土文物600余件。

  • 墓地特征明显:墓葬均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有腰坑、殉人;墓主人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其次为俯身直肢。

  • 从现有的材料看,该处墓地人群单纯,应是与天马—曲村相区别的,属于以横水、大河口墓地为代表的文化。其与绛县横水墓地相距仅15公里,且在墓葬特征方面,如墓葬形制、头向、葬式、随葬品及墓葬附近的柱洞、斜洞、腰坑、殉人等方面共性明显。而其与无俯身葬、无殉人等现象的大河口墓地则略显不同。

  • 可能与文献中的翟柤有关系。


4、曲村、横水、大河口、雎村墓地特点对比


  • 曲村晋国墓地比较复杂,以姬姓的周文化为主,墓向为南北向,葬式为仰身直肢,随葬与关中周文化相同的青铜礼器。也有东西向墓葬,以及当地文化因素。

  • 横水、雎村墓地文化特征,墓葬均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主人以头向西为主,极个别头向东、向北,有腰坑、殉人;墓主人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其次为俯身直肢。有些墓的四角发现有斜洞。

  • 大河口墓地特征,墓葬形制、头向、葬式、随葬品及墓葬附近的柱洞、斜洞、腰坑、殉人等方面与横水、雎村墓地共性明显,但无俯身葬、无殉人现象。


5、晋国与倗、霸等小国关系的推测


我们认为这两个墓地所在位置应该就在晋的疆域之内,它们是受晋国管理的小国或部族,为晋之附庸,晋国的统治者对他们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晋为区域内盟主,他们接受晋监管,但有相对的独立空间和自由。


在礼制方面,使用和晋国国君相同的礼制;可以保持自己传统的风俗;可以有一定的外交权利诸如和周王室大臣、诸侯国联姻,领地有相对的独立性,晋国不予干涉;他们的首脑甚至可以在晋国担任高级职务,分享一定的权利,如《左传·隐公元年》中提到的“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其中的九宗五正可能就是这样的角色。



三、卿族势力肇分晋国


1、陶寺北墓地


墓地东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目前探明墓葬1283座,车马坑4座,最大的一座车马坑长24.5米,宽5.6米。墓葬多为南北向,东西向不足50座,统一规划,大型墓葬沿西北—东南主线排列,中小型墓葬散布在大墓周围,从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约500年。



M7


  • 2014年

  • 南北向

  • 墓口略小于墓底,口长度3—4米,宽2—3米,深7.50—9.551椁2棺。

  • 随葬品:

  • 青铜礼器:鼎3、簋4、壶2、盘1、匜1,

  • 棺椁间北部玉戈1,东西散落大量铜鱼、蚌币、陶珠,10件片状铜饰,东、西侧各5件,位置基本相对,片薄易碎,不辨形状,可能是棺饰。

  • 玉器大部分在棺内墓主人身上或左近,头部有头饰,颈胸有串饰,腰下有玉钺、玉璧等,殓葬类玉器有口琀玉蝉、缀玉覆面,覆面上的缀玉是用玉璜、玉玦拼凑而成,脚部有玉兔、玉蚕等踏玉,盆骨处有玉管,盆骨两侧有玉鱼、玉蝉、玉璜等

  • 时代:春秋早期




M7出土青铜器



M1


  • 2015年

  • 时代:春秋晚期

  • 方向18°

  • 墓口长6.3,宽5.2,墓底长5.8,宽4.7,深11米。

  • 1棺1椁,青膏泥,鹅卵石积石二层台。

  • 随葬品:鼎7(1+2+3)、方壶2、敦2、甗1、簠1、鬲1、鉴2、舟2、盘1、匜1、编钟9,石磬10、石圭1组



M1椁室内



M1出土青铜礼器



M1出土编钟、编磬



那么这些考古资料会带来什么信息呢?墓地性质?墓主人身份?


  • 族坟墓制度,邦墓乎?整个墓地情况

在周代,墓葬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邦墓,一般的贵族。一种是公墓,比如曲村——天马遗址。陶寺北墓地应该是邦墓区。


  • 墓葬形制与规模透露出的信息

推测出墓主的身份,比如晋国国君的墓葬是有墓道的,主室是竖穴土圹墓,甚至有的有两个墓道,这是一种规制,是一种资格。只有国君与夫人才有资格享用。


  • 青铜礼器——用鼎数量透露出的信息

周代贵族们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一般说来,9鼎8簋是天子使用的,7鼎6簋是诸侯使用的,5鼎4簋是大夫使用的,3鼎2簋是士在一定场合下使用的,1鼎为“士”这一级别的贵族使用。这个规制从西周中期形成,一直延续至春秋晚期。这种规制在进行礼祭活动时使用,墓葬中使用是为了显示如生前一样的社会地位。


《仪礼·士丧礼》记载的鼎中所盛放的肉分别为:

九鼎  牛、羊、豕、鱼、腊、肠胃、膚、鲜鱼、鲜腊

七鼎  牛、羊、豕、鱼、腊、肠胃、膚

五鼎  羊、豕、鱼、腊、膚

三鼎  豚、鱼、腊

一鼎  豚。 


所以,考古发掘时对鼎内的食物进行分析,也是认识其身份的一种途径。在西周时期,晋国的国君只有五鼎的资格,说明晋国在诸侯国里的地位不是特别高,那么晋侯的夫人使用几鼎呢?按照礼制,夫人是要减一等级的,那应该使用三鼎。在晋国周边发现的大夫墓顶多使用三鼎,不能超过晋国夫人。西周中期以后的晋国,国君使用5鼎,国君夫人使用3鼎,卿大夫使用3鼎。我们在前面看到陶寺北墓地7号墓使用3鼎,在春秋早期是很高级别的。而山西太原的赵卿墓,主鼎为7鼎,说明到了晋国晚期,由于晋国的扩张,卿族势力扩大,出现的一种僭越的行为。


  • 编钟带来的信息

墓葬中发现编钟。关于编钟的使用,有一个小故事。在晋悼公时,魏绛帮助晋悼公和戎,稳定后方,利于晋国称霸。晋悼公赏赐他编钟,这可能也是大夫使用编钟的开始。近些年,在晋国很多卿大夫的墓中发现了编钟。通过这些分析:整个陶寺墓地是一个卿族墓地,它的全盛时期可能早一些,可能在春秋早期,并且这个墓地墓是南北向的,不是东西向的(赵卿墓是东西向的,赵姓的墓葬都是东西向的,南北向的墓葬可能是与晋国的国君是同脉的),有可能是姬姓的卿大夫,并且这个家族是逐渐走向衰落的。


魏绛和戎受赐女乐

《左传·襄公十一年》(前562年)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軘车淳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鎛磬,女乐二八。晋侯以女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约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乐,礼也。


2、晋国霸业与晋国卿族势力的壮大


西周时期的晋国是个小国,但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曾经称霸100余年,晋国的大规模扩张是从晋献公开始的。


  • 献公拓疆

献公时,先后灭掉了霍、虢、虞、冀、黎、郇、董、韩、芮、魏、耿、贾、杨、沈、姒、蓐、黄、东山皋落和新发现倗国等20多个国家。公元前651年献公死时,今山西省境内有临汾、运城两地区;南疆到今黄河以南的秦岭山脉,东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的渑池一带,西达今陕西华县、大荔、澄城一隅都已经纳入晋国的疆域范围内,即“晋疆,西有河西,与秦接壤,北边翟”(《史记·晋世家》)。 

  • 文公称霸

  • 灵公、成公、景公初期时期霸业的衰落

  • 厉公、悼公时期霸业的高峰


有关晋国的典故、成语: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唇亡齿寒

  •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表里山河

  • 退避三舍

  • 竭泽而渔

  • 宾至如归

  • 马首是瞻

  • 鞭长莫及

  • 困兽犹斗

  • 楚才晋用

  • 数典忘祖

  • 病入膏盲


春秋时期几次大的战役:

  • 韩之战(秦、晋),前645年

  • 城濮之战(晋、楚两大集团),前632年

  • 崤之战(秦、晋),前627年

  • 邲之战(晋、楚两大集团),前597年

  • 鞌之战(晋国集团、齐国),前589年

  • 麻隧之战(晋国集团、秦国),前578年

  • 鄢陵之战(晋、楚两大集团),前575年

  • 铁之战(晋国),前493年


晋国历史上几大家族:

  • 魏(毕万)

  • 范(士蒍)

  • 荀——中行、智

  • 羊舌、杨


晋国的军制与卿族制度的形成:

  • 前678年,晋武公38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诸侯”

  • 前661年,晋献公16年,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

  • 前635年,晋文公为二军,分左师、右师。

  • 前633年,晋文公4年,蒐于被庐,作三军,中军、上军、下军

  • 前632年,作三行,中行、上行、下行。

  • 前629年,晋文公8年,蒐于青原,作五军。中军、上军、下军、新上军、新下军。

  • 前621年,晋襄公7年,蒐于夷,后改蒐于董,舍二军,为三军。

  • 前588年,晋景公12年,作六军,中军、上军、下军、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

  • 前578年,晋厉公3年,作四军。中军、上军、下军、新军。

  • 前560年,晋悼公14年,蒐于绵上,新军乏帅,使从下军。

  • 前559年,舍新军,礼也,回归三军。


春秋各时期执政卿:

  • 前633年  郤穀

  • 前632年  先轸

  • 前627年  先且居

  • 前621年  赵盾

  • 前601年  郤缺

  • 前597年  荀林父

  • 前593年  士会

  • 前592年  郤克

  • 前587年  栾书

  • 前573年  韩厥

  • 前566年  智(荀)罃

  • 前560年  荀偃

  • 前554年  范宣子

  • 前548年  赵武

  • 前541年  韩起

  • 前514年  魏舒

  • 前509年  范鞅

  • 前500年  赵鞅(赵简子)

  • 智瑶



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1、从侯马新月小区祭祀遗址说起


  • 2014年9月—2015年7月发掘;

  • 小区位于侯马市禠祁村西1.5公里,北距台神古城2公里;

  • 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宽约800米,从东到西由夯土建筑、墓地、祭祀遗址组成,自1996年8月至2012年8月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八次大规模发掘,清理古墓2000余座,祭祀坑3000余座,陶窑、夯土墙基和铸铜遗址。祭祀坑规模很大。



采用布方规划、大片揭露的形式,控制地层,科学、最大量的采集信息。发掘区域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祭祀坑。



左上:较浅的祭祀坑可以直接趴下清理。

右上:下雪了,工作不能停下来,搭起塑料薄膜大棚继续工作。

左下:大棚外面数九寒天,大棚内工作继续。

右下:较深的祭祀坑清理难度加大,需要在旁边挖竖井并配有脚窝以便上下,竖井深度与祭祀坑相同。



祭祀坑内牺牲有牛、马、羊等



祭祀坑内出土玉器


2、周礼中的吉礼


周代社会是个礼制社会,礼制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每个礼都有很复杂的内容,咱们先谈谈吉礼。吉礼,主要是祭祀,包括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川林泽、四方百物等。而且,祭祀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方式。吉礼的主要内容有: 


  • 天神,分为:第一等,昊天上帝,或称皇天大帝。只有诸侯可以祭天,祭天是国家最重大的典礼。第二等,日月星辰,五纬(金木水火土),十二辰、二十八宿,用实柴之祀。第三等,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 地祇,分为:第一等,社稷、五祀、五岳,用血祭祭祀。第二等,山林、川泽,用豸里沈之祭,祭山林叫“豸里”,祭川泽叫“沈”,豸里即埋字,将牺牲、玉帛埋入土中,沈通沉,将牺牲、玉帛沉入川泽。第三等,四方百物,用疈(pi,四声)辜之祭。疈是剖祭牲之胸,辜是将剖过的牲体进一步分解。

  • 人鬼,主要是对祖先的祭祀。

  • 祭必于庙,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些祭祀有实实在在的祭祀内容,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示出来。


3、侯马新田遗址发现的祭祀遗址


迁都新田

《左传·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揖而入。献子从。公立于寝庭,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沈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泽、林、盬,国之宝也。国饶,则民矫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公说,从之。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


  • 侯马新田遗址位于汾浍之交的三角地带。1952年发现,1956年开始发掘至今;

  • 时代: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4世纪初;

  • 城址:在半径不足十公里的范围内发现大小不等的8座东周城址,其中,平望、牛村、台神三座城址为宫城,呈品字形分布;

  • 作坊遗址:由铸铜、制陶、制骨和制圭作坊;

  • 祭祀遗址:共发现11出祭祀遗迹,其中有的规模非常大;

  • 墓葬:发现周代墓地6处,大小墓葬近3000座,发掘其中2500座。



祭祀遗址分布图



侯马西高祭祀遗址出土玉器


4、侯马盟书


《礼记·曲礼下》:“约信曰誓,莅牲曰盟”。1965年11月到翌年5月,侯马浍河北岸台地发现了盟誓遗址,出土石质、玉质盟书5千多件。东西长70余米,南北宽50余米,发现坑400余个,发掘了326个,内容分为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噬类、其它类。


那么为什么会有侯马盟书呢?春秋时期,各诸侯、卿大夫为了寻求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 “盟誓”活动频繁。


《春秋》、《左传》记载的盟会

  • 《春秋》一书记录春秋242年历史,其中记录盟誓达105次;

  • 《左传》(由东周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左传所记之结束公元前468年)所记春秋全期的302年,记录的盟誓有160余次;

  • 自公元前632年践土会盟到公元前505年和召陵之会、臯鼬之盟的127年间,由晋国主持的八国以上的诸侯国会盟17次;

  • 《左传》共记录了国内盟誓53次。


春秋时期结盟的具体程序和步骤:

  • 首先,约期、约地点。将会盟的日期和场所通告相关的各国。通常选择在山川陵丘地带;

  • 然后,在会所张大幕、筑土坛,在高坛上立木柱,以示参盟者站立的位置;

  • 与参盟者商讨、合议载书内容,并由专职之史、祝、巫觋起草载文;

  • 掘坎、杀牲;

  • 仪式时,盟誓是主宰方割下牲牛的耳朵,放入盘中,歃血,宣读盟辞,参盟者依次歃血、读盟书;

  • 盟书入坎,牺牲也随入,填土;

  • 副本藏于盟府或参盟者带回。


盟誓地点的选择:

  • 诸侯国内盟誓的话,盟地一般选择在社、祖庙、道路以及私家宅邸和国中的公共场所;

  • l诸侯国间的盟誓大多选择在各国边境的丘陵或水岸泽地,选择桃丘、谷秋、葵丘、清丘、召陵、曲池、鸡泽、澶渊、黄池,人迹罕至,神易降临,人神沟通。这就是侯马盟书出土于浍河边的原因。


盟书誓言格式:

  • 第一部分,序章。陈述本盟誓举行是时间、参盟人、事情之原委,常以纪年、月日或者“圭命”“圭命之言”等作为首词,接着引出宣誓人的名字。

  • 第二部分,盟约内容。是盟书的中心部分,通常以“凡┄”“凡我同盟┄”“凡我同盟之人┄”惯用语领先,随后导入契约内容。

  • 第三部分,假定语式的“自我诅咒”,常有“有渝此盟,明神殛之┄”“有如┄”引出呼唤的神灵,请求神灵监察宣誓人今后的行为。一旦发现违背誓言,降临灾难以示惩罚。



侯马盟书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地之灵 华贵雍容——晋国玉器艺术与赏析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20个项目入围终评
渊源与等级:两周时期的鸟尊到底蕴含了什么文化意义?
西曲沃县羊舌墓地发掘
曲沃羊舌晋候墓地发掘记【羊舌氏网新闻】
11. 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