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吃货的最高“段位”——吃出一部《食经》
民以食为天。


中国美食,举世公认,烹调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勤劳智慧的结晶,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老夫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曰过:食,色,性也!
爱美食和美色,是人的本性啊)。

我们都知道宋朝的大文豪苏轼是一位大吃货,他的人生就是吃吃吃和写写写!光他描述饮食烹饪的诗文就近百篇,给我们留下了带有明显东坡标志的诸多名菜: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玉掺、东坡芽脍、东坡豆腐、东坡墨鲤、东坡酥……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也是一名标准的吃货。但袁枚只能说是一名美食家,而不能说是烹饪家,因为他本人并不会厨艺,但他将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编辑出版了一本书——《随园食单》,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堪称提升吃货自我修养的百科全书

就以茶叶蛋这样的平民化食物为例,按《随园食单》书中烹调指南,需“两枝线香”,约4小时。后人依此法尝试,果然煮4个小时左右的茶叶蛋,能恰到好处地腌入滋味


相比以上两位吃货,唐朝的段文昌一点都不逊色!
段文昌何许人也,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但唐朝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跟他有关。

唐朝在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后,皇帝让韩愈撰文记载此事,并将其文刻在碑上宣告天下,这就是《平淮西碑》,又名《韩碑》。但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派人将碑推倒,并将上面的刻字磨平,又派人重新撰文并重新刻字。
李商隐就此事,专门模仿韩愈的笔法,写了篇七言古诗——《韩碑》,让天下人知,这首诗还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这块碑之所以非常有名,其一碑文是出于名家之手(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撰文),其二是一碑二文,天下少有。所谓一碑二文的另一位作者,即是本文要说的主人公——时任翰林大学士的段文昌

我们知道,苏轼一直非常推崇韩愈。苏轼在评价《平淮西碑》的诗中将这一碑二文的作者进行了对比,说“不知世有段文昌”。

《沿流馆中得二绝句》
【宋】苏轼
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
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实际上,段文昌这个人,还是值得一说的。
他不仅培养了晚唐著名大诗人温庭筠、段成式,他自己还专门写了一部关于“吃”的书——《食经》,共50卷。

段文昌是一位很讲究吃的宰相,堪称“段位”最高的吃货。他好吃到什么程度呢?段文昌把自己府上的厨房叫“炼珍堂”,离京出差的时候,都要带着后厨原班人马和全套家伙什,还把这临时厨房叫 “行珍馆”

段家里有个私人女厨师,很会做饭,她本来厨艺就很高,在段家更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她的美食天赋,加上段文昌的调教,更加如虎添翼,厨艺更是无人能比。

她不仅为段文昌父子两代人做好吃的,而是通过段家这个平台,硬生生将自己修炼成了“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她的名字叫:膳祖


“膳祖”一听即知不是真名字,她原先的名字叫嫣红。之所以后来叫膳祖,这里面有一段小故事:

段文昌有个儿子,每天只知道吃、不喜欢做。段文昌为了将他的厨艺传承下去,只好在他的家厨中物色一位。

一位在段家帮厨的名叫嫣红的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位姑娘聪明好学,在厨艺方面也有一些天赋,每一道菜在她的手上都做得相当精致,慢慢地在众多厨师中崭露头角。段文昌也有意地培养、锻炼她,悉数将他的经验传授给了这位姑娘。在充分吸收了段文昌厨艺技巧的同时,她又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很多新颖的菜肴。

段文昌这位段宰相不仅心细,研究美食,还很爱表现。他当过唐朝的宰相,位高权重,能经常出入皇宫,接触皇帝。他觉得自家菜肴已经是无与伦比,好的东西就要拿出来分享,于是便命嫣红给皇帝烹饪一桌美味佳肴,皇帝品尝后,连夸厨艺了得:“此人的手艺可谓是膳食之祖!”。听到此言,段文昌马上跟皇帝建议将嫣红的名字改为膳祖,并例数改名字的好处,大体是夸赞皇帝有爱惜人才之意。

皇帝听了,当然高兴,当下赐予嫣红“膳祖”之名。这就是现今我们常常提到的“膳祖”名号的来历!

我们不清楚他的宰相之位是不是靠美食行贿皇帝得来的。

段文昌与膳祖二人珠联璧合、相互成就:膳祖在段家这个大平台,正好能发挥她的美食天赋,而段文昌则根据膳祖的创造及其一生所吃,编写了一部50卷本有关吃的书——《食经》,要知道他的诗文集统共才只有30卷,可见,在段文昌的心目中,相对于写诗作文,吃才是最重要的!

膳祖,作为中国第一代女厨师,为中国烹饪行业有女性厨师的出现开了先河。膳祖在段家主持厨房40余载,为段氏二代厨房贡献了一生,更为段文昌的《食经》和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顺带说一下段文昌的这位公子——段成式

段成式的母亲是宰相武元衡的女儿,他爹是宰相,他姥爷是宰相,可谓是生在钟鸣鼎食之家。

这位公子哥非常喜欢读书,但并不是死读那种圣贤书的那种读书,他对考取功名不感兴趣,他是本着无书不读、无书不晓的态度,加上其曾跟随其父辗转各地,曾在秘书省任校书郎等工作的职务之便,段成式能够接触到全国各地的人文风情、秘阁图书,再加上他博闻强记、精研苦学,编写了一本面目极为庞杂的志怪一类的“百科全书”——《酉阳杂俎》


这本书包罗万象,我们现在熟知的一些故事,如: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传到武则天手中:“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惊呼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王勃写文章蒙在被里打腹稿等故事最早也是来自于这本书。

后世的《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书均受这本书的极大影响。

书中关于丧葬习俗那些玩意儿,简直就是后代盗墓小说的祖师爷。现代的《鬼吹灯》《盗墓笔记》等书中的诸多情节,都是直接参(chao)考(xi)了这本书。

顺便说一句,段成式应该是最早提出读书滋味说的人:无若诗书之味大羹,史为折,子为醺磕也。炙羞警,岂容下答乎?

北宋目录学家、藏书家李淑将段成式总结的读书滋味又复述了一遍,他在《邯郸书目》中说“诗书,味之太羹(gēng),史为折俎(zǔ),子为醯(xī)醢(hǎi),是为书三味。”这里是用三种味道的食物比喻古代的三类书,即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诗书,味之太羹”,意思是说经书像是食物里的太羹。太羹是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汤,是我国古代最初祭祀时用的食物。因为经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故把它比作太羹。“史为折俎”,意思是说史书是佐食物里的折俎。折俎,即大块肉。大块肉比起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汤,味道当然浓多了。因为史书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如“四史”、《资治通鉴》等),故把它比作折俎。“子为醯醢”,意思是说诸子百家的书像食物里的醯醢。醯醢,即肉浆。肉浆的制作花样很多。诸子百家的书题材不同,风格各异,故把“子”比作醯醢。

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由来大概就是这里。


建议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看一看这部奇书,真的非常有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古说“荆”】之荆州文缘“三十六”——光怪陆离段十六:德重自将天地合,情高原与世人疏
段家收受大量下属的书
【连载】《荆州散记》(六十四)唐代知名宰相段文昌︱余大中
唐朝宰相李绅楷书《龙宫寺碑》
“读书台道观”的故事(二)
唐朝宰相李绅《龙宫寺碑》,结体严谨,笔力雄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