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陕西名吃“biangbiang面 ”

        在陕西,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儿,描述了改字的结构。说的是: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你也幺(扭),我也幺(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个钩担挂麻糖;坐上车车逛咸阳。”

       一点飞上天:代表着陕西人的豪气,敢出头,话说三千年前,纣王无道,这时候,一个陕西人出来喊:“太黑了,打他(陕西方言)”这个人叫周武王;两千多年前列国纷争,又是一个陕西人跳出来,“太乱了,统一(陕西方言)”,这个人叫秦始皇。

       黄河两道弯:陕西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南出相,北出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话说三个人吹牛,上海人说:“我们那儿高楼能顶破天”;广东人说:“我伸手就能赚到钱”;陕西的老汉说:“哼!俺一锄头下去,就是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陕西方言)”。

       八字大张口:让出一条路。

       言字往里走:一千两百年首都坐起来,陕西人吵架都用文言文,老太太管带孩子不叫带,叫“携”,管让路不叫让,叫“避”,直走不叫直走,叫“端”走,很多人纳闷,明明是馍夹肉,怎么叫“肉夹馍”呢?一翻书,哎?!这叫“肉夹于馍中”。

       “东一扭,西一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着个马大王,心字底, 月字旁,溜个钩钩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幺”扭出了米脂婆姨的风情万种,这“幺”扭出了绥德汉子的豪情万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牵动着文人的情思,这边是个“丁”字,甲骨文中的“丁”是一支箭射在靶子上,象征着“武”,两个字合在一起一文一武,两个“长”安,秦汉时期是金戈铁马的“武”长安;大唐盛世,李白斗酒诗百篇,那是文采风流的长安,这一切都是要记在“心”上的,这是陕西人的根,老陕不管离家有多远,哪怕是坐车车“辶”出咸阳闯天下。

       再看看,“顺”着这个“溜”,摇笔写出这个biánɡ:额头上面点个点儿〔丶〕,往下走是秃宝盖儿〔冖〕,一撇一捺是“八”叉〔八〕,“言”字钻到了穴底下〔言〕,左边一个丝儿〔糹〕,右边一个丝儿〔糹〕,左来一个繁体的“長”〔長〕,右来一个繁体的“長”〔長〕,两“長”中间是繁体的“馬”大〔馬〕,“心”字放在最底下〔心〕,上边升起那“月”牙牙〔月〕,对着月牙牙,竖着刀一架〔刂〕,推起那车车逛咸阳,头上的秀发随风扬(这字原念“辵”chuò,今叫“走之”旁〔辶〕。括号的字符依次相加,就把这biánɡ画成啦!

        真是一霸!实在难呐!究竟是谁创造了它?

       传说中是一位爱吃面的老陕创造的。您要有空到陕西,就会听到这传说。说有一位小秀才,时运不济,心里憋屈,决定出门透透气。这一路,走得忙,一来来到老咸阳。走路久了,肚子饿了,吃饭还得费思谋,贫寒的秀才犯了愁。

       “biánɡ-biánɡ……”这是什么声?这么脆生生。秀才很好奇,循声去寻觅,来到了一个面馆儿里。面馆挂着幌,上面写着“麵”〔面〕。这一进了门,秀才惊呆了:呼簌簌,噗噜噜,大宽的面条锅里煮,面条沿着那锅边舞;出了锅的面,一米长,一掌宽,一根儿能盛一海碗!青菜豆芽葱葱茏,油泼辣子红爆棚!“店掌柜,大带子面,给我来一碗!”这真是,闻着看着馋煞人,大快朵颐才过瘾!

       面饱了,汤足了,吃罢饭该付银两了。“掌柜的,我书一个匾,抵这面的钱可好?”掌柜的盯着这秀才看,面相清朗,不似坏蛋,心想那就试试看:“就请秀才取个名字,换了这单单的一个‘麵’〔面〕。”

       “名字就从声中来——biánɡ-biánɡ面!”“好名字!”一片叫好声,店家很高兴。赶快备笔墨,开心恭候着。秀才提起笔,忽而才想起,这名有声没有字,如何能写得?

       自是有才才叫秀才,秀才就是秀才,只见他挥毫写出一个“biang ',再挥毫写就了“ 面”。名字很灵秀,笔法也豪迈。“真是好名字!真是大秀才!”

       从此,“biánɡ-biánɡ面”这一悦耳的名字和可口的面食一起流传开来。故事里,秀才看那面师双手抻面,一边抻扯一边摔,面碰案板,发出响声,面名就取了这个响声。吃面还能听故事,吃面和故事都有趣。

取名故事讲完了,就算它不是面名的来源,因为这面的口味不凡,却也世代相传。

       也有一说“Biang”字成型始于秦始皇。传说秦始皇有一日吃厌了山珍海味,加之当时内忧外患,毫无食欲,急坏了皇宫上下,一太监急中生智到街上买了碗平民小吃回来,不料秦始皇一时饕餮下咽,胃口大开,吃毕惊赞:“这是何物?竟比山珍海味还味美上口。”宦官答:“BiangBiang面。”始皇觉得既然已成为“御用”食物,再也不能令平民如此轻易吃到,就御赐一个字形复杂的名,有意令平民难以写出此字。

       还有一种说法是,“biánɡ”这个音来自和它的音近的“饼”。方言里,重叠多,重叠的“饼饼”就和“biánɡ-biánɡ”有些像了。又有一个旁证,古时的人也称“汤面”为“汤饼”。宋林洪《山家清供》:“春秋仲月,采百合根曝干,捣,筛,和面,作汤饼。”“百合汤饼”是用百合粉糅进面团做的面。汤饼是一种面,人们也就推理,“饼”是“面”的代称,“汤饼”就是“汤面”。这些,可以备为一说。

       文献记载,从周秦到今天,关中小麦,历史闻名。陕西名面——biánɡ-biánɡ面,香气浓郁,劲道醉人。看它,像裤带;挑它,挑不断;吃它,出大汗。它助五脏,厚肠胃,易煮食,好消化,天下人人都爱它。  

       biang是只在民间流传笔画较多的汉字,有56笔,异体字共有45笔,繁体字共有59笔。biangbiang面是源于陕西的一种面,也是一家面馆的品牌,还在使用这个字,流传不广,近几年方才流行,声称只能在康熙字典中查到biang字写法。事实上,在康熙字典中查不到biang字的写法。



       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他是陕西关中地区食的一种面的称谓:叫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是代用而已。这个字像武则天自己起的号叫“(zhao)”一样。除了在她的号上,别的地方用不上。

        这个字和“biangbiang”词汇的发音是拟声词,其相声得名如下:  1. 面在制作的擀制和拉扯过程中在案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2. 面在下锅时,在锅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3. 面在捞出和调味搅拌过程中,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4. 面在入口时,在嘴边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5. 具备以上声音特性的面十分柔韧而且有弹性,入口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西八大怪之一,biangbiang面,你的输入法肯定打不出来
Biangbiang面人尽皆知,但知道背后故事的人据说不超过2000个
陕西方言面食□□面的写法和来源
正宗西安吃货一定要知道的事:biangbiang面的前世今生…
陕西的biangbiang 面,笔画最多的面
争议:笔画最多的汉字是哪个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