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州人的口福

“中国年 · 家乡味”主题征文011


文|黄存统

  古城福州好古的,一棵榕树就有一大把年纪了,于山、乌山、屏山这三座小山也苍然得不知年代,“三坊七巷”更令人古幽得进去了就会流连忘返,一截老城墙被显露在“五一广场”闹市区中使文史专家嚼咋不已,更有几样不知何年发明的小吃,极著名地常将外埠人士没齿叨念。

  我的家乡就在城的东边。

  “鼎边糊”是年节少不了的小吃。在那古得鉴人的铁锅上,煮开高半锅水,雪白的米浆在出水两寸的锅边划一圆圈,盖上木锅盖,须臾用锅铲刮下锅边煮成的薄薄粿片儿,再把米浆划一圈,如此返复,就成地道的“鼎边糊”,传到外埠有叫“锅边糊”的。

  制作“鼎边糊”主要原料是米浆,早年米浆基本用手工石磨磨成的。石磨位居家屋门厅的走廊上,很有石器时代遗物的模样,然石磨先进了许多,它有一块棱棱角角的圆柱石,上磨石与下磨盘中心用一硬木或铁制的栓钉联接,大磨石侧沿接有一根大丁形的长长的带扶手圆木杠,这就很讲究力学道理了。我拉过石磨,母亲要短间隔地喂石磨以浸好的大米和水,让它细细咀嚼慢慢消化,吐出精致的雪白乳汁般的米浆来。我和大姐同心同力,只管一推一拉,磨不到半小时,手磨酸了,那是一项极原始的劳作。

  石磨转起来了,沉沉沉沉,仿佛负着深重生命的磨道回响,总是磨长长的古风,开放故土沃野上璀璨独謦的白兰花朵朵似的日子。磨,磨,磨。

  正月初一早上,或且有客远方来,烫一小把线面,捧上一碗黄灿灿的鲜气氤氲的家乡风味。这线面真如线一般纤细且柔韧,捻长了美丽的岁月,捻长了美丽的思念。

  在福州,“后屿线面”很有名,后屿村与我的家乡后浦村相连,因此,家乡不少人就靠做线面为生。手工线面吃起来有劲道,但做起来很辛苦,起早摸黑。做线面要天气晴好的日子,三四点起来,月朗星灿,先把面发好,放置二十分钟醒面,就可以和面了,即使是大冬天,也要用冷水和面,最后切成条状,后绕上两根竹杆上,成尺余长的条状面。

  接着户外操作,要将尺余长的条状面拉成丈余长的线面,靠的是人工手拉。早上六七点钟,但见绕着线面的竹杆插入木架的窟窿眼里,拉线面者然后双手紧拽另一半的竹杆,站好马步运足力气,开始作接伸运动。拉几下要回一些,使面有松紧的回旋。

  拉,是一种双手拼住全身力气地拉,在冬日也要拉出一身大汗来。汗珠子在古铜色的脊背上一粒粒地亮着古韵,亘古的太阳照着,几何线条流畅的木架都古得黎黑了,拉线面者是唯一的动感,一下一下节奏迟缓而不失力度,气运丹田力挽狂澜,拉呀拉呀,大气磅礴地拉出一个艳阳天,拉出原古的激情。

  拉成线状了,拉线面者吐出浑厚的呼吸,把手中的竹杆插进木架子,轻拔粘靠的金线儿,每天干十二小时,只能做二三十斤线面,放在太阳下曝晒,三十五摄氏度以上的大太阳晒面最好。

  在太阳下,线面远看像瀑布的波涛涌起,近观似一根根琴弦拨动的流线韵律,线面架作琴盘,奏响这庞大的劳动乐章。太阳轻弹,和风轻奏,如纱如织,如梦幻中的金丝带。

  我的一位本家叔公一生从事手工线面行当,如今叔公老了,体力不支了,那些个做线面的家什也搁弃了。他感叹,现在年轻人吃不得苦,做线面又实在难养家糊口,这样的手艺怕要失传了。

  鱼丸也古。早先走街窜巷的小吃担子,最多的便是鱼丸担子。卖者并不叫喊,只一手拿瓷调羹和瓷碗,敲着走着,人人尽知鱼丸担来了,钉钉铿铿,很悦耳的算来是古民风了。

  鱼丸的皮是鱼肉做的,馅却是猪肉馅。制作鱼丸的鱼肉有海鱼和淡水鱼,海鱼又有鲨鱼和鳗鱼。

  鱼丸担中的鱼丸比鸡蛋小些,够上鸭蛋还大的只那些结婚喜酒席。记得十二三岁左右,有一次我帮忙族亲婚酒,大厨将剁碎的鱼肉一古脑儿往一个大陶钵里装,然后放上专用长木凳,那木凳中有空洞,在钵底装有十字木叶,凳面有两个圆扶手转子,师傅叫上我和另一年轻的精壮男子,使劲转动木柄。这陶钵想必很古了,花案是龙呀凤的,老釉面光洁透黄,配上木轳辘一般的转叶,运作起来,倒是自如,但费力气。二位搅至一小时以上了,左手右手都被转得酸痛,无情师傅还说不行,真累煞人耶!鱼丸好吃不好打哩!

  还有一回过年,邻家的本家堂叔忽发奇想,要自己打鱼丸。这原因有二,一则我的父亲是一位村里有名的民间厨师,父亲在铁路施工单位上班,也是干食堂的活计,长年不在家,过年就提前回家,堂叔趁这个现成的师傅在家指点,打鱼丸基本能成,二则那年生产队的鱼塘刚抓了鱼,堂叔分得三只大草鱼,自然手痒痒的,就打一回鱼丸,过把“自己动手”的瘾。

  草鱼肉多少刺,在淡水鱼中用草鱼打鱼丸乃首选。自然,堂叔在父亲手把手传导下,如何剔了草鱼的骨刺,剩了几片草鱼肉,堆在案板上,父亲就言将其剁成肉泥后再说,堂叔极惟命是从般地从左下刀,剁至右,翻覆,从右到左地剁刀,剁成鱼肉泥了,就喊父亲过去,自然父亲又对余下的工序交代一番。

  于是,神情庄重异常的堂叔就将鱼泥装钵,按照父亲的吩咐比例,小心翼翼地倒水,倒地瓜粉,生怕有一丝一毫的不精确,接下来的功夫就是“打”了,用手在钵里使劲搅动,要搅打多少时间呢,我也记不住了,起码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吧,堂叔开始喊了,父亲闻声,依然急颠颠串入堂叔家,去验证鱼丸皮“打”的程度如何,父亲拿起碗装七分水,用调羹挖一点打过的鱼泥,滑入水中,看沉浮的程度,道再打十分钟,堂叔顺从地又开打了起来。

  父亲最后检验鱼泥浮出水面了,大喜:好咧。父亲又手把手地教堂叔把鱼泥抓在手掌心,加上剁好的猪肉馅,从大拇指和食指中间挤出一个圆球来,再用父亲家传特有的鱼丸专用的圆形调羹一挖,一粒鱼丸蹦蹦跳跳下锅了。

  过年或且婚宴时,家家餐桌上不止有鱼丸,还有一道“太平燕”,里面的“燕”是“肉燕”的简称。这是很古的讲究,肉燕的馅是肉馅,肉燕的皮也是肉做的,这是肉燕的美味所在,“太平燕”的文化价值在于,在爆竹声里高喊“上太平了”。这“太平”由每人两只鸭蛋和若干肉燕合煮的,蛋称“太平蛋”,肉燕称“太平燕”,菜名“太平”。

  我见过打肉燕皮的辛苦。制作肉燕皮的过程令人称奇,动作如打铁一般,但用具和对象有所不同,打铁器时,手握铁锤,打在通红的热铁上,火星喷溅;做肉燕时,则手握木棍,两人围着圆形木墩,对准剁成碎块的精肉,一下一下地砸下去,直至打成肉泥。两人噼里啪啦地一起一落地舞动着木棍,打一遍后再将碎肉拢成堆,继续打砸。那是一种力量的运作,即使是寒冬腊月,打肉燕皮者也只穿一件背心。

  砰,砰,砰,如打铁趁热一般你追我赶。

  扑,扑,扑,节奏明快而用力。

  打,打,打。舞,舞,舞,砸,砸,砸。

  一片新天地,一座新世界。

  一个力的塑像。

  一种文化的酝酿,运作。

  过年了,集体长一岁。在爆竹声声祭天地祖宗的灯烛摇红里,喜形于色的父亲用手工搅动制作的鱼丸上桌了,母亲包了一晌午的肉燕上桌了,那随手一捏特像燕尾。在年代比明朝还要古的房宅里,用很古典的柴灶,随着很古典的炊烟,那古古的烟囱上新贴着灶王爷像,所有人的心情带着一种古典的欢喜和醉心。

  煮,便煮出一派古风来。

  吃,也吃出古色古香的氛围来。

  氤氲漫漶,香罄飘溢,古典的饮食文化,全然吃不出制作时的那份艰辛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太平日子,不道辛来不道苦。

  一家人便可以绽放出一脸古典的笑容,日子便好像没有古今之分了。

2020年1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食 | 福州特色小吃,福建老年大学
滋味足不油腻的五香熏燕鲅
福州人最为熟悉的美食
福州的美食小吃及陈年往事(上)(修订版)
福建福州七大名小吃,每种都是福州人的心头爱,你吃过几种?
食在“榕城” ——『以诗为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