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

【更多资讯】打开世脊联公众平台,点右上角查看历史记录

中医推拿在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脏腑推按流派就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由王雅儒先生口述的《脏腑图点穴法》(以下简称《脏》书)一书就是此流派的奠基之 作。王雅儒先生继承河北雄县王文义医师的《推按精义》一书,深研其精髓,并积累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经系统整理编辑成此书。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 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等分部程序操作等;下篇是治疗各论。本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 治疗理论,其适应症主要为内科疾患。本书出版四十多年来,在国内推拿界有相当的影响。由于当前推拿临床以治疗颈腰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此法应用不广,但 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却不容忽视。为此重视挖掘和整理推拿治疗内脏疾瘸的理论和方法已迫在眉睫。本文试对《脏》书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同道引为重视 并深入研究
一. 重视中医经络脏腑及气机学说,充分显示脏腑推按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以下从两方面分别论述:

1.重视调理任督两脉,并以此作为本流派总的治则 《脏》书精选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经)两脉作为施治重点,运用该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调理任、督两脉的关键腧穴,并据辩证再灵活选取两脉的相应穴位以整体治疗。
任 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纲,一任一督,一阴一阳,任督两脉理顺,全身十二经脉皆通,阴阳平衡,《脏》书在背部也重点运用了膀胱经的背腧穴,若从中医一 些重要古籍文献中来看督脉循秆,如《素问 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其中一支为“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其实与膀胱经脉在背部 循行相吻合,故从广义上可把膀胱经上的腧穴归于督脉。《脏》书的庄施治理论不以十二正经为主要立论点,而是把握了任督两脉的循秆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 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这是本流派区别于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点。
2.重视腹部推按及三焦的调整 《脏》书非常重视腹部推拿,以腹部任脉施治为主线,还分别选取胃肾肝经的几个腧穴(如梁门、章门、天枢、石关等)。中医历代有许多重要文献记载了腹诊和腹部处我按摩,但本书腹部推按其实质是通过三焦所机理论来实现的。王氏认为中焦是“沟通上下焦”,承上启下的关键。故先开中焦作为第一要则,中焦气,再启下焦之户,以使“周身表里气通”,为上焦的开启造成釜底抽薪、水到渠成之势,最后开上焦,以使所顺上通,“下贯丹田,三焦气血和畅”。《脏》 书开通三焦气机顺序与传统中医关于水谷精微在三焦运行(或运化)的顺序有所不同。如《灵枢 营卫生会》记载:“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可见其顺序是中焦-上焦-下 焦。但《脏》书反其道而用之,是其理论的一个突破。王氏认为在开通中下焦之后,必须“放通”两侧带脉穴。他认为带脉穴为“活动周身气血”的主穴,而带脉 “当十四椎出属……,…..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出属和循秆部位(腰腹)同是任督二脉脉气所发之处(起于胞中),可见带脉能维系并约束诸脉,维护气机 循常道不妄行,从而更好保障上焦及全身气血畅通,这是本书施治的另一特点。

二. 手法种类精简,重旋转补泻
《脏》书提出九字手法,分别为补、泄、调、压、推、拨、分、扣、按。
其中按法是九种手法中最基本的手法。补泄调三法实质上就是按法加旋转补泻,如以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右旋为补法,左旋为泄法”,往返旋转为调法,即平 补平泄法。压法就是“按而捺之”,推法是“按而送之”,拨法是“按而动”——类似现在的弹拨法,分法是按而“挑送”,或“左右拨弄”。由此可见,九种手法 是建立在按法基础上的演变手法。压法和拨是在用泄法时促进气机通畅的辅助手法。王氏在临症时,十分重视手法的补泄操作。其补泄原则是轻补、重调、泄法据虚 实以定轻重,王氏认为“重补易塞,重泄易脱”,故重用调法。在旋转实泄的基础上,据病情采用轻重补泄,以使尽快达到“指下气通”,调整气血,平衡阴 阳。
三. 施治操作程序严谨、系统
1. 首创闸门穴,并作为施治的首要腧穴 据本书记载,“阑门穴位位于脐上一寸五分,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是开中气、治疗中焦疾病的要穴。每次治病必首先开通 此穴。从其位置来看当属任脉,但历代文献关于任脉脐上一寸五分处无穴位记载。阑门的称谓早在《难经》中作为“七冲门”之一就有记载,如《难经 四十四难》:“大小肠会为阑门”,但没有具体位置的描述。若从“大小肠之会”来看,本书与《难经》的描述极为相似。由此推之,阑门的创立(包括命名和位置)很可能从《难经》处受启发而来。但从其“脐上一寸五分”的精确定位和“开中气之关键”的举足轻重的功能来看,则是《脏》书的真正创新。阑门穴是全身气机调顺的枢纽,已成为本流派的一个标志性特点。
2.操作程序先腹部任脉,后腰背部督脉,多同时点按两三个穴位,发挥多穴位的协同作用 脏腑推按法施治顺序是先腹部任脉,后腰背部督脉。首先开通腹部中焦的阑门穴,其在腹部任脉的操作顺序依次是中焦-下焦-上焦,但总体来看,是从下往上施治。腰背部督脉的枢纽穴位是百劳(即大椎穴),先开通此穴,再按由上向下的顺序节节放通督脉和膀胱经的腧穴。本法在任督两脉的施治基本上按照阴升阳降的次序,与《内经》中营所在任督两脉的循环基本一致,与道家功法中真气在任督两脉的循行相反。
在腹部任脉操作中,主 要依次选取阑门、巨阙、建里(或点水分穴)、气海、双侧带脉、左章门、左梁门、右石关、或天突、华盖、璇玑、或上中脘,在其12式操作中,巨阙使用了8 次,阑门3次;在腰背部督脉的操作中,依次为百劳、两肩井、风门、膏肓及相应的背腧穴,在其17式操作中百劳使用4次,肩井5次。可见,本法在操作上述诸穴时,并非依次单穴点取,而是在点按本步主穴的基础上,再选取与之相关的穴位同时操作,如取阑门时,同时迎按巨阙;左手取右石关、左梁门,右手按气海;百劳与肾俞同取,带脉与三阴交、或中与阴陵泉齐放等等。多穴同时点按可加速“指下气通”,防止气机逆乱,整体调理气血运行,从而更好地发挥多穴位的协同作用。这也为当今的推拿临床操作开拓了思路。
3. 手法操作有粗略的量化,施治次数据病情灵活运用 脏腑点穴操作中,对于施治手法和作用的穴位均没有时间、频率、力度的记载,尤其对腹部任脉的施治,均以 “指下气通”为宜(腰背督脉处穴位“大部在骨缝之处”,穴位灵敏度回答差,王氏大致规定了手法作用次数)。由于患者个体化差异等诸多原因,时间、频率、力 度作为手法的三要素,仍然没有量化标准,这也是推拿学科待解决的重大基础科研。而本法的“指下气通”就是医者的经验融手法三要素为一体的粗略的量化。在没 有精确标准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
《脏》 书对于病症的施治次数,不拘泥常规,据不同的病情、病症灵活运用。急症或元气已亏的多年宿疾,每日可施治数次;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理演变过程,其施治次数不 一。如气结胸、气滞便秘先腹部任脉施 治两次,然后进食“以续胃气”,再治督脉1次;脾痨每日两次,血崩每日四次;而半身不遂据不同患者及病情每日施治次数1-4次不等。《脏》书敢于破除传统 观念,标新立异,灵活施治,其临床思想值得推拿工作者研究学习。
4. 四肢分筋法是脏腑推按理论重要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医经筋学说 其实,此书除了脏腑推按点穴之外,还有一重要内容即四肢分筋法。此法遵循中医经筋理论,分 臂部、腿部分筋,各有一套分筋程序操作。其中腕、腑前、膝后两侧为四肢总筋,拨动以上三筋即能调动四肢诸筋,可治由外因和内部气分混乱而导致的筋病。外因 筋病类似软组织损伤,可直接用分筋法治疗;内部气分混乱而导致的筋病可用分筋和脏腑推按点穴共同治疗。可见四肢分筋法与脏腑推按点穴理论密不可分,此理论 也丰富了中医经筋学说。
《脏》书在许多方面仍有创新,如“痰”为血之本,“痰”可运化生血,这与传统理论中“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有所不同;小儿点穴以成人穴为主,且左右均施治;金门治疗痞积;腹部任脉施治穴位所对应的脏腑似乎与中医解剖部位相对应等等。
但 《脏》书有一些观点有待商榷,如关于羊毛疹法、穿肠毒、腾骨法机理及疗效的科学性;鸡胸驼背治法的合理性。本书下篇所载涉及内妇儿各科的病症,均用脏腑推 按理论施治,此理论适应症问题,本书来作详尽解释。但瑕不掩瑜,本书以其独特的理论在推拿学科仍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

综 上所述,《脏》书是建国后四十多年来在推拿各流派的著作中占有重要学术地位的书籍。它深具中医文化特色,秉承中医经络脏腑学说精髓,创立了严谨系统的脏腑 推按手法理论,从而扩大了推拿施治的疾病谱。当今的推拿同道应继承并挖掘该书的理论思想,深入研究该理论的治疗机理、临床适应症,手法操作(包括腧穴选 取)最优化组合,发展并兴盛中国传统推拿.

关于五行
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五脏属五行,如金、木、水、火、土,循环相生;金、木、水、火、土,循环相克,是为顺五 行。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 平,肺萎亦愈。其余类推。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脾绝则死。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


脏腑图点穴法的理法特点

脏腑图点穴法源出武医,秉承中医经络脏腑学说,显示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换句话说,脏腑图点穴推拿法就是一种中医理疗法,其重视任督二 脉、腹部及三焦部位的调理,运用严谨系统的手法操作程序,以治疗多种内外科疾患。具体而言,脏腑图点穴的施治理论,不以传统中医的十二正经为主要的立论 点,而是着重把握任督二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区别于传统中医按摩,脏腑图点穴术采用九字手法,即“补泄压推拨分 扣按”,以按法为基础,其它八字手法相辅助,促进气机通畅。相对于传统中医理论,脏腑图点穴术又有着多处创新。如,首创“阑门穴”(位于脐上一寸五分), 并以“阑门穴”为全身气机调顺的枢纽;采用四肢分筋法,调治由外因和内部气机混乱而导致的疾患;能够同时点按两三个穴位,发挥多穴位的协同作用。
  应该说脏腑图点穴法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一个新发现,它囿于中医理论的框架内,而对中医理论又有着许多新的突破,是对中医理论的有益补充。脏腑图点穴法疗疾理念奇特,适应症广,功效显著,是一部非常实用且易学的经典按摩术。






脏腑点穴方法介绍如下;

1;阑门穴;

在大小肠交合处、为食物自胃中转入小肠暂停之处。无论虚实各证、必须首先放通此穴。若不能首先放通此穴、中焦阻塞、胃与小肠中的浊气必阻不能下降、清气亦 不能上升。若此处气分错乱、凝结不通、则胃肠之气混乱、各脏腑之气亦因之不调。因此、此穴是开中气的关键、治中焦之病的重要秘穴。

施治方法;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者右侧。先以左手拇指按在 巨阙 穴上、再用右手中指按在 阑门 穴上{ 阑门穴;位于肚脐上一寸五分处} 、意念外气打通脏腑经络、1-3分钟即可。

2;建里穴;

其部位属脾。脾为后天之本。脾的功能包括胰脏、其部位与胃相靠连、脾的动作快、胃的动作就快、消化力就强。如脾脏萎顿、胃的消化力因之减弱、各脏腑亦因之渐亏、百病乃生、无论虚实各证、于阑门放通后、即须施术于此穴。 以活动脾脏、开通胃气、浊气方能下降。

施术方法;接上式。左手拇指按在巨阙穴不动、右手中指改按 建里穴 意念外气打通脏腑经络、1-3分钟即可。

3;气海穴;

为生气之海、清气由此上升、为丹田呼吸之中枢。如不先将阑门、建里放通、则中焦之气凝聚不能下降、下焦随通、则气不能不能上接、故需先将阑门、建里放通、使气下降之际、再放此穴、才能接连通畅。然而、此穴久治恐致气脱、固意念打通即可。

施术手法;接上式、用左拇指按在右石关上、左手食指按在左梁门上、右手中指按在气海穴上、气通为止、不可过久。

4;带脉穴;

在腹部两侧系带之处、与周身脉络相通。用手搬之、似有筋一样、如气分错乱与左、左侧带脉则发板、气分错乱于右、右侧带脉则发板。带脉为活动周身气血之主穴、即使气血通达四肢、又为开结、通经达表之要穴、无论虚实各证均可治之。施术于此穴前、必将中下焦之气放通方可。

施术手法;两手放于带脉处、用左手中指按在患者右侧带脉上、拇指同时按在阑门、水分间、再以右手中指按在带脉上、拇指同时按在阑门、水分穴上、往里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度、拢拨时左右手食中指微微向里斜托之意。但按住的穴位不能移动。

5;左章门穴;

属 小肠部位、小肠折叠蟠回于左边、施治时只用左边的章门、水谷经胃蒸发提炼后由胃下口转入小肠、再由小肠蒸发、如小肠气分错乱、即影响脾、胃、胃中浊气不能 下降、同时小肠气分错乱、亦影响心脏之气、此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如遇心烦失眠及心脏有疾、必须注意此穴的施治。此穴施术时、须待中下焦及带脉之气放通后、 否则、浊气不能下降到大肠。

施术手法;先以左手拇指按在巨阙穴位上、再用右手拇指按在阑门穴、以中指按在左章门穴上、气通为止、按毕、有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往下斜推至小腹、最多不超过三次。

6;左梁门与右石关;

左 梁门在胃下口与小肠交汇之处、右石关系在胃囊部位、此两穴必须同时并按、才能调理胃气、使胃中浊气下降于小肠、胃为水谷蒸发提炼之所、各脏腑均赖此水谷精 华以滋养。如胃中气分错乱、消化力必弱、各脏腑势必受其影响。疾病亦因之而生、无论虚实各证、均可治此两穴。施术时、必先将大肠之气放通、否则浊气不能下 降。

施治手法;接上式;左手大拇指按在巨阙不动、右手食指按在左梁门上、拇指按在右石关上、气通为止。按毕、拇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拨一至三次 多至五次。

7;巨阙穴;

在胃上口稍上、食道透过横膈膜稍下处、食物由此入胃、如食道气分错乱上逆、饮食即难以下咽、此穴为开胃纳气之主穴、无论虚实各证、均可施治。施术前、必先将胃气放通、浊气方能下降。

施治手法;左手无名指按天突穴、中指按选机穴、食指按华盖穴、穴上右手中指按在巨阙穴上、 意念外气打通脏腑经络、1-3分钟即可。

8;上脘、中脘、建里;

上脘在胃上口处、中脘在胃的中部、下脘距离建里甚近、治上脘、中脘、再治建里一次不必治下脘。在胃肠之气放通后、酌情加上上脘、中脘、建里、以调和脾胃之气。

施术手法;用左手拇指按在巨阙、以右手食指按上脘、中指按中脘、无名指按建里、意念外气打通脏腑经络、1-3分钟即可。

9;水分穴;

在 大小肠交汇处、水谷由此分道。凡用此穴时、必须与阑门穴并用、因此穴与阑门穴有直接关系、水谷入胃经小肠蒸发后、水谷尚在混合中、顺小肠下输阑门、因气的 作用、水谷暂停缓下、随即以气的蒸发力将水澄清、转入肾脏、谷物残渣由小肠输入大肠、此处有气分错乱、往往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施术手法;先以左手拇指按住巨阙、再以右手中指按水分、食指按阑门穴、用外气打通脏腑经络、1-3分钟即可。

10;天枢穴;

在大肠部位、大肠迂回盘曲于小腹、谷物的残渣经大肠而排出、如大肠气分错乱、往往出现腹胀、便滞、便结、便血、泻痢等症。气分错乱上逆、不能影响肺胃、至气臌、水臌症时、自阑门至巨阙放通后、即治此穴。

施术手法;左手拇指按住右石关、食指按在左梁门、右手拇指按住左天枢中指按在左天枢、意念打通脏腑经络1-3分钟即可。

以上各穴治毕、肠胃之气虽已畅通、但恐中焦复结、故需再放阑门一次、以调中焦之气、再治气海一次、以利于胃肠中的浊气下降、并双手掌重叠、压腹部三下、以活动大肠之气、终用引气归原法、导气达于丹田、清升浊降、病人自有一种舒畅之感。

在施术带脉时、带脉与三阴交并用、可使浊气下降、左中指按右侧带脉时、拇指按住巨阙、右手拇指按三阴交、1-3分钟、左手按左侧带脉、阑门、右手按三阴交。

经多年运用此方法调理脏腑疾病、对胃、肠病、肝硬化、肝硬化腹水、都有显著的疗效。但是在临床还需注意辩证、活学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来源:栾氏推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脏腑点穴法按摩在临床概要
脏腑点穴
脏腑推拿 手法取穴独到
脏腑点穴解析及真实案例,学会它,让非遗传承一直传下去
朱氏一指禅:引阳入阴治失眠
道医脏腑图点穴法-下篇【手法】4 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