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1年朱可夫参加赫鲁晓夫追悼会,离开前说了5个字,饱含复杂感情
userphoto

2022.12.14 海南

关注

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进行了全面的抗衡。

因而二十世纪中后期,美苏争霸成为了世界的主旋律。

无论是令人目瞪口呆的联合国会场挥舞着的皮鞋,还是在古巴运来运去的核导弹,这一切背后都伸展着一个人的手臂,那就是赫鲁晓夫,苏联第三代领导人。

他的存在,让世界看到了苏联强横的一面。

然而谁也未曾料想到,他的结局却是那样的黯淡和悄无声息。

赫鲁晓夫的追悼会只有不多的亲属和朋友参加,然而朱可夫的出现,却令人极为吃惊和瞩目。

这位当年同赫鲁晓夫并肩作战,最后却被赫鲁晓夫剥夺所有权力的战友,全程参加了追悼会。

他在离开前,只是轻轻地说了五个字,却让所有知道内情的人感到心痛不已。

苏联版鸟尽弓藏

1953年的上半年,苏联政坛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因为第二代领导人斯大林去世前,没有明确谁是第三代领导人。

当时的苏联出现了四国乱战局面,掌握政务的马林科夫、精通外交的莫洛托夫和熟谙党务的赫鲁晓夫是最突出的三驾马车。

而克格勃的掌控者贝利亚成为第四股力量,大有异军突起之势。

由于始终牢牢掌握着秘密警察的力量,使得贝利亚对于上述三人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他们随时面临着被贝利亚狙击的风险。

如何破局,成为这三位想要掌握苏联最高权柄者最纠结的事情。

相对于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的犹豫不决,赫鲁晓夫却来了一个快刀斩乱麻,他决定“以暴治暴”,利用军队来对抗克格勃。

赫鲁晓夫之所以敢动这个念头,是因为他与斯大林去世前提拔的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朱可夫,有过一段堪称美好的回忆。

朱可夫早在任基辅军区司令时,就与赫鲁晓夫有过良好的合作

相反的,朱可夫与贝利亚还发生过冲突,贝利亚曾想置朱可夫于死地。

于是当赫鲁晓夫透露出想要动贝利亚的念头时,两人一拍即合。

赫鲁晓夫利用各种机会,与大部分中央主席团成员进行了单独沟通,一切都按照赫鲁晓夫设想的发展。

1953年6月,赫鲁晓夫把朱可夫及一部分军人安排在克林姆林宫大会议旁边的屋子里,隔壁正在举行苏联中央主席团会议。

有可能是坏事作绝,掌控克格勃的贝利亚竟然没有得到这一情报。

当一无所觉的贝利亚走进克里姆林宫时,却不知道这已经是他在苏联权力中心的最后一天了。

在会议上,赫鲁晓夫厉声指责贝利亚所犯的罪行,他却天真地拉着赫鲁晓夫的手说:“你在咕噜咕噜地讲什么呢?”

然而在朱可夫带着一批军人冲进会场时,贝利亚终于感到了惊慌失措。

当朱可夫大喝一声“举起手来”时,眼见大势已去的贝利亚只得低头认输。

赫鲁晓夫挟大胜之势在党内斗争中成功超车上位,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也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

赫鲁晓夫与朱可夫在这一局中的配合,是那样的珠联璧合,堪称完美。

然而,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并不甘心失败,他们还有很多坚定的支持者,他们也始终在寻找扳倒赫鲁晓夫的时机。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到了。

1957年6月上旬,赫鲁晓夫率团出国访问。

趁着他不在国内的权力空窗期,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及其支持进行了秘密串联。

一无所觉的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在一次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遭到了马林科夫等人的攻击。

不但全面否定了赫鲁晓夫的治国方略,甚至提议罢免他的国家领导人的职务。

赫鲁晓夫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始终牢牢抓住一条:“只有中央委员会才有这个权力!”而中央主席团却没有这个权力。

就在赫鲁晓夫渐渐处于下风时,他的盟友朱可夫再次挺身而出。

他以军人的直率指称马林科夫:“要拉拢我!要我站在他那边!”

一时间,会场陷入寂静无声之中。

于是,会场形势出现了反转,马林科夫没能罢免掉赫鲁晓夫。

在朱可夫的帮助下,1957年6月22日,赫鲁晓夫主持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

赫鲁晓夫再次取得了胜利,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宝座。

功不可没的朱可夫则晋升为中央主席团正式委员,跻身苏共中央最高决策层。

然而可能就是他这种勇往直前的军人品质,却让赫鲁晓夫犹如握着一把双刃剑,害怕随时受到反噬。

当朱可夫正在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心理快感时,浑不知道赫鲁晓夫已经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忌惮。

三个月后,已经切实掌握中央权力的赫鲁晓夫终于决定动手。

这一次,他决定效仿马林科夫的计策,“安排”朱可夫出国访问,而他则在国内进行一系列倒朱的操作。

他赶到各大军区,向军人们暗示他准备罢免朱可夫,他在中央统一思想要改进军队的政治工作。

在赫鲁晓夫的那堪称“金手指”的拨弄下,回到莫斯科的朱可夫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那顶权力桂冠的跌落。

被安上了数项罪名的朱可夫被罢免了一切职务,直接从权力的顶峰滑落到了谷底,从此以后苏联政坛就没有他什么事了。

然而,自以为终于去掉威胁的赫鲁晓夫可能没有想到,7年后,他也被自己的同伴,以同样的方式赶下了权力的宝座。

赫鲁晓夫不一样的多面人生

时间又流去了7年的光阴,从1964年开始,“被退休”的赫鲁晓夫逐渐淡出了世人的视野。

直到1971年9月13日,苏联官方媒体《真理报》用不到100个字的版面,向人们通告了赫鲁晓夫去世的消息。

实际上,赫鲁晓夫去世的时间是在两天前,只不过官方想让葬礼无声无息地举行,因而一直没有对外透漏消息。

他们在13日上午刊登了消息,而10时就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举行了告别仪式,12时在新圣母公墓进行安葬,时间是异常的紧凑。

这个平时都对外开放的公墓,当天也以“打扫卫生”的名义关门谢客,而且整个地区都由民警和内卫部队包围起来。

那一天的告别仪式,没有官方人士参加,只是亲属和早已不在位的一些老朋友,更别提那些外国友人了。

可是就在追悼会进行时,一个很多人都想不到的人物出现在了仪式现场,他就是已经消失在公众视野达14年之久的朱可夫。

75岁的朱可夫背已有些弯了,然而那双眼睛却依然炯炯有神。

他神情严肃地望着躺在花丛中的赫鲁晓夫,缓缓地走过他的身边。

只是在最后离开前,他才再次顿住脚步,回头看了一眼,慢慢地吐出5个字:“老伙计,走好!”

这五个字饱含着朱可夫极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双方过往的回忆,更有对人生无常的慨叹。

当然不能不说也有着一丝的恨意,当然更多的是对往日纠葛的释然。

两人相差两岁,此时都已是年过古稀,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

朱可夫之所以来送别那个让自己滑到人生谷底的人,在于他对赫鲁晓夫的人品的认可,虽然世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基本上停留在“头顶最秃,胆子最大”上面。

最大的证据就是在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赫鲁晓夫表现出来的赌徒式冒险行为,当时全世界都笼罩在核战争的阴云之下。

然而实际上,赫鲁晓夫的性格是极为多样化的。

195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从北京到大连访问。

原定在周水子机场降落,结果在飞到大连上空后,赫鲁晓夫突然决定改为降落到旅顺口土城子苏军机场。

当天晚上,赫鲁晓夫又上演了一出半夜出逃的戏码。

赫鲁晓夫下榻的宾馆由中方人员负责外围警戒,苏方人员担任内卫警卫。

可是深夜时人们发现赫鲁晓夫住宿的豪华房间灯火通明,然而却空无一人。

赫鲁晓夫的神秘失踪产惊动各方,中苏双方人员进行地毯式搜寻,最后在宾馆一个类似仓库的普通简易房间里找到了赫鲁晓夫。

他当时正躺在一张小床上酣然入睡,此时时针已指向凌晨2时。

这两个举动应该折射出赫鲁晓夫的猜疑心极为严重,也许这就是上位者的通病。

然而在胆大、冒险、猜疑这些性格之外,赫鲁晓夫也有细心的一面。

普利谢茨卡娅是苏联国内首屈一指的芭蕾舞女演员,然而不知何人给她安了一个“不可靠”的罪名,从不允许她出国演出,认为她会“一去不复返”。

后来实在气不过的普利谢茨卡娅给赫鲁晓夫写了封信,严正声明自己是爱国者,对自己不被信任感到委屈。

收到信后,赫鲁晓夫同意她出国演出:“我相信她的话,缺乏信任就无法生活。”

结果是普利谢茨卡娅出国演出载誉归来,为苏联芭蕾舞艺术争了光。

赫鲁晓夫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骄傲”,他认为如果当初扣住普利谢茨卡娅不放,就可能毁了她,或者把她变成反苏分子。

显然赫鲁晓夫对人的心理有极为深刻的认知,他强调:“最脆弱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所以应当加以呵护,不能让它受到伤害。”

赫鲁晓夫在衣着方面极为保守,西服、衬衫和领带倒还多少合乎时代潮流。

然而内衣通常是带钮扣和细绳子的长衬裤,每当他出国时,他的卫士要专门负责清洗内衣,从不让外人插手。

他们的说法是为了安全起见,实际上还有一个不好说出口的因素,那就是不想给国家丢脸。

赫鲁晓夫也曾象中国的老人那样,成为保健品、食品相生相克理论的“牺牲品”。

他很喜欢吃西红柿,可是当听说吃西红柿会使盐沉积在体内的说法后,他就一口也不吃了。

好在主管农业的波利亚科夫告诉他:“别相信盐沉积是吃西红柿引起的”这才又开始吃西红柿了。

后来,赫鲁晓夫还在自己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花草、果树,当然也有西红柿,这成为了他晚年的一项重要“工作”。

救火队员却没能自救

虽然赫鲁晓夫是苏联的第三代领导人,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至高无上的。

然而在苏联人民心目中,朱可夫可能要比他好无数倍。

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中,朱可夫成为了战火“消防车”,也有人说他是斯大林的救火队员。

哪里危险,他就会出现在哪里,一次次地力挽狂澜。

1940年9月,已经升为大将的朱可夫,在一次总参谋部组织的大型对抗演习中,率领“蓝军”却出人意料地战胜了“红军”。

这本来就使得总参谋长麦列茨科夫大将十分尴尬和恼火,然而在随后面对斯大林的质询时,麦列茨科夫的低水平汇报更是让斯大林失望。

于是准备返回军队驻地的朱可夫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并当场被任命为总参谋长。

作为一名军人,朱可夫接受了这个任命。

但是他强调:“如果发现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总参谋长,我将请求再回部队。”

就这样,朱可夫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成为苏联军队的总参谋长。

当然,他在这个职位上是相当称职的。

1941年5月,德军陈兵苏联边境时,朱可夫曾极有远见地提出先发制人的建议,可惜没有被斯大林接受。

在德军发起闪击战后,朱可夫又提出放弃基辅,加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力量,实施以反突击为主要手段的积极防御战略。

结果与斯大林死守基辅的想法背道而驰,这使得斯大林极为恼火。

他冲着朱可夫大喊:“哪里还有什么反突击?真是胡说八道!”

朱可夫马上正色道:“如果你认为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那么我请求您解除我总参谋长的职务,把我派往前线。”

斯大林没想到朱可夫如此固执,于是极为痛快地答应到:“我们这里缺了你也行”

于是数小时后,朱可夫总参谋长职务就被解除了。

然而被解职后的朱可夫毫不在意,反而是率领军队成功实施了叶尔尼亚反击战,成为苏德战争初期苏联方面唯一的亮点。

战争局势的发展,充分说明了朱可夫的远见卓识。

1941年9月下旬,固守基辅的苏联西南方面军66万人以被全歼的事实,极为残酷地证实了朱可夫对战争大局的精准把握。

当时列宁格勒岌岌可危,迫于无奈,斯大林只好将朱可夫请出山,他对朱可夫的要求就一条,不能让德国人冲进列宁格勒。

在朱可夫的统筹安排、全力指挥下,列宁格勒守军坚持了900个日夜,德军未能前进一步。

朱可夫刚稳定下来苏宁格勒的形势,莫斯科又频频告急。

10月7日,朱可夫急忙驰援莫斯科,在斯大林的授权下,全权指挥了莫斯科保卫战。

不但保证了斯大林所期望的阅兵仪式的安全举行,朱可夫还指挥苏联军队进行反击,并成功迫退德军,德军遭到苏德战争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战略失败。

1946年,在卫国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朱可夫成为陆军总司令兼武装力量部副部长。

然而正当他心满意足地享受胜利果实时,一场风暴却向他席卷而来。

1948年,苏联安全部秘密搜查了朱可夫的住宅。

贝利亚指使他的助手阿尔巴库莫夫向斯大林报告:“朱可夫的别墅就是一个古董商店或者是陈列馆,到处挂满了各种各样珍贵的名画。”

虽然朱可夫否认了对他的各种指控,然而最终还是被贬为乌拉尔军区司令员,军事生涯再次遭遇挫折。

好在应了那句话,官场失意情场得意。

心情郁闷的朱可夫生病了,这时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军医加琳娜的细心照顾、精心医治,使得朱可夫逐渐恢复了健康。

与此同时,已经单身数年的朱可夫不由自主的爱上了这个单纯的女军医,而女军医对于这位苏联军神也是极为崇拜。

两情相悦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并且还生下了一个可爱女儿。

当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才想起朱可夫的重要性。

他在临死前接见了朱可夫,并任命他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

然后就是他与赫鲁晓夫成为政治上的盟友,结果却在帮助赫鲁晓夫清除政敌后,被盟友抛弃,并被冠上了在军队中搞个人崇拜等一系列的罪名,从此就未能东山再起。

1974年6月,在送别赫鲁晓夫3年后,朱可夫也孤独地走完了人生路。

因为早在半年前,第二任妻子加琳娜也因癌症走在了他的前面,朱可夫直到去世时也没有被平反。

赫鲁晓夫与朱可夫二人都是带着极大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世事无常,英雄迟暮,不外如是。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徐焰;丁明,朱可夫传奇的乌纱帽,领导文萃,2010(05);

[2]袁灿兴,另一面的赫鲁晓夫,文史天地,2013(0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可夫两次帮了赫鲁晓夫的大忙,没想到却落得了这样的下场
贝利亚为何失败?
一代名帅朱可夫的沉浮人生
赫鲁晓夫牢牢掌握着大权,却在度假时被迫“退休”,失去了大权
史海钩沉:赫鲁晓夫如何登上权力巅峰
赫鲁晓夫去世后,朱可夫参加追悼会,离开前说了五个字,字字心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