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砍头,身为湖广总督的老爸为何无动于衷不求情?

说起戊戌六君子,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恐怕就只有谭嗣同。在这六个人当中,甚至包括出逃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的家世背景都是最为显赫。他的父亲谭继洵曾担任湖广总督,官至从一品,是清朝八大总督之一,真正的实权派人物。

从这层意义上说,谭嗣同属于是清朝既得利益者之一,如果按正步走,他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但是,他最后却选择变法这条艰难之路,仅是这一条,他就足以人肃然起敬。

更难得可贵的时,在戊戌变法失败时,光绪其实早已经通知过他们,谭嗣同当时是有机会像康有为等人一样,逃往国外,保住自己的性命。

但是,谭嗣同却放弃了逃亡,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随后,他坦然被捕。

在狱中,有人到狱中看望谭嗣同,愿化妆成谭嗣同,代他而死,谭嗣同欣然拒绝,并提笔写下那首流传至今的著名诗篇《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随后,谭嗣同慷慨赴死,享年33岁。



据史书上记载,在谭嗣同被捕到被杀的这段时间里,谭嗣同的很多好友都在积极营救,但是他的父亲谭继洵,却没有任何救援行动,眼睁睁看着自己儿子被杀,实在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但其实,如果大家真正了解谭继洵这个人,就能够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有两个非常显著的性格特征:谨慎和保守。

当然,这也与他的经历有关系。他们谭家原来也是个小地主家庭,但谭继洵的父亲在谭继洵六岁时就去世,只留下他母亲和儿女七人,所以很快他们家就落败,不久母亲也因病去世,最后靠13岁的哥哥含辛茹苦将其抚养长大。

后来,谭继洵考中进士,再一步一坎的做官,才重新光大他们谭氏家族的门楣。也正因为此,谭继洵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就,生怕谭氏家族又因为自己的一步走错而重新回到原地,所以他的为人处世也变得非常谨慎和保守,总而言之,宁可不要功劳,也不能犯错。

曾经,他在担任湖北巡抚时,和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是同事关系,但是因为谭继洵太过谨慎,凡是都唯唯诺诺,以至于谭继洵完全沦为张之洞的小跟班,至于湖北的具体政事,也都完全由张之洞说了算。



后来,维新变法兴起时,张之洞主张积极变法,他曾多次约谭继洵和他一起上书变法,但谭继洵却每次都拒绝。而且,张之洞交代下来的一些新政策,谭继洵也偏不实施,可见他的思想是有多保守。

也正因为如此,当谭嗣同积极主张变法时,谭继洵直接和自己这位儿子公开闹翻,他甚至加入到儿子的敌对势力中,成为朝廷顽固派的主要支持者,而在这样的冲突下,谭继洵和谭嗣同虽然是父子,但也是你死我活的政敌,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也在这个争斗中走向破裂。

后来,等到慈禧重掌大权,并大肆打压改革派人士时,既然谭嗣同自己不肯出逃,那以他为核心的首要分子,就基本难逃一死,因为如果不杀他们,慈禧执政又算什么呢?而按照大清的律法,像谭嗣同等人的这种行为,那绝不是交出他们一个人的脑袋就可以解决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谭继洵哪里还敢有求情之举?因为清廷没有追究谭继洵的连带责任,就已经是对他格外开恩,这个时候如果他还不识时务,主动跑出来替谭嗣同求情,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更何况,就算他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谭氏家族考虑,所以他只能选择避开这个漩涡,眼睁睁的看着儿子被杀。

可惜的是,虽然在谭嗣同被杀这件事情上,谭继洵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但在不久后,清廷还是找借口罢免了他的官。等到谭嗣同死后两年,谭继洵才终于敢为儿子写下一道挽联: “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这对挽联道尽自己的悲愤,不难看出它是一语双关。第一,辩解自己谭家的忠心,第二,面对儿子的牺牲无奈又悲愤,盼望何时能昭雪。不久,谭继洵在家中病死,享年78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谭嗣同被杀,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什么没有营救他?并非为了自保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砍头,身为湖广总督的老爸为什么默不作声?
谭嗣同父亲是手握实权的湖广总督,为何在儿子被杀时没设法营救?
谭嗣同被慈禧杀害时,其父亲身为湖广总督,为何无动于衷不求情?
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被杀时,为什么身为湖广总督的父亲却不救他?
谭嗣同被慈禧砍头,时任湖广总督的老爸谭继洵,为何无动于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