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掩盖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真相——韩信被暗杀

关于韩信之死,不管是官方,还是史学界,抑或民间,都不外乎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该杀!原因是:韩信串通陈豨谋反;第二种说法——被冤杀!原因是:韩信并未谋反,是刘邦、吕后捕风捉影,错怪了韩信。韩信蒙冤而被杀。

总之,韩信都有错,即使是被“冤杀”,也是因为韩信的行为,才使刘邦产生了误解。两种说法,都将刘邦和吕后的主观意图,撇得得干干净净。

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史书,却发现其中漏洞百出,韩信无论是“该杀”还是“被冤杀”,其理由皆不能成立。我今天想同大家说:韩信既非“该杀”,也非“被冤杀”,而是刘邦和吕后导演的一场政治谋杀,而且是被暗杀的。

现在,就请让我首先推翻上述两种观点的逻辑性,然后揭露刘邦、吕后谋杀、暗杀韩信的历史真相。

一,韩信要谋反,不会选择这样的时机。二,记载韩信谋反的时间混乱

持韩信“该杀”论的观点的朋友们,主要是基于韩信与陈豨串通谋反的史书记载。

然而,我想说:史书的记载漏洞百出,根本成为不了韩信谋反的实锤,完全是杜撰的罪名。

一,韩信谋反,不会选择这样的时机——

史书的记载是: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假借游云梦泽,诱捕了韩信,削去其“楚王”封号,降为“淮阴侯”,软禁在洛阳。

陈豨被派去巨鹿任郡守,临行前来向韩信告别。韩信说:“你要去的巨鹿,是天下精兵汇聚之地,皇上必定重视。如果有人初次告你谋反,皇上必不信;再告,皇上必疑;又告,皇上就会发兵兴讨了。到时,我在京城与您作内应。”

后来,陈豨果然谋反了,刘邦带兵亲征。韩信称病,没有跟随。其实是在召集家臣准备袭击吕后和太子。后因被告发,未能得逞。

朋友们,这段史书记载,你们信吗?反正我是不相信的。

刘邦与项羽荥阳对峙时,双方的局势都很危险,都在用尽全力。这就好象我们在功夫片看到的那样,旗鼓相当的对手对决时,双方都屏神静气,这时,任何一方受到干扰,别说是有第三者助力,就是哪怕一点声响,都可能使某一方因分神而大败甚至五脏俱毁。

刘邦与项羽当时的对峙,就象这种情况。韩信当时的立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站在刘邦一方,则刘邦会胜出,站在项羽一方,则项羽赢。而韩信因感恩于刘邦,而没有背汉降楚。

当时韩信手握重兵,而刘、项又无暇顾及,韩信若想自立,是很容易成功的。不仅项羽派说客武涉来向他分析厉害关系,他的谋士“蒯通”也多次建议他自立,与刘、项三分天下。

朋友们,在那样的情况下,韩信没有谋反,而现在天下平定了,时局稳定了,自己兵权被守了,将军印被刘邦收去了,自己被软禁了,手中无一兵一卒了,反而要谋反了?

这种说法你信吗?反正我是不相信的。

二,关于韩信谋反时间的记载,更是荒缪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十年十月,淮南玉黥布、梁王彭越……长江王昊芮皆来朝长乐宫……

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

十一年……汉使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

月馀……乃分赵山北,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

春,淮阴侯韩信反关中,夷三族。

朋友们,看出端睨了吗?陈豨是汉十年(公元前197年)在代地谋反。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彻底平定,刘邦分封自己的儿子刘恒为代王。次年(公元前195年)春,韩信谋反了。

陈豨之叛已在一年前被彻底平定,而韩信次年谋反。他怎么与陈豨串谋?怎么与陈豨里应外合?难道时光倒流?陈豨已在阴间,韩信还在人间,难道一个“阴谋”,一个“阳谋”?“阴谋”与“阳谋”能够“串谋”?难道陈豨“借尸还魂”来与韩信串谋?

吕后轻信有人诬告韩信而冤杀韩信的说法,更不可信

持“冤杀”论的观点认为:韩信是被人诬陷而被冤杀的。

据《史记》记载,韩信将家臣召集起来,商议了配合陈稀谋反的事项后,就只等陈豨的消息了。但此时,偏偏韩信的一个家臣“乐说”因事得罪了韩信,韩信便把他关押了起来,并欲杀之。这名家臣的弟弟便告发了韩信谋反之事。

于是,持“冤杀”论的朋友们认为:韩信蒙冤了,有可能是家臣的弟弟挟怨诬陷的。

朋友们,对于这样的说法,你们又信吗?反正我是不会相信的。

即使家臣的弟弟挟怨构陷,然而,韩信乃国之重臣,谋反的“证据”竟然仅凭韩信要处死的一个家臣的弟弟的“上书告发”?

吕后也不是糊涂之人,就会这样轻信?而且也不会这样草率,竟然没有先押入大牢,然后经过审讯、核查,就给韩信定了“谋反罪”?

很显然,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史书又给我们耍了一次花枪。

以上,证明了韩信既非“被冤杀”,也非“该杀”,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了:这是刘邦、吕后精心设计的一场谋杀。

刘邦为什么要谋杀韩信?

①诛杀异姓诸侯王

按刘邦与项羽的军事谋略,按汉、楚军的作战能力等方面,刘邦都远非项羽敌手。但是,刘邦擅于驭人。

韩襄王的孙子跟随他进入关中,建议刘邦从函谷关向东出发,争夺天下。他成为刘邦分封的第一个诸侯王。第二个是张耳。韩信攻占齐地后,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此后,黥布、彭越、臧荼、卢绾、吴芮等人相继被封为王。

按理说,天下未定,局势未稳,是不宜提前封王的。因为,封王就代表是一个诸侯国的国王,就应该有一块封地。然而,战争还未分胜负,不知那一块土地到时候是姓刘还是姓项呢!

但是,刘邦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这一点:先给你画一个大饼,“那片土地从现在开始,就是你的封国了”。当然,要想把那块土地变成你的封地,就得好好干,打败项羽。

刘邦就是使用这一招,让将士们拥护自己,奋勇战斗,与项羽争夺天下。

然而,时局稳定后,这些拥有封地、拥有军队的诸侯王,对刘氏政权却是一个威胁。为了让刘氏后人坐稳江山,他得设法铲除非刘姓诸侯王。

燕王臧荼是第一个因谋反罪被诛杀的诸侯王,此后,刘邦就以谋反等各种罪名,将异姓诸侯王诛杀殆尽。只是一个封地很小的、力量对朝廷构不成威胁的长沙王吴芮,才幸免于难。

韩信姓“韩”而不姓“刘”,所以,他这个“楚王”自然也要被铲除。

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精兵强将在夺取天下时发挥重要作用,而治理国家则重用文臣。天下平定后,若平定天下时的重臣受到冷落,不少人会利用手中的重权和尚存的影响力,对朝廷构成威胁,甚至谋反。为了江山的延续,就必须将他们消灭。

韩信被拜“上将军”后,从最初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开始,就屡建奇功,还定三秦、灭魏破代、东进灭赵、突袭攻齐等,为汉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作出了无人能比的功勋。直至垓下决战,为刘邦的最后胜利锁定了胜局。

但是,功业越大的重臣,若是谋反,威胁也越大。“功高震主”不是没有道理,所以,韩信是刘邦的心头大患,必须铲除,刘邦的心才会踏实。

疏理刘邦谋杀韩信的“心路历程”

好了,我们现在就可以复原刘邦设计诛杀韩信的心路轨迹了。

由于要诛杀异姓诸侯王的政治需要,以及对“功高震主”的防范,刘邦一定会想办法诛杀韩信。

可是,想什么办法呢?当然,得想个让人心服口服的借口,得先给他定罪。定什么罪呢?一般的罪名还真不行。象这类人物,罪名太小,只怕治不了他们的罪,对于其它罪,他们都有“免死金牌”。唯有“谋反罪”,才不会被宽恕。

现在,对韩信的罪名已经拟好。接着,就得找“证据”了。可是,这证据不好找。韩信已被软禁,剥夺了“楚王”封号,收回了将军玺符,哪里还有能力造反?

既然找不到证据,那就捏造一个罪证呗!可是,从何下手呢?这时,陈豨就任巨鹿郡守前,曾向韩信辞行。陈豨不是后来造反了吗?这给刘邦找到了最合适不过的伪证。

刘邦就诬称,陈豨去向韩信辞行时,韩信就与陈豨相约:你在代地造反,我在京城呼应。可韩信在京城也没有军队呀!刘邦就继续编故事,说是韩信纠集了自己的家臣。

可韩信并没有造反的事情,怎么编故事?刘邦继续编故事: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把他关了起来,想要杀他。这位家臣的弟弟就向吕后告发了。所以,韩信的谋反失败了。

至于家臣是因为什么事,而得罪了韩信,史书没说,估计是刘邦编不不去了。

这套谎言你信吗?别说你不相信,连鬼都不信!作为一个军事家,他有什么事不能忍?在谋反前夕,还与一个家臣怄气?生死存亡时刻,他会因家臣的得罪而沉不住气?而且还走漏了风声?他这么不靠谱?怎么看怎么想都觉得这事蹊跷,纯属无中生有,捏造出来的,却又荒诞不经。

刘邦对韩信为什么要采取“暗杀”的方式?

刘邦是皇帝,韩信是大臣。若仅论“社会地位”来说,当然刘邦高高在上。旧时的皇帝,对任何人都可以生杀予夺,他杀人并不需要充足的理由,和确凿的证据。

但是,对韩信就不可能这么简单了。若论“历史地位”来说,韩信比刘邦高。刘邦只是推翻了一个朝代,他的施政,也就影响了那么几十年。但是,韩信的军事理论、作战谋略等,则影响了数千年。

至今,他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丶“十面埋伏”等经典战术,还被人们广泛地应用。

虽然刘邦是皇帝,社会地位比韩信高,但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韩信比刘邦高。“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时期人们对他的评价。

由于韩信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要诛杀韩信就得有一个充足的理由和确凿的证据。不然,会引起极大的民怨。

而上述刘邦捏选的“证据”,漏洞百出,不足为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汉民也不是可以随便糊弄的,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然而,刘邦又非杀韩信不可。怎么办?先暗杀,然后向天下人公布韩信犯了“谋反罪”吧!

吕后和萧何商定,诈称从前线回来的人带来一个好消息:陈豨已兵败身亡,群臣都上朝祝贺。韩信称病不往,萧何就“劝”他说:“你强打精神还是可以的”。

谁知韩信一进宫门,就被吕后早已安排理伏的武士绑缚。

民间有个说法:刘邦曾许诺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兵将不杀;见兵器不见。吕后何等精明!让武士将韩信绑缚在钟楼,吕后亲自动手,手持削尖了的竹片,扎死了韩信,这同时满足了刘邦对韩信许诺的所有条件。

当然,这是民间说法,存在于野史中。正史只是记载:绑缚韩信后,没有投入大牢,没有审讯,没有经过任何程序,吕后马上就在长乐宫的钟室里斩杀了韩信。

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史记·淮阴侯列传》

从后来刘邦与吕后的对话,也可以看出,谋杀韩信是刘、吕之前就合谋商量好了的。刘邦问吕后:“韩信临死前说了什么?”吕后答:“他说后悔当初没有听众蒯通(韩信的谋士)劝他谋反自立的计谋”。

(吕后画像)

很显然,刘邦是知情的,夫妻二人是事先商定好的,才不会感到惊讶和意外。不然,他必定会问“是什么罪?”、“怎么杀死的?”之类的问题。他没问。管他呢!只要杀死了韩信,就是万幸。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以上,就是“刘邦为何要想方设法诛杀韩信,以及如何罗织罪名,却因证据不充分而不得不采取暗杀”的全过程。

朋友们,请不要再相信韩信曾与陈豨相约谋反的说法了。该揭开这段掩盖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真相的时候了——

刘邦由于对韩信的污秽判断,便执意要诛杀韩信。由于找不到韩信谋反的证据,通过正常的审讯程序,无法定罪,便采取暗杀了。

然后为了安抚百姓,便捏造韩信谋反的证据链。

只是,我们也不会被你糊弄,还是揭开了被你伪造两千多年的历史真相。

我今天为韩信“平反”,相信韩信也会在地下哀叹:“唉!当初就不应该离开项羽,转投刘邦。至少,不会死的这么惨,不会被诛三族。我恨啊!恨当初的错误决定啊!”

朋友们,你们好!也许我这种性格,不适合在自媒体发展。我爱认死理,爱钻牛角尖,对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自不量力地提出质疑。但我希望在不损毁历史人物固有形象的基础上,与网友们共同挖掘掩盖在史料中的历史真相。

以后,这类质疑的文章,还有很多。有与我一样风格的网友们,我们携手前行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邦诛杀的六大异姓王,韩信很冤,但这个人更冤、更惨
刘邦诱杀韩信时,韩信3万亲兵为何见死不救?答案让人万万没想到
为何说韩信被冤杀?司马迁笔下,刘邦的这个反应坐实了这个观点
吕后诛杀韩信时,张良为何不出手相救?其实原因很简单
韩信被诛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仰天长叹,说出了一句肺腑之言
韩信被吕雉和萧何处死,刘邦听闻之后,为何作出两种反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