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去世后,宋庆龄劝许广平不必从一而终,她为什么不听?

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师生恋”,曾经在民国时期轰动一时。

从1926年,鲁迅带着许广平第一次一起离京南下算起,一直到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许广平和鲁迅在一起共同生活了十年。在鲁迅儿子周海婴的笔下这十年的时间,鲁迅“在写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竟超过了此前的二十年”,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超过了鲁迅的前20年。

在这10年里,许广平从28岁的青年女子变成了38岁的中年女人。在这10年里,她从鲁迅的学生成为他的妻子、战友、助手。鲁迅去世之前,要许广平“忘记我,管自己生活”。鲁迅去世之后,宋庆龄也曾经劝她“不必从一而终”,可以考虑再嫁。

但是许广平却再也没有改嫁,她成为了鲁迅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她选择了永远活在鲁迅的世界里,她把鲁迅当成了自己终生的信仰。

许广平:出身望族

1898年,许广平出生在广州,许式家族在当地是一个名门望族,许广平的祖父许应骙做过浙江巡抚,是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享有在皇宫中骑马的殊荣,甚至有说法许应骙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许广平的堂兄许崇智则做过粤军的总司令,也是黄埔军校创办人之一,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家族中名人辈出,涵盖社会各界,许家称得上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家族。

许广平的父亲许炳枟不是嫡子,在大家族中没有什么存在感。许炳枟一辈子没有做官,爱好诗文。虽然许炳枟没有显赫的声名,但是他却颇为开明。正是在他的支持下,许广平才能像家族里的男孩子们一样,上学读书,学官话,甚至免于缠足。

可以说没有父亲的庇护和支持,许广平只能成为一个有着“三寸金莲”,在大家族中默默无闻的普通女子,她也就没有机会离开家去北方上大学,她也就不会认识鲁迅,更不会成为鲁迅的妻子和战友。

但是许炳枟虽然在一些方面开明,但是他毕竟是成长一个传统的世家大族之中,在他身上难免还是有一些旧社会的印记。许广平出生不久,许炳枟就“碰杯为婚”,把许广平许配给了本地的一个马姓士绅家族。

马家的名声在当地并不好,属于地主恶霸一类的家庭。许广平懂事之后,便一直强烈地反对这门婚事。许炳枟后来也非常后悔自己当初这一举动,但是那个年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谓“读书人的道义”,却一直禁锢着许炳枟。虽然内心痛苦,但是他依旧坚持许广平要嫁入马家。

马家后来闹到了官府,这门亲事最终经许广平的三哥上下走动,终于给压了下来(也有说法是给退亲)。许广平此后北上天津投靠姑母,并在1917年考入了天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次年考入该校本科。

离开了沉闷,了无生趣的大家族,许广平发现自己的世界豁然开朗,她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之中。1919年,许广平参加了五四运动,在杂志上发文呼吁妇女解放、男女平等。

结识鲁迅,大胆追求

1922年,许广平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这里,许广平将遇到自己终生的爱人和信仰:鲁迅。

1923年,鲁迅来到许广平的学校任教。这一年,鲁迅42岁,许广平25岁。

两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课堂上,鲁迅教《中国小说史略》。许广平每次都是坐在第一排,她也是课堂上最活跃的学生。

当时的鲁迅早已成名,已有妻子。但鲁迅和妻子朱安是封建包办婚姻。对鲁迅而言,妻子朱安“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爱情是我所不知道”。

虽然有妻子,但是鲁迅始终和朱安分房而居,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

出现在许广平和同学们面前的鲁迅,是个严肃的中年人,中等的个子,不修边幅。鲁迅的外形打消了诸多女生对文坛大师的美好幻想,但是鲁迅的才气很快就征服了所有人。

许多年之后回忆起与鲁迅的初见,许广平这样说:“许久许久,同学们醒过来了,那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着人们,阴森森中感到一丝丝暖气。不约而同的大家吐一口气回转过来了。”

随着课程的深入,鲁迅的才气越来越吸引许广平。在她的脑海之中,鲁迅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许广平在鲁迅的课堂上特别活跃,鲁迅对这个聪明活跃的女生也颇有印象,不过这个时候鲁迅对许广平的欣赏纯粹是出于一个老师对好学生的激赏之情,并没有掺杂男女情分。

在这段感情里,迈出第一步的人是许广平。在毕业之际,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在这封信中,许广平请鲁迅从老师的角度出发给一个“真切的,明白的指引”。这封信的内容并无特别,不过是一个学生向自己的老师请教人生的迷茫而已。但这封信的特别之处,恰恰就在结尾。在行的末尾,许广平有意提醒鲁迅自己是一个女生。

从此之后,两人借助书信开始了频繁的沟通。在信中,他们谈人生,谈事业,谈如何进步,许广平常常请鲁迅为她的文章提些意见。随着鸿雁往返,两个人也越来越了解彼此,两颗心就在一来一往的书信之中慢慢靠近。

我们不需去逐字逐句地看他们书信内容,只须通过许广平的落款变化就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正在突飞猛进。最开始,许广平的落款是“小学生许广平谨上”,后来变成了“学生许广平”,再后来又变成了“小鬼许广平”这一带着几分亲昵的落款。

1925年8月,北洋军阀迫害进步学生,许广平正是学生运动里的活跃分子,属于北洋军阀重点抓捕的对象。当时许广平的朋友和同学大都选择明哲保身,和许广平切割。这个时候,只有鲁迅站了出来,让许广平搬到自己家中避难,并且数次出面将缉捕许广平的反动警察给顶了回去。

从鸿雁传书到同在一个屋檐之下,两人的接触更加频繁,对彼此越发了解。许广平对鲁迅的爱慕之情也越发浓厚,鲁迅也渐渐发现自己心中有一扇大门被撬开了,这扇门的名字叫爱情。

但是这个时候,鲁迅是犹豫的。虽然和朱安没有情分,但是传统观念和世俗社会压力却给了鲁迅巨大的压力。另一个方面,鲁迅在青春的许广平面前还是有着几分自卑。鲁迅比许广平大了17岁,鲁迅这时已到中年,体弱矮小,在外形上鲁迅并无多少魅力可言;鲁迅此时在经济上因为买房和接济家里,也有些拮据;虽然鲁迅在文坛上享有盛名,但是他同样面临着反动政府对他的打压。凡此种种,都让鲁迅面对这一份感情时少了他在文坛上的勇敢,多了几分犹豫和彷徨。

鲁迅曾经说:“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 ”

还是许广平,鼓励鲁迅从自卑和矛盾之中走了出来。许广平对鲁迅说“你的苦痛,是在为旧社会而牺牲了自己。旧社会留给你苦痛的遗产,你一面反对遗产,一面又不敢舍弃遗产....于是只好甘心做一世农奴,死守这遗产”

在许广平的鼓励之下,鲁迅终于打消了顾虑,写下“两个爱人,有因为预防将来社会上的斥责而不敢拥抱的么”。而许广平也以笔名“平林”在《国民新报》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在文中她说她对冷漠和压迫并不害怕,愿意和鲁迅一起“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1925年10月20日,在鲁迅的书房内,鲁迅对许广平说“你战胜了”。

这短短的4个字,既有对许广平为爱勇敢的赞赏,也有着对许广平的感激之情。倘若不是许广平的鼓励和支持,鲁迅或许很难迈开追求自己真爱的一步,鲁迅可能只能继续其苦行僧式的生活,终将还是一个孤独的人。

这10年,鲁迅最高产

许广平和鲁迅在一起的10年,是鲁迅人生之中的最后10年,也是鲁迅创作巅峰的10年。

而鲁迅之所以能迎来自己创作的巅峰,和许广平有着很大的关系。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曾经写道:“父亲在母亲共同生活的十年中,在写作方面所取得成绩竟超过了此前的二十年”,而这一切是许广平“以放弃自己的工作去协助父亲而取得的”,如果没有许广平在一旁的精心照料,鲁迅很难做出这么多的工作,取得这么多的成绩。

许广平不仅是鲁迅的妻子,更是鲁迅的战友和助手,她默默地在鲁迅的背后支持者他。

首先,许广平在生活上精心地照料鲁迅,使得鲁迅再无后顾之忧。鲁迅曾经对友人“抱怨”:现在换件衣服,也不晓得去什么地方拿了。这哪里是抱怨,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分明就是甜蜜的秀恩爱。

而根据据萧红的回忆,许广平照顾鲁迅可谓无微不至。鲁迅喜欢一个人吃饭,许广平就把鲁迅爱吃的菜装在几个小碟子里,端给鲁迅。倘若是吃鱼,鱼身上最嫩的那一块肉许广平一定是留给鲁迅吃的。

其次,许广平还是鲁迅最好的助手。每每鲁迅写作,许广平都为鲁迅查资料,校对稿子,抄写稿子,寄送图书等等,这些琐事许广平都不让鲁迅自己做,她无不办得仔仔细细。有时许广平也和鲁迅一起探讨,鲁迅那些激扬文字之下也有着许广平默默的心血。许广平回忆起这段时光,满是甜蜜“每次文章写完尽给我先看的,偶然贡献些修改的字句或意见,他是绝不孤行己见,很愿意地他涂改”。

第三,除了照顾生活起居,协助处理工作之外,许广平对鲁迅最大的意义或许就是她才是鲁迅内心深处的精神慰藉。在相守的十年里,时局动荡,鲁迅又患上严重的疾病。在面对人世间种种世态炎凉的时候,许广平的宽慰多少能让鲁迅有些许的放松;在许广平的面前,鲁迅再也不需时时以一个战斗的姿态出现,他可以卸下重压,体会到平常人家的欢声笑语。

在时局急速恶化的十年,在动荡不堪的十年,在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正是许广平这个红颜知己的相伴,鲁迅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创作热情,迎来自己创作的黄金时代。

这十年里,两个人互为依恋,互为彼此的铠甲,共同抵御着人生的种种艰难。1929年5月,鲁迅去北平探亲时,曾经写信给许广平说

小刺猬,我们之相处,实有深因。他们以他们自己的心,来相窥探猜测,哪里会明白呢。我到这里一看,更确知我们并不渺小。

而鲁迅笔下的“深因”,正是他和许广平在心灵上,在精神上的志同道合,正是有着这样的志同道合,他们才能携手走过艰难的十年,也是辉煌的十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许广平没有想过自己陪伴鲁迅只有短短的十年。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重。临终前,他对许广平说:“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

鲁迅担心许广平会悲伤不能自己,因此专门嘱咐许广平忘掉自己,去找新的生活。但是这一次许广平并没有听鲁迅的。

宋庆龄和许广平友谊深厚,无话不谈。鲁迅去世之后,宋庆龄曾经劝许广平:“由于孙先生的地位和在国内外的影响,我不打算再婚。你和我不同,为什么不打破从一而终的旧传统观念的束缚?”

宋庆龄的话,许广平依旧没有听。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仅靠书店的版税生活,既要养育儿子,还要供养在北平的鲁迅母亲和原配朱安。尽管后来生活拮据,但是许广平却始终保持对鲁迅家属的供养。她给鲁迅母亲写信,让老人家千万不可太省钱,要钱了就托人写信通知。

当朱安因生活艰难想出售鲁迅手稿时,许广平也是站在谅解的角度去劝说。即使在抗战时期,许广平自身失去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她依旧尽量想办法为朱安筹措生活费用。

除了接过鲁迅对家人的供养,许广平还把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到鲁迅未尽的事业之中去。许广平为整理、编辑,校队鲁迅各类手稿、书信、藏书,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也正是在许广平的努力之下,《鲁迅全集》、《三十年集》等书陆续得以问世。在这些书籍的背后,是许广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努力。

如果说整理鲁迅遗作,只是许广平对鲁迅精神的继承。那么在抗日之中,许广平继续以笔为武器,撰写大量文章控诉日军的侵华暴行,这则是许广平对鲁迅精神的发扬光大。许广平的文笔虽然没有鲁迅的高度,但是同样犀利,同样坚决果敢,使得日军对她大为不满。为此,许广平被日本人关押折磨了76天,最后还是靠鲁迅老友内山完造才得以保释而出。

即使遭遇了非人的折磨,但是许广平依旧没有放弃战斗,她继续活跃在文坛,继续控诉着日军的罪行。

鲁迅让她去管自己的生活,挚友宋庆龄劝她考虑改嫁,许广平都没有听。这不过是她对鲁迅刻骨铭心的爱。

鲁迅走了,但是他也始终活在许广平的心里。许广平选择继续活在鲁迅的世界里。鲁迅对许广平来说,不仅仅是爱人那么简单,更是信仰。

一个人有几个十年?两个人都在一起相守十年,已是多么不容易。对鲁迅来说,这十年是“十年携手共艰危,此中甘苦两心知”而对许广平来说,这十年成了她此后一生的信仰。正是这份信仰让许广平能孤身一人在以后的人生之中,面对大风大浪,走过人生诸多坎坷艰难。

参考资料

十年携手毕生追随——析许广平人生价值在鲁迅生命中的体现

《许广平:以生命之沫捍卫鲁迅大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安鲁迅许广平
【女人啊女人】 作者/耿珍(淡雅)
甘做鲁迅情人,原配去世前为她留下23个字,还让情人儿子继承财产
鲁迅,两个相差20岁的女子,为他付出了一生
1927年,鲁迅瞒着妻子朱安,和自己的女学生许广平在上海同居 不
鲁迅对待两任妻子的态度:爱与不爱,非常明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