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在为谁而学习?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
userphoto

2022.10.04 河北

关注

#教育听我说##头条创作挑战赛# #育儿##媒体:家庭教育理念不能“业余化”##家庭教育我是专业的#

教育内卷严重的今天,很多家长无法抵挡周围父母的内卷,不知不觉地给孩子很多压力,有时会让孩子觉得,学习变成了父母的事,今天的这个心理学故事告诉大家,一旦孩子为了父母学,为了他人学,或者为了什么外在的目标学,后果有多可怕。

情景再现:

夏天的中午,一群放暑假的孩子聚到小区一片草地上,又蹦又跳,玩得不亦乐乎,旁边楼里的老爷爷(也有说法说是一名懂心理学的老师,我个人更希望是个睡不着午觉被打搅的老人[大笑])几次三番地要求孩子离开,或保持安静,都无果。

万般无奈之下,老爷爷想了一个办法:

“孩子们,我来组织你们比赛吧,谁跳得最高,我给谁发奖品”,第一天的奖品是一个特别诱人的玩具手枪,获得奖品的孩子高兴的手舞足蹈。

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没玩之前,先问老爷爷,今天有奖品吗,老爷爷说,当然有啦,今天的还是玩具手枪,你们奋力跳吧!于是孩子们真的奋力去跳,勇争第一。

第三天的时候,奖品变成了一盒巧克力,第四天,变成了一包巧克力,第五天变成两根棒棒糖,第六天一根棒棒糖,第七天的时候,奖励没有了,孩子们悻悻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啥都没有我们干嘛还卖力气去比赛呀?回家睡觉~

于是,困扰老爷爷午休的问题解决了。

为什么孩子们不去蹦跳了呢?因为最初带给孩子们的运动本身的快乐,被外在奖励的快乐取代了,当外在奖励取消的时候,快乐也随之而去了。

换句话说,孩子们夜以继日地学习,是因为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激励、物质的奖励,还是因为学习本身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虽然学习本身很苦,但学习、成长、不断超越自己也是非常快乐的事)

与这个故事类似,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类似这样的一个实验,给孩子们出智力难题,分别测试奖励组和无奖励组,在解题时的兴趣、投入程度是否有差异,实验结果和上面的故事结论基本一致,就是外在的物质能在活动之初刺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随着奖励越多,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升反降,当外在奖励消失的时候,孩子们几乎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了。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教育最终是要实现孩子的自我成长。

反思我们自己:

当孩子在幼儿园时,我们是否用棒棒糖,巧克力,或者孩子喜欢的玩具来诱导孩子参加他不太感兴趣的活动?

当孩子在小学时,我们是否用各种奖状、奖品,来刺激孩子考第一?

当孩子进入中学的时候,我们是否经常用父母的期待、周围人的榜样等让孩子不断前进?

当然,这些都可以用一用,但不可长久,有没有发现,孩子越大,你那些小恩小惠就不再起作用了?这些都是外部动机,早晚有一天,没人再哄着孩子们去学习、去成长。

用什么呢?尽早关注孩子的内部动机:

比如:从未知到已知的快乐:哇,今天又了解了一个知识,原来世界这么奇妙呢,太棒了!

比如:超越自我的成就感:通过爸爸陪孩子练俯卧撑,孩子引体向上的成绩得了满分,就用了一个月,开始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太好了,我终于超越了自己;

比如:坚持熬过一段艰难的旅程的放松感和满足感: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家儿子的学习遇到了瓶颈,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怎么努力都不行,我坚持了,还是不能提高成绩~经过老师、父母和他自己的努力,终于挖掘到了自己学习上的盲区,不断反思,一学期后成绩还是有明显提升,再回首总结的时候,发现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坚持和努力之外,还要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以上类似的感觉是任何外在奖励所不能给予孩子的。

因此,很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以此为依据,强调激发孩子的内在发展需求,比如芬兰教育家本.富尔曼的作品《儿童技能教养法》中提高的三重赞美法,就是积极调动孩子内在动机的典型方法:

1、惊叹:哇,你这么厉害,这件事太棒了

2、承认难度:这个任务太有挑战了,我当年就折在这儿了!

3、请求解释:你跟妈妈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使用三重赞美,我们会显而易见地感受到孩子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对很多事的把控感,这比棒棒糖、昂贵的礼物甚至其他必须花重金才能买到的物质奖励的魅力大多了!

孩子一旦具有了内在动机,那学习、发展就成了他自己的事,就像一艘鼓起了风帆的船,想不远航都很难。

始终坚信,知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不是金钱,不是权势,

而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促使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避免孩子学习中的德西效应
语墨小语|我的班主任成长史
激励式育儿到底好不好?父母还需了解“扇贝效应”,靠谱
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为什么不能用物质刺激的方法教育孩子?
爱的使者:李雪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冲突(一)关于延迟满足
孩子进步要靠“正反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