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着意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小学必背古诗《大林寺桃花》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这美好的时光却不太长久。诗人对这春之归去,常常会产生一种哀怨的情绪,于是便寻春、念春,但一年中只能有一个春天,明年之春已非今夕之春了,人们在对春的寻觅中所寄托的更多的是对春天的怀念。

说到春天,在中国的文化中,那必然是一个群芳争艳的时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花,那便当属桃花。

下面我们就来通读一下这首诗,跟随诗人的脚步欣赏这不一样的“春天”。

原文: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文大意:

已经是农历四月了,花儿都已过了盛开的季节,进入凋谢期,百花盛开的春天悄悄地过去了。有一天诗人携友同游庐山顶上的大林寺,却意外地发现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荡漾着浓浓的春意。

诗人不禁感叹道,原以为春天已经过去了,却想不到可爱的春天,却调皮地东躲西藏,偷偷地跑到这深山的古寺中来了。 

诗文赏析: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林。当这始料未及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诗人是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在诗的开首,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天,原来春天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这首诗中,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像个顽皮的孩子总是让人难以捉摸!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中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晚年住在香山,自称为“香山居士”,他曾对诗歌进行过改革,主张学习民歌。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携友人同游庐山香炉峰大林寺时所作。

小知识:

桃文化在中国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着吉祥长寿的桃果实文化,另一种,便是桃花文化。而到古代关于桃花的诗词文章,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将这里描写成了一个如同仙境的“世外桃源”。桃花在这里,象征的便是自由和美好的生活,这和桃花结果有一定的关系,古人对于这些能够结出果实的花卉,一般都有着极高的敬意。

因此桃树本身,也被当作一种既可以观赏,又可以为人们提供食物,足以维持人们生活的宝贵树种。除此之外,桃花也被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且在古人的观点中,桃花因为可以结成象征长寿的桃子,因此也同样被视为延年益寿和美容的灵丹妙药。 

小问题:

古人赞美桃树、桃花的诗词非常多,除了我们今天讲到的这首《大林寺桃花》和文中提到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还知道其他的作品吗。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跟大家分享你的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的这首诗只有4句,其意境之美,却能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
描写桃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大林寺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王维19岁所作《桃源行》让陶渊明的桃花源流传于世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张旭《桃花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