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词解释3:意境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方能造境”,王国维则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意境就是画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写与笔端,让后人欣赏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美学史上,明确的意境概念提出是比较晚的。唐代的艺术批评从佛学术语中引进了境和境界的概念,用来表示画家艺术表现的对象和创作的艺术形象。唐宋以后,意境的概念才开始出现在艺术批评中。通过清代的作家、批评家的讨论、辨析和广泛使用,意境的内涵更趋丰富、深刻和统一。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先秦时代,中国古典美学已经一般地研究了心与物的关系,认识到人之情是外务感动的结果。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深入探索形象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了艺术创造中的主观情感的地位的情景统一的问题,要求“以形写神”,做到“气韵生动”,注意对审美对象的内在特征的把握,自觉追求艺术的“滋味”。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情境”、“物境”、“意境”理论,标志着“意境”理论基本成熟。中唐释皎然、司空图主张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以意冥,难以言状”,更重视表现作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趣意兴。南宋严羽的“别材”、“别趣”说,清王世禛的“神韵”说,都从不同方面逐步深化了意境的美学特性,使倾向于“表现”的中国古典艺术这一主要特征更为明晰突出。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其后宗白华等人仍有补充性的阐释,但总体上“意境”理论发展已趋于停滞。王文生在《论情境》一书中提出了“情境”说,意图超越“意境”理论但实际上“情境”理论仍然属于“意境”理论的一个部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有别于学界亦步亦趋于西方文艺理论、仅仅研究理论而缺乏理论创造的做法,在结合中国古代文艺实践及二十世纪以来文艺实践的宏阔理论视野下,以建构新审美理想、突破或超越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为宗旨,于永森继王国维“境界”说提出并系统、逻辑建构了“神味”说诗学理论,并将其延展到所有文艺领域。“神味”说诗学理论从各个方面彰显了与“意境”理论的不同,如以“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为文艺与人生逐次而高的三种境界,改变了“意境”理论在审美理想的高度上主要表现为优美色彩的性质;以“细节”为“神味”的主要表现载体,与“意境”以“意象”为主要载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区别于“意境”建构的“以有限追求无限”的方式,“神味”则主要以“将有限(或局部)最佳化”的方式为根本特征;以“细节”为表现载体的“神味”不可重复,而以“意象”为表现载体的“意境”在古代诗歌中存在大量重复,造成了难以克服的陈词滥调现象;“意境”主要是体现文人士大夫格调的大雅之美,而“神味”则是密切联系于主体自我提升而必须直面现实世界、民生的大雅大俗之美;“意境”可譬喻为“水中之盐”(或“水中之月”)的境界,“神味”则可譬喻为“火中之凤”(或“蜜中之花”)的境界。“神味”说在于永森的《诗词曲学谈艺录》一书中提出,但贯穿了其迄今为止的所有重要著作。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审美理想高度下的当代中国“本土化”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神味”说诗学理论要义萃论(于永森)
论观赏石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下)
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
朱万曙:中国戏曲的“意境美”
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怎样的境界,《人间词话》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