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4少阴寒湿证_阳虚寒湿证_背恶寒_附子汤方
     <原文>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⑴,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⑴ 口中和:即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提要> 阳虚寒湿证的证治。
    <释义> “口中和”是少阴阳虚寒湿证的审证要点。口中不苦、不燥、不渴谓之口中和,知里无邪热,是以背恶寒当是少阴阳虚,失于温煦所致。治以灸、药同用,用灸法以壮无阳、消阴寒,至于灸用何穴,一般认为可灸大椎、膈俞、关元、气海等穴。用附子汤以温经散寒,补益阳气。灸法与汤药配合使用,可增强药物温经散寒的作用,以提高治疗效果,且示人治病不可拘于一法。至于先用灸法还是先用汤药,刘渡舟认为:“治疗少阴阳衰背恶寒,当先用灸法以消阴,继用附子汤以扶阳气。”而据临床实际,灸法方便可行,汤药尚须一定时间进行配制,故一般可先行灸法,刘氏之说符合临床实际,但也不可拘泥。
    本证“背恶寒”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背微恶寒”的性质完全不同,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背微恶寒,是由于邪热内炽,汗出太多,肌腠疏松,津气不足所致,必口中燥渴引饮;本证背恶寒为阳虚寒盛,失于温煦所致,除口中和外,尚有脉沉肢冷而无热无汗等证。与太阳表证的恶寒也不相同,太阳表证的恶寒为邪袭肌表,卫阳被郁所致,必与发热头痛、脉浮等证并见。以上虽各皆有恶寒,但性质各异,治法自亦不同,临床必须详加辨证,才不致有误
    <选注>
    成无已:少阴客热,则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为阳,背恶寒寒者,阳气弱,阴气胜也,经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灸之,助阳消阴;与附子汤,温经散寒。(《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王肯堂:背为胸中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内经》曰:人身之阴阳者,背为阳,腹为阴。阳气不足,阴寒气盛,则背为之恶寒。若风寒在表而恶寒者,则一身尽寒矣,但背恶寒者,阴寒气盛可知,如此条是也。又或乘阴气不足,阳气内陷入阴中,表阳新虚,有背微恶寒者,经所谓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也。一为阴寒气盛,一为阳气内陷,何以明之,盖阴寒为病则不能消耗津液,故于少阴病则口中和,及阳气内陷则热灼津液为干,故于太阳病则口燥舌干而渴也,要辨明阴阳寒热不同,当于口中润燥详之。(《伤寒准绳·少阴病》
    尤在泾:口中和者,不燥不渴,为里无热也;背恶寒者,背为阳而阴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阳不通故当灸之以通阳,痹阳不足,故主附子汤以补阳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005 字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帖??刘渡舟先生论四逆汤类的加减证治|经方接龙
“阳虚自汗“大全中医治疗分析
附子汤证 - 伤寒研读 - 岐黄中医网
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的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临床医案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57
【引用】乌梅 与 刘有余 出自任应秋+经方《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方研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