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道与其它

​德,道与其它(致舍得先生)

尊敬的舍得先生:

非常感谢你昨天发了我关于《风流去》的读后感。我原本是不任何抱希望的。我对现在一些学人以油滑的态度做学问感到十分不满。做学问当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当我们企图judge历史的时候必定要立足于当时历史环境——外在的和内在矛盾,而不能情绪化的,概念化。研究典籍也必须是忠于原著的而不能依据自己的喜恶强加给典籍或者借典籍去说自己的话。

比如说,《风流去》在《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老子》一章中说“老子的著作叫作《道德经》。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谓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原文复制)

我不知这位文学博士是在诠释老子还是在恣意发挥。众所周知,《道德经》一共是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我们一般都是将《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后来在马王堆发现《老子》一书,却是《德经》在前,所以也有说《道德经》本该是《德道经》。

何谓“德”?最权威的释义当是“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显然,“德”是“益他共生”的意思。还暗含有“责任”。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这个意义一直是中华文化关于人品道德的主旨。怎么可以解释为“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呢?!原本《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再体悟道之所传。

包博士的“一物之所以为一物”当是指“性”——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属性。《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广雅》“性,质也。”《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都包含“一物之所以为一物”的意思。

把“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解释为德实在是颠覆性的“创新之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子》是对《周易》的继承和发展。《德经》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基本意思是人的操行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道)。“道”是老子最先提出的哲学思想,《易经》只讲了德而未提及道。老子的“道”是指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基本上可以解释为“客观的规律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

为什么不能把“德”解释为“一物之所以为一物”呢?因为“性”是有善恶之分的,而“德”是必须合乎“道”的。“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是一个混淆善恶的“理论”。比如说,强盗以抢掠为其特质。我们能够把“抢掠”也称之为“德”吗?

匆匆即此。越说就越多了。总之,我不是抬杠。只是要强调,在社会科学上,做学问不是玩文字游戏,不是口吐莲花、巧舌如簧地码字,而是要基于历史的事实,把握矛盾的内在规律及其外部联系去作科学的分析。

               2021125日星期一

【附录】

《风流去》读后感

我已经下决心不再写任何文章了。

因为我有白内障,但是我都不想再治疗了。前不久因为头晕,查出了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脑供血不足。

我早已经做好辞别这个世界的准备了。

但是,前几天有朋友送给我一本书《风流去》,作者是鲍鹏山。他想听听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于是我十分艰难地看了。昨天,我明确地说:“这是一本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上,对历史的Judge。可笑、幼稚,基本上没有学术的价值。它唯一的意义是告诉我们,这是当下存在一种颇有能量的社会思潮;然而,却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在文化、教育领域都是这样)。”

我说完了这些话之后,却又有了一种再“做篇文章”的冲动。医生要我一个月以后做一次“磁共振”检查。反正还有点时间。

《风流去》有一个相当顽强的臆想,那就是把“知识分子”当作,或者争取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就像“孔乙己”。

但事实上,知识分子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他们只是附属在其它阶级皮上的“毛”。

在新中国之前的全部历史中,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是在寻求附在“权贵阶级”的皮上。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他们的“追求”落空时,便产生了“怀才不遇”的牢骚而故作种种“清高”的举动。他们关心政治、批判政治并不是站在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批判,而是站在维护“权贵”利益的立场以及争取个人利益立场上批判。他们在争取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争斗”,形成各种“小的利益集团”,于是就有了“阴谋”、“权术”的“勾心斗角”。这个勾心斗角往往也是“你死我活”的。有些聪明的厌倦了、看透了这种“狗苟蝇营的勾心斗角”之后,选择了退出、逃避,于是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避世理论。

 从世界的范围看,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是没有任何“知识分子”真正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立场上“奋斗”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其追随者不少也在其行进的道路中转而去寻求“自我利益”而“分道扬镳”了。当然,还有人在矢志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着。

就中国来说,各种利益集团的争斗延续了几千年,从春秋无义战到民国的军阀混战,历史总在“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循环往复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些文化人杜撰出了“大宋是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社会”的说法。他们说宋朝经济发达,富得流油。宋朝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重用知识分子”。可是他们完全无视宋朝官场极其腐败,底层老百姓民不聊生的事实。希望青年在面对这些言论时要认真去研究一下宋史,看看那个时代发生过多少次农民起义,发生过多少次自然灾害,官场的腐败程度到底怎样而不要盲目采信一些“文学性描述的虚幻繁荣”。

什么叫“虚幻繁荣”?就是社会财富严重两极分化下的少数人的花天酒地和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民不聊生”。即便在今天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这种“虚幻繁荣”的现象依然是普遍存在的。有少数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企图附着到西方资本的那张皮上去,就更是盲人瞎马了。

在批评政治之前,我们的青年一定要真正弄清楚民国到底是怎样的状况,西方资本主义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其现状到底是怎样的。而不要只停留在概念的演绎或者人云亦云的盲目上。

有人总是变着法儿要抹黑“我们的30年”。他们说如果按照他们的办法搞一定会更好。这真是最大的笑话了。

我们的青年在批评“30年”时一定要弄清楚1949年时中国的底子的真实状况。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的真实情况。在这30年中,我们到底实现了怎样的发展,人民的素质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铁的历史事实靠口水是无法淹没的。

最后谈谈“知识分子”的意义。

由于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文盲率极高。1949年,我们的农业水平基本上还处于原始状态,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电力、石油、制造等生产水平是基本指标),而且地区差异巨大,高度不平衡。知识分子不到农村去扫除文盲就无法实现,不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地区差异就无法缩小。当时我们的工业、国防以及全国的吃饭主要靠农民的生产来支撑。所以当时有个口号“全国支援农业”。假如农村两极分化了,国家必定一盘散沙,工业必定被外国资本操纵,民族真正的独立自主就无法实现而只能停留在“半殖民地”状态。实际的结果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仅仅用了30年不到的时间,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加入了联合国,彻底扫清了与美国、日本建交的最后障碍,所有这些,都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扫清了障碍!“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错了吗?至于“五七干校”,一位老知识分子、老革命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晓庄师范就是最早的五七干校,抗大、鲁艺都是五七干校。”

还要多说一句:新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要防止“周期率”,避免已经坚如磐石般的团结再变成一盘散沙。这是最难最难的。而我们做到了,基本上消除了国内的不利于团结的消极社会因素,确保了民族的长治久安。这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2021124日星期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四经 有一言,无一行,谓之诬——的 理解
磐玄破解《道德经》中的“慈”
18-周易述-清-惠栋> 20-周易述卷二十
老子·道经·第三十四章
老子《道德经》中的千古名句,每一句都值得背下来,含译文和赏析
老子德道经(上)(德篇)(熊春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