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被囚(商纣王迷案7)不是历史的历史 (2013-09-14 14:02:03)转载▼
伯夷和叔齐两个人被迫做了中国最早的追星族,成了姬昌的超级粉丝。
为了洗脱西伯候姬昌扣押中央使节的行为,微子启和比干表现出了相当的配合。
在出使任务完成后,两个人向商纣王说明了姬昌的贤德和仁义,说明了商朝人民对“仕者世禄”“祭鬼敬神”旧制的向往,你如果不信,伯夷叔齐投靠西伯候就是最好的例证。
微子启和比干等人把伯夷叔齐树为商朝人民向往仁义贤德和谐社会的典型,还建议商纣王应该向西伯候学习,尊重神权,尊重贵族的权利,让有身份的人(贵族)世代享受俸禄和官职。
说白了就是劝商纣王恢复商朝多权同治的旧制度,不要再搞一个说了算的中央集权制。
因为只有这样,神权代表的箕子,贵族代表比干等人才能掌握实权。
而箕子比干等人一直是反对商纣王的,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才有机会和这些反对商纣王的势力联合起来,废掉商纣王,取而代之。
商纣王当然不知道自己哥哥微子启的目的,但是微子启想分掉商纣王手中千辛万苦取得的权利,那是做梦,是不可能的。
商纣王不仅没有采纳微子启和比干的建议,还很不高兴的教育了他们:国家要对外用兵,征服外夷狄,统一华夏。我们应该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要集中一个国家的力量,不集中王权这么行?!你们这些大邑商的贵族们应该支持国家的行动,不要乱提那些和征服外夷狄没关系的事。
微子启和比干眼看自己在中央掌权的希望是没有了,心里十分不爽,就向商纣王提出辞去一切职务(对于有名没实权的职务不要也罢),向伯夷叔齐“学习”,弃暗投明,跳槽到贤德的西伯候姬昌那里做事。
商纣王一听自己的哥哥和少师居然宁可到手下那里去干活也不想留在中央,这让商纣王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商纣王当然没有同意微子启和比干的辞职行为和跳槽打算,但对自己的姑父西伯候姬昌产生了不满和警惕。
手下的名声要是超过了领导,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好事。
商朝的领导商纣王对他的手下姬昌不满,教训一下那是很容易的。
只不过需要一个借口而已。
很快商纣王就找到了这个借口。
在伯夷和叔齐被留在了周后不久,孤竹部落的首领死了。由于大儿子伯夷在西伯候姬昌那里,等于是放弃了接班当孤竹部落首领的权利,孤竹部落首领只能让他的二儿子白捡了个大便宜,接了班,当了领导。
这下孤竹部落的老大伯夷和老三叔齐是真的回不去了,因为回去的话很可能被人当成是回来抢位子的,有可能被干掉。
这样伯夷叔齐留周的事件就变成了,老大和老三不想和老二抢位子而留在了西伯候那里。
此事又经过姬昌的“包装”和微子启比干等人的宣传,最后就变成了:远在孤竹(今河北省卢龙县)的伯夷和叔齐听说岐周(今陕西宝鸡岐山)的西伯候姬昌非常贤德,就去投奔了西伯候。
从此西伯候姬昌就更加的贤名远杨了。后来,南宫括,闳天,太颠,散宜氏首领散宜生等都和姬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由于在商朝西部姬昌的名声实在太大,传到了商纣王的亲信崇候(今陕西西安户县)虎的耳朵里,当他听说了西伯候官方宣传的伯夷叔齐事件后,认为西伯候居然贤德到了诸侯投奔的地步,这对领袖商纣王太不利了。如果商朝的诸侯都去投奔西伯候,那商纣王岂不变成光杆司令了?
崇候虎马上向商纣王去打姬昌的小报告,向商纣王说:“西伯积善行德,拉拢人心,诸侯都去投奔他,而不顾商朝老大的权威,对领袖非常不利!他这是在挖商朝的墙角,很可能有异心。(西伯积善理德,诸侯皆乡之,将不利于帝)”
在得到了崇候虎的检举,有了教训姬昌的借口以后,商纣王没有经过国会批准,也不用人大举手表决,直接调集大军开到了周人地盘上的渭河一带(大蒐于渭)。同时诏令姬昌来接受处罚(这似乎是商纣王的一贯作风)。
面对老大商纣王的来势汹汹大有治自己于死地的架势,姬昌这下头大了!这才发现小邦周的实力其实远远不及大邑商。
姬昌仁义道德的形象在商纣王强大的枪杆子面前,是那么渺小和不堪一击。
不知所措的姬昌赶紧找来众多的儿子们手下们商量,一起分析当前的行势。大家一致认为如果不接受商纣王的诏令,就得和商纣王摊牌硬拼。
以周人目前的势单力薄,很可能被商纣王率领的强大中央军一锅端。
即便是苍天保佑周人,出现了以少胜多的奇迹——把中央军打败赶跑了。那么这个行为也是公开造反!不仅得不到商朝各诸侯的支持,还会让西伯候姬昌多年树立起来的贤德的美名毁于一旦。
但姬昌要是接受商纣王的诏令去的话,很可能等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总之,商纣王的行动让姬昌不管做出什么选择什么结果,都会输的很惨!
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两害相抵取其轻,死一个人总比死了全家好。姬昌最后做出了牺牲小我来保全大家的选择,决定乖乖就范到商纣王那里去听凭发落。
去了就被拿下!押解回商!
姬昌一路上心惊肉跳的被押解到了大邑商之后,接下来发生的事连他自己都没想到!
因为已经做好了死亡准备的他,没有死!
商纣王没有杀他。
商纣王动用军队大动干戈(大蒐于渭),好不容易才把姬昌抓起来,却没有斩草除根把姬昌杀掉。
这个结果不仅让姬昌自己没想到,就连后来研究历史的人都很费解。
甚至有人对史书的这个不合理记载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周人的说法,不靠谱。真实的历史应该是商纣王把姬昌给杀了。
我想,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定是根据司马迁写的《史记》得出的结论。虽然《史记》记载的历史事件固然是真实的,好多都被考古发现证实了的。但鉴于司马迁是断没有采访历史当事人机会的,所以《史记》里那些关于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原因,都是司马迁在古代教科书里抄的,也或者是司马迁自己想的,都不靠谱。
打个比方,就拿后来姬昌被无罪释放的原因来说,司马迁不可能跑到地低下去问商纣王:“帝辛啊,你当初为什么没杀西伯候姬昌呢?”
如果死了将近一千年的商纣王再回答司马迁:“太史公啊,都怪我当初色迷心窍看到人家送来的女人长得漂亮,还有许多财宝,心里一激动就把姬昌那个逆贼给放了!”
那史记就不是历史了,是《封神榜》《西游记》。
很显然,商纣王释放姬昌的原因肯定不是司马迁说的那样简单和搞笑。
关于《史记》里司马迁在古代教科书里抄的,或者自己勾勒的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原因,不合理的有很多,尤其是西周以前历史事件的原因,都很乌龙。
所以,有人因为史记里的不合理记载,才提出了商纣王其实是杀了姬昌的说法。
但是我认为,许多史书同时记载姬昌被囚羑里而没有被杀的事绝不可能是假的。从《竹书纪年》记载西伯候姬昌被囚羑里之前的所作所为来看,姬昌此时其实还罪不至死。关于周文王不断征伐直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行为,那是后来的事了。
此时的姬昌,最多只能算是作为别人手下的他,名声太大超过了领导而已。至于挖商朝墙角有异心的事,答案已经被商纣王揭晓了:在中央军大军压境的时候,姬昌既没有抵抗,也没有向领袖说不。而是召之即来,哪怕是死,也愿意来。表示了对商纣王的服从。
说明自己的这个姑父姬昌还是忠心的,没有异心。这就是商纣王的想法。
另外,当初商纣王他爷爷文丁帝杀季历,造成商周关系骤然紧张,后来帝乙把妹妹嫁给了姬昌才算稳定了商朝西部,和谐了商朝。这些事情我想商纣王是不会不知道的。
只要姬昌没有异心不造反,商纣王是需要有这样的人来保持商朝西部各诸侯稳定的。这才是商纣王不杀姬昌的真正原因。
毕竟是姬昌还是自己的姑父,如果没有靠谱的原因就把他给杀了,不仅姑姑不满意,表弟不答应,传出去名声也不好听。
作为商朝的老大,做事还是要注意影响的,商纣王把姬昌囚禁在了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不杀也不放,先关起来。
据说箕昌被商纣王关起来之后,整天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下就写成了一本书叫做《周易》。
考虑到商朝还没有发明竹简,更没有纸,估计他写的这部书和甲骨文一样,是刻在甲骨上的。
作为一个阶下囚,姬昌居然还能搞到甲骨,说明商纣王并没有虐待自己的这个姑父。姬昌在监狱里的生活不仅是悠闲的,而且还是很滋润的。
商纣王把姬昌关起来之后,就对商朝西部的周人放心了,把大邑商的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商朝的东南一带,调转了商军的枪头,去征伐那些生活在江苏安徽(今地名)一带不听话的东夷。
这些东夷因为生活在淮河和长江流域,所以又称“淮夷”,而淮夷中最大实力最强的就是徐夷。
由于字数的限制,请看《商纣王迷案8(挖一统华夏的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