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雨张居正4直面奸相严嵩

演讲人:郦波

讲师简介: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内容简介1547年,张居正考中进士,进入官场,施展抱负。但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来了。严嵩位居内阁次辅,但是他不甘心于此,夺相位成了他的目标。夏言成了他的目标。

全文:

上一讲我们讲到张居正刚进入官场的时候,他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什么国计民生的大事情。那么是什么呢?其实跟很多刚进入官场的人一样,他首先要面对的还是人事关系。而且不是一般的人事关系,是和明朝的那位大奸臣严嵩的人事关系。那么有的人可能会奇怪,说张居正再有本事,刚进官场的时候可以肯定也是一个小官,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人物, 是不是?怎么可能和这个内阁首辅、当朝宰相严嵩之间会发生联系呢?说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还就是因为他当的那个小官。小归小,质量挺好。说嘉靖二十六年的时候,张居正考中了进士,授了一个什么官呢?翰林院的庶吉士。这个庶吉士,取自于《尚书》“庶常吉士”这个词儿,原来是对青年才俊的一种美称。明朝设这个官职是为了让那些刚刚进入官场的青年才子们,先别忙着瞎折腾,先在这个位置上好好地学习一下,观摩一下国家行政工作是怎么展开的,所以,这个“庶吉士”本质上就是一个见习的位置。三年考核合格了,就可以正式进入翰林院做编修了,也就是有编制的了。张居正就是嘉靖二十九年当上了翰林院的编修。说起翰林院在明代那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明史·选举志》里说,官场上把翰林院的这帮知识分子都看着是什么呢?叫“群目为储相”。这五个字什么意思呢?就是官场上把他们都看着是将来有可能当宰相的。

为什么这么看呢?是因为明代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但凡进入内阁的人都必须有过在翰林院学习、工作的经历。所以明代又有一个规定,就是但凡内阁首辅,宰相必须同时兼任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也就是兼任这个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这样的话身为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和身为内阁首辅的严嵩就发生了联系,产生了特殊的关系。你看一来他们是同一个单位的同事,对不对?二来,因为严嵩是校长啊,所以张居正和他还有一层师生的关系。我们说人很简单,事很简单,可人事就不简单了。对于有着政治抱负的张居正刚进入官场,你看就这么靠近权力中心,所以他要在人事关系上做出适当的考量,适当地跟这个严首辅、严宰相套点近乎,那也是完全正常的,合情合理的。当然,我们说,张居正和严嵩之间发生联系根本的原因倒并不在于此。在于什么呢?

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原因,还是在于政治斗争本身。张居正进名的政治斗入官场之后,到他掌权之前总共经历过四场明代历史上著争,分别是“夏言和严嵩的斗争”、“严嵩跟徐阶的斗争”、“徐阶跟高拱的斗争”,还是一场就是“高拱跟张居正的斗争”。在这四场斗争中张居正他是逐渐介入进去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尤其是前两场,你看核心都是严嵩。所以作为这么靠近权力中心的张居正,他肯定要有他的反应。

第一个,他面临着站队的选择,对不对?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到底要加入哪个政治阵营的选择。所以肯定要和严嵩、徐阶这些人发生联系。当然了,其次我们说因为张居正虽然靠近权力中心很近,但因为他的官一开始并不是很高,再加上张居正这个人城府很深,所以他不用过分卷入这些斗争的漩涡。只要他分寸拿捏得好,把握得住,他完全可以从这些精彩的政治斗争中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一直都认为,张居正之所以能在这么一连串的斗争中最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之所以能在后来的官场上那么如鱼得水,除了他的政治天赋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前几场的政治斗争中所获得的政治智慧的锻炼。用个比较形象的说法说,前几场斗争为后来的张居正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岗前培训的机会。

解说:今天的我们有幸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在年轻张居正生命中即将发生的这四场残酷政治斗争。但此时此刻只有二十三岁的张居正初入官场,他无法预料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发生什么,他也无法提前做出任何准备。那么这样一个年轻的张居正究竟是如何在这复杂的官场斗争中学会了生存,学会了游刃有余?最后从一个翰林院的小官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杰出宰相。而现在还在懵懂中的张居正即将面临的第一场政治风暴又将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先来看第一场——夏言和严嵩的斗争,给了年轻的张居正以怎样的震撼。张居正刚进入官场的时候,也就是嘉靖二十六年,这个时候夏言还是首辅,是宰相。而严嵩呢,是内阁次辅,也就是副宰相。很奇怪的是我们从张居正的《张太岳集》里,可以看到这一段时间张居正和严嵩联系,但却根本找不到任何一点张居正和夏言的联系。其实可能也不奇怪,我想大概年轻的张居正是回为他还没来得及跟高层发生联系呢,那位夏言就倒台了。

说起夏言和严嵩的斗争,我觉得有一个非常大的启示,就是一个人在政坛在官场上的姿态是高调呢还是低调呢,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处境。在夏言和严嵩的身上看得特别明显。说能决定夏言和严嵩命运的人是嘉靖皇帝。这个嘉靖皇帝在明代的皇帝中,可以说是一个非主流的皇帝,因为他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一般人都不一样。不过话说回来,明代的皇帝也没几个正常的。我记得在第一讲的时候,我们就讲过清人蔡岷瞻在《广阳杂记》里曾经评价过,说“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那意思也就是他认为明代也就是朱元璋算正常的。

这个嘉靖,他是半路上当上皇帝的。这话怎么说?他的前一任武宗皇帝死了。这个武宗就是那个往返特喜欢玩儿打仗,喜欢开豹房,还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的那位糊涂皇帝。所以武宗死了之后,没儿子,也就是没继承人了,更麻烦的是武宗自己也是根独苗,连兄弟也没有,这下大臣们可犯难了。大臣们反复商议之后,决定拥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璁,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做皇帝。这个嘉靖做了皇帝之后,心理上反倒不平衡了。为什么呢?说他想为他死去的亲爹,原来的兴宪王,想为他死去的亲爹上一个,给“太上皇”一样的封号,原来是王,要上“太上皇”的封号。可是大臣们不干,大臣们觉得按照朝廷的礼法,我们那是没办法才请你来当时这个皇帝的,对吧?按道理你就应该像过继过来的一样,你应该尊奉武宗皇帝的亲爹,也就是嘉靖的伯父为太上皇。你怎么屁股刚坐上这个位置就有私心了呢?可这样嘉靖又不干。嘉靖心想,我都是皇帝了,老子天下第一,给自己的爹弄个“太上皇”的封号总不算过分吧。况且,你看就算按逻辑来,你看我是皇帝,那我爹自然就是太上皇。你说你们这帮大臣的逻辑学都怎么学的,是不是?这么着,他和这帮大臣就拧上了。

明代的文人都是倔脾气,就好拌个嘴斗个气什么的。这个嘉靖不肯让步,他们还不肯,所以这帮大臣们整天在朝廷上为这事跟嘉靖闹个不停。这就是明代历史上特别有名的“议大礼”事件。说为了这个“议大礼”嘉靖还发展出来一个特别的爱好,说他特别喜欢一种叫做“廷杖”刑罚。就是在朝堂之上,谁反对他“议大礼”,他就脱谁的裤子,打屁股,这也算是明代历史上罕见的奇观。说这事到最后有个人脱颖而出了,谁呢?就是夏言。夏言觉得这帮大臣们都太不识大体了,你说为了这事儿跟皇上闹个不停,嘉靖不就是要给他爹上个封号吗?说好听点是个封号,其实也就是个漂亮的外号而已。你说你们这帮大臣,放着军国大事,放着眼前的“金融危机”、财政赤字这些你不操心,为这事儿闹个不停,值当吗?所以夏言带了一拨人转而去支持嘉靖“议大礼”。嘉靖这一下很高兴,一个人吆喝不行,对不对?再狠你也是孤家寡人,所以这有了帮衬的,声势那就不同了。况且这拨人,还是你想想,还是从竞争对手那边分化过来的,对不对?所以,嘉靖非常高兴,重用夏言,一直提拔到了内阁首辅,当了宰相。后来他给他爹起“外号”那事,最后也按他的意思给搞定了。

经过这事儿之后,嘉靖的心理有些畸形了。他老拿那帮大臣们当仇人。他不想想人家是给他打工的,对不对?他时刻提防着这帮大臣,牢牢地抓住权力,说他平常也不管事,不怎么上朝的,但是他总喜欢时不时出来杀个把人,贬个官什么的,弄得人人自危,大家都对他心生畏惧。所以这说明嘉靖本身也是一个强势的人,不过强势得有些心理变态。我们说在“议大礼”这事儿上,夏言的处理我觉得还是比较正确的。你不能为了一个虚名耽误国家大事,对吧!所以,即使在这个首先道德立场上做出那么一丁点儿的让步,我觉得那也是值得的。夏言当了这个内阁首辅之后还是能够一心为国,还是能够兢兢业业的。但这个人有个大毛病,和所有有才的人一样的毛病,就是恃才傲物,特别傲。

我们说像张居正在后来的官场上也很傲,但是张居正一直表现出来是一种傲骨,傲骨嶙峋。所以很多人都对他很敬重。可这个夏言浑身冒出来的都是傲气。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所以这个夏言在官场上就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他在嘉靖面前也这么傲气。我们说嘉靖本身就是很强势的人,所以两个人之间潜在的矛盾就埋下来了。

相反,像严嵩,就是一个一点儿都不傲气的人,不仅不傲气,连傲骨也没有,整个就是奴颜媚骨。而我们说这种人那肯定是小人,但别忘了有一句话叫“小人得志”。严嵩这副低调的好脾气还就给他挣了不少分。

解说:虽然首辅大臣夏言身上还有许多的傲气,但他毕竟在嘉靖皇帝“议大礼”的时候,给了孤独中的嘉靖皇帝以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嘉靖实际上,因此对夏言感激不尽,可以说夏言此时的位置是极其难以撼动的。那么这个虽然低调的严嵩究竟怎么可能扳倒夏言?他的低调究竟给他带来了怎样出人意料的好处?

说这个嘉靖皇帝啊就喜欢道教,什么事不干,整天就琢磨着怎么能够长生不老,也不上朝,也不管事,甚至都不住皇宫,整天就住那个一个叫“西苑”的地方,天天神神秘叨叨地搞一些祭天的仪式,道教的宗教仪式。说祭天的仪式里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是火化青词,就是把那个青词烧了,让它传达到天庭上去。这个“青词”是什么?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吧,就是以这位嘉靖皇帝的名义写给太上老君,或者是写给玉皇大帝的思想汇报。

说这个青词不容易写,非常不容易写。为什么呢?有两个难点。第一,它得用隐语来写作,天机不可泄漏,所以天机也不可以明说,所以要用隐晦的语言写。第二,毕竟是写给太上老君的思想汇报,所以,要用极其华美的语言来写,要用诗化的韵文语言来写。你说嘉靖他哪干得了这事儿,对不对?所以他就让大臣给写。谁写得好,就提拔谁进内阁当宰相。所以明代嘉靖时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青词宰相”,谁青词写得好可以进入内阁当宰相,最有名的就是严嵩。

说夏言当然也帮着他写,夏言写写就烦了,所以他后来就糊弄嘉靖。糊弄一次两次看不出来,糊弄时间长了,人家看出来了。严嵩不一样,这位严嵩刻苦钻研有关青词的写作技巧,后来成为明代青词的顶尖高手,就是说他道教思想汇报写得特别好,所以嘉靖很喜欢他。再加上这个人又低调,脾气又好,又听话。所以嘉靖后来一直提拔他做了夏言的副手,也就是副宰相。可是夏言瞧不起严嵩,你这是靠拍马屁,写青词上来的。你说你要是公文写得漂亮也就罢了,弄了半天你是给太上老君写思想汇报当上副宰相的,以夏言那么傲气的人他能看上你吗?对不对?所以这个夏言一直就很鄙视严嵩。

严嵩很低调,但是骨子里却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况且这个夏言在政坛上三起三落说是,每一次官复原职之后都能骑在严嵩的头上,又做严嵩的顶头上司,所以严嵩心里头特憋屈。所以下了狠心要彻底扳倒夏言,两个人之间的斗争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夏言倒没有心思说一定要搞掉严嵩,因为他不把严嵩放在眼里,对吧?你说你一个人你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怎么可能把他当作竞争对手呢?所以他就是拿严嵩不当回事。《明史·夏言传》里说平常在内阁,夏言怎么对严嵩呢,“直陵嵩,出其上。凡所批答,略不顾嵩。”就是说平常有个什么国家公务,有个什么公文处理,碰到个什么事,正副宰相之间要商量一下吧。他从来不跟严嵩商量,就当严嵩不存在。严嵩心里这气,表面上还是很恭恭敬敬的,但心里气啊。心的话你拿当空气是吧,我哪天还就爆炸给你看。所以他就处心积虑地要陷害这个夏言。说严嵩陷害夏言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解说:这个为人低调,但却居心叵测的严嵩,究竟能够使出怎样的手段?现在的首辅大臣夏言可是在嘉靖皇帝最孤独的时候帮助过嘉靖,因此深受嘉靖皇帝的信任,并且是当朝权力最大的首辅大臣,扳倒夏言又谈何容易。

第一种手段,叫做“离间”。离间谁呢?离间一切最高权力层和夏言的关系,当然首先就是离间嘉靖和夏言的关系。嘉靖不是喜欢道教吗?严嵩就投其所好。而夏言呢,刚好相反,就是敷衍了事,这就给了严嵩以可乘之机了。说有一次嘉靖祭天仪式的时候,心血来潮,说用荷叶,就是荷花的那个大的绿叶子做了几顶香叶冠,冠就是帽子,用绿叶做的帽子,就是绿帽子。说你做就做得了吧,做完了他还给别人戴。仪式结束之后他舍不得这几顶绿帽子就送给了五位大臣,这里头当然夏言、严嵩都有份儿。本来这也就是嘉靖的心血来潮之举,算不了什么大事,对不对?可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大家远远地就看见严嵩顶着个又高又细的,颤颤巍巍的香叶冠进来了。走近了发现这个严嵩很有心机,为了表示尊重,还在这个香叶冠的外面围了一层细纱。

嘉靖一看,高兴。回头就问,问夏言:你的呢?你们的呢?夏言一看就火了,指着严嵩就骂,当着嘉靖的面说:哪有政府首脑戴着玩意儿的,对不对。这还在朝堂之上,算是上班时间,这又不是小朋友做游戏。严嵩这个老小子太不像话了。严嵩就没敢搭他这茬儿,嘉靖也没说什么。过后这个严嵩就跑到嘉靖那儿,跪在地上哭。说夏言平常老欺负他,今天在班上嘲笑他戴这顶香叶绿帽子,这个事纯属是轻的。你看严嵩很会告状,这个告状很有技巧。他并没有说夏言不戴这个香叶冠是对你嘉靖不尊重,对吧?他就像小孩诉委屈一样在那儿哭,连告状都告得这么低调。可问题是这件事的起因是嘉靖皇帝亲手做的那几顶香叶冠。所以嘉靖自己听了心里就特不是滋味。这样几次黑状一告嘉靖就不喜欢夏言了,而且是越来越厌恶夏言,可夏言自己还不知道。

其次就是离间夏言和内廷的关系,内廷就是宦官,宦官集团的关系。说夏言平常就看不起这些宦官,从来不把他们当人看。严嵩刚好相反,但凡有个什么太监,到严嵩那儿去传个旨什么的,热情招待,严嵩热情招待。不仅热情招待,还塞钱,塞钱贿赂。不仅塞钱贿赂,还跟这帮太监们称兄道弟。所以他和内廷的关系很好,夏言刚好相反。《明史·夏言传》里说到夏言见到这帮太监们,叫“负气岸奴视之。”也就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把人家彻头彻尾地当奴才看。太监也是人,不能不把人家当人看,是不是啊?所以他很不尊重太监,这帮太监就跟夏言的矛盾越来越大。再加上这个严嵩时不时的在中间不经意的这么一挑唆,双方的矛盾就很大了。要知道在明代宦官的权力那是非常大的,有个内外廷之说。外廷就是内阁为首,内廷宦官还专门有个二十四衙门呢。

再次就是离间夏言和言官之间的关系。言官属于监察系统,在明代也是权力非常大,他们的责任就是议论朝政。每天就是动不动弹劾谁一下。离间了言官和夏言的关系,就可能以搅得夏言不得安生了。

解说:虽然严嵩通过离间首辅大臣夏言与皇帝、宦官以及言官的关系,让夏言有所孤立。但是夏言毕竟仍旧是当朝首辅大臣,大权在握,而且夏言本人能官至宰相也绝不是等闲之辈。他又怎么可能任严嵩来摆布呢?这个严嵩还能有什么手段来扳倒夏言呢?

严嵩的第二个手段是什么呢?叫做“借势”。也就是借一件事情,当然不是小事情,一定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借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先把水觉浑,然后在关键的地方落井下石,致人于死命,夏言就是这么中计的。这一段历程式,刚进入官场的张居正,也有幸亲眼目睹了最高潮的那一段。我们讲夏言不是很傲吗?所以也很粗心,他还没有意识到嘉靖对他态度的变化,也没有觉察到严嵩的工作已经做得很深入了。他还是趾高气扬地开展他的宰相工作。

嘉靖二十六年的时候,陕西总督曾铣提出了一个要武力收复河套地区的计划。这个自明英宗以来,说这个蒙古人的后裔鞑靼日浙强大起来了,他们占领了河套地区,对西北边防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曾铣是一个非常有才的军事家,他任陕西总督就想收复这个河套地区。夏言作为政府首脑是非常支持的,开始征求嘉靖的意见,嘉靖开始也是支持的。夏言看到嘉靖点头了,就风风火火地去开展这项收复河套的计划了。但是要知道自明英宗以来,大明王朝已经被蒙古人打怕了,所以嘉靖开始的态度是点头认可的,但嘉靖本身性格是非常猜疑多变的。夏言就没注意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这件事上,自己是勇往直前的,可嘉靖却是反复无常的。夏言的粗心最致命的就在于他的服务对象他不能彻底了解,他身边的同事,他也不彻底了解。所以这件事就成了严嵩借势的一件重大政治事件。

但其中还有一个细节是造成夏言彻底败亡的一个关键,什么细节呢?就是夏言为什么这么支持收复河套的计划呢?一个是对国家有利;二一个,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岳父也特别支持这个收复河套的计划,因为他的岳父和这个陕西总督曾铣是私交非常好的朋友。所以夏言就委托他的岳父做中间人,也就是做中央政府和陕西总督之间的联系人。这就犯了国家公务操作办法中的一个大忌了,什么呢?领导干部的亲属和亲人不能参政。夏言这一点就疏忽了,但这一点就被严嵩抓住了。敌人抓住的东西往往是你疏忽的东西,严嵩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说他先是通过太监里的内应,把皇帝身边的人了解到嘉靖在收复河套这件事上不敢下决心。然后就做了一些手脚,动摇了嘉靖的决心。就在嘉靖要翻盘,要变盘的前夕,说严嵩准确地抓住了这个节点,趁机诬告夏言和曾铣内外勾结、家人交易,整个收复河套计划都是以权谋私,要陷国家于危急之中。你说这什么理由啊?但凡嘉靖脑子清醒一点也不会上这当,对不对?但嘉靖看到夏言的岳父确实搀和在这件事上,就相信了严嵩的话。嘉靖二十七年的时候,先是曾铣以卖国通敌罪、贪污受贿罪,反正都是莫须有的罪名被抓起来了。曾铣被抓的时候,说夏言正在出差回北京的途中,刚到了通州就听到了曾铣被抓的消息。夏言虽然粗心,也是个聪明人,马上就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了,马上就意识到这件事的背后一定有严嵩的黑手在。

《明史·夏言》里记载,夏言这一刻的表现用了一个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话,说夏言大喊了一声,一句话就四个字,其中还有两个虚词。听到这个消息,夏言喊了一声什么呢?夏言了一声,夏言喊道“噫,吾死矣!”就是说:哎呀!完了!我这下完了!我要被严嵩害死了。这时候他意识到中了严嵩的奸计了,可惜为时已晚。后来一个堂堂的宰相夏言,还有一个堂堂的总督边关事务的大帅曾铣就这么以误国罪莫名其妙给杀掉了,这一下朝野震动。而严嵩趁势上位取代了夏言,成为了内阁首辅,而且这一做就是十几年。

解说:夏言的死可以想象对当时刚刚进入 官场的张居正以怎样的震动。年轻的张居正第一次领教到了这一场政治斗争的残酷。那么在胆战心惊之余,面对这个城府极深的新任首辅大臣严嵩,张居正究竟要怎样做才能站稳脚跟,完成他的岗前培训?

我们说夏言死了这件事,被杀这件事实在是太惊人了。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的时候,你看他刚进入官场的时候,夏言还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宰相。张居正的见习期还没完呢,才到了一半,活蹦乱跳的宰相就给人杀了,遭受的不是什么罢官啊,勒令退休这样的处罚,是杀身之祸,这就让北京上上下下的官员们都极其震惊。明眼人都知道严嵩陷害的。《明史·夏言传》里就说,夏言临死之前曾经上疏嘉靖,明确指出来这整件事都是严嵩设计陷害的,所以大家都知道。但是残酷的事实是夏言被杀了,严嵩取代了夏,权势惊天。所以虽然我们从张居正所留下的文字里看不到他对这件事的感受、想法、观点,但我想对于有着极大政治热情的张居正来说,这件事一定在他内心的深处造成了很大的震动。这从他事后和严嵩的接触也可以看出来。

张居正的《张太岳集》里,总共有十几篇写给严嵩父子的赞美诗,包括文章。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严嵩过生日的时候写的庆贺诗文;第二类是一些不关紧要的日子,平常的一些节日,他也写一些庆贺诗文;还有一类,就是替严嵩写的上奏朝廷的贺表这类文章。

你看,从过生日写庆贺诗文,到无关紧要的日子也写,到最后严嵩居然让他替自己写一些上奏朝廷的贺表,也就是公文,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关系是越走越近的。对不对?也可以看出严嵩还是很喜欢这个年轻人的,要不然也不会让他替自己写公文了。对吧?但我们说,张居正如此向严嵩示好并不代表着他就要加入严嵩的政治阵营了。在到底要加入哪个政治阵营,这个根本问题上,我觉得张居正的政治智慧、政治敏感是一般人不能比的。

首先他知道在官场上你可以孤芳自赏,但你要想有所作为就一定不能孤立无援。官场其实是一个非常讲究团队合作的地方。你看,官场官场,没有共振和呼应,哪来场的效应?所以张居正向严嵩伸出这个政治橄榄枝,说明他是做好了这个准备的。

但其次做好了这个准备,并不代表他一定现在就做出了这个必然的选择。我们说这种橄榄枝形象地说可以说是一种政治触角,伸出来探探空气,保持一种可能而已。当然我们说张居正现在不选择,不代表永远不选择。张居正的水平再高,也不能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一个人在政治上最坏的情况不是他没能力,而是他始终都没有一个鲜明的政治立场。所以在即将到来的第二场暴风雨中,面临着徐阶集团和严嵩集团两大政治阵营,张居正必然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了。那么他到底会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呢?到底他会选择哪个政治阵营?而什么样的标准又会成为他选择的依据呢?请看下集《向左走向右走》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宰相张居正的奋斗史
张居正功不可没,死后为何万历帝会清算他?
话说张居正(32)恩师退隐接重担
明朝首辅徐阶简介
青年张居正如何踏入政坛 | 活动回顾
释读中国历史315:政治斗争虽然激烈,但短短6年的隆庆朝,却为明朝中兴奠定了基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