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高宗真相2仁孝之谜

演讲人:孟宪实 

讲师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论著。

内容简介:唐高宗李治绝非像人们相像得那么窝囊、懦弱,而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物,首先表现在太子之争这个问题上,面对哥哥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明争暗斗,李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丝毫不关心太子之位究竟会花落谁家。然而在关键时刻,李治以一种不作为和受欺负的态度为自己加了分,让唐太宗李世民倍受感动,于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治以不争达到了争的目的,拿到了太子之位,李治其实是一个十分高明的政治家,他还是有心于太子之位的。

全文:

上次我们讲到的是李治当上了太子,那个太子对于他来讲好象天上掉下来大馅饼,他一下子就给拣着了。看起来周围所有的人都在为这个李治努力,李治自己呢清净无为,好象什么事也没干。后来我们发现,事实不那么简单,其实李治他的不作为也有他不作为的好处。正是因为他无所作为,所以其他的人才会全力以赴的为他努力,他的那种不动作的样子符合了所有人的需要。

就也许他取代他哥哥当了太子,从贞观十七年到贞观二十三年,这段时间李治就成了太子殿下。这个太子殿下在这几年中做的怎么样呢,这是我们今天关心的问题。概括的说做得很不错,有这么几条可以证实这一点。

第一,对父亲很孝顺,对兄弟很友爱,这就是孝友。几件事可以证明这一点,贞观十九年唐高宗决定去打高丽,而且是御驾亲征。这时候李治的表现是什么呢?哭了好几天好几夜,使劲儿哭,为什么呢?因为皇帝,父皇要率领军队到前线去,所有的战争即使是有把握的战争也很难保不出现意外,所以他很担心,担心担心就使劲儿哭。那么史书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就说李治太孝顺了,因为担忧父亲的健康、安慰所以哭的不停,这个哭的声音感动了大家,也感动了皇帝本人。所以唐高宗从此以后下了一个命令,从此以后唐高宗每走过一天,都要把情况派人报告给太子,送给太子,而太子每天都要派人到前线去问寒问暖,给父亲问安,成了一个制度。这件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战争在前线打的怎么样我们且不说,在这个过程中唐高宗个人也是吃了很多的苦,所以一回来就发病了,到处都是毛病,其中发了一种病,就是身上长脓包,这是一种比较不干净的病。

李治怎么表现呢?就亲自为父亲吸这个脓包,感动了所有的人,因为这个本来也可以动小手术,但是李治的这种做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一种做法,可是医生们都不肯做,李治来做。所以感动了大家,也感动了皇帝,这当然是很孝的表现。到了贞观二十二年以后,唐高宗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就越发不济了,在后宫里面整天属于养病状态,在这个时候李治的表现更为出色,那就是每天就待在太宗身边,替皇上尝药,这是古代的一种传统,父亲要喝药,你要先尝一口,以防出现问题,然后替皇帝喂饭。所以每天每夜就在跟前照顾,唐太宗也很感动,说是每天从东宫到太极殿来还是有一段距离,干脆你就不要回东宫了,你就住太极殿里面。在那么请出一个小殿让李治住。就这样每天早上晚上伺候皇帝,据说因为太上火,太操心,太担心皇帝的龙体安康问题,所以那时候李治一股火上来,头发都白了。这也能证明他真的是为皇帝操心,所以这一系列表现都说明一个字孝字为先,李治做得太好了。

另外一个字就是友,对兄弟很友好,很友善。因为在李治当太子之前,原来的太子承乾和李泰激烈的斗争,最后这两个人全败了,发配外地。后来李治当了太子就给皇帝上疏,说他听说哥哥在外地生活的不太好,穿衣服就是保暖而已,吃饭饱而已,吃饱而已,供应得不太好,希望朝廷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供应。唐太宗看了他的报告觉得这体现了太子对兄弟们的关心和爱护,而这当初正是要立这个李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对兄弟们好,果然他在这个时候能够及时的替兄弟们说话,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友的表现。

解说:在李治当太子的这几年中,他对父亲孝顺,对兄弟友善,已然是一幅好孩子的模样,这很难让我们把他与有心计联系在一起,那么孟宪实老师为什么会说李治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呢,或许孝顺父亲,团结兄弟这是一个基本前提,李治不敢有什么过分的表现,那么作为太子殿下李治是否是一个合资的太子呢,他的表现是否让唐太宗满意呢?

贞观政要这本书记载,说贞观十八年唐太宗跟大臣们讲了一件事,讲什么呢?说他如何教育这个李治,问李治说你知道吃饭这件事吗,李治说不知道,说你知道骑马吗?不知道。说你知道坐船吗?不知道。你知道这棵树吗?也不知道。唐太宗是什么呢?耳提面命跟李治在一起的时候,每碰见一件事就要跟李治讲这个事情的原理,说要吃饭了,就问你知道吃饭这个原理吗?李治就说不知道。我们就想怎么连吃饭的原理也不知道,其实皇帝无非要表达的就是吃饭应该珍惜粮食,这个粮食是农民生产出来的,应该爱护农民,其实是讲这个道理。这个李治表现得很虚心,所以,问他什么他都说不知道,不一定是不知道,主要是想听皇帝进一步地教诲。所以这个表现出什么呢?表现出很好学,很爱学,学习很有方法。所以皇帝就给他讲了一大套原理,不仅是在理论上,在原理上讲怎么样当皇帝,怎么样跟大臣搞好关系,跟老百姓搞好关系,自己怎么勤政,不仅是讲这个。唐太宗的时候,他在处理朝政的时候,还把李治请到一边,让他观政,观看皇帝怎么处理日常政务的。有的时候唐太宗会问这个事你看怎么处理,李治会发表一套言论,说怎么怎么,每到这个时候他每发言必能中,中什么呢?就特别符合唐太宗的心思,他的建议正好符合唐太宗的意思,所以唐太宗就及时的提出表扬。我们看不仅在理论上要学习,在实践上还要学习,而且学得还不错。得到了表扬,这应该证明学习效果还好。

解说:通过以上孟宪实先生的分析,我们看到当上太子的李治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很得体,我们从中也看不出李治表演的痕迹,但是孟宪实先生确认为李治当太子期间还是很慎言的。贞观后期的一件事情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就这是我刘洎事件,其中涉及到了三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宰相褚遂良,一位就是门下省的长官刘洎,还有一位就是中书令马周,贞观后期由于太子之争朝廷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派别,一派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另一派以刘洎为代表,唐太宗李世民本着和解的愿望,调解这两派之间的矛盾,但长孙无忌、褚遂良不想和解,于是主动向自己的对立派进攻。结果造成刘洎自杀,这个案件就是贞观后期非常著名的一件事,身为太子的李治肯定是知道这个事件的,但他的表现很耐人寻味,那么在这个重大的政治事件面前,李治他的立场是什么?这件事情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那就是唐太宗从高丽前线撤回以后身体不好,身体很不好,然后刘洎就到病房去看,看望太宗。出来以后呢外边有几个人,是谁呢?有褚遂良,还有马周,中书令马周,两个人在外面等着他,他出来以后跟这俩人讲,这俩人也很关切,为皇帝病情怎么样,这个刘洎就说流了泪,说这个病情够呛,很危险。说了这么一个话,等到唐太宗病好了,褚遂良就向唐太宗告状,说是那一次刘洎进病房去看病,出来以后说了一番大逆不道的话。说什么话了呢?褚遂良说刘洎出来以后说病情不好,肯定要出问题,不过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好好辅佐太子,谁要不服就杀要谁,咱们就做霍光那样的人。西汉的时候一个权臣叫霍光,那是垄断朝纲,控制皇帝的一个权臣。他说了这样的话,唐太宗一听那就大发雷霆,说一个大臣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呢?所以就找到刘洎问,说那天你看了病是不是说了这个话,刘洎说我没有这么说,我只是说病情很严重,没说别的话。

这样的话刘洎到底说了什么话,两个说法,刘洎自己说没说霍光那个,而褚遂良证实他说了那种话,可是当时正好有三个人在场,还有一个马周在场。皇帝只好找马周来作证,马周就说刘洎说得对,刘洎没说那种话。他只是说皇帝病情很严重,很让人担心,还流下了眼泪,如此而已。

三个人在场,有两种说法,有个第三者作证,这事不挺简单吗,皇帝就应该听马周的证言,认为刘洎没有说大逆不道的话,对吧,这个事情很简单。可是即使有了马周作证,褚遂良还坚持就是那么讲的,没错,这个事怎么办?皇帝很为难。

最后这个事不能不处理,一定要处理,怎么处理呢?最后还是判定刘洎大逆不道,说了大逆不道的话,所以赐死刘洎,让刘洎自杀了。这是一个法律问题吗?不是法律问题。这是个政治问题,就是长孙无忌这一派掌权以后他不想刘洎这种人,原来的对立派还留在身边,所以才会在这个问题上一追到底,虽然没有那样的说法他也说,坚持有这种说法。皇帝怎么办呢?皇帝真是实事求是的就事论事吗?不能。皇帝毕竟要有一个政治高度,等于是在两派之间黄帝要选一派,跟事实没有关系,跟政治选择有关系。

唐太宗选择刘洎自杀,让刘洎死掉了。在这个案件中,这是贞观后期很大的一个案件,惊动朝野,李治干了什么?不知道。没有记录,可见李治在不该说话的时候他是不说话的,这是聪明人的一种表现。后来过了很多年以后,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一派彻底失事以后,刘洎的儿子,曾经出来想翻案,因为褚遂良已经倒台了,刘洎的儿子就想给他父亲翻案。说那个时候他的父亲没有说那种大逆不道的话,是被褚遂良陷害的,现在应该平反昭雪。那个时候的皇帝就是李治了,这个唐高宗很犯难,要不要给他父亲翻案呢?朝廷中有人主张翻案,有人不主张翻案,有大臣就跟唐高宗建议说是如果你把这个案子翻了,就等于把罪过加给了唐太宗,加给了你的父皇,这是不孝顺的。

高宗以此为理由,不能把这个错误加到老皇帝身上去,所以这个案就没有翻。按照当时一般的理解,刘洎儿子的理解那正是翻案的好时候,褚遂良刚刚下台。可是高宗李治为什么不同意翻案呢?明确的说法是能够讲出来的理由是不能给唐太宗抹黑,不给刘洎翻案,从这个事情上来判断,李治真的很拿唐太宗的对错当回事吗,不一定。很多事证明这个唐高宗就是违反了唐太宗当时的遗愿的,但是他还是用孝道制止了刘洎的翻案。可是刘洎是什么人呢?刘洎也是唐高宗的老师啊,他是太子,他是他老师啊。管不了那么多,政治选择还是最重要的,所以整个唐代贞观后期,这个李治的表现就是这样。该说话的时候说,不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几乎是一点错误都不犯,正面的有很好的表现,孝友,自己的行为努力学习,不仅学习理论,而且还在实践中学习,都表现得很好,在政治关键的时刻,沉默寡言,什么话也不说。不仅自己没有深陷那种政治漩涡中去,也很好地有效的保证了太子位置。所以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做太子的这个时候,李治的表现尽善尽美,是不是尽善尽美,看我们上面讲的这些事。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李治在太子时期这个表现差不多就是个完人,一点毛病挑不出来。

这是真实的李治吗,一个表现处处都完好的人,他真的就是那么完好吗?

解说:前面讲到李治在做太子的几年时间里,可以说是谨小慎微,处处留神,几乎挑不出毛病,是一个典型的乖孩子形象。所以在史书和各种文学作品,李治就成了一个仁孝的皇帝,可是有一件事我们百思不得一解,那就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关系。在李治当太子期间,武则天已经被召入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李治的庶母,有史料记载,就在唐太宗生病期间,李治由于长期侍奉在太宗身边,于是和武则天产生了感情。导致了后来武则天颠覆大唐的结果,那么李治的这种表现还能叫仁孝吗,为什么史书一直说他仁孝呢?孟宪实先生对此又是怎么分析的呢?

其实,就是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李治犯了一个大错,那就是跟武则天的关系。那就是乱伦的关系,就是因为他整天照顾皇帝,唐太宗让他住在宫中不再回到东宫去住了。他跟武则天关系变得暧昧起来,所以史书有明确的记载,就是因为在这个期间李治到太极殿去照顾父亲,看上了武则天,爱上了武则天,叫悦之。喜悦的悦,悦之就是爱之,爱上了。可是这个事儿呢谁都不知道,至少在唐太宗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唐太宗重病期间,你看我们这个李治一方面每天给皇帝喂药,尝药,喂稀饭。另一方面跟庶母,因为武则天是唐太宗明媒正娶的夫人,才人嘛,那是唐太宗众多夫人之一。按辈分讲他应该管她叫母亲。庶母不是亲生的母亲而已,辈分是两代人。可是这两个人背着唐太宗干了什么勾当呢?更重要的是这个勾当虽然干了,没人知道保密工作做得好。

这个事儿在隋文帝的末年其实发生过,那就是隋炀帝,隋文帝病重期间隋炀帝到后宫去伺候父亲的病,然后跟嫔妃,跟父亲的嫔妃胡搞一气,说是他强迫的,结果被隋文帝发现了。隋文帝怎么办?隋文帝被气死了,赶快就决定把老太子杨勇请回来,把这个新太子废了,可是那个时候他已经完全被隋炀帝的势力包围了,隋炀帝把他爹给收拾了,杀掉了,然后自己当了黄帝。也是因为这种事,差一点,如果隋文帝有能力,有办法的话,隋炀帝就给杀了,但是没有做到。

这个事儿,太子李治和武则天这个关系很像隋炀帝当初的作为,但是呢他没有被唐太宗发现,这是最重要的。唐朝的法律规定有十种罪行是不赦免的,这就叫十恶不赦,包括篡权,阴谋颠覆政府啊,大不孝啊,大不敬啊,最后一条叫什么,叫内乱。内乱不是国内发生了内部战争,不是。而是发生了乱伦事件,如果一个晚辈强奸了长辈,这是属于内乱或者一个晚辈跟长辈通奸也叫乱伦,也叫内乱,是属于十恶不赦之条。

太子李治和武则天的这个行为就是典型的内乱,属于十恶不赦之条。但是没有被发现,皇帝所以也没法执行,那么我们现在因为这件事再看这个李治,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真的像史书记载那样孝友,好学,政治经验丰富,恐怕都不是,特别是李治是以孝成名的,就是因为他很孝顺,所以大家都很推崇他。你看跟武则天这个勾当,还能说他是一个孝子吗,如果天下孝子都这样不就乱套了。所以根本不能说李治是一个孝子,大不孝,典型的大不孝。

可是他没有被发现,所以就没有被处分,因此我们可以概括李治,李治这个人的性格真相八个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李治多好啊,凡是你们需要的他都能给你表现出来,连为父亲吸脓包这种事都能做得很好,你们需要的大家希望的他都能做到,这就是外圆,很谦逊的样子,经常不说话。内方自己心里边有自己的主张,自己想做的事真的就能做出来,胆大吧,内方就是胆大。但是做得又很周密,这是什么?这就是心细了,胆大心细。后宫里面人很多,眼睛也很多啊,他这事是怎么保下来的秘呢,我们不知道。只能说这两个人保密工作做得好,心思很缜密。

解说:通过孟宪实先生的分析,我们看到表面上仁孝的李治,背地里却作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我们再把“胆小”这个词按在李治的头上,就不怎么合适了。那么史书上为什么连篇累牍的说李治仁孝呢,英明的唐太宗为什么就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呢,孟宪实先生又是如何评价李治这个人的呢?

所以我们翻过来评价李治这个人,以往的那些评价都是站不住脚的。可是为什么史书上长篇大论都是讲李治如何如何孝,如何如何友呢?为什么?当事人肯定都走眼了,这没有问题。唐太宗走眼了吧,你看觉得这个儿子最孝顺,立了他做太子,可是他干出什么事。跟自己的庶母胡搞一气,唐太宗肯定走眼了,没有问题。唐太宗说,李治啊,这个孩子有点问题,什么问题呢?有点懦弱,胆太小,李治胆小吗,谁说李治胆小,李治胆小能做出这样的事。唐太宗看走眼了,不用说。长孙无忌他舅舅呢?对李治的评价,其实跟唐太宗的评价是一样的,只是唐太宗说他懦弱,长孙无忌说他是仁弱,说他是仁孝所以看起来才有点软弱。其实我们天下正需要这样的皇帝,只不过他是从正面评价他的性格,唐太宗从反面评价他的性格。看法其实是一样的,说法不同。长孙无忌看没看走眼呢,走眼了。今天他跟武则天这样长孙无忌没有发现,回头他把长孙无忌也收拾了。那时候他后悔了或者看清楚了,也来不及了。

历史学家们的看法怎么样呢?比如说《新唐书》的主编欧阳修他看法还是很不错,他说唐太宗看走眼了跟我们的想法一样确实看走眼了。以至于立了一个昏童,你居然让一个昏童当了未来的皇帝。昏童就是昏君的那个昏,昏童是什么意思,就是傻小子,那时候李治太傻,李治傻吗,李治可不傻。他想获得的他都获得了,他想办到的事他都办到了,你还说他傻,你才傻呢。

所以欧阳修也看走了眼,天下人都看走了眼,这说明什么?说明李治高,真高。你想看到我都让你看到,我不想让你看到你一点都不知道,就像没发生一样,这就是高超的政治家。你看在他大孝大有的时候,他干了什么事,他干了最大逆不道的事,跟自己的庶母搞在了一起。后来有人说那肯定是武则天勾引他,武则天胆太大了,谁也不敢先走这一步吧。因为史书第一段记载是见了武则天以后悦之,这是一个及物动词。爱上了她,所以李治这个人不能小看,开始我们看不出来,现在我们看明白了。这个李治无所不能,无所不为,什么清净无为都是他的策略。

既然是这样一个人,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不能当个好皇帝呢?在太子的时候就干过那种坏事,十恶不赦的事他都做了,是不是他一定做不好黄帝这个位置呢?那倒也不一定。

解说:根据前面的分析孟宪实先生认为,李治以无为的策略夺取了太子的位置,甚至还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没有被人察觉因此李治是高明的政治家,以至于人们都被他蒙住了眼睛。那么这么说来李治继位后他有没有能力当一位好皇帝呢。

其实他跟武则天这点勾当,比起唐太宗当年的宣武门政变,还是小巫见大巫的,唐太宗那是公开的杀戮啊,不仅杀掉了两个兄弟,还杀掉了十个侄子,杀了那么多人,公然地夺取了皇帝的位置。那当然也是十恶不赦,这是谋反。可是唐太宗我们后来怎么评价,因为他创造了贞观之治,大家还是承认他是一个好皇帝,虽然他犯过很大的错误,但是他引导这个国家欣欣向荣,很多政策和制度在他这个时候得到了制订,贞观以后大家都以贞观为表扬,所以对唐太宗的评价我们仍然说是千古一帝,好皇帝。所以不能因为李治在太子期间犯过什么大错,你就说他不能做个好皇帝了,不能这样说,事实上我们要一点一点讲,比如说贞观二十三年6月1日李治,正式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唐高宗,他当上了皇帝以后做了哪些事或者怎么样呢?这事摆出来一看,你就觉得还是一个有道之君应该做的那些事。比如说唐太宗是怎么教导李治的,六个字对自己要勤政,对大臣要纳谏,对于天下百姓要爱民,勤政、纳谏、爱民,这就是他的座右铭。

唐太宗的座右铭,而且他把这个经验传授给了李治,李治是不是按照这个经验去做的呢?事实上也是,贞观二十三年,就是他当地的第一年5月份唐太宗去世,六月份他继位,到了这年年底,他就按照他父亲原来的习惯一样去录囚,就是到监狱里面,大理寺的监狱去看望那些死刑犯。我们在《唐太宗》那个系列里面讲过,这是皇帝最高审判权的一种体现,法官们都评完了,判完了皇帝最后再看一遍,如果这个案情有冤,那个犯人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当着皇帝的面喊冤。一旦这个冤喊出来这个案子就要从头判起,要换法官重审的。这一年他去大理寺监狱看望这些死刑犯,没有人喊冤,作为皇帝真是很欣慰,转过年来到了永徽元年高宗做了一个什么事呢?很有名的一件事,历史书上都很详细地记载这件事,接见各州的使者,叫朝集使。

唐代有这样的制度,那样一个帝王,皇帝在中央控制,地方的情况中央怎么知道呢?其中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就是每年的年底各州都要派长官或者副长官到中央去汇报工作。要把这一年的户口情况,地方的户口情况,地方的治安情况,官员的考核情况,还有地区的土特产带到中央去献给皇帝,那个时候唐代有多少州呢?360个州,一天接见十个,360个州要接见多少天呢?36天。一天接见十个人,然后人家汇报,他要询问,他要给政策,应该怎么做。一口气就干了36天,这是勤政的表现。

22岁即为的李治还是很认真,很勤政地在工作,那效果怎么样呢?这是我们更关心的问题。应该说他那么勤政,爱民心又有那么好的体现,效果应该不错吧,具体怎么样呢?我们下一集再讲,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则天当上皇后的第一个牺牲品,褚遂良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
李治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娶庶母?李治晚年说了原因!
长孙无忌究竟是谁杀死的?唐高宗李治,还是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是不是一个软弱的人?李治的成长历程怎么样?李治在位时做了什么事?
历史上真实的李治有多厉害?灭了三个国家,成就超越唐太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