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贞观之治12贞观之魂

演讲人:孟宪实 

讲师简介: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论著

内容简介:贞观十七年,唐太宗立了他并不满意的儿子李治当太子。随后,唐太宗又竭尽余力帮助太子摆平一切事务,以求给太子留下一个好的基业。史学家认为,贞观十七年是唐太宗一生中的重要转折。仅仅六年以后,一唐太宗走完他人生的历程,贞观时代也随之结束。那么,唐太宗的晚年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我们如何以现代眼光审视那个遥远的过去?

全文:

解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在痛苦中做出了决定,立他并不满意的儿子李治当太子,随后唐太宗有竭尽余力帮助太子摆平一切事务,以求给太子留下一个好的基业,但是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贞观十七年史学家认为,这是唐太宗一生中的重要转折,从这以后,唐太宗的生命状态急剧下降,仅仅六年以后一个英明的君主终于走完了他人生的历程,贞观时代也随之解释,但是唐太宗给人们留下的疑问,没有他生命的逝去而消失,唐太宗的晚年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一个英雄的暮年是如何逝去的,我们如何以现代眼光审视那个遥远的过去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采讲述。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去世,享年五十二岁,唐太宗的家族是有家族病史的,那个时候叫风疾,这种病在当时其实是一种很含混的病,我们现在很多病在当时可能都叫风疾,现在有研究者认为呢,唐太宗他们家族是高血压病史,他父亲就是这样的,唐太宗是这样的,后来他儿子李治也是这样的,从地方进贡的贡品中发现一些药物跟治疗高血压有关,所以怀疑他们是高血压病史。唐太宗是一代英雄,贞观十一年十月有一次唐太宗在洛阳,洛阳打猎,那个时候的打猎呢,就是一种准军事活动,相当于军事演习一样,大概也是把猎物圈然后赶出去,唐太宗就在野猪的出口处在射箭,那次狩猎好像主要是野猪,唐太宗在这边是一箭一箭,连射四箭,毙掉四头野猪,可是有一头野猪是个公猪,没有被他射中,冲着唐太宗就扑过来了,很快就到了他的马镫前,跟他一起打猎的大臣唐俭,民部尚书唐俭一看野猪都冲到皇帝跟前了,就手忙脚乱地从马上跳下来要跟野猪搏斗,结果刀也没弄清楚,唐太宗就手起刀落,啪,把这个野猪就给砍断了,这个都是瞬间完成的,连射四箭,这面箭要放下再重新拿刀砍断公猪,那时候的唐太宗身手矫健,那是贞观十一年的时候,仅仅过了几年,唐太宗的身体就不成了。贞观十六年以后,唐太宗还有多次打猎的记录,证明他身体还不错,贞观十七年以后,只有二十二年的时候打过一次猎,规模还很小。除了家族病史这个原因以外,贞观十七年的太子事件,对唐太宗的心灵的打击一定是很沉重的,从此以后,他的精神状态就不佳,他要急于解决所有的问题,过去的那种从容不迫、那种娓娓道来的皇帝看不见了,现在他忙着处理一个又一个紧急事件,贞观十八年决定去征辽东,结果是失败而归,回来以后就是大病一场,那以后唐太宗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有的时候一个伤寒就是感冒,他要病三个月,越是到这个时候身体越不行的就会病急乱投医,唐太宗认为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解决,这身后的事儿他不放心。所以就采取了一个最不应该采取的办法,在此以前唐太宗多明智啊,他议论秦始皇,议论汉武帝,说这些这么聪明的皇帝,那么伟大的皇帝,开疆扩土多厉害,但是竟然迷信长生不老药,还去求仙,去求药多愚蠢啊,可是到了晚年的唐太宗,自己竟然也走到这条路上来了。这个聪明一世的人,可能糊涂一时,保不得晚年忽然想起这个办法,一个来自天竺的神人,号称活了二百岁,一定是长生之术,他怎么说了,太宗也就信了,于是就让他炼丹,吃了以后呢,说是不管用,其实呢,从贞观的二十年以后(唐太宗)开始服丹,贞观二十三年忽然去世,大家一致地认为就是吃这个药吃的。本来想长寿结果反而促成了早死,这么几件事,使得晚年的唐太宗我们的感觉,实际上是有点凄凉的,儿子们的事情,杀了那么多的人,大臣们之间又不放心,又不团结,互相之间的攻击那么多,这个身后事真的不可放心,所以他就要勉励自己,勉强做不该做的事,所以唐太宗这么样一个结局,我们都觉得替他惋惜,这就像熟人一样,看他犯人一个不该犯的错误,真是替他惋惜,英明的一世,怎么在这个结骨眼上,犯这种低级错误,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有的时候是把持不住的,那么聪明的唐太宗也犯这样的错误,这又是一次证明。

解说:一个英雄的陨落,应该如图日落般辉煌,但唐太宗不是这样,他的死让人们多少有些遗憾,有些凄婉,但唐太宗绚丽的光芒让历史永远地记住了他,他叱咤疆场、无往不胜,他克己纳谏、君臣和谐,他以民为本,四海昇平,短短的二十三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谈资,贞观君臣为什么会对后来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他们为什么能建立一个很和谐的社会呢?

想一想贞观时代呢,我们还是不免很激动,有很多事情让我们觉得值得留恋值得回味,值得永远去研究,比如说贞观君臣,他们的那种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意识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有贞观之治我们就研究它为什么会有贞观之治,一千多年以来,大家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一个美好的社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那个时候的贞观君臣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行动,那么多对未来有影响的行动,其实跟他们的历史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些来自隋末的,贞观君臣们,接受了那个教训,所以为了避免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他们另开了一条道理,通向光明的盛世的道路,其实那仅仅是一部分,贞观君臣的历史眼光,绝不是仅仅限于隋朝的,我们从唐太宗和他大臣们的言论中,能够看到很多他们讨论历史问题的话题,讨论汉光武帝,讨论汉武帝,讨论秦始皇,正式因为从这些先辈的身上,特别是那些成功者的身上,唐太宗他们是取得了很重要的很宝贵的历史经验的,就是说历史怎么学习,不仅要学它的教训,还要学习它的经验,其实经验很重要,唐太宗有一次讲,他把历史上的人物跟自己做了对比,他说,就武功而言,历史上的这些开国君主一般都是40岁以上及只有汉光武帝刘秀起兵的时候,是33岁开始打天下,他说我呢,我18岁起兵,24岁定天下,29岁升为天子,所以我的武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这不是假话,这是事实。另外一方面,他在民族的关系上,古代任何一个朝代,包括汉朝、秦朝都有跟外族严重冲突的时候,被北方的民族打得落花流水或者弄得不可收拾,但是我们这个时代,不是这样,他说我与各族是平等的,所以我取得的成绩呢,那也就是海内和谐,我认为在这个方面,在远来夷这个方面就是对远方有良好影响这个方面,也是超过古代的,这是唐太宗的自我评价,我不认为他这个评价是过分的,其实是很正确的,因为唐太宗时刻把自己放在一个历史的位置上去看待,我跟古代的先贤,跟哪个比,我还有什么差距,跟哪个比我还有什么长处,长处就要发扬,短处就要克服,所以呢,他始终有这么一个历史的坐标,这是非常重要的,他就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过去,就应该知道自己的未来,你会总结你自己的经验教训,然后以后好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它也是由人组成的,它也有理智的一面,这个历史的定位就是很重要的,你知道过去你就知道未来应该怎么做,唐太宗贞观君臣是知道的,所以贞观时代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的辉煌,一点都不奇怪,这个历史的创造是有意识地创造,不是碰上的。所以这里面的经验即使我们今天看来,也是值得学习的。

解说:贞观君臣的历史意识是他们审视自己的坐标,他们在历史的经验中,看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机遇,因此唐太宗凝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最为出色的皇帝之一,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唐太宗十八岁跟随父亲晋阳起兵,历经大小战役无数,是一个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文治是考量一个皇帝治世的标志,唐太宗任贤纳谏,正身修德,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皇帝能和他相媲美,如果说武功是需要条件和机遇的,那么唐太宗是赶上了那个机遇,但是他文治的成就,就不是给予了,那么唐太宗的文治靠的是什么呢?

文治方面呢,唐太宗说,过去我不读书,贞观以后刻苦读书,手不释卷,碰见历史上的那些善良的行为,好的行为,好的经验,我都努力效仿学习,采取同样的措施,所以呢,几年下来以后,国家安定,人民富庶,大臣忠诚,父慈子孝,他说我文治方面也是超卖古代的,我觉得唐太宗有两条还是最重要的,最值得我们忠实的,第一,由于以人为本,这个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叫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闪光的一种思想,它虽然建立在君主制度的体制之上,但是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最好的一种理论了,所谓好的理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在制定政策,设置制度的时候,它能考虑到百姓的位置,它考虑很重要,如果它不考虑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它能够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性情,考虑人的因素,在那个时候就更有利与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加到国家建设上来,所以画像科举制度什么人都可以来参加考试,它就使得这个政权的社会基础,更广泛,更深厚。能够更多地调动社会的积极因素,参加到国家的建设中来,那么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民本主义,这套以儒家为代表的这套学说,其实就是支持这种制度的,它们是互相贯通的,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认可这个东西,都认可民本主义,过了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他就不是这样,当时的形势呢是孔子的地位已经很确定了,孟子的地位也比较确定,在孔庙中孟子是陪着孔子一起接受祭祀,可是朱元璋就挺生气,孟子这个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孟子说过一些话,他很不爱听,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怎么民比君还重要,这不行,什么“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什么意思,民意跟天意是一样的,他也不爱听,所以他很发火,就做了一个决定说把孟子那个老头,把孔庙中拉出来不要他。可是孟子陪空子祭祀这也是老传统了,很多年了,大臣们都不同意啊,说这个怎么解释啊,不好解释他说谁要提建议,我就杀了谁,当然最后还是有人不同意,还是委婉地提出建议,说我们这个没法跟后人解释啊,他说那怎么办,他说了那么多难听的话,最后达成一个妥协方案,四书考试,四书五经,那个四书里面是有《孟子》的,原来用《孟子》的原文,现在朱元璋决定,删《孟子》那本书,把朱元璋不喜欢的那个话韩不删掉,那本书就叫《孟子节文》,《孟子》不再是原书了,是一本《孟子节文》,删掉了多少句话呢,85条,说这事儿干什么呢,就是让跟唐太宗比,《孟子》的原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上次我们都讲了,唐太宗是怎么说的,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要治国家,必须先存百姓,把百姓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本质上对他这个君主更有利,这很简单,但是到朱元璋的时候,连这个表面文章都不愿意做了,他听不懂,听不得这种话,所以这个历史的进步,并不是随着时间直线进步,到朱元璋这儿,就他的政治思想,那比唐太宗就差了一大截,所以我觉得唐太宗这种重民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对贞观之治是有意义的,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一个君主,一个皇帝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能够这样重视百姓,多难得啊,第二点呢,我觉得作为一个皇帝,很重要的就是克己纳谏,唐太宗经常跟大臣们讨论问题,有时候就说,说你们看看我跟古代的君主有什么不同啊,到了贞观后期说话的人就很少了,大家就唯唯诺诺,这个没什么好说,您什么都第一就完了,趋于应付,唐太宗自己还是做了解释的,他说我怎么能够对待君子和小人,我让君子小人各安其位,我不是见了小人就杀掉,也不是那样,让他各尽其能,这是用人,我对待民族我能够平等对待,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刚才说的这两条,一个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一个是克己纳谏,就这点而言,唐太宗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的皇帝体系中,李世民绝对是独一份的,后代的人崇敬他,崇拜他,为什么的,还是觉得大家做不到啊。

解说:贞观时代,身为皇帝的唐太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可是贞观的辉煌不是一个努力的结果,贞观时期的大臣,一直到今天他们的故事还在流传,魏征,房玄龄等等,这些熟悉的名字就像圣贤的符号一样,被人们广为传诵,但是人们只记住了他们直言进谏忠心侍主的一面,而仅也这些并不能成为贞观之治的全部,历史的记载在他们身上,还有需要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同样是贞观时代的一道色彩,那么在贞观时期的大臣们身上,究竟还有哪些是人们所不知的呢?

贞观时期皇帝如此做,大臣们呢,我们也讲了很多故事,大臣守法,大臣进谏,都表现得尽职尽责,很奉公是吧,还有些事情我们都没有讲,比如说贞观的大臣们,他不敛财,很多大臣家里搞得很穷,这是真事儿,比如说讲几个人吧,岑文本,中书省的副长官当了很多年,后来就当了中书令,家里那个房子又小又湿,地势也不好,房子小,有人劝他,你也得置点家产啊,他说我置什么家产,我现在做了这么高的位置,我怕我这点事做不好,我还有工夫管这个吗,没工夫管,他有的是机会,比如说他想以权谋私,简单点做,家里很容易解决了,不,不做,贞观七年的时候,戴胄去世了,戴胄有名的大臣,戴胄生前是什么官呢,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是什么官呢,如果月我们今天的职务来比,大概就是银行的行长,财政的部长,工商局的总局局长,还有土地建设部部长,总之这些人加在一起,也不如一个户部尚书大,也不如户部尚书管的事主要,户部尚书管的事多,户部尚书就是掌管国家的经济脉的,所有的赋税土地、人口全归他管。可是家里穷成什么样,临死的时候,要在他家举行吊唁仪式要摆个灵堂,因为他家没有正堂,本来应该有个正堂有个侧室,他有正堂,没法办,这个仪式没法举行,房子不够用,李世民感叹,我的大臣都这样,给他盖个庙国家出钱,现在盖了一个庙举行仪式。掌管国家经济命脉的人穷成这样,这都是中央级的领导,高官,地方官呢,其实也有这种人,比如说李大亮,李大亮去世的时候,是工部尚书,建设部的部长,他去世的时候家里面没有一块玉,没有珠玉,为什么呢,那个时候人死了,有仪式,他嘴里面要含个东西,含个玉金什么的,这个叫口含,因为他家里没这个东西,找不出一块玉来放到他的嘴里面去,没有这个东西,然后只有五石米,还有多少丈布,就这点东西,地方大员多少年,这么点钱,这么点东西,皇帝亲自参加他的葬礼,皇帝哭得很伤心,哭得伤心也没有办法,这些人就不经营家产,是他没有机会吗,也不是,比如说李大亮,李大亮是军人出身,打过很多仗,贞观九年去打图吐谷浑,立过很大的功劳,皇帝赏赐很多的,但是这些人不以财物为事,这些赏赐的东西分就给部下,亲戚朋友都发了,自己所剩无几,李大亮干过很多事,比如他帮助别人找不着家的尸体,乱尸,他都用自己的钱,自己家的家产把这些都给掩埋了,那都要花钱的,他养了别人家的孩子,像他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名有姓的就15个人,还有那些一般的帮助的,那就不算了。贞观时代净这样的事儿,我们今天讲来也动人,在哪个时代你也得感动,李大亮这种人,连合理合法的收入他都无所谓,你说他会违法去贪污吗,他会去贪赃枉法吗,不会,这么多的人,都这么做,为什么,体现了一个时代精神,体现了一个时代精神,贞观君臣那些大臣们,他不在乎这点东西,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他才会视这种东西如粪土,他不是那个低层次需要的膨胀。

解说:皇帝仁慈爱民,大臣尽心尽职,二十三年的贞观时代,已经成为一种记忆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当贞观的画卷已经合上,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这里,今天的我们该如何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那个时代,美丽的贞观之治,给了后人什么启示呢?

对于贞观之治的评价,一千多年来一直在进行,贞观这个时代一结束,很快它就成了唐朝后来皇帝们的榜样,吴兢写了一本书叫《贞观政要》,把唐太宗的这些善言佳行,记录了下来,希望能够作为后来皇帝的参考书,这就是帝王之书,果然后来的人们,后来的皇帝们,每次说到或者是,凡是有雄心壮志的皇帝,都会借鉴唐太宗,都会向唐太宗学习,后来的人们基本上这么评价,比如说开元的时候,政治清明,国家形势非常好,当时大家评论就说,那有贞观之风,贞观就成了一个典范,对于唐代的人而言呢,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比较靠近的一个榜样,做不说上古三代五代了,不讲这个了,就只讲贞观,诗人们也都是这么歌颂的,杜甫写过诗,歌颂贞观,白居易写过诗,李贺写过诗,提到贞观大家心里暖洋洋的,都觉得很自豪,很骄傲,我们的祖先创造过这样的业绩。所以《旧唐诗·唐太宗本纪》上说,贞观之风至今歌咏,到现在人们还在传唱,贞观这件事,唐代以后是五代,五代完了北宋,北宋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是宋神宗,他支持王安石变法,这是很有名的一件事,宋神宗上台以后,立志要改革,然后听说王安石名气很大,王安石当时名气已经很大了,以改革著称的王安石,他终于见到了王安石,他跟王安石见面以后,第一句话说的是,我来做唐太宗,你来做魏征,贞观时代,就成了后来,有作为的皇帝们,竞相模仿,竞相学习的一个目标,因为贞观时期是榜样,到后代人们心目中也很珍惜贞观的一草一木,我们知道魏征家里也很穷,穷成什么样子呢,反正也是房子不够用,连一般的礼仪,举办礼仪的房子也不够用,开始的时候唐太宗几次要给他修,都被魏征拒绝了,后来魏征病重了贞观十七年可能是不行了,唐太宗就把正在修的一个宫殿,一个小殿的材料,那个殿不修了,全给魏征来盖子,五天就盖出来了,这个正堂魏征家的这个正堂,一直到开元的时候还在,可是就在开元年间,家人不小心失火把这个房子给烧了,所以魏征的子孙就围着那个房子哭了三天,当时的大臣们,朝中的大臣们听说,唐太宗给魏征盖的房子烧了,大家都纷纷前来吊唁,那是贞观之治的文物啊,大家很珍惜。后代的皇帝们,学习唐太宗学习贞观之治,我们是能够理解的,他也希望再出现一个贞观之治,可惜呢,一直没有出现,在民间在社会上,我们老百姓也会向往贞观之治,所以呢,传来传去,贞观时代,它的就要不限于历史学了,不是历史学家们在书斋里面研究这段历史,不仅仅是这样,贞观这段时代,贞观之治就成了民族的一种东西,一种珍贵的记忆,甚至成为心中的一块净土,一块圣地,大家都不愿意说,唐太宗失败的事,总是喜欢讲长孙皇后的故事,所以在我们社会中呢,慢慢地可能,我觉得是这样,就形成了贞观的一种情结,非常珍惜的那种情结,有三个因素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使我们每每怀念起贞观的时候,就会想到的三件事,哪三件呢,我以为三点最重要,一个是君臣关系如亲人,后来我们见过很多历史场面,特别是元明清,君臣之间真是乱,权力斗争没完没了,像明朝打大臣,一板子下去打死多少人,那都是大臣就打死了,打死就打死了,没有关系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贞观,贞观的君臣不是这样,贞观的时候,皇帝对待大臣彬彬有礼,大臣对皇帝对朝廷尽心尽力。第二,贞观时期的社会和谐,达到了前所未有水平,后代呢很难说了,我们见过很多政权,如狼似虎,对待百姓比对待敌人还猛,还凶猛,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到贞观,贞观时候不是很富裕,但是百姓不像这样不幸,还有第三点,天可汗,多崇高的国际地位,总之贞观之治,还有唐太宗,还有贞观君臣们,在我们心中是变得越来越美好,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上)
孟宪实:贞观之治的当代价值
【读史札记】唐太宗为什么爱拿刘邦说事儿?
「好书推荐」读《贞观政要》:一个秉笔直书的史家和一部久具魅力的史书
绍兴大街上的大自鸣钟
《贞观政要》​卷六·论谦让(原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