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风云人物16项羽:西楚霸王

演讲人:王立群

讲师简介: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

内容简介:项羽与其他诸侯经过三年的反秦战争,踏平了秦国的首都咸阳,秦王朝终于灭亡了。对于项羽来说,剩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分享这胜利的果实,如何论功行赏了。此时的项羽会怎么做呢?

全文: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兵挺进函谷关,经过鸿门宴的较量之后,一心想当关中王的刘邦由于惧怕项羽,也向项羽称了臣,这样项羽与其他诸侯经过三年的反秦战争踏平了秦国的首都咸阳,秦王朝终于灭亡了。那么对于项羽来说,剩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分享这胜利的果实,如何论功行赏了,此时的项羽会怎么做呢? 

项羽入关以后,最后一个没有向他臣服的刘邦,在鸿门宴上向项羽口头上表示了臣服,也就是服从项羽了。到这个时候为止,项羽可以说已经成为天下诸侯的真正的盟主了。所以此时的项羽他面临着三种选择:第一,选择周王朝的王业,就是做王。 

第二种选择,就是选择秦王朝的帝业,称帝。第三种选择是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业,做霸业。 

项羽其实他所面临的这三种选择呢?实际上也就是在项羽之前中国已经存在的三种王朝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周天子为天子分封诸侯,用天子通过诸侯来统治臣民的王业,另一个就是秦始皇做皇帝天下分为几十个郡,然后由皇帝直接通过郡县来管理百姓,这是帝业。第三种,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一个名义的天子,但这个天子是名存实亡的,实际上是诸侯并存,盟主主宰,像晋文公,齐桓公,秦穆公,他们分别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所以项羽的面前面临着三种选择,在这三种选择面前,项羽最终选择的是霸业,他自封为“西楚霸王”。 

“西楚”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江苏的徐州,当时叫彭城,以彭城为中心这一大块地方叫“西楚”。项羽做了“西楚霸王”以后呢?他统辖的是九个郡,几乎占了全国四分之一的领地。那么项羽他为什么要选择霸业,去做霸王?而不愿意去当皇帝呢?这件事还要从项羽入关说起,项羽入关以后,项羽自认为自己是立了很大功劳,他给当时的楚怀王打了一个报告,详细报告了他灭秦入关的经过,项羽打的这个报告据我估计他有一个目的,就是他希望楚怀王能够改变当初的一个约定,就是先入关做关中王,要把这个约定给改了。但是我们前面讲过这个放羊娃出身的楚王,这个楚怀王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偶,这个放羊娃也是有他的主见的。项羽打了个报告上去以后,这个楚王就批了两个字回来了“如约”,“如约”的意思就是按照原来的约定办,原来的约定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所以怀王的“如约”两个字把项羽的幻想给彻底打掉了。 

项羽不可能再指望这个楚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事,所以项羽在这个时候,他采取的第一步行动就是把这个楚王给升了一格,从“王”给他升为“帝”,不过在这个“帝”之前他加一个字“义”,义帝,这个“义”相当于我们说那个义父、义子那个“义”。他先把怀王升为义帝,这实际上就是官场中间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叫明升暗降,看起来升“帝”了,实际上没权了。 

对于楚怀王,王立群先生曾经在《霸王出世》里讲到,陈胜战死之后,楚地反秦起义军为了增加号召力,就把流落民间的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王,并仍称为“楚怀王”。让他成为起义军聚集楚地反秦力量的一面旗帜,其实在项羽看来。楚怀王只是一个傀儡和玩偶,没想到,项羽的如意算盘打错了,这位楚怀王还真的发了威,没有按照项羽的意思办事,这一下可惹怒了项羽,项羽通过加封义帝,不动声色地把楚怀王给架空了。这时项羽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了,项羽按照随他入关将领的功劳大小提出“因功分封”的原则,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统领四川一带。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占领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的九个郡,建都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 

那么项羽的分封将会给他带来什么呢? 

我觉得项羽在分封十八诸侯王中间,最大的错误是两点:一是错封;二是失封。 

我这里说的“错封”是两种含义,就是一个人他不该封王,你封了,这叫“封非其人”这是一种错封,或者说这个人该封王,但是封的地方不对,这叫“封非其地”。项羽错封主要是两项:一是对刘邦,二是对“三秦王”。“三秦王”就是以章邯为首投降项羽,被项羽分到秦国关中的三个王,历史上称之为“三秦王”。 

这里边特别是刘邦,刘邦的错封主要是封地不对,按照楚王原先的约定,刘邦应当是做关中王的,但是项羽是不可能把关中封给刘邦的,原因很简单,两点,第一是项羽非常强烈的一种自恋心态,项羽是个很刚愎自用的人,他对自己非常欣赏,他看不起刘邦,所以他不可能封刘邦做关中王。 

再一个利害的考虑,关中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又非常富庶,如果刘邦做了关中王,将来必定是项羽的后患。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不可能把关中之地封给刘邦。项羽最初封刘邦,把他封到了巴蜀,巴蜀就是今天的四川,四川的东部是巴,四川的西部是蜀,就封到四川。当然项羽这个时候他说了一个谎言,他说巴蜀也是关中,说你做关中王不错,巴蜀是关中,你就到巴蜀去做关中王。刘邦是非常不满,但是刘邦那个时候没有实力给项羽摊牌,刘邦是捏着鼻子接受了,很不痛快地、很不情愿地接受了。 

但是发生了一个意外的事件,我们讲顶羽失败有很多必然的因素,但是项羽失败也有一些偶然因素,就是我们经常说那个人算不如天算。项羽算计得很周到,要把刘邦分到巴蜀,但是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这个意外事件是事发于张良,由张良引起来的。刘邦封了汉王以后,他很感谢张良,就赏了张良很多金银财宝,张良非常会办事,张良一转手把赏给他的金银财宝全部给了项羽的堂叔叔项伯,鸿门宴中的项伯,就给了项伯了。这对张良来说,这叫行贿,对项伯来说叫受贿。项伯受了贿以后,张良就提了一个要求,说汉王立了那么大的功劳,现在分到巴蜀太不公平了,说你能不能给项王讲一讲,把关中划给汉王刘邦。项伯这个时候,他从最初的政治糊涂到结为亲家以后,他已经自觉地帮刘邦的忙,到这个时候项伯这个人已经堕落到公开受贿,公开为刘邦办事了,这个时候项伯已经有通敌之罪了。他就收了这么多礼以后就去找项羽,说了一番话,这番话说过以后,项羽的政治幼稚再一次表现出来,他竟然听了,项伯一说,他不但没有训斥项伯,竟然接受了项伯的意见,把整个汉中划给刘邦了,汉中是什么地方呢?陕西这个地方是以秦岭为界,分为南北两部,秦岭的南边就是所谓的汉中,把汉中这块地方整个给了汉王刘邦,这样刘邦就在巴蜀之外平白无故地又多了一大块汉中。土地的增加在当时是不得了的大事情,土地的增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兵源的增加,土地的增加又意味着你的军粮、军饷、物资的储备都增加了,所以领土的扩张带来的是兵源、物资各方面的扩张,这是其一。 

其二,得了汉中之地,汉中跟这个关中之地仅仅隔了一个秦岭,很容易比巴蜀要近得多,这对将来刘邦还定三秦,又提供了一个跳板。把这个汉中之地划给刘邦,这是项羽分封诸侯,对项羽来说最大的一个失误。其实项羽在分封十八位诸侯王的时候,他应当把刘邦作为第一个要关注的人物,他的分封要处处防范刘邦,当然他有一定的防范,他不给他关中,给他巴蜀,确实有防范之意,但是听了项伯的话,把汉中之地划给他,这就是个大失策,这就是项羽分封中间的第一个大错。错封,这个错封就在不该封的地方封给了不该封的人。 

在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中,其中有三位投降项羽的秦国将领,他们分别是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而且这三个人都被封到了原来秦王朝的发祥地关中,这种做法叫做“以秦治秦”,就是用秦人来统治秦地。项羽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董翳我们先暂且不谈,我们先谈谈章邯和司马欣。章邯确实是这一个时期的一代名将,只不过他是秦国的名将,章邯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巨鹿之战以后,他带领秦军的20万军队投降了项羽。章邯的投降至关重大,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章邯的投降等于说是把秦朝机动的野战军全部给断送掉了,就这个军功来看,章邯应当封王。这一点上,项羽表现得也很不错,章邯杀死了项羽的亲叔叔项梁啊,是杀死他亲叔叔项梁的人,而项羽跟项梁的感情又是那么深,从小把他带大的叔叔。但是项羽为了灭秦的大业,接受了章邯的投降。所以章邯是有功的,他应当被封王。但是章邯被封这地方封得不对,封到哪儿呢? 

封到关中,就是陕西宝鸡这一块,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项羽为什么把章邯这一个投降的秦朝将领非要封到秦朝的老家关中去呢?我觉得项羽可能有这么一个考虑,他想采用一个什么方法呢?“以秦治秦”,以秦朝的将领去统治秦朝原来的国土,这样便于统治,这是项羽打的一个如意算盘。当然章邯封到这个地方,地点封得不好,原因在于,章邯虽然对反秦是立了功了,但是章邯对关中的百姓可是犯了大罪了,他带领投降的20万大军被项羽全部活埋了,这20万秦军实际上都是关中父老的子弟啊,20万人被活埋掉,关中的老百姓对于章邯可是恨之入骨,所以章邯尽管是一代名将,他在秦地为王,绝对不合适,秦地的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他得不到当地百姓的拥护,老百姓最后叛变他了,所以章邯封到秦地,这个地封得不对,这是错封。 

司马欣和董翳不但封地不对,而且人都不该封,我们先不说董翳,先说司马欣。司马欣是巨鹿之战的时候章邯手下的一员副将,但是司马欣这个人同时又是项梁的大恩人,他有恩于项梁。项梁在秦朝的时候,我们曾经讲过项梁犯法坐了监狱,他坐监狱的监狱长就是司马欣,司马欣是当时主管这个监狱的监狱长,项梁是这个监狱里的犯人,项梁后来是托了人情,托了另外一个县的监狱长写了一封信给司马欣,司马欣做了个人情把项梁给放了。当然写信的人对项梁也有恩,但是司马欣是关键人物,司马欣收到熟人的信,他可以做这个人情,也可以不做这个人情,关键在司马欣,司马欣放了项梁,所以项梁对司马欣是感恩的。由于项梁跟项羽的这种特殊关系,项羽对他也感恩,所以入关以后,司马欣也被封王。 

但是司马欣实在是一无才,二无德,没有本事的一个人,整个楚汉战争中间没有立过任何功劳,所以司马欣这个人仅仅是有恩于项梁,项羽封他为王,这个人不该封,又封到秦朝的关中之地,地也不该封。董翳和他一样,“三秦王”都属于错封。 

在我国的历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分封原则,一种是“因亲封王”,就是根据血缘关系来分封;一种是“因功封王”,就是按照功劳大小来分封。项羽采取的是“因功封王”,这在那个时代来说,确实有它的进步性,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做法应该说是非常公平的,只要是有功之人就能够得到应有的分封,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项羽封王采用的是因功封王的原则,他有一些人没有封,最重要的有三个人:田荣、彭越、陈余,这三个人没有封,我们叫做失封。 

这三个人中间最重要的是田荣的失封。秦末大起义一开始以后,田氏王族有一个人叫田儋,这个人是第一个起兵反秦,而且他平定了整个齐境,自封为齐王。田儋后来在和章邯作战的时候被章邯杀死了,田儋战死以后,田儋的堂弟弟田荣又起来了,结果章邯又把田荣给包围了,包围了田荣以后,还是项梁带兵把田荣给解了围。在田荣被围和解围的时候,齐地又出现了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导致了项梁跟田荣关系紧张了,两个人反目了。就是原来田儋自封为齐王,田儋战死以后,齐地的老百姓又立了一个姓田的王族的后人叫田假,让田假做了齐王。 

当然这个立也有它的道理,既然田儋战死了,田假也是齐国王族的后人,所以田假就被齐地的百姓拥立为齐王,这是在田荣被围的时候。等田荣解了围出来,他就觉得不行,原来的齐王是他的堂兄,现在他堂兄死了,又冒出来一个田假,田荣就带人把这个田假给打跑了,田假打不过田荣,跑到哪儿呢?跑到项梁的楚军中间去了,项梁就收留他了。田荣赶走田假以后,他就把田儋的儿子田市立为齐王,所以项梁后来在解了田荣的围以后,他就开始西进去打章邯,这个时候他就要求被他解围的田荣带兵参战,和他一块儿打。但是田荣说参战可以,有一个先决条件,你把逃到你那儿的田假给宰了,我就出兵,你要不宰田假,我就不出兵。项梁不干,项梁想,田假也是齐国王族后人,是当地老百姓立的,他打了败仗,没有办法了,来投奔我了,我要因为这把他杀了,这很不仗义,没有办。田荣说你不办可以,你不办我就不帮你。这样一来,救了田荣的项梁和田荣两个人反目为仇。所以田荣尽管在齐地反秦立了大功,没有被封王。汉元年四月封王结束,五月田荣就造反,所以田荣是第一个起来造反的人。 

田荣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不但自己反叛,而且他又资助彭越,让彭越也反叛。彭越本来是一个江洋大盗,在秦末反秦过程中间聚集了万把人占山为王,他也给反了。他支持彭越反,他又资助了赵国的陈余,让陈余也反,田荣还写信给刘邦,要联合刘邦也反,所以一个田荣啊,搅得是天下大乱。所以项羽在分封十八诸侯王中间,对田荣的失封是他损失最大的。所以这个分封应当说给项羽带来的灾难多于给他带来的实惠。 

项羽错误地为刘邦加封了汉中之地,项羽分封“三秦王”是“封非其地”,项羽失封田荣,引起田荣率先造反,可以说项羽的分封不但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还给他添了不少乱子。但是又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既然项羽的分封搞得这样被动,那么他为什么当初不选择自己当皇帝呢?这岂不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吗? 

我们先看几件事情,大家知道,韩信这个人是刘邦手下的大将,他帮助刘邦打下了几乎是半个中国。但是韩信在灭魏、灭代、灭赵、降燕、灭齐之后,韩信给刘邦提出来的一个要求是什么呢?韩信借口齐国离楚国太近,要求做一个“假王”,就是代理齐王。韩信“假王”这件事情说明了一点,在韩信的心里面,存在着这么一个观念,就是我立了这么大的功,你应当给我怎么样,裂土封王,你应当分给我地,应当封我为王,这是韩信的想法。我们再看黥布,黥布是灭秦过程中间的一员猛将,灭秦以后,项羽封他为九江王,后来他跟项羽有矛盾,刘邦给他拉过去了。 

刘邦在劝他叛楚归汉的时候,给他说了一番话,其中这个话中间有一个利害的对比,说你在项羽的门下,你是九江王,你归到刘邦的门下,叫你做淮南王,领地没有变啊,你在这儿是王,在那儿也是王,换了个名号,封地一点没有变,你在项羽手下,项羽对你不信任,你在刘邦手下,刘邦是对你非常器重的。 

在这样一种利害权衡之后,黥布就叛变项羽,投靠了刘邦。黥布在衡量利害的时候,他衡量的是什么呢?我离开项羽我这个王受损失了没有。我们从黥布叛楚来看,也可以看出来,黥布非常看重的是裂土封王。还有一件事,刘邦在给项羽争斗的时候,特别是在荥阳会战的时候,打了时间很长,老打不赢。 

刘邦手下有一个很重要的谋士叫郦食其,这个人很会说话,他曾经一个人跑到齐国劝说齐王投降,他一个人凭着自己的嘴巴让齐国的70多座城池投降了刘邦。这个郦食其他给刘邦一个建议,说你要想打败项羽,怎么办呢?你赶快封战国时期六国王族的后人,你多封一点王,让他们各自称王,各自跟项羽作对,项羽的敌人多了,你对付项羽就好打了。刘邦一听有道理啊!把那个封王的印都刻好了。张良知道了,张良来到以后,一连串说了多少个不可,一不可,二不可,三不可,四不可,最后刘邦恍然大悟,把已经铸好的印全部销毁了,还把郦食其给臭骂了一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张良阻止刘邦封王。 

这件事,张良的阻止是对的,郦食其的建议让我们看出来,我们根据这三个事情上来看:韩信假王、黥布叛楚、张良止封,张良阻止刘邦去分封六国的后人为王,从这三件事情上看出来,在项羽那个时代,整个社会存在着一股强大的裂土封王的思潮,这个思潮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思潮。这个社会思潮他制约着项羽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当皇帝,这是客观上的第一个原因。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求一个旁证,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的时候,他最怕就是天下人说他“负约”,这个“负约”从先秦一直到项羽刘邦这个时代,“负约”是一个相当严重的政治失误啊,如果一个人“负约”的话,天下人会不信任他的。所以项羽连封王他都有顾忌,他怎么能够都不封王,让其他人都跪拜称臣,他就做天下第一号的皇帝,这根本不可能。所以无论从项羽和诸侯的关系来看,还是从当时存在的社会思潮来看,项羽不可能去当皇帝,他不能选择帝业称帝,只能选择霸业称霸,这是外部的客观原因。 

从主观上看,首先就是项羽有一个很严重的思想,史书记载,鸿门宴之后,项羽把秦朝的宫殿一烧,带着这些秦朝的宫殿里的珍宝、美女,项羽准备走的时候,有一个人劝他说关中这个地方非常好,你建都关中多好啊。项羽看看关中已经被烧破了,而且项羽当时回答这个人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什么呢?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个话的意思说:如果一个人富贵了不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就好像穿了一身新衣服,夜晚走路,谁看见了。这就是在中国,一直到今天都影响很深的一个观念,叫衣锦还乡。项羽这个观念也很深,他要衣锦还乡,他也不可能在关中去称帝。 

第二还有一点我们前面讲过,项羽学“万人敌”,就是为了灭秦、反秦。项羽和秦朝是势不两立的,他的仇秦心理,他对秦朝强烈的仇视心理,使他不可能接受秦朝的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面再立一个皇帝,他的仇秦、反秦的心理连秦朝的政治制度也一块儿扔了。这就像我们平常老百姓说话,倒水连脏水带小孩儿一块儿全泼了,全扔了。他仇恨秦朝,仇恨到什么程度呢?秦朝的兵他要杀,秦朝投降的子婴他要杀,秦朝的宫殿他要烧,秦朝的政治制度他不要用,所以帝业不是在他的选择之列。客观上对他有限制,主观上他又不愿意这样干,项羽怎么可能去当皇帝呢?他和刘邦不一样,刘邦当皇帝,那个时候刘邦一开始就采取什么办法呢?是打一个国家灭一个国家,三秦全灭掉,灭掉以后,建立郡县制,然后他派韩信北上,逢国必灭,能降则降,不能降都灭,他是把天下诸侯几乎全灭掉了。 

“侵人之地,夺人之分”。他把那些全灭掉了,刘邦采取的是见到诸侯就灭掉,只有对他新封的像韩信、彭越、黥布,他在一定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容忍,所以刘邦面对诸侯的关系和项羽面对诸侯的那个客观情况截然不同,所以刘邦可以称帝,项羽绝对不能称帝,他的选择只有一条,就是做西楚霸王,但是项羽选择了霸业,也给他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对于一心想当皇帝的刘邦来说,西楚霸王的存在,就是一个最大的障碍,刘邦能够容忍一个西楚霸王的存在吗?他能够甘心去当一个偏居一隅的汉王吗?请看下集《生死决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汉之间原来有一个楚朝: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
【历史著名军事家】西楚--项羽
司马欣
秦朝名将章邯曾向项羽请降,兵败于韩信后,却不愿归降刘邦,为什么?
司马欣是什么人?他自杀后被为何还被刘邦斩首
巨鹿之战,章邯率20万大军投降项羽,为何面对刘邦却誓死不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